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大型银行发展展望_银行论文

欧美大型银行发展前景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前景论文,欧美论文,银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世界经济进入后危机时代已近一年,欧美各国普遍经历了国内经济发展模式的深刻调整和监管机制的重大改革。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为了主动应对调整,欧美各大金融机构也纷纷实施一系列战略性变革,如并购重组形成新型银行集团、去杠杆化和变革管理层、瘦身与去非核心业务、巩固核心战略业务、全球市场重新布局、去国有化和对外公共关系战略调整等。这些变革措施,有的已经取得了积极成果,有些尚处于观察期,还有一些潜在的消极影响正在逐步呈现。总体而言,身处后危机时代,欧美大型金融机构所经历的复苏之路绝不会是一片坦途,其发展前景仍需审慎乐观。

欧美大型金融机构基本企稳

整体而言,当前的欧美大型银行已经基本走出了危机最深重的时期,步入稳步复苏的后危机阶段。回顾本次金融危机的整个历程,大型金融机构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爆发期。自2007年夏天开始,华尔街金融风暴逐步波及世界,受此冲击,欧美的银行业一度出现了严重的流动性危机。部分银行由于未能及时获得流动性救助,不得不向监管当局递交破产保护申请,华尔街盛极一时的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美林以及美联银行或破产,或被收购。第二个阶段是深化期。至2008年秋季,金融风暴逐渐演变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美国政府不得不向金融机构直接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其他各国政府为了避免危机的扩散,联合起来对金融市场实施广泛救助,直接帮助美国和欧洲的银行业。第三个阶段是复苏期。2009年中期以来,随着亚洲经济的率先复苏以及美欧经济的逐渐回暖,世界经济逐步迈入后危机时代。此时欧美大型金融机构终于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开始启动复苏之门。经过其后一年左右的曲折发展,欧美大银行目前进入了稳健复苏的发展阶段。

首先考察美国的大型金融机构。后危机时代的头一年,对于美国大型银行,尤其是由传统的投资银行转型而成的新兴商业银行而言,是力挽狂澜的一年,这些大型金融机构实现了整体扭亏为盈,大大超过市场分析的预期。以摩根大通为例,在以超低价收购贝尔斯登之后,2009年第四财季实现收入252.3亿美元,同比增长32%;利润32.8亿美元,同比飙升367%。尤其是该行投行业务第四财季实现利润19亿美元,2009全年投行业务收入更是实现盈利120亿美元,雄踞全球第一。进入2010年,美国的大银行保持了高额的盈利势头,股价全面飙升。美国KBW银行业指数在第一季度跃升了22%,大大高于标准普尔500指数平均4.9%。根据第一季度财报数据,花旗银行盈利44.3亿美元,同比增长279%;高盛盈利34.6亿美元,同比增长93%;摩根大通银行盈利33亿美元,同比增长55%;

美国商业银行的传统三强,即美国银行、花旗银行和富国银行也基本实现了大幅减亏或者扭亏为盈。受冲击最严重的花旗集团在2009年巨额亏损的情况下,2010年一举扭亏为盈,一季度净利润达到44.3亿美元。美国银行由于收购美林银行成立了美银美林银行集团,2009年亏损22亿美元,其中第四季度亏损52亿美元。但如果除去返还TARP资金产生的相关成本以及支付给优先股的分红,这两家银行的经营状况明显改善。美国银行2009年第四季度净亏损仅为1.94亿美元,到了2010年实现逆转,尽管一季度盈利同比下降25%,但也达到了31.8亿美元。富国银行在收购美联银行之后业绩亮眼,2009年第四季度收入增长4%,达到创纪录的227亿美元;当季实现盈利28亿美元,全年盈利也创下了123亿美元的纪录,同比增长了近4倍。进入2010年,由于大幅计提信贷准备金,富国银行一季度盈利同比小幅下滑1%至23.7亿美元(见表1)。

