成人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宏观管理_成人高等教育论文

成人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宏观管理_成人高等教育论文

论成人高教发展规模的宏观管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宏观管理论文,高教论文,成人论文,规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1978年始,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就已悄然而起。改革开放的春风使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社会进步节奏明显加快。成人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一种新型的教育制度,处于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中,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作为“大教育”族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局面。而成人教育中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是令人瞩目。就学历教育而言,1994年在校生已达235万,与全日制的280万相比为1:1.19,其间尤以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发表以后,发展出现了又一个跨越。1993年国家教委根据新的形势提出了成高招生的管理由计划和分数双线控制改为主要是质量控制,即最低录取线的单线控制,由指令性转为指导性,这一转变受到各省市的普遍欢迎,犹如饥渴的禾苗喜获一场春雨,招生规模迅速增长,1993年招生86.7万,比1992年的58.6万增加了27.1万,增幅为46%,在校生186万,比1992年增加49万,增长26%;1994年呈持续增长态势,招生99万(共招106.7万,除去电大普通生7.7万),比1993年增加了14%。在规模扩大的过程中,大多数省市比较自觉地执行招生计划,少数省自行突破,个别省突破较多。面对这样一种增幅较大的发展势头,国家教委不得不重新审视单线控制的改革措施,其结果退回到原位,并且加大了宏观调控的力度,实行严格的总量控制,不管省市反映计划矛盾多突出,一律不增加,这一“收”果然奏效。1995年计划85万,实际录取83.3万。然而这么一来,许多省市怨声载道,焦点是:下面要发展,直呼市场经济急需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紧缺;上面要控制,大讲遵循教育规律,而且强调计划的刚性原则。于是知情者无不言:“上层领导(国家教委)和下层(省、市)都有苦恼。”笔者认为,教育有规律、经济有规律、教育与经济之间的联系同样有规律可寻,对成人高等学历教育规模的宏观管理如何更具科学性,使其发展既符合教育规律,同时又主动适应服务于经济基础,是值得探讨的课题,本文就此略抒己见。

一、总需求预测和形势不断发展的关系

1.“630万”可否突破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其《实施意见》规定,我国到本世纪末,高等教育发展总规模为630万,其中普高350万,成高280万。自此以后,国家教委的有关会议必谈630万,“630万”成了人们议论的热点。当然谁也不怀疑这一数据的出台也是经过一定的预测,遵循一定的依据,有其一定的科学性。但是现实情况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着的,特别是我国目前正处于市场经济快速发育阶段,发展变化的速度较快,而预测受预测者的观念、认识及预测手段的制约,尤其是当时政治、经济等诸多方面的情况,有时比较准确,有时在某一方面、某一阶段比较准确,有时则未必,甚至有误。所以预测往往只能描述一个大体的轮廓和走向,不能完全等同未来的实际,这就需要决策者根据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予以及时调整。是把“630万”作为“紧箍咒”,雷打不动,一成不变,还是可以有所突破?有人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分析、预计我国到本世纪末高等教育、包括成人高等教育在内,规模应达到900万。无论是“630万”还是“900万”的各执一见,我以为必须坚持发展的观点,一切从实际出发。

之所以对“630万”提出异议完全出于教育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而引发的思考。“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及其实施,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全社会形成了爱教、重教、大力发展教育的氛围,这种氛围前所未有,较之1992年《纲要》公布时更胜一筹,显得更为强烈、浓郁,令人振奋。其显著特点是:(1)教育的价值、教育的经济功能,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以及促进人的发展的功能得到社会认同,不仅写在纸上(中央和省市文件),更重要的是见之于行动。(2)各级政府深刻意识到,重视发展教育是政府行为,是份内的事,因此把区域发展与人才、科技,归根结蒂是教育紧密相联,一体勾画,统筹协调发展,甚至作为当务之急,急中之急,表现出从未有过的殷切期待和对教育的高要求。(3)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得到越来越多的理解和重视,企事业单位强化了“人力资源”开发意识,重视劳动者素质提高。他们把“企业要靠人的现代化”、“智力是利润的源泉”,看作比经济投入还要关键,在大力引进人才的同时,加强在职职工教育培训,花大笔钱和高校联合培养高层次人才。(4)政策导向。根据经济建设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许多部门纷纷制定有关政策,包括提干、评职称、待遇等,均有学历达标要求,以此引导和激励在职人员学习新科学、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学习现代化的工作手段。(5)终身教育的观念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和日趋深入人心。在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竞争中,人们需要不断“充电”的意识大大增强,经济发展给人们带来的物质实惠转而追求精神满足,接受高等教育的欲望越来越强,新工时制的实行为人们的业余学习提供了便利,因此专科学历补偿教育和专升本的提高教育报名者呈逐年上升趋势,1993年全国成人高考报名数为140万,1994年增至189万,1995年又增加到216万,数十万大幅度地上扬。这些特点标志着社会进步,标志着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之势。“发展是硬道理”。深信在“630万”必将有所突破的前提下,成人高教280万也一定会水涨船高。

