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临床分析论文_王松梅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临床分析论文_王松梅

王松梅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呼中区人民医院 165036)

摘要: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PSC)由Delbet于1924年首次报道,其自然病史表现为进行性胆管炎症闭塞,不规则狭窄,肝内胆小管消失,狭窄区近端胆管扩张。本文旨在探讨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病理、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并发症。

关键词: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病理;病因;临床表现;并发症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PSC)由Delbet于1924年首次报道,其自然病史表现为进行性胆管炎症闭塞,不规则狭窄,肝内胆小管消失,狭窄区近端胆管扩张。缓慢进展,导致门静脉高压、胆汁性肝硬化和肝功能衰竭[1]。

1病理

剖腹探查术中可见PSC引起胆总管增厚,呈硬化的条索伴炎症粘连,较大的胆管中可见胆汁淤泥或软的胆色素性结石,胆囊本身也可有纤维化性囊壁增厚和慢性炎症改变[2]。从做肝移植的 PSC患者切除的肝脏可见有PSC的特征性改变,包括:①较大胆管有薄壁的囊状或管状扩张,伴半圆形或环形的纤维化嵴形成;②胆小管形成纤维化条索伴管腔部分或完全的胆管上皮闭塞。

PSC患者的肝组织活检标本可见胆管周围向心型纤维化,形成洋葱状纤维化或纤维化性胆管炎,但典型改变仅见于一半有其他临床表现的PSC患者。胆管周围纤维化可伴有多种炎性细胞浸润,有淋巴细胞、中性白细胞、浆细胞和嗜酸粒细胞[3]。炎症可扩展到肝实质细胞形成碎屑样坏死的病理表现,易误诊为慢性肝炎。胆管病变导致铜排出受阻,肝实质细胞染色时铜含量增多,与Wilson病相当。PSC患者中血管性病变不常见。

经ERCP胆管显影是诊断和评估PSC的主要手段,为使肝内胆管良好充盈在ERCP导管近端可加一个气囊。通常PSC患者同时有肝内和肝外胆管病变,15%~30%患者仅有肝内胆管病变;而仅有肝外胆管病变的PSC病例较少见。PSC患者典型的胆管造影表现为弥漫分布的多灶性狭窄,长度为0.2~2.0 cm,念珠状改变具有高度特征性,胆管扩张段可呈囊状或憩室样突出。可见管壁不规则,特别在胆总管明显,肝内胆管小分支内造影剂常充盈不良。

PSC患者中15%~20%有胆囊和胆总管异常,但在ERCP时表现可不明显[4]。

2病因与发病机制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的病因与发病机制还不清楚,已提出一些假设,其中以自身免疫机制有较多支持。

2.1肝肠毒素机制

提出有一些肝和肠中的毒性物质通过腔内而到达胆管;产生类似PSC的胆管弥散性损害。PSC与溃疡性结肠炎密切相关,从而提出炎性肠黏膜可产生损害胆管的物质。但动物实验结果多变。PSC与肠炎的发病时间相关也不一定。最多只能说PSC与炎症性肠病是对某一不明病因的共同反应。

2.2感染因子

未做外科介入的PSC患者,很少患细菌性胆管炎。继发感染可导致胆管炎性破坏。某些病毒如巨细胞包涵体病毒和呼肠孤病毒(reovirus)3型病毒对胆管上皮有亲和力,可导致新生儿胆管闭塞[5]。新型隐球菌感染可产生硬化性胆管炎,但资料不多。

2.3遗传和免疫因素

曾有报道HLA-A、B8、DR3与PSC相关,也多见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80%~88%PSC患者的血循环中补体C3、C4和免疫复合物滴度增高[6]。也有研究提出PSC患者有细胞免疫缺陷,血液中 CD8型T淋巴细胞减少,而B细胞增多。但确切的意义还不清楚。

3临床表现

大多数PSC患者在25~45岁就诊,在新生儿和老年人中也有诊断,男性患者较多,男女比例为(1.5~2):1。在不伴炎症性肠病的PSC患者中,男女比例相似。

3.1症状与体征

PSC患者常见的就诊症状是黄疸(占30%~72%)、瘙痒(占28%~69%)和右上腹痛(占24%~72%)。多数PSC患者起病隐匿,但偶也有起病像急性肝炎的。患者体重减轻是继发于食欲减退和吸收不良。未做过外科治疗的PSC患者很少有寒战、高热等急性感染性胆管炎的表现。在大系列报告中无症状PSC占20%~44%。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但作为溃疡性结肠炎筛选结果可发现这些无症状 PSC患者的胆管造影结果却比较明显。