再来看欧洲大型金融机构。受益于危机扩散的滞后性以及审慎经营,至2009年末,除法国农业信贷银行和意大利联合圣保罗银行外,欧洲15大银行中有9家实现了盈利,且盈利水平普遍好于市场预期,有7家的净利润超过20亿欧元。荷兰ING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英国莱斯银行和瑞士联合银行则出现了亏损,亏损金额在7亿欧元至22亿欧元不等。西班牙桑坦德银行以45亿欧元的净利润列欧洲大银行的首位,仅比去年同期减少4.5%。法国巴黎银行以32亿欧元列第二位,西班牙对外银行以28亿欧元列第三位。英国汇丰银行、德意志银行、瑞士信贷银行和英国巴克莱银行的盈利均在22亿至23亿欧元之间,意大利联合信贷银行为9亿欧元,法国兴业银行则仅盈利3100万欧元。进入2010年,欧洲大银行持续保持着近两个季度的复苏态势。欧元区第一大行西班牙桑坦德银行第一季度盈利增长了5.7%,达到22.2亿欧元,法国兴业银行盈利10.6亿欧元,德意志银行和瑞士银行集团表现同样强劲,一季度盈利分别达17.6亿欧元和22.02亿瑞士法郎。苏格兰皇家银行一季度将亏损额从2009年同期的9.02亿英镑收窄至2.48亿英镑。

市值排名是判断欧洲各大银行发展情况的重要参考之一。以2009年欧洲各大银行市值为标准,汇丰银行以1340亿欧元再度高居榜首,西班牙桑坦德银行和法国巴黎银行依然分列第二、三位。巴克莱银行则凭借460亿欧元一举进入欧洲前十,跃升至第四位。西班牙桑坦德银行维持第五,瑞士信贷银行排名上升至第六,意大利联合信贷银行由第六位降至第七位,瑞士联合银行由第九位升至第八位,法国兴业银行由第七位降至第九位,与英国莱斯银行并列。进入2010年,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金融市场不断震荡,导致各大银行市值排名波动变化剧烈(见表2)。

宏观经济金融形势仍不容乐观

金融业严重脱离实体经济被认为是本次经济危机的重大原因之一,经济始终是金融的基础,欧美银行业的彻底复苏和重新发展无法离开实体经济的支撑。目前,欧美各国经济总体上呈现出普遍复苏的态势。自2009年第三季度摆脱衰退以来,美国经济复苏进程有所加快。2010年第一季度,美国GDP环比折年率2.7%。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2010年和2011年美国经济增长率将分别达到3.1%和3.6%。世界银行稍显审慎,但据《2010年全球经济展望》预测,2010年和2011年美国经济增长率将分别为2.5%和2.7%。欧元区经济同样于2009年第三季度开始复苏。尽管受希腊债务危机拖累,欧元区经济总体仍保持上行态势,2010年一季度欧元区GDP同比增长0.5%,环比增长0.2%。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2010年和2011年欧元区经济增长率将分别为1%和1.5%;消费物价指数将分别为1.1%和1.5%。世界银行预测,2010年和2011年欧元区经济增长率将分别为1%和1.7%。受全球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英国经济于2009年创下了GDP连续6个季度大幅下跌的历史纪录,但从2009年第四季度起缓慢复苏。2010年第一季度,英国GDP同比增长0.3%,工业产出增长1.2%,为近4年来最大增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2010年和2011年英国经济增长率将分别为1.3%和2.5%。

但是,表面的繁荣之下,欧美经济仍存隐忧。首先,欧美经济中期增长的内部驱动力不足。解构美国和欧洲经济增长的构成就会发现,欧美的增长势头极其脆弱。本质上,欧美大部分国家在短期内产出相对复苏主要是政府投资驱动的结果,个人消费并没有被有效激活,私人投资依旧萎靡不振。以美国为例,其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均显示出较大的经济波动风险:密歇根消费者信心指数数月徘徊在较低水平;非农就业数长期不振,失业率始终在高位徘徊;卡斯席勒房屋价格指数依旧低迷;次级及一级贷款的违约率不断上升;另外拉动美国近期增长的投资主要来自存货投资,与此同时其政府赤字水平创下历史之最。

