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_银行论文

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_银行论文

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业务及管理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银行业务论文,金融论文,商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金融脱媒

改革开放后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是一个多角度、多侧面过程,在商业银行承担起主要的金融中介职能不久,中国的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保险机构等金融市场发展起来,企业和居民在金融中介上有了多种选择,于是金融脱媒很快就出现了。

金融脱媒是指资金盈余者(储蓄者)和资金短缺者(投资者)不通过银行等资金中介机构而直接进行资金交易的现象。脱媒可以从资金的供给与需求两方面来观察。在资金供给方面,有两个主要表现:一是新存款率(银行存款存入额—提取金额)为负值;二是居民存款增长率下降或有下降趋势。从资金的需求方面看,也有两种典型表现:一是从企业资金需求方面看,固定资产投资中企业自有资金的比重上升,依赖银行信贷的比重下降;二是从宏观角度看,商业银行占信贷市场份额下降,企业股票、融资债券等金融工具在企业融资中占的比重上升。

在现阶段中国金融脱媒现象中,需求脱媒强于供给脱媒,短期需求脱媒强于长期需求脱媒,长期供给脱媒强于短期供给脱媒,企业脱媒强于居民脱媒。

二、金融脱媒的形成机理

从根本上说,导致金融脱媒的根本原因是金融市场上便利直接投、融资的债权产品和股权产品的发展。从中国这些年的具体实践来看,主要有:政府有力地推动资本市场发展,在此条件下企业和居民追求较高资金收益、较低融资成本和逐利倾向,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业较强的金融监管,以及在IT技术发展之后电子金融的发展等几个方面。

1.直接投、融资市场的发展为金融脱媒提供了基本市场环境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在传统的直接和间接融资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多种形式的金融产品,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的金融产品体系。特别是近年来,我国重视并大力发展直接投、融资市场,不论股票市场还是债券市场,都得到迅猛发展,企业资产证券化在资本市场的发展过程中被广泛运用,商业票据市场、与国际贸易相关的贸易信贷等都发展迅速。直接融资的发展,对银行这种间接融资市场造成巨大冲击。

多层次金融产品体系的发展使得多样化的金融机构发展起来。以信托和证券公司为代表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在提高尚未设立财务公司的集团公司或者企业集团的资金管理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民间金融的发展也是整个金融体系发展的一个有机部分,民间金融近些年得到迅速发展,弥补了正规金融的不足,在金融领域“国退民进”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缓解居民临时资金周转困难的一个重要资金来源。

电子金融的发展是促进金融脱媒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一方面,商业银行面临来自独立的电子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服务的电子商务或网络公司的竞争;另一方面,电子金融这一服务方式的特点决定了市场上金融产品的信息(包括价格、品质、供求等)在资金供求双方之间的分布更加对称和充分,在这个意义上,金融市场中的参与者的自助性增强,使他们对商业银行的依赖性将会大大减弱,从而加剧金融脱媒。

2.客户追求更大利益的倾向促进了脱媒现象的出现

由于金融市场日益发展、金融产品日趋丰富,商业银行的客户也就面临更多的选择。在众多的选择面前,他们理性地追求更大的资金收益和更低的融资成本,这成了脱媒的基本利益驱动。在对商业银行的资金供给方面即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方面,居民与企业更能选择高于商业银行存款利息、形式更为多样化的资产形式,而金融、保险和房产等市场的成长也为居民和企业提供了丰富的选项。金融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的信贷、利率、外汇管制加剧了居民这一投资倾向。在对商业银行的资金需求方面,也就是商业银行资产业务方面,企业为寻求更为便利的融资渠道和更低廉的融资成本,选择通过债券、股票、融资票据等证券直接筹措资金,从而减少了对商业银行贷款的依赖。

3.商业银行的金融监管强化了金融脱媒

较为严格的金融监管是金融脱媒的重要原因。在导致金融脱媒的管制中,利率管制是第一位的原因。我国长期以来实行不同形式的利率管制,近些年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推进速度较快,但存款利率上限、贷款利率下限仍受到严格管制。只要管制利率与市场资金供求状况不完全吻合,就存在运用金融创新绕开利率管制的动力①。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严格监管也是脱媒的一个原因。在监管部门看来,出于防范金融风险的考虑,国家加强对银行风险的监控,严格贷款五级分类等审慎监管,要求商业银行限时满足资本充足率;而在商业银行看来,其资本充足率要在短时间内得到相当提高,就不得不放缓资产业务扩张速度,从而强化了脱媒。

