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习困难学生的研究成果及其对城镇高中物理困难学生转化的启示_高中物理论文

浅谈学困生研究成果及对城镇高中物理学困生转化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困生论文,浅谈论文,研究成果论文,城镇论文,启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学困生研究主要成果

1.布卢姆对学困生的研究[1]

作者认为教育不应片面注重选拔功能,教育者应把主要精力用于促使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有效地学习,发展他们将来工作、生活等所必需的各种技能和知识。一部分学生成绩差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的学习史和所受教育质量的差异,教师应充分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并选择不同的教育目标。教师可以先用诊断性评价把学生重新编组,再运用掌握学习策略,使学生在进行下一步学习之前,基本掌握上一阶段的内容;运用反馈—矫正策略,及时了解和补救学生学习的不足,在集体教学的基础上进行个别化教学,及时表扬和鼓励进步的学生,并为他们提供适合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采用掌握学习策略转化学困生,在集体教学的基础上进行个别化教学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但他提出将学生重新编组在我国普通高中难以实现。因为目前我国学校普遍采用班级授课制,大多数学生不可能获得较长期的个别教学服务。以本县为例,一名高中物理教师平均要负责180名学生的物理学习任务,要对较多学困生实施个别化教学难以做到。另外,笔者还意识到物理学困生的主要原因除了学生的学习史和他们所受教育质量低,还有学生的家庭教育和环境因素。

2.苏霍姆林斯基对学困生的研究[2]

苏霍姆林斯革认为造成学困生的主要成因有:家庭负面因素影响,教师教育方法粗暴、不够人性化,学生的思维“尚未觉醒”。所以他把学困生分为三类:一类是思维尚未“觉醒”的学生;一类是“天赋”面纱尚未揭开的学生;第三类是“理解力迟钝”的学生。他认为学困生是可以转化的,教师应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制定适应学困生的“第二套教学大纲”,编写和推荐适合学困生阅读的图书、“习题集”等。

笔者认为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编写和推荐适合的图书、习题具有针对性,但编写“第二套教学大纲”不符合我国现状,因为学校和教师没有被赋予这种自主教育权。在教学中,笔者注意到有些学生思维发展相对滞后,导致物理学习陷入困境,还有一些学困生主要是家庭因素导致的。所以教师一方面要从学生入手,教会他们学习技能,推荐适合的图书和习题集,激发他们的认知乐趣,进行转化;另一方面也要创造条件举办家长学校,尽力改善学困生的家庭教育环境。

3.巴班斯基对学困生的研究[3]

巴班斯基经过大量的观察研究指出,学生的“实际学习可能性”的缺陷是学生学习困难的普遍原因。具体可分为内部的、外部的和综合的,其中综合性原因常常是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根本原因。他借助教学实验,概括了学困生在学习—认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思维发展存在缺陷;基本学习技能有缺陷;学习态度消极;应该掌握的知识存在漏洞和缺陷。为此他提出了与之对应的转化策略。

(1)协助学困生克服思维发展缺陷,学会识别重点,发展思维独立性。

(2)帮助学困生克服学习技能缺陷,教会学生基本学习方法。

(3)协助学困生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

(4)帮助学困生弥补知识缺陷。

笔者看到巴班斯基从认知活动对学困生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针对性转化策略,多数策略是可行的,但教学中由于教师职业倦怠,要利用“教育会诊”来确定学困生的差点,共商对策,在操作上有一定的困难。

总体看,我国近年来有一些对学困生研究,多数集中在小学和初中阶段,针对高中学困生的研究很少。笔者认为目前国内有关高中物理学困生的转化研究仍存在以下不足。

(1)实践中,高中物理学困生界定仍然没有一个公认易行的办法。

(2)学困生矫治缺乏实证材料支持。

(3)对学困生跟踪研究较少。

(4)没有适合高中物理学困生转化的学科性策略。

二、转化城镇高中物理学困生的实践

1.高中物理学困生操作性定义

为了探求城镇高中物理学困生的判定依据,课题组设计了一份城镇高中物理学困生判据问卷,问卷主要测量物理教师们对学困生几个方面的判断:课内外表现、一般能力、同伴关系、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成绩,并在问卷中设置了绝对性测题和测谎题。在本县高中物理教师中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25张,收回25张,其中废卷6张,有效卷19张,有效率76%。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课题组提出了城镇高中的物理学困生判据。

考虑本县高中生是经过中考选拔上来的,智力都处于中等以上,不必进行智力测试。课题组提出将平时成绩常处于50分以下,物理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在本年级处于30%以下,且平时作业、实验和课堂表现总体不理想的学生认定为物理学困生,且本研究中的学困生不包括那些智力较低、阅读能力有严重障碍的学生。

2.对城镇高中物理学困生的简单分类

通过座谈和问卷可以初步确定物理学困生成因有教材因素、学生自身因素、家庭因素、教师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其中学生、教师和教材因素影响较大,其他因素影响相对较弱。

根据观察、座谈和问卷结果,借鉴文献[4~6]关于学困生的分类,课题组认为可将城镇高中物理学困生按照心理特征和外在表现简单地分成四类:思维滞后型,依赖—懒散型,运动过度型和青春逆反型。

思维滞后型指少数高中生因年龄较小,或身心发展相对落后,导致一般能力相对落后,阻碍了他们的物理学习。他们只会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具体形象的问题,学习中模仿较多,对抽象的问题处理存在明显困难。

