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视角下的网络交际语道德规范思考论文

优秀传统文化视角下的网络交际语道德规范思考论文

优秀传统文化视角下的网络交际语道德规范思考

李明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北京 101101)

[摘 要] 文章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入手,对传统文化中“非礼勿言”“言必有信”“敏言慎行”等言语交际规范在语言中的体现进行了分析。结合网络交际的特点,提出借助优秀传统文化提升青少年母语教育和语言道德修养是净化网络语言文化生态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传统文化;网络言语;道德规范

一、引言

人类需要交际,交际需要语言。表达方和理解方是交际要涉及到的两个方面。要想成功地达到顺畅沟通的目的,就需要交际双方都遵守言语交际的基本道德原则,比如礼貌原则、合作原则等。社会习俗、心理取向、道德标准等均影响双方对交际语的理解和接受。交际中所使用的词语,实际是个人道德伦理观念外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也即,人与人之间道德伦理观念的体现都用语言进行记录和描述了下来。

以各个主成分对应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由主成分得分和对应的权重线性加权求和,得到综合评价函数,即综合主成分表达式:

儒家的伦理道德文化处处体现在人们的日常言语中,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色和亮色。例如,为达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在汉语交际话语系统中产生了多种多样的谦敬语和礼貌称谓语。

互联网的出现使当前的社会交往手段发生了革命性变革。在网络交际中是否要坚守传统的伦理道德文化?网络交际语中的道德规范底线是什么?本文试从我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在交际语中的体现、网络交际语的特点,以及对青少年网络交际语道德规范的引导三方面进行简单阐述。

二、传统儒家伦理文化对交际语的影响

(一)语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化,并且都以其独特的方式运用于交际语之中。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语言与历史同步,现存语言是各个历史时期的因素积累起来的综合体系。历史上存在过的各种文化现象,都会在语言中留下投影。[1]社会文化对于人的渗透、包裹,从人一出生就已经开始。[2]人们在无意识间从小到大自然接受本民族千百年传承的思维模式、观念、行为规范等文化的熏陶,结果是逐渐融入社会,逐渐形成与社会文化相吻合的价值观、思维模式、行为方式等。通过一个人的语言,可以得到这个人大量的文化信息。

一个生存于社会的人,想要自己的生活和事业获得成功,就必须得到他人的信任,想要获得他人的信任,自己就必须要信实。正是因为如此,孔子特别重视言语与行为在言语交际中的统一,认为“信”是语言行为的道德前提和基础,做人一定要言行一致。“言必有信”是道德高尚人的重要标准。《春秋榖梁传》:“言之所以为言也,信也;言而不信,何以为言?”《论语·卫灵公》:“言忠信,行笃敬。”

(二)传统的儒家伦理文化在言语交际中随处可见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提出“非礼勿言”,把“礼”作为衡量人们的口语交际行为正确与否、恰当与否的尺度和标准[3]。合“礼”的言语行为就是正确的、恰当的,反之,就是不正确、不恰当的。表现在日常言语交际中就是礼仪性词语非常多,比如根据不同场合和身份使用的谦敬用语俯仰皆是。“久违”“光临”“莅临”“惠顾”“久闻大名”等用于见面;“再见”“请留步”“后会有期”“请多保重”“珍重”等用于分手;“请指教”“赐教”用于尊敬的师长;“请”“劳驾”“麻烦”“拜托”“关照”则常表示祈求。

语言不只是一种交际手段,更是一种体现人的尊严和自我认识的形式。通过一个人的言语,可以了解其德行,分辨其贤愚。关于语言的作用,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曾说过:“人如果轻率地出口任何性质的恶言,他就离恶行不远了。”同时,语言是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一个民族,无论其文化如何创新、语言如何变异,优秀的传统文化依然需要继承。低俗语割裂民族文化传承,背离听者感受,充斥性别歧视和语言暴力,其内涵是赤裸裸的本能性欲望,从形式到内容都有悖于传统语言文化的价值追求。此外,语言还可以起到维护或破坏、加强或削弱、良化或恶化人与人之间各种不同的社会关系的作用。