对此持不同看法者认为:

(1)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有过热现象,“过热”是种浪费,对当前的社会之需需要冷静。“过热”是盲目发展观的产物,脱离客观实际地发展,无疑会造成经费投入的浪费。但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分析我国现有的高等教育规模,一是要将其置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大环境中进行横向比较。国际上尤其是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已经出现了和将要出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趋势,例如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高等教育普及率达50—70%,日本、韩国为37%,经济不发达的印度,人口是我国的2/3,早在八十年代,高等教育规模达到540万,同期我国才180万。我国现有的普及率仅6%。二是将其置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和加快进程的大环境中加以考虑。据资料介绍,英克尔斯的“现代化”标准包括10项内容,其中之一为“适龄青年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占10—15%。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中规定,“九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要全面完成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为下世纪中叶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在研究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规模时不能不考虑上层建筑必须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基本原理。

(2)要遵循教育规律,以条件定发展。笔者十分赞同这样的观点,教育发展与教育供给必须同步,违背教育规律,超负荷运转则有悖于教育的宗旨。不过,对“630万”总量再思考的目的并不是希望无度的大规模发展,而是强调更为客观、科学些。以条件定发展的原则也极对,但论及条件必须和资源的充分利用辩证统一。譬如对师资的条件要求就有值得深思之处,普通高校教师目前的教学工作量一般为每周4—6节,潜力并没有得以充分发挥,实际上也是人才资源的浪费;成人高校要求至少有60名专职教师,为什么不可以加大兼职教师队伍?英国的开放大学几乎没有专职教师,主要依靠管理有序的高水平兼职教师,这里就涉及到观念和管理的问题。此外,还有教学设备使用率较低等教育资源浪费的现象。

2.专升本的规模可否列于“280万”之外

成人高教规模280万中,专科270万,本科(含专升本)10万,对此议论颇多,深感大惑不解。因为当前成人高教发展中一个最为突出的矛盾是如何满足社会对人才层次高移化的需求,即发展专升本教育。国家教委对专升本计划的刚性控制和基本不发展的原则已经和社会的急切之情相碰撞,产生了较大的反差。

社会对人才高层次要求对成人高教专升本教育发展无疑提出了挑战,成人高教理当应适时地把握发展的机遇。其实专升本属专科后的继续教育,完全可类同专科第二学历,列于280万之外,且作为指导性计划。其理由是:(1)专升本教育的对象是大专后,而大专学历本属高等教育范畴,从国家统计角度出发,不应二次重复计算;(2)参加专升本学习者均是在职人员,属于“有位子”的在职提高,一般不需要再就业,这样的学历层次提高不会产生任何社会矛盾;(3)有大专文凭的在职者为适应岗位需要而提高学历层次应当受到鼓励,国家应为他们创造必要的学习机会;(4)如果再从发挥各类成人高校的优势来说,专升本教育的发展可以使普通高校的本科大学和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分道扬镳,各尽其力,不要挤在一个专科层次上,从而使教育资源配置和使用更为合理。

3.成人高教可否提积极发展

当我们在提高等教育适度发展时,能否对成人高教提积极发展,以示和普高有所区别?因为成人高教多是业余学习,所需办学条件相对低些;成人教育是吸引社会各界参与办学的好形式,多渠道集资所得实际上增加和扩大了教育投入,丰富了教育资源;成人教育多不需要就业岗位,不会过多地增加社会负担;成人教育对社会的稳定和精神文明建设起着明显的导向作用,人们学习的积极性应当受到保护;成人教育学生毕业率不可与全日制相比,全日制毕业数几近录取数,而成人则由于原因种种,往往要有报到和学习过程中的两次衰减,毕业生数大体相当于录取数的80%左右,如果仅以录取数来衡量当年的规模似不尽合乎实情,因此可以有些空头,这也许就是对成人高教持积极发展,应当实行有一定弹性的指导性计划的原因之一吧。