其次,政府高昂的赤字水平难以为继,经济矛盾将不断加深。受新一轮主权债务风险的冲击,各国政府的刺激政策选择空间进一步压缩。一旦政府不得已而开始实施“退出策略”,经济复苏进程将可能因之逆转。实际上,正是由于对实体经济增长的信心不足,欧洲各国普遍存在金融部门对实体经济惜贷现象,这反过来又严重拖累了经济复苏。以欧元区为例,其宏观经济已经深陷失业和赤字两大风险之中:2010年3月份,欧元区失业率突破了10%,创下2000年以来的历史最高纪录;同时财政赤字迅速恶化,2009年末欧元区16国的财政赤字占其国内生产总值高达6.3%。紧缩财政对于复苏尚未企稳的欧洲经济而言后果十分严重,势必拖累整体经济的发展,英国财政部就在2010年5月份下调其2010全年经济增长预期至1.2%。

再次,欧元走势的不确定性,影响到欧元区的经济复苏。近期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已经对整个欧洲的货币体系造成严重冲击,欧元在过去几个月的跌幅创下历史之最,欧元对美元的汇率水平已经滑落到欧元十年前的发行价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欧元区的贸易出口,有利于欧洲经济复苏。但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下,汇率的超跌可能会出现技术性修复。由于欧元区经济体的贸易依存度相对较高,欧元价值预期的改变,可能会影响到欧元区实体经济和贸易增长的复苏势头。

最后,金融市场巨幅震荡,潜在风险不断积聚。尽管全球金融市场在后危机时代初期表现出一定的反弹势头,但进入2010年后,本已相对恢复的金融市场频遭重击,其烈度甚至超过了危机最为深刻的2008年。进入2010年第二季度,欧洲债务危机全面深化,美国金融市场进入新一轮剧烈震荡期。2010年5月第一周,纽约证交所创下自1930年大萧条以来的最大周跌幅;仅仅2010年5月6日当天,美国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盘中暴跌近1000点,成为纽约证交所有史以来单日跌幅第二大的黑色日。美国市场大跌又带动欧洲和亚洲外围市场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世界主要股市、债市和汇市均在二季度发生多次巨幅震荡。这种反复震荡的趋势将主导未来的一段时期,金融市场将呈现相对较高的系统风险。

按照2010年5月中旬最新数据,西班牙桑坦德银行已经超越汇丰银行,成为欧元区第一大银行

总体而言,当前的欧美经济复苏的内部动力还非常脆弱,同时外部主权债务危机扩散将加剧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发达经济体再度陷入衰退的危险的确存在。

金融监管改革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从2008年各国监管当局全力救市到2010年第一季度美国“银行业改革法案”出台、第二季度美国国会几易其稿后法案初步通过,再到2010年二季度欧盟公布银行业压力测试结果时间表,英国、法国、德国公布对银行征收危机税,直到2010年6月G20峰会前夕,迫于加拿大和日本的压力,G20集团决定暂时搁置对全球银行业实施惩罚性征税……各种迹象纷纷表明,后危机时代的金融监管,尤其是银行业的监管政策必将持续发生深刻变化。

客观来讲,此次监管改革的中心在美国,并且从美国向欧盟诸国发展。在2009年底之前,总体来说美国的监管政策还是相对比较宽松的。虽然2009年3月、6月和12月美国监管当局先后出台了《金融监管改革框架》、《金融监管改革:新基础》以及《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案》,但是当时其总体趋势并没有发生质的改变。事实上,早在2008年布什政府就出台了《现代金融监管构架改革蓝图》这一监管改革框架。不过,奥巴马政府最初并没有利用各大金融机构濒临破产之际的时机,取得对华尔街的控制权;恰恰相反,整个2009年,美国政府不仅没有利用“问题资产救助计划”(TARP)掌控银行,反而还力图帮助银行摆脱与TARP关联的各种桎梏。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2009年初美国众议院有一项针对银行家实施惩罚性税收的提案,而随后白宫和财政部都公开表示反对。但是2009年末,情况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华尔街大型金融机构在面临巨大公众压力的情况下依旧派发高额薪酬,导致美国全国民意激愤。再加上不断暴露的金融机构外部风险以及内部欺诈案件,最终触发了奥巴马政府实施全面金融业监管改革的决心。奥巴马于2010年1月的国情咨文以及其他场合多次提出要实施银行业征税议案,并推出了“沃尔克法则”,以限制金融机构的规模及其交易活动,禁止银行运作自营交易或在对冲基金中进行投资。这一提案是美国继1999年《金融现代化法案》之后的又一次重大政策调整,是向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大萧条后《格拉斯—斯蒂格尔法》的一种理性回归。到2010年5月20日,在对下属的银行委员会提交的改革方案实施了若干修正之后,美国参议院通过了《重振稳定的美国金融体系》这一法案。6月25日,美国国会正式通过了《金融监管改革法案》。这标志着美国的全面金融监管改革终于取得实质性突破,未来的美国金融业的监管环境必将大幅收紧,大银行的经营环境必将发生深刻变化。以此为基础,美国金融监管的白皮书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完全成型。