古人认为“言谈者,仁之文也”。“仁”是儒家伦理的核心观念。“言仁”,是说语言要宽厚仁爱,说话要谨慎。孔子反对违反“仁”要求的以下几类语言行为:花言巧语的“巧言”,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的“讪”(毁谤),言而不实的“伪”,超越自己的地位、身份的“僭”,以及“道听途说”等。

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应把青少年的母语教育和语言道德修养教育摆在优先位置。引导青少年多看有深度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书籍,提升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从而主动拒绝抢夺注意力的低劣网络言语。

总之,“有德者必有言”,道德高尚的人,其言行也必然会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与标准。 “非礼勿言”“言必有信”“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敏言慎行”,这些言语交往原则就是传统儒家伦理道德所提倡的规范。

三、网络交际语的个性化与低俗化表现

(一)网络的便捷性和虚拟性给网络交际语提供了个性化创新空间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思想上应该积极向上、勇于担当。在网络交际中,语法逻辑比较随意,比如“偶”表示“我”,“人艰不拆”表示“人生已经如此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6]”等,这些新词新语的表达方式只是词汇表达层面的新颖,不涉及到言语道德层面,社会还基本可以接受。但在社会利益主体多元交织的网络生态里,不乏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在网络上炮制谎言,误导舆论,煽动青少年的非理性情绪,这些网络言论对青少年的影响必须加以重点关注。

和传统的人际交往相比,网络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更加开放包容的交流空间,它克服了制度、空间、时间和立法上对沟通的限制,交流双方在平等、开放、自主等方面具有了更大的空间。传统的儒家伦理文化所倡导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言语交往通常要考虑或服从整体或者集体利益,此时个人的个性多多少少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忽视和压抑。而在崇尚个性的网络上,人们的言语行为具有一定程度上不受外在伦理和传统道德观念约束的倾向。网络社交中的言语交际也呈现出更加自由与开放的倾向,传统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原则和言语交往规范在网络交际中的约束力逐渐减弱,网络交际成员间没有中心、没有阶层、没有等级,可以畅所欲言、自由交流。比如,个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建立、维持或者结束一段言语交往,不需要取悦谁、屈从或忍让谁。所以,网络上个人的言语行为具有鲜明的个性。

现实的人与人的言语交往规范经历了几千年文明的发展,受到文化、修养、场合与个人的身份地位等多种力量制约,人与人之间默认并在交往中相互遵守。网络交际平台是一个开放、平等和自由的平台,是社会大众共同的交际场所,它在改变着人们信息获取、沟通交流、工作娱乐方式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人们的言语表达。在虚拟的网络交往关系中,传统的言语交往规范受到人们道德观念的改变而逐步在改变,一些传统、过时、落后的价值观念逐渐被淘汰,比如森严的等级观念和年轻人不明就里的避讳语等。网络语言由于其创新性和鲜明个性逐渐从网络走到人们的日常交流当中,网络言语所表达出的多元化、个性化的价值观也逐渐得到网络交际双方的理解和接纳。

流行音乐作为时尚的风向标,反映出一个时代内人们的审美与娱乐品位。由于网络音乐兴起和盗版音乐猖獗,唱片工业走向衰落。但注重现场体验的音乐演唱会独树一帜,拯救了流行音乐工业。因此,对演唱会尤其是个人演唱会的考察,对流行音乐研究有着重要作用。在国内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中,个人演唱会体现了流行歌手的哪些特质?在社会历史变迁的过程中,个人演唱会特色又呈现出怎样的变化?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探究。

(二)网络的便捷性与虚拟性也导致了网络交际语有低俗化倾向

桩号计算主要包括计算位于ZY、QZ、YZ间曲线距离整数倍的里程桩号,其可以通过计算离这3个数值中最小整数倍进行获取。获取ZY与QZ之间整数倍的代码如下:

