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策略研究_小组合作学习论文

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策略研究_小组合作学习论文

小学数学课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学数学论文,合作学习论文,课中论文,小组论文,教学策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

1.当前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功之处

我们使用录音录像、问卷、访谈的方法,深入了解我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研究提高小组合作有效性的策略。随机对1100多名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67.5%的班级经常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实践中,其优越性得到了充分体现。

(1)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了良好学习氛围

我们进行随堂观察的16节研究课中有14节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思考、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和别人辩论,显得轻松自在。其中9节课有11人次走出本小组与其他组进行横向交流。这些学生在采访中谈到:小组合作时,我们完全可以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有时和本组同学讨论不解渴,还想和其他组的同学讨论。

(2)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了积极参与的机会,初步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案例1:在《前后、上下、左右》这节课中,老师安排了一个“贴鼻子”的游戏。以小组为单位,每组选1人,蒙上眼睛,由教师指定的位置,把“鼻子”图形贴到“人头”画上。在游戏过程中,本组的同学可以用“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词语指挥他。同学们聚精会神地注视着他,大声地指挥他:“往右一点儿”“再往前一点儿”“往上一点儿”。当第一个同学贴完后,组里的同学略带遗憾地说:“我让你再往左一点儿,你怎么不听呢?”那位同学无奈地说:“我听不清楚。”于是轮到下一个同学“贴”时,学生知道在提示指挥时要一个一个地说,贴鼻子的同学也学会了仔细倾听。准确贴好鼻子时,班中就自发地响起热烈的掌声。

案例2:在《统计的初步认识》一课中,老师让学生统计学校前面公路上1分钟内通过的各种车辆的数量。一开始学生各自记录,统计时学生发现车速太快,一人记录根本来不及。于是小组合作学习便成了学生的内在需求,学生马上进行分工合作,明确每人记录一种车辆,这回学生顺利地完成了统计任务。

在我们对500多名学生的随机调查中,问到“你喜欢小组合作学习吗”:有52.5%的学生回答喜欢,有47.5%的学生回答比较喜欢,没有不喜欢的。在与教师的访谈中,发现过半的教师都有这样的意识:要力求让“小组合作”成为学生的一种内需,为学生创造合作的机会、参与的机会,让学生感到只有合作交流才能解决问题。小组合作学习激发了学生与人合作学习的强烈愿望,每一个学生都参与了活动,为学生今后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奠定了基础。

(3)小组合作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案例1:“圆面积”一课中,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不拘泥于教材的说法,讨论研究出了把圆剪开,拼成近似长方形、近似平行四边形、近似三角形,都可以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案例2:“按比例分配”一课教学也出现了非常生动的场面:创设了分皮球情境后,学生分配皮球,通过独立思考、合作讨论,共想出了6种分配的方法,其中有的方法出乎老师的意料。听课的老师多次对学生的出色表现报以热烈的掌声。在交互式评课时,一位老师深有感触地说:“我们要充分地相信学生的潜能,我们要把思考还给学生,要把时间还给学生,要把空间还给学生。”

从以上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以讨论,争辩、交流,有着极大的思维空间。小组合作学习启迪了学生创新的灵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当前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小组成员搭配、分工不够合理

调查中问:“你们的小组成员是怎样搭配的?”反馈上来的情况如下:

  老师指定 自由搭配 按座位搭配

百分比%

6.78

30.51

62.71

对“老师有没有给你们分工?”这个问题的回答如下:

有分工 有时有、有时没有 没有分工

百分比%

 16.78

45.76 37.46

实际教学中也存在下列问题:有时有的小组中都是尖子生,而有的小组实力相对较差,造成反馈交流成为个别小组的汇报会,影响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有时小组中成员的分工不到位,小组活动无计划,无核心领导人物,造成局面混乱,学习效率不高。

(2)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我们为了深入了解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情况,对课堂中的许多小组学习录像、录音,然后进行分析。