在实施新一轮全面的银行监管方面,欧洲的监管当局很可能实现后发先至。自冰岛破产危机爆发以来,欧盟现有的金融监管体系备受指责,尤其是新一轮的主权债务危机,进一步暴露了欧洲在跨境合作监管方面存在着致命缺陷。因此,欧盟金融监管当局把改革的重点放在打破旧有的相互割裂的监管格局、建立一套泛欧全面监管体系之上,力图加强欧盟的整体监管能力,维护欧洲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协调,提升欧盟金融在全球中的地位。经过近一年的酝酿之后,2009年3月,欧洲议会完成了《德拉罗西埃报告》,成为欧盟金融监管体系改革的蓝本。自2009年4月开始,欧洲议会陆续通过数个改革议案,包括偿付能力2号指令、加强信用评级机构监管的议案和修订后的资本要求指令。这些法案分别涉及信用评级机构、金融机构资本要求和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等问题,为其后欧洲全面监管改革法案的出台奠定了法律基础。2009年6月,欧盟峰会公布金融监管改革方案——《欧盟金融监管体系改革》,提出了泛欧监管改革计划。该计划的出台,使得欧洲在重塑监管架构方面一举超越了行动迟缓的美国。该计划的核心就是在欧盟层面建立两个超级监管机构:在宏观审慎监管方面,成立欧盟系统风险理事会(ESRC);在微观审慎监管方面,成立欧洲金融监管者体系(ESFS)。除了改革监管的宏观体系,欧盟也致力于改革其监管的微观模式。在要求各国在2010年7月公布所有银行的压力测试结果之后,欧盟与英国在2010年6月正式提出,要面向所有银行,建立一套全球性的金融机构征税系统,实施全球银行税和金融交易税。银行将用缴纳的税金为自己买单,以免重蹈此次危机中纳税人救助银行的覆辙。

总体看来,欧美监管体系的未来趋势是愈来愈深刻且广泛的变革浪潮。但欧洲和美国关于未来监管变革方向既有统一的一面,也有分歧的一面。例如在对冲基金的管理手段上,英国与欧盟、欧盟与美国均存在较大的分歧;在征收全球银行税和金融交易税的范围与力度方面,欧洲和美国的立场也不同。可以预期,这些分歧将在未来一段时间主导欧美监管当局,为开辟一个新的统一而有效的全球监管合作模式埋下诸多不稳定因素。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广泛而深刻的监管变革,将迫使欧美大型银行采取更迅速更妥善的行动,以应对未来的挑战。

大型金融机构自身面临诸多挑战

对于欧美大型金融机构而言,过去的一年是逐步摆脱危机困扰的一年。新的银行控股集团出现,抵抗风险能力增强,交易业务迅速恢复,使得许多大银行的财务状况已经接近危机之前的水平,某些机构还意外获得了空前的市场垄断地位,如果仅仅就欧美大型金融机构的表现来看,金融危机在微观层面的冲击似乎已经散去。然而,宏观层面和监管层面仍然存在各种危机和不确定性,金融市场恐慌局面尚未改善,并且有恶化的趋势,银行业在逐步从危机中恢复的同时,也面临诸多潜在的危险(见表3)。