二、总量控制与区域需求的关系

我国是一个拥有12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地域辽阔,由于地理条件、历史积淀、文化背景、资源状况、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等各方面的原因,形成了不同的经济地带,即使同一经济带不同地区也有可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特别是按市场经济机制运行,地区的非均衡性发展表现得十分突出。不同经济带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发展目标和任务,因而对人才数量和层次的需求必然具有各自的特殊性。面对纷繁复杂的情况,在成人高教招生总量实行宏观调控的前提下,招生计划分配的科学性和相对合理性,更为各省市所关注,显得尤为重要。

1.区别情况,分类指导,促进区域发展

这是由地区客观存在的差异性所决定的。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区域性的分类指导,这是现代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宏观管理科学化的重要内涵。在招生计划分配的区域性管理上要做到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充分发挥,而不是削弱地方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区域发展,而不是束缚制约区域发展;有利于促进宏观管理的整体优化,而不是使宏观管理凝固化。这就要求宏观管理的决策者们一定要注重调查研究,了解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尤其是各省市的发展目标;二是要善于把历史和发展结合起来,不能简单地以历史基数为中心,搞简易的加减法和一刀切;三是要确定计划分配的科学原则,以区域发展的经济状况、人口数量、基础教育现状、办学条件等为重要参数,进行相对合理的分配。自然,发展地区有发展地区的人才需求矛盾,欠发展地区也有欠发展地区的人才需求矛盾,做到绝对公平,难以两全,但相对合理是必须也应当做到的。这里尤其要注意的是应树立对地方的信任感,地方的经济发展蓝图及其对人才的需求是经过一级政府上上下下反复讨论,严肃认真地制订出来的,宏观的计划控制和分配不能成为制约区域发展的瓶颈,应力求从区域发展的实际出发,与区域发展相适应。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固然不对,但有时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国家的计划分配如此,各省市对学校的计划分配也是如此。

2.必须坚持计划分配的民主性原则

招生计划分配是一项极其严肃的工作,关系到一个地区、一所学校的教育事业发展,同时分配得是否合理也关系到一级政府部门的形象。因此必须坚持民主性原则、公开化、民主化。横向,要吸纳同级的有关部门参加,就分配的原则和分配方案共同研讨;纵向,要征求省市或学校的意见。各方面的广泛参与,集思广益,一方面可以使计划部门掌握新情况,根据变化作出新的决策,另一方面参与者也可以了解计划及分配的情况,配合宏观管理。

三、宏观管理的局部性与全方位的关系

当前,成人高教发展规模的宏观管理中一个明显的问题是宏观管理的力度不够,呈现出管理的局部性、单一性,缺乏全方位和多元性。这不仅指管理范围,而且表现在管理内容上。譬如三重三轻现象,即重教育部门办学,轻其他部门办学;重计划控制,轻奖惩措施;重国家证书,轻“地方粮票”,使得成人高教的规模有所失真,不能反映出我国成人高教毕业生,尤其是享受其待遇的真正数量;形不成有效的运行机制,一放就乱,一收就死,非常不利于成人高教的健康发展,当尽快改变之。

国家教委是代表整个国家行使管理教育职权,理应总揽全局,凡举办教育、尤其是国民学历教育的单位均应隶属于管辖范围。

检查是加强管理的重要手段,对招生计划执行情况的经常性检查或是有重点地抽检,可以起督促作用。对检查结果应采取激励和制约政策,对执行好的要表扬奖励,包括增加下年度的招生计划,反之则要批评,乃至减少下年度的招生计划,以此建立临控机制。成人高教需要积极发展,但这种发展不只是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而应该包括质量、效益在内的健康发展。上面放一点,下面乱一片,这样的管理水平怎么不令“上层领导”苦恼呢?不得不放一放就收一收呢?因此,每一级管理者都要有社会责任感,以对社会高度负责的态度,自觉强化规范管理的意识,自觉树立法治观念,自觉遵守纪律,把自己的微观管理纳入到宏观管理之中,荣辱与共,以保证成人高教的健康发展。同时,来自基层的科学规范管理,也有利于国家教委各项改革措施的出台,该放的放,该收的收,放而活,严有度,为成人高教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

标签:;  ;  ;  ;  ;  

成人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宏观管理_成人高等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