结果发现,学生的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首先,思考或问题解决正逐步成为少数学生的“专利”。虽然老师提出问题后学生马上在小组内讨论起来,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只有少数人在动手动脑,多数人在等结论中度过合作的时间。其次,至少有一部分学生不会交流。在合作中学生往往为了争着表达自己的思想或建议,很少仔细倾听同学的发言,甚至在反馈时重复别的同学的错误想法。

(3)学习任务与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不符

①问题过于简单,没有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

在“质数与合数”一课中,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探究交流,并在老师指导下归纳出了质数、合数的概念之后,再安排小组合作讨论“1是什么数?”这样一个环节,就没有必要。事实上,只要通过教师的一个提问“那么1分在哪一类呢?”或者通过学生的一个质疑“1是质数还是合数呢?”让学生单独判断再说明道理就可以了。因此,把这个问题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问题,没有什么价值。

从“你喜欢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解决的问题是怎样的?”的问卷调查来看:

  容易的

 一般难度的

 较难的、富有挑战性的

人数 25 45225

百分比%

 8.47 15.25

76.27

可以看出,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大部分学生对容易的、一般难度的问题兴趣不大,更倾向于解决比较难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②问题过于复杂,导致小组合作学习无从下手

我们有位老师上了一堂六年级的综合实践课“施肥中的数学问题”,教师出示了7种品牌的化肥的元素含量、质量、单价等信息后,提出要求:“李大娘家有一亩桑地,需要氮50千克、磷10千克、钾7.5千克。请你从科学、经济的角度,设计选择购买化肥的方案。”尽管学生在合作中兴趣很浓、也很投入,但二十分钟过去了,没有一组解决问题;三十分钟过去了,才有少数几个组提出了一种方案。由于小组合作学习费时过多,学习任务无法在课内完成。课后反思,本课失败的主要原因应该是所创设的问题不符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点过多、综合性太强。如果将它分为两个环节分步解决问题:第一步设计满足化肥数量要求的方案,第二步计算每种方案的价钱并作出比较。这样分解任务、降低问题的难度,估计小组合作学习会顺利一些。

(4)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不够、评价不到位

我们在对有关“教师是否参与小组讨论”的调查结果如下:

经常参与

 偶尔参与

 不参与

百分比%

 13.7359.4926.78

可见多数教师还不能完全放下权威的架子,还不能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其指导作用不明显。

很多时候,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仅停留在形式上,他们自己说一遍,不管别人听不听,他们在意的是老师的评价,因为实施评价者往往是教师。如活动课“羊圈中的数学问题”中,学生提出了多种方案,有的十分精彩,体现出一定的创新意识。但是,学生得到的评价差不多都来自于教师,而且是同样的一句话:“这个方法也可以”,马上又接着“还有别的方法吗?”由于教师的评价能力、应变能力低,所以面对有创意的答案,缺少明确的、鼓励性的评价;面对不切实际的答案,也没有及时在反馈中提出质疑或引导学生自我否定,甚至连错误的答案都差点漏过去了;有一个小组提出的方法具有独创性,教师只表扬了个人,事实应该是一个组的功劳,评价有失偏颇。

(5)小组合作之前缺少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造成合作低效、无效现象

案例1:一位老师执教“加与减”,出示主题图后,先让学生看图并说说从图上知道了什么;再让学生根据图上的条件提出数学问题;然后让学生解决问题:两种书共有多少本?学生独立思考不到1分钟的时间,教师一声令下:“停!”。然后小组交流算法,结果12个组中9个组都是只有一种算法,只有3个组出现两种算法,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没有展开。

案例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教师布置:“假如把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改成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该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分组合作研究一下。”当时一个小组中的一位同学提出可以把分数转化成小数再计算。这个建议很快得到众人的附和,只有一位平时比较爱动脑的小朋友皱着眉头思考着什么,但他也没提出反驳意见或不同的解决策略。接着举例验证,合作很快就结束了。而这个结论是错误的。

出现以上的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教师提出问题后没有给学生留有适当的独立思考时间。因为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思考同一个问题所需要的时间也不同,对同一个问题有的可能已经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备,能很快得出结论,而有的学生需要较长时间的思考。合作学习的目的是把小组中不同的思想进行优化整合,把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共有的成果,以群体智慧来解决问题。没有独立思考的过程,合作就等于无源之水,这样的合作也就失去了意义。