四、加强对青少年网络交际语道德规范的引导

(一)关注对青少年网络交际语道德规范的引导刻不容缓

青少年由于心智尚未完全成熟 ,判断力有限,很容易盲目跟风,受这些言语的影响,转发或发表不正当言论。他们经常无意识地用一些标新立异的表达,尤其是粗俗、怪异以及非道德言语,通过语言的“陌生化”来标榜个性、自我宣泄。加强对青少年网络交际语道德规范的教育和引导,提高他们的觉悟和认识,是净化网络语言文化生态、积极传播健康信息的有效途径。

在网络空间中,人们同样进行着与现实空间类似的聚集与言语交往。无论是微信、微博还是短视频,这些网络交际的共同目标都是想通过语言的表达实现双方的交流和理解,也即言说者被普遍地理解和接纳。与面对面的现实社会交往不同,人们在网络空间中的交往是虚拟的,不用面对面。这种虚拟的言语交往形式既缺少了察言观色的过程,又把交际双方的诸多特征如姓名、性别、年龄、工作单位和社会关系等“淡”去了,导致交际双方不能相互知根知底,黏着度较低,受传统的语言道德约束力的影响较小,这样很容易在网络上形成宣泄化、满足型、娱乐化的话语环境。比如网络上有时会出现谩骂、嘲讽或不负责任的流言蜚语等。

网络的虚拟性与匿名性导致了道德约束力对交际双方的弱化。在网络上,“有时崇高被丑化,敬仰的东西被戏虐,卑俗与高雅混为一谈,庄严变得油滑,人的高贵理智被嘲笑,权威被捉弄,人们潜意识中的破坏与批评的冲动毫无顾忌地宣泄出来”[4]。网络上情绪化的隔空对骂、嘲讽、传谣等低俗语言现象的出现也屡见不鲜。更有甚者,部分青少年还认为网络低俗语很时尚、很有“范儿”,青少年的网络语言格调堪忧。今年4月,网络上有人用“死有余辜”“该死,不会动脑子”“死几个算啥”等恶劣言语诋毁凉山救火英雄;号称有5000万粉丝的网红为了挣快钱吸引眼球而篡改国歌;曾经在自媒体行业叱咤风云、现在被有关部门关停的公众号“咪蒙”,其文章的言辞非常典型,语言低俗,道德观错误,没有一点“仁爱”“恕人”之心,如《致贱人》《致Low逼》,作者怼天怼地,想骂谁骂谁,唯一的目的便是使自己快乐,一些读者还以为她把自己内心深处真实的想法呐喊出来了,一味追捧,却忘记了人类作为社会性的动物,是不可能置伦理道德于不顾而完全我行我素的。这些言语行为已经不是单纯的语言伦理道德问题,而是触犯了国家法律的底线,受到相应的惩处惩戒是咎由自取。

室外的模型主要分为建筑、道路、装饰品、各类商店、大厦和相关的模拟真实场景的模型。角色模型有虚拟角色、模拟车辆、模拟的动物和其他必要表现理念的模型。加载与样板房设计概念相关的模型可以尽可能较为全面地提供可以表达样板房设计理念,展示设计图、模型、创作手稿、模型以及有关设计理念的书面和实质材料。

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初中、高中、技校学历的网民数总计占比61.9%[5]。青少年已然成为网络交际的主力军。关注青少年的网络交际语特点并进行积极引导,对营造和谐的交际氛围、提高他们的人际沟通能力有重要意义。

(二)加强母语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高青少年语言素养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恕”是搞好人际交往的重要原则。“恕”是推己及人,处处为他人着想,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人际交往中,“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即人们在交往中,要多反省自己而少用言语去责备别人,这样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智”在言语交际中的主要体现为:君子应该对自己所知道的有正确的认识,熟悉和了解自己的交谈对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妄加评论自己不知道的事,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能信口开河。

