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来古镇川剧“活态传承”路径初探论文_彭冲,朱小琳,富蕾

西来古镇川剧“活态传承”路径初探论文_彭冲,朱小琳,富蕾

西华大学人文学院文化产业系

摘要:自2016年始,国家政策、财政支持提升了“非遗”的影响力和社会关注度,“非遗”的不断升温,催生了川剧传承方式的进一步探索。目前学界关于川剧“活态传承”的研究成果主要倾向于普适性的共性规律探求,缺乏对于不同地域川剧“活态传承”路径的探究。西来古镇的川剧富有浓郁地方特征,但在传承过程中面临演艺内容、传承意识、演艺场景、生态环境等四个方面的传承障碍,需要运用系统分析思维从政府、社会各界、区域民众三个角度思考其“活态传承”的合理路径。

关键词:西来古镇;川剧;活态传承;路径

一、西来古镇的川剧价值所在

(一)承载文化的服装

西来古镇的传统川剧服装的特色体现在其基本款式与制作工艺两个方面。在基本款式上,川剧服装利用蟒、帔、靠、褶、衣等五类基本款式来构成服装造型,在结构上采用各平面的叠加与平面切割的技艺,这种层层相加的平面结构为川剧服装创造了丰富的视觉效果[1]。在制作工艺上,蜀绣在川剧服装上的应用,增添了川剧服装的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使得川剧服装成为了蜀绣技艺的载体。

(二)悠久独特的表演

川剧,作为中国戏曲的一大地方剧种,集中体现了中国戏曲以“唱、念、做、打”作为呈现“以歌舞演故事”的艺术特征,并具有悠久丰厚的艺术传统[2]。这些源远流长的艺术传统都能够在西来古镇的戏台上可见一斑。古镇的川剧表演更具有生活气息,体现戏如人生;川剧传统表现手法和绝技绝活,强化了内在情感外显化的表演精髓。

(三)兼容并蓄的唱腔

西来古镇的川剧演唱声腔是经过多种唱腔融会贯通,兼收并蓄才形成的。其唱腔包含昆腔、高腔、胡琴、弹戏与灯调,五腔共和的多元化声腔艺术[5]成为西来古镇川剧的突出特点。

二、古镇川剧“活态传承”过程中的问题

(一)川剧演绎内容单一

扎根于古镇的川剧团体面临着演绎人才的缺失这一普遍问题,演绎人才的断层是导致川剧内容难以创新的原因之一,传统的川剧技艺保留在老一辈艺术家手中,年轻一辈的演出者又难以在较短时间内掌握扎实的技艺,更无从谈起对川剧精神内涵的体悟。这意味着川剧在传承中失去了灵魂,无法在经济市场中立足,于古镇而言失去了吸引客源的关键文化艺术因素,古镇经济中的川剧演艺市场一滩死水,古镇无法供给资本来支持古镇川剧的传承,这就又限制了演绎内容的创新。

(二)川剧传承意识缺失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川剧是个人的,是家族的,但它更应该是民族的、国家的。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意识上普遍存在“家艺不外传”的障碍[3]。古镇在“活态传承”意识上存在弊病,“家艺不外传”的思想观念有待破除,缺乏有传承意识的青年人才,古镇川剧无法在更大范围内、更大意义上实现“活态传承”,而只能在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中苟延残喘。

(三)川剧演艺场景局限

兼具演艺性质和载体性质的川剧表演应当具备充足的演艺时间和场地以推动川剧技艺的“活态传承”。西来古镇的川剧演艺场景弊端凸显在时间和空间层次上。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川剧演绎与传承在时间上局限在了特定节庆和时段上,而在空间上,古镇搭建的戏台成为了川剧唯一的演艺场地,难以容纳多场次、多人次的表演。

三、古镇川剧“活态传承”的路径

(一)丰富川剧演绎内容

川剧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要素和人文价值,特别是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川剧更是承载着地方丰富的历史沿革和地域文化。

川剧的传承,既要保护其原真性,又要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正如王文章先生指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流变性的基本特性,也决定了我们今天的保护不应是静止的凝固的保护,而是为了发展的保护。古镇川剧传承人应当满怀故土情怀,磨砺川剧技艺,以此为基础创作出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地域川剧作品,其内容的创新处可以体现在唱腔、动作、剧本、表演形式等诸多方面,重要的是要把握好川剧传统与地域特色的交汇点,创作出大众喜闻乐见的剧作。

(二)培育川剧传承意识

川剧传承的意识的培育应当寻找到合理路径,川剧的传承应当与当地民众所关切的经济效益联系起来,倡导有利存续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生产性保护[4],这样的传承才具有生命力和号召力。

西来古镇应将川剧演绎植入旅游产业中,在旅游产业中寻求川剧的最大价值。从观光、体验、衍生品等层面思考川剧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定位及可开发的资源价值,使川剧资源服务于产业化发展,构建以独特地方川剧为核心文化资源的旅游产业链。例如川剧脸谱既可以作为在产业链环节中的观光环节的展览物品,展出具有地方特色或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藏品,又可以作为体验环节的绘制模具,启发旅游者体验创造的灵感,还可以作为文化产品应用于衍生品环节。

(三)扩展川剧演艺场景

川剧演艺场景在川剧表演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也同样影响着川剧“活态传承”的质量和频次,维系川剧演艺场景的工作仍然要从其时间与空间层次思考[5]。在时间上,应当以商演、排练时间划分入手。在商演时节的运行上,从节庆活动的整体性出发,经过科学规划和资源支撑来对古镇节庆活动进行系统化、动态化的项目管理。在空间上,应当将演艺区域和演艺方式结合起来。抓住川剧表演的精神文化产品的特质,重点把握消费者需求倾向。

结语:川剧文化的文化扩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特别是蕴含其中的历史感与文化底蕴,是能够引起大众共鸣的。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川剧难以在一个特色小镇中得到完整诠释,大众在川剧中所体味的也不应该单单是川剧本身,而是川剧中内含的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优秀的民族精神。如何妥善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问题,将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领域未来一段时间内所要思考的。

参考文献:

[1]刘望微,李晓蓉,裘沅桦,万宗瑜.川剧服装款式特点及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J].四川戏剧,2010(02):107-109.

[2]曾帧.川剧舞蹈身段程式与现代审美要求浅论[J].四川戏剧.2012

[3]王晨.中国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研究[J].艺术百家,2016,32(05):44-48.

[4]祁庆富.存续“活态传承”是衡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合理性的基本准则[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9(03):1-4.

[5]王晨.中国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研究[J].艺术百家,2016,32(05):44-48.

论文作者:彭冲,朱小琳,富蕾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8

标签:;  ;  ;  ;  ;  ;  ;  ;  

西来古镇川剧“活态传承”路径初探论文_彭冲,朱小琳,富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