二、改进策略

1.合理搭配,形成最佳组合

“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是小组人员搭配的基本原则。而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并不能很快地、合理地、科学地组织小组合作团体,因为教室内学生座位的安排还要考虑学生的身高、视力以及座位的左右交换等很多因素。我们建议:

(1)在学生自由搭配的基础上,教师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考虑身高等情况予以调整;

(2)过一段时间后,合作学习人员组合的各种问题就会暴露出来,教师应随时充分关注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分析原因进行重组;

(3)对小组长进行指导、培训,让小组长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起到组织者的作用。

2.提供适当的材料,提出适当的问题

因为教师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或复杂,导致合作学习失败的情况不时出现,我们建议:

(1)设置的问题应该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不能老是在低水平上重复,必须有一定的难度,既要使学生能达到而又不能轻易达到。

(2)提出的问题要有利于小组合作研究。提出的问题要让“小组合作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内需,让学生感到只有合作交流才能解决问题,最终让学生在合作中感受成功体验。

(3)不要为了合作而合作。“新课改”以来,小组合作学习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时尚。但要避免不顾教学内容特点,合作形式与学习内容不和谐,或者在一节课中频繁要求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主义倾向。应该坚持这样一条原则:需要合作才合作。这样才能使“提供适当的材料、提出适当的问题”成为一种可能。

3.努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积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1)让学生学会既分工、又合作

对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责任分工,让每个人都有事情可做,尽可能避免“学困生跟着优等生转”的现象。可以让组织能力强、学习态度好、乐于助人的学生担任组长,组织全组人员一起合作学习,组织动手操作、开展讨论、最终完成小组学习任务;书写快的学生可兼作记录员,由他将小组合作学习的结论、疑难问题、解决过程等记录下来;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可以担任汇报员,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向全班或老师进行汇报;思维敏捷的学生可以担任辩论员,重点负责小组之间的讨论等等。

(2)给予适当的帮助,让全体学生学会思考、解决问题

讨论前先独立思考,对发挥个体的积极性、提高小组讨论的效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小组活动时,老师应深入到小组活动中,了解学生遇到的困难、讨论的焦点、解决问题的过程、合作的结果,并给有困难的小组提供适当的援助。应逐步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与步骤,并要留给他们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去尝试思考,实现“不会思考——会思考”的转变,让他们也获得成功的体验。

(3)让学生学会倾听、提高表达能力

交流应该涵盖两个层面:一是会表述自己的思想;二是会倾听别人的诉说,能听懂并给予正确评价。听和说都很重要。说是表达自己,让别人明白;听是尊重和理解别人,弄懂别人的意思,让自己得到进步。我们建议:

①让学生明白:说要大胆,听要专心。只有在专心听的基础上,结合别人的意见再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才能使自己的能力更强。

②要让学生学会倾听,教师首先应发挥示范作用,认真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发言,让学生在教师的影响下逐步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

③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交流的机会。

(4)正确、及时地评价

评价具有激励与改进的功能,能否正确恰当地运用评价这种手段,对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们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要让学生经受挫折,更要让学生感受教师的信任和赞赏,体验成功的快乐。在小组合作学习期间,教师可以通过巡视和学生问答进行合作过程中的评价。在汇报合作学习结果时,教师要适时地对学生的发言作出明确的判断,有时判断要委婉或延缓一些。评价主体除了教师,还可以是学生自己。可以让学生自己或者同学来做裁判:“你认为你的方案怎样呢?谁来谈谈刚才这位同学讲的方案有什么优点或者缺点呢?哪个小组有更完美的设计?”往往是来自同伴的掌声更让学生满足。学生对自己的评价或对同学的评价没有压力,因而显得真实轻松。这一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评、互评的习惯和能力,有利于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也有利于组内形成积极、友好、互助的关系。有这样良好的氛围,学生会更喜欢小组合作学习。

标签:;  ;  ;  ;  

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策略研究_小组合作学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