三、脱媒对商业银行基本业务的深刻影响

在中国,金融分工的深化和混业经营的尝试使商业银行的负债、资产和中间业务都呈现出了新的面貌。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通过产品创新、金融业内部的分工深化,整体的金融效率得到提升;同时,有限度的混业经营又使它们在市场上以各种方式交织在一起,这使得直接融资市场和间接融资市场在某种程度上被打通了。

1.脱媒条件下的主动型负债业务

日益活跃的直接融资在加速分流银行存款的同时,同业存款、企业机构大额存款业务面临发展机遇,相当一部分以证券公司客户交易结算资金、自有营运资金存款登记公司的自有资金、清算备付金、验资资金存款等形式回流至商业银行。其中金融机构同业存款的增长与资本市场发展具有较明显的相关性,资本市场发展越快,同业存款的增长越迅速,规模越可观。

债券市场的创新为银行负债管理战略转型提供了产品支持,金融债券和次级债券等主动型负债工具可以增加长期资金来源和补充资本金,帮助银行实现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另外,商业银行在资本市场进行主动负债,如发行次级债券、大额可转让存单、金融债券等方式,锁定商业银行负债期限,可以降低其流动性风险敞口。

2.脱媒条件下的主动型资产业务

金融脱媒给商业银行传统资产业务的总量和结构造成负面影响。从资产业务总量看,金融脱媒将导致商业银行的贷款增长速度降低,银行贷款占非金融部门融资总量的比重下降;从资产业务的结构看,更多的大型优质企业更倾向于通过股权、债券、资产证券化等低成本的直接融资方式来募集资金;有潜力的小企业可以通过创业板获得资金支持。

随着直接融资的发展、证券品种的日益增加以及证券市值的不断扩大,银行的证券抵押贷款业务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商业银行可以发展主动型资产业务,大力发展票据融资、股票质押贷款(如银行为证券和保险机构提供资产抵押贷款、证券质押融资)、债券质押融资、证券承销贷款、企业并购贷款、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信贷融资等业务,以及通过银行所属基金管理公司发展基金投资业务,投资买卖公司债券、金融债券以及资产支持商业票据等。银行还可以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这样既能减少信用风险,又能提高资本—资产比率。

此外,投资者在交易中有对流动性和资金的需求,银行将有机会延伸其传统信贷业务优势,为企业收购、兼并企业和券商承销业务、基金公司融资、机构的新股申购业务等提供过桥贷款等其他融资服务。

3.脱媒条件下的主动型中间业务

伴随着金融脱媒的深化,票据市场、货币共同基金市场、大型工商企业内部筹资市场等其他金融中介形式得到了发展,从而创造出新的金融中介需求,商业银行在此领域可以积极作为。

首先,银行的支付结算业务将获得较大发展机会。在证券市场的清算服务中,商业银行可大力发展的领域包括:一级清算服务,即法人证券公司与沪深证券交易所中央登记公司之间的证券资金汇划;二级清算业务,即法人证券公司与下属证券营业部之间的证券资金汇划;三级清算业务,即个人投资者在证券营业部资金账户与商业银行存款账户之间的证券资金汇划。

其次,随着金融投资品种的增加,企业资产选择的机会增加,投资的专业性增加,企业将更多地求助于专业机构对其现金、资产进行管理,为银行发展相关业务提供机会。企业理财、现金管理、资产管理等咨询类中间业务前景广阔。证券品种的增加,有利于商业银行进行多样化的资产组合、降低代客理财的投资风险、增加银行理财产品的市场吸引力。

四、脱媒对商业银行管理的影响

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的发展是互补的,资本市场的发展,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了谋求自身发展、拓展业务类型和利润空间的机遇。银行可以通过上市完善自身的法人治理结构,扩大资本来源和社会影响力;通过市场化的并购活动实现银行业务的迅速扩张,促进金融服务的全面化发展,为银行争取更广大的客户群体。主动地将自身的发展融入到金融市场整体演进中去,成为这一进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