体检可见黄疸和肝肿大,1/3患者有脾肿大,晚期患者可有蜘蛛痣和肌肉萎缩。

3.2实验室检查

PSC患者的血清AKP常增高3~5倍,同时相应地可有GGT浓度升高。6%的PSC患者可有血清碱性磷酸酶(AKP)浓度正常,通常这些患者有低血磷、甲状腺功能减退和血锌、镁浓度降低。血清氨基转移酶浓度可增高,但很少超过正常值的3~4倍。血清胆红素浓度增高。血清白蛋白浓度降低和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提示病情属晚期,营养不良或维生素K缺乏。PSC患者的白细胞计数通常正常,合并细菌性胆管炎时中性粒细胞增多。少数患者有明显的嗜酸粒细胞增多,意义不明。

PSC患者的血清免疫球蛋白浓度常增高,主要是IgM浓度增高,其次是IgG和IgA。PSC患者中1/3可检出非特异性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抗线粒体抗体通常检不出。由于铜排出异常,血清铜蓝蛋白和血清铜浓度可增高。P-ANCA抗体在PSC患者中阳性率可达50%~70%,但没有特异性,自身免疫性肝炎和炎症性肠病也常有P-ANCA阳性。

4并发症

PSC患者的慢性胆汁潴留导致脂肪和脂溶性维生素吸收不良,脂肪泻和钙质不足。可出现维生素A、D、K、E缺乏的表现;如夜盲和骨质疏松。PSC的自然病史进展缓慢,但纤维炎症可侵犯肝实质细胞,形成胆汁性肝硬化和门静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和腹水。导致PSC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是肝功能衰竭。

25%PSC患者在胆管造影时可见胆管结石,主要是在胆囊内的胆红素结石,长期胆汁潴留导致胆汁淤滞形成胆色素结石。黄疸明显加重的患者要注意有无胆总管结石。

PSC患者做ERCP时可发现8%~77%有胰腺病变,胰管也可出现弥漫性不规则改变,狭窄和念珠状改变,但一般不影响胰腺外分泌功能。急性胰腺炎症状在PSC患者中是罕见的。胰腺疾病本身可继发硬化性胆管炎,属继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临床和病理资料提示PSC是一种癌前病变,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资料提示,在并有PSC的患者中已有原位胆管癌。PSC患者的尸检中30%~40%有胆管癌。

做肝移植的患者中23%~33%有胆管癌[7]。癌位于胆总管、胆囊、胆囊管和肝内胆管发生比率相似。

PSC患者合并胆管癌较难诊断,无特异性症状。PSC患者出现黄疸迅速加重,体重下降或腹部不适时应考虑合并胆管癌。联合测定癌胚抗原(CEA)和肿瘤相关糖链抗原(CAl9-9)的诊断阳性率可达86%,但也不特异。胆管造影示扩张和狭窄加重,出现息肉样病变提示癌变。CT见胆管壁向心性增厚>5 mm提示胆管癌,但CT可漏诊50%。

患溃疡性结肠炎和PSC的患者中,45%有肠黏膜不典型增生,而仅患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中仅有16%有不典型增生。

5小结

自从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广泛应用后,PSC的报道增多。PSC无明确病因,可伴发于炎症性肠病,全身性纤维化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硬化、干燥综合征、1型糖尿病、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和肾小球肾病等。

炎症性肠病患者做肝功能筛查可见3%~14%有明显的肝功能异常,加做胆管造影可见2.4%~4.0%的炎症性肠病患者患有PSC。全结肠溃疡患者中,可检出5.5%有PSC,而仅有结肠远端病变的炎症性肠病患者中仅有0.5%患PSC。

参考文献

[1]李艳梅,王绮夏,马雄.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治疗进展[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7,(11):805-809.

[2]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又名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诊断和治疗共识(2015)[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6,(1):5-13.

[3]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又名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诊断和治疗共识(2015)[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5,(12):1980-1988.

[4]郑晗晗,江学良,王胜.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与炎性肠病合并结直肠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华消化病与影像杂志(电子版),2016,(4):170-174.

[5]李玉华(综述),李士新(审校).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与炎症性肠病癌变的研究进展[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5,(5):287-288.

[6]李玉华,李士新.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与炎症性肠病癌变的研究进展[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10):287-288.

[7]胡菊萍,栗翠英,林红军.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临床研究进展[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5,(2):112-114.

论文作者:王松梅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8年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2

标签:;  ;  ;  ;  ;  ;  ;  ;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临床分析论文_王松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