依赖—懒散型指少数的学生家长从小过分呵护他们,致使他们独立性发展较差,不会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做事磨蹭,动手能力差,学习效率低下。课后很少复习、做练习,上课很少主动记录要点。

运动过度型指少数学生特别喜爱运动,缺乏自制力。他们常常一下课便开始运动,总是到上课时才急匆匆地跑进教室,一时难以安静,影响上课效果。他们体能和时间消耗过多,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完成学习任务,导致了物理学习困难。

青春逆反型是家长从小对孩子疏于教育沟通,教养方式不当,学生养成了明显的孤僻、反叛心理等,这些使学生精力难以集中在学习上,动力不足,导致了物理学习困难。

3.“以生为本”的高中物理学困生转化策略

笔者认为要转化学困生,应先摸清学生现有的经验、知识结构和能力,再按照学生最近发展区设计教学,考虑学生的认知坡度,促进学生参与教学,引发学生认知冲突,促使学生顿悟,学会程序性知识。还要注重对学困生课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引导、监控。笔者结合本县学困生成因,提出了转化城镇高中物理学困生的“以生为本”的复方策略:先行组织材料,台阶式教学,变式练习,目标台阶式作业和小组合作学习策略。

奥苏贝尔提出将先行组织材料呈现在教学内容之前,可以用来帮助确立学习的心向,在“已经知道的”和“需要知道的”知识之间起到桥梁作用,当然这种先行组织材料也可呈现在学习材料之后。我们相信用学生熟悉的语言来陈述先行组织材料,且水平适度,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和记忆。例如在讲授“功率”时,笔者在学生学过额定功率、实际功率以及功率和速度后,提供机车启动的两种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这些材料,然后给出两道习题。题1,质量为m的汽车以恒定的功率P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汽车匀速运动的速度为,则当汽车的速度为时,(),汽车的加速度是多少?题2,一辆汽车额定功率为100kW,质量为,阻力为车重的倍,在公路上由静止开始启动。

(1)若汽车保持恒定的额定功率运动,求最大速度是多少。

(2)若汽车以的加速度做匀加速运动,其加速运动的时间为多少?(g取

这种跟踪练习可促使学生接受先行组织材料。当学生解题或练习时顿悟出解决问题的程序性知识,先行组织者用命题语言承载起这个处在直觉经验状态的知识,使学生自觉地对其进行记忆和复习,使它保留下来,转化为能力。学生一旦有了这样的策略,解决此类问题的速度提高,增强了学习自我成就感。教学中教师可应用这种先行组织材料策略。

考虑到篇幅制约,笔者就不再将其他策略一一展开了。

4.高中物理学困生转化实验

表1是前测(必修1)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学困生平均分情况。

表1 实验班与对照班前测比较

注:方差 表示随机变量与它的数学期望之间的偏离程度的量。为了与随机变量量纲一致,亦可用标准差(均方根差)来描述这种偏离程度[7]。

根据表1中数据t检验得t=0.41<2.048()(参阅教育信息处理[8])。这表明两个学困生群体没有显著差异。从均分来看,实验班群体的成绩略微偏低了一点,在实验转化前实验班的物理学困生和对照班的物理学困生成绩没有太大的差异,根据检验结果,我们可以认为这两个群体素质差异不大。

由于后测和前测试卷的内容、难度系数和时间不同,不宜直接比较两次的测试考试成绩,根据教育信息处理[8],我们可以把后测分数进行等值转化。表2是对照班后测(必修2折算后)学困生平均分与学困生前测(必修1)的平均分情况。

表2 对熙班前后测比较

由表2中数据差异检验得t=0.54<2.048()。这说明对照班学困生前后测没有显著性差异,可以认为传统物理教学方式对转化物理学困生没有明显效果。

表3是将实验班学困生后测(必修2折算后)分数与实验班前测(必修1)平均分情况。

表3 实验班前后测比较

由表3中数据差异检验得t=3.47>2.048()。这表明实验班学困生前后测有显著性差异。这种显著性差异是发生在笔者开展转化实验之后,而对照班的学困生并没有出现这样的差异,笔者有理由认为实验班学困生群体成绩转良是转化策略实施产生的结果。所以实验中运用的转化学困生的“以生为本”的复方策略是基本可行的、富有成效的。

5.对实验结果的讨论

本县多数教师和学生认为现行高中物理教材偏难,多数物理学困生伴随着数学学习困难,数学基础差,空间想象力薄弱、推理能力差、语言理解力差等都制约了学生的物理学习。可以这样说,有些学生物理学习困难是数学基础差导致的。本县教育理念相对落后,班级过大,平均每个班级有60多人,班级里物理学困生人数也较多,这样使得课内采取的转化策略落实到某个学生的次数太少,削弱了转化策略实施的效果。学校现有的教学设备比较落后,教学器材缺乏,多数学校难以开足开齐实验。不良的社会风气,网吧诱惑,不健康的小说等也是制约学困生发展的外部因素。需要一提的是有些消极因素不是教师努力能够克服,课题组只能在力所及的范围内进行尽可能的转化,让我们的教学更适合学生的需要。

标签:;  ;  

浅谈学习困难学生的研究成果及其对城镇高中物理困难学生转化的启示_高中物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