中国传统的语文教育,即古文教育,非常强调语言的“教化”的作用,通过饱学诗书,达到潜移默化、寓道于文的效果。即“诗书教化,所以明人伦也”。比如古人强调要学会说话,就要学诗。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孔子还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即学诗,可以从好政务,办好外交,否则,学得再多,也没有意义。可见,在古代读诗的重要目的就是提高言语沟通能力。

语文课的目标之一就是通过优秀典范文章来唤醒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引导学生关注和学习优秀典范篇目中语言的运用和建构,从而感受语言之妙,提升言语智慧和语用能力。比如:“高职语文教学改革要让学生逐步摆脱为考试而读书的习惯,体会汉语言文字的魅力,在此基础上,适当升华到对语言建构世界的审美层面的理解”[7]。语文教学要通过多读多诵传统经典,发挥言语的“教化”作用,帮助青少年提高语言表现力,树立正确的语言道德观,自觉使用规范语言,远离不规范的网络语言文化。

除了发挥母语教育的教化作用之外,还要提升青少年的言语伦理道德素养。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际交往强调“礼”。“礼”既是人们日常交际的规范,也是国家治理制度的规范。一个人的言语即使辞藻再华美,但如果不尊重别人,也达不到言语交际的目的。网络是一个公共情商极高的平台,想在这个平台上获得更多关注是比较容易的事,比如绝对自我和无底线低俗的表达就有可能。但是表达之后让大家还喜欢,还能传播开来,就需要表达方的言语具有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宽容异己等基本道德素养。

所以,要让青少年达到自觉履行语言道德职责、自觉维护文明的语言交际秩序的状态,就要对青少年加强母语和传统文化教育,发挥母语和传统文化的教化作用,从而使青少年尽可能做到语言忠厚、谨慎,不打诳语,言辞和气文雅、谦逊有礼,同时对网络上的信息能够积极思考和独立判断,这也是传统文化所倡导的言语交际文化的核心。

最开始的炸串儿种类寥寥,食材一共才三款,午餐肉、原味素鸡和五香素鸡,分别切成大大厚厚的片,一根竹扦并排穿上两片,丢进油锅炸到外酥里嫩,捞出来沥了油,两面都刷了黄豆酱,再撒上盐孜然粉五香粉辣椒粉各种粉,五毛钱一串,分量很大,感觉能吃个半饱。

神经纤维瘤病2型新突变位点分析(附1例报告)… ……………………… 俞立强,蒋觉安,蒋建华,等 288

参考文献:

[1]张公瑾,张公瑾文集[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3:171.

[2]胡青青,网络热词的伦理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

[3]崔梅,从汉语文化词看儒家伦理观念[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1998(1):50.

[4]岑运强.言语交际语言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32.

[5]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OL].2019-8-30.http://www.cac.gov.cn/2019-08/30/c_1124938750.htm.

[6]陈鹏飞.低俗语是语言生态的雾霾[N].人民日报,2015-11-24.

[7]李明.语言应用视角下的财经类高职语文教学研究[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3(5):17.

Thinking on the Ethics of Network Communication Langu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ditional Excellent Culture

LI Ming

Abstract: Starting fro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this paper makes an analysis of the manifestations of the norms of verbal communication in traditional culture,such as “speak no evil”,“be as good as one’s words” and “make quick-response to words with discrete deeds”. In view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twork communication,it is proposed that promoting teenagers mother language education and their language ethics backed by traditional excellent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way to purify the network language cultural ecology.

Keywords: Traditional culture;Network language;Ethics

收稿日期: 2019-08-03

作者简介: 李明(1974—),女,河南南阳人,北京财贸职业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文化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 G122;H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2923(2019)05-0048-04

(责任编辑 侯雪玮)

标签:;  ;  ;  ;  

优秀传统文化视角下的网络交际语道德规范思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