第一,次贷危机造成的破坏尚未充分暴露,欧美银行业旧的风险有待完全消化。据英格兰银行估计,未来4年,英国银行业因金融危机造成的资产减记规模将达到5000亿英镑。欧洲中央银行在2010年5月31日发布的半年度金融稳定报告中指出,欧洲银行业在未来18个月可能遭遇规模最高达1950亿欧元的资产减记,率先二次探底。其中,欧元区银行2010年贷款和证券净冲减额为900亿欧元,2011年还将额外净损失1050亿欧元;而欧元区大型银行集团有约8000亿欧元的长期未偿还债务要在2010年5月至2012年底前进行再融资。这样,整个欧洲包括英国和欧元区的资产减记和潜在债务规模将突破万亿欧元。美国尽管大型银行破产浪潮已经过去,但是中小银行倒闭风潮依旧此起彼伏。2010年6月18日,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宣布接管美国内华达州证券银行,这使得2010年以来美国银行倒闭数目上升至83家,是2009年同期的两倍还多。与此同时,主权信用危机也再次将各大金融机构置于巨大的危机之下。美国联邦金融机构检查委员会的数据显示,美国73家大型银行对爱尔兰、西班牙、希腊和葡萄牙的风险敞口共计1760亿美元,且大部分敞口都集中在美国10家最大银行,如摩根大通对西班牙的风险敞口达184亿美元,纽约梅隆银行对爱尔兰的风险敞口为23.2亿美元。主权债务风险已成为金融市场首要关注的问题,成为欧美大型商业银行现阶段最大的潜在风险。

第二,大银行严重低估自身风险,未来运营环境面临众多不利因素。欧美大型金融机构尽管在逆境中迅速实现扭亏为盈,但是其背后却存在着风险低估的深层次隐忧。2009年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首席经济学家多米尼克·斯特劳斯·卡恩曾经提出警告,指出各大银行的财务报表分析有重大缺陷,大约有一半以上的损失没有体现在报表中。事实上,为了在报表中更多体现盈利,各大银行充分利用现有的会计制度,有意压低了消费信贷相关资产的风险和拨备。如美国大银行在2009年年终派发红利之前整体性地大幅减少了计提拨备水平,使得财务报表中的盈利水平均大于市场预期。随后的一个季度,大银行的利润环比均大幅下滑。更为严重的是,在可预见的未来,这些大型金融机构将面临诸如房屋权益抵押贷款和商业地产贷款坏账加剧、银行服务费改革法案、货币刺激政策的退出以及监管政策日趋严格、政府对银行业整体征税等各种不利因素,这些都可能成为银行机构实现复苏的掣肘。

第三,金融机构重组之后,内部调整尚需时日。由于当时环境紧迫,金融危机中许多大银行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并购或重组。如今,这些看似比较顺利的交易逐步暴露出其潜在风险。首先是传统投资银行转型为商业银行控股集团之后面临着旧业务与旧客户的诉讼问题。2010年第二季度,八家华尔街大银行都卷入了衍生交易产品的欺诈诉讼案,其中高盛更是被刑事立案,虽然最后通过高额赔偿达成庭外和解,结果却引发了各交易对手机构对其的新一轮诉讼风潮。其次,各大银行在经历大刀阔斧的重组兼并后,纷纷调整了最高层的人事资源,包括美国银行、花旗银行都重新任命了董事长。为了理顺内外部关系、重整企业文化,配合业务模式变革和区域市场战略调整,大银行兴起了持续调整管理层的浪潮,多家大机构更换了首席财务官和区域性总裁。另外,为了应对监管变化和缓和公共关系,部分银行特别组建了相关部门,研究应对未来监管方面的新规则。这些内部调整要发挥积极作用必须假以时日,同时还可能带来内部冲突和变数,难以确保成功。

后危机时代,欧美商业银行集团寄望于通过不断的变革,迅速摆脱危机的桎梏,加速适应世界经济的新形势和金融市场的新发展,确实取得了较为积极的阶段性成果。但是,目前断言金融危机的阴霾已经从欧美大型金融机构的上空彻底散去恐怕为时尚早。从宏观经济到金融市场、从各国监管当局变化到商业银行自身发展都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后危机时代的欧美商业银行前景仍需审慎乐观。

标签:;  ;  ;  ;  ;  ;  ;  ;  ;  ;  ;  

欧美大型银行发展展望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