1.金融脱媒背景下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直接融资分流银行的贷款客户,使银行的客户结构发生变化,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对象将发生变化,使其面临的市场风险将日益突出,且信用风险与市场风险交织在一起,加大了管理的难度。脱媒也加大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居民定期存款对银行中长期贷款覆盖率自从2006年9月越过平衡点之后,一路下降,期限错配越来越明显;同时,总存款和总贷款的增速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逆转,2007年2月之后,存款增速慢于贷款增速,从而使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更为明显。

在脱媒条件下,商业银行应当通过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工具创新,达到提高风险控制能力和盈利能力的目的,脱离长期以来固守的从资产和负债结构考虑流动性问题的模式,利用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所提供的主动性和动态管理的独有特点,充分提高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证券市场的发展,为商业银行管理风险提供了更为丰富、有效的工具。通过贷款转让、贷款互换等工具,商业银行可以更为有效地进行信用风险管理。通过互换、期权、期货等工具,商业银行可以更有效地进行市场风险管理。通过发行债券、证券化等工具,商业银行可以更有效地管理流动性风险。在信贷风险控制操作上,商业银行还可以推进资产证券化,将较长期限的资产,特别是信贷资产以证券化的方式通过债券市场进行销售,以此降低商业银行整体资产的占用期,优化存量资产结构。资产证券化将信贷资产转换为可在银行间市场上交易的证券,既丰富了资本市场产品,又改善了银行的流动性,从而提高了其资产负债管理和风险管理能力。

2.金融脱媒背景下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

现代公司面临复杂的宏观、中观和微观的治理环境,这使得企业利益相关者的权力在一定程度上被虚化。在金融脱媒的趋势下,商业银行改善其公司治理的要求更为迫切。首先,中国的大部分商业银行经过多年的转型,逐渐成为了股份有限公司或者有限责任公司,其公司治理正在日益完善之中,已经完成或者正在向公众型公司转型。在这个过程中,银行核心资本的募集和流动需要依靠证券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第二,银行资金的绝大部分必然由债权人投入,因此,债权人的利益保护在银行公司治理中应占有突出的位置。银行有两类特殊的债权人:一类是众多的小额存款人(债权人),保护他们的利益成为存款保险和外部监管存在的主要理由;另一类是大额未保险的债权人,包括次级债、大额可转让存单、金融债券、同业往来的债权人等。由于没有存款保险以及优先级别低于小额存款人,这些大额未保险的债权人的利益保护主要依赖市场力量,公开、透明和规范的市场经营行为和充分的信息披露是保护这些债权人利益的方法。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在发展起来的金融市场中完善其治理机制。

结论:商业银行功能的演进

传统理论强调商业银行的基本职能是金融中介,并进一步解释说金融中介职能对于社会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它可以降低金融市场交易成本和缓解金融市场信息的不对称。而伴随着金融脱媒的发展以及现代经济虚拟程度的逐步加深,金融风险对经济的危害越发增大,投资者的风险管理成本也日益增加。金融衍生工具的大量涌现、金融中介种类(如共同基金、养老基金)的层出不穷和金融市场形态的变化,都昭示着人们希望规避金融风险的需求越发强烈。企业更多地考虑减少企业税赋,保持自身股票和资本化收入稳定,防止企业破产等,由此出现了风险化解说,认为商业银行等金融中介的存在可以为居民和企业提供风险规避、风险转移和风险吸纳等方式,提供降低风险管理成本的增值服务。另一方面,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体系正日益复杂化,希望参与其中的居民和企业很难清晰地理解和运用这个复杂的系统,他们参与到这样一个复杂的金融市场中来,就必然要付出参与成本。于是,风险管理和金融参与成本的节约就成为理解金融中介存在的关键要素。从实践上看,上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商业银行在经营内涵、业务结构以及客户结构上所发生的变化,以及当前中国商业银行正在经历的类似变化,促使人们把商业银行理解为一种社会资金的流通管理和价值管理机制。

注释:

①为了解决储货银行的经营危机,1966年,美国国会命令美联储为商业银行支付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的利率设置固定上限,这样,利率竞争实际上就被禁止了。但决策者没有预料到的是,由于美国政府证券的利率高于上述利率上限,“脱媒”现象因此出现,商业银行和储货银行出现了资金来源枯竭的危险。

标签:;  ;  ;  ;  ;  ;  ;  ;  ;  ;  ;  ;  ;  

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