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审视的牺牲品——论亨利·詹姆斯小说中儿童的物化现象

成人审视的牺牲品——论亨利·詹姆斯小说中儿童的物化现象

陈榕[1]2008年在《成人审视的牺牲品——论亨利·詹姆斯小说中儿童的物化现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期以来,国内詹姆斯研究主要围绕国际主义主题、道德主题以及詹氏写作风格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进入20世纪80年代,国际詹姆斯研究已突破了上述领域,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已经扩展到詹氏作品的各个方面。批评家自觉地将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文化批评等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引入詹氏研究,长期笼罩在詹氏头顶"不食

陈榕[2]2002年在《成人审视的牺牲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亨利·詹姆斯是一位多才多产的作家。他为后人所留下的丰厚的文学遗产,涵盖了戏剧、批评理论、随笔、传记和书信等多个文学领域,但最充分表现其精湛完美文学艺术造诣的则非小说创作莫属。在长达五十年的写作生涯中,亨利·詹姆斯共创作了22部长篇小说和112个短篇小说。他的小说,主题深刻,人物塑造栩栩如生,语言风格独特,在叙述技巧上独具匠心,大胆突破。他在小说艺术上取得的斐然成就,使他被批评家推崇为英美文学史上“让人百读不厌”、“常读常新”的伟大作家之一。 中国的评论界,一直关注着对亨利·詹姆斯这位艺术大师的介绍和研究。遗憾的是,长期以来,国内詹姆斯研究主要围绕着国际主义主题、道德主题、以及詹氏写作风格等几个问题进行探讨。事实上,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国际詹姆斯研究已突破了上述的领域,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已经扩展到詹氏作品的各个方面。批评家自觉地将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文化批评等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引入詹氏研究,长期笼罩在詹氏头顶“不食人间烟火”的神话已被彻底打破。我们看到的不再是一个不关心政治,远离情感,厌恶世俗,只关心艺术与美的孤芳自赏的艺术大师,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有着正常人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甚至可能是一个同性恋者,终身受到维多利亚时代道德观的束缚和压抑。他重视艺术,追求作品的完美,但是作为职业作家,他十分关心作品的销量,为设法满足读者的口味悉心揣摩,以期获得公众的认可。身为社会的一份子,亨利·詹姆斯的敏感不仅体现在道德的方面,也延伸到政治的范畴:他对国家权力机器的运作,无政府主义等政治问题十分关注,在作品中时有表现。身为男性,他对女性的态度十分复杂,一方面他同情她们在父权社会中的不幸,另一方面他又无法摆脱父权社会所给予他的特权,用男性特有的居高临下的态度来关照他所描写的女性。身为上层中产阶级的一名代表,他对他所植根的资本主义制度,无论是虚伪的道德体制,还是森严的等级制度,都进行了含蓄但深刻的批判。作为盎格鲁·撒克逊族裔的一员,他在作品中对黑人和犹太人的描写,不可避免地带有种族歧视的烙印。凡此种种,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走出象牙塔的大师。国际詹姆斯研究的发展,呼唤我们从全新的角度解读大师。本文正可算作笔者在这个方面所作的一点尝试和努力,冀望通过对詹姆斯笔下几个典型儿童形象的研究,揭示詹姆斯对儿童这一弱势群体的直觉性的人文关怀,以及他对他所植根的十九世纪后半叶的资本主义父权社会将一切“异者”物化的意识形态的尖锐抨击。 亨利·詹姆斯在他的小说中塑造了大量的儿童形象。在他的 22部长篇小说中,至少有川部描写到了儿童受害者;而在他的门 个短篇中至少有18篇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儿童所遭受的压迫和苦难。评论家对詹氏儿童的关注,始干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形式主义”占主导地位之时,根据其批评出发点的不同,可以简单分为两大阵营,一方着重探讨儿童形象在亨利·詹姆斯小说中的主题意义,此派批评家认为詹氏笔下儿童的天真,代表的是美国的天真:儿童成长的过程,象征着美国文明与欧洲文明碰撞后失去了单纯和透明,产生了道德的混饨。另一方阵营则认为詹姆斯笔下的儿童,是作者本人情绪的寄托。儿童孤立无助,容易受到伤害,恰恰反映了在戏剧方面尝试失败后的詹姆斯抑郁敏感的心境。有些批评家认为,从心理角度而言,亨利·詹姆斯伴随着他笔下的儿童主人公一起成长,通过对他们的描写,他逐渐解放了自己,走出了精神困境。 以上两种解读,基本主导了近叁十年来对詹氏儿童形象的研究。妇女、同性恋者和少数族裔同属弱势群体,詹氏笔下的这些形象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批评关注,相比之下,对詹氏作品中儿童形象的研究却还停留在一个相对滞后的阶段。虽然不少批评家对《螺丝拧紧》以及《梅西所知》等经典之作进行了精彩的个案分析,但是迄今为止,从整体的角度对詹氏的儿童形象进行全面系统的论述还不多,这方面的权威着作仍是莫丽尔·塞恩于 1969年完成的《亨利·詹姆斯小说中的儿童》。这部专着虽然对詹氏笔下的儿童形象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分析,但没有能够深入探询隐藏在詹氏儿童形象背后的深层社会含义。本篇论文,则试图将焦点放在被多数詹姆斯研究者所忽略的儿童形象上,着力展示不同类型儿童被物化的过程,探询他们受害的社会根源。 本篇论文既然是要探讨亨利·詹姆斯小说中的儿童形象,首先需要廓清文中所采用的“儿童”的定义。“儿童”的概念,固然有其对应的生理特征与心理特征,但是从更广更深的意义上看,它属于文化范畴。法国学者阿里埃于 1960年出版的《童年的世纪》是社会学领域儿童问题研究的开山之作。他的研究表明,在中世纪以前,所谓的“儿童”,只是缩小了的成人。随着启蒙运动的发展,工业革命的深入,资本主义家庭观的产生以及教育制度的出现,我们现代意义上的“儿童”这个概念才逐渐成形,并出现了与之相对应的对生理特征的划分。儿童与成人世

刘艳容[3]2017年在《廖小琴儿童小说创作研究》文中指出廖小琴是新世纪以来创作活跃且有影响的儿童文学作家。她的创作体裁多样、主题丰富,在当代儿童文学作家中独树一帜。她既写小说、童话,又创作诗歌,还进行图画书文字的创作。尝试多元化创作的同时,廖小琴主要集中于儿童小说的创作。她的儿童小说记述地震、战争等历史主题,关注儿童成长、人类异化等现实主题,是对当代儿童生存与发展境况的深切关注。在众多体裁中论文选取作者的儿童小说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探讨廖小琴儿童小说中儿童与成人之间的关系。廖小琴的儿童小说描述了两个世界:自在的儿童世界和异化的成人社会。在塑造儿童的世界时,作家把儿童放置在自然的环境当中。在这个自然环境中儿童自在地成长,寻找有意义的社会存在。在描写成人的世界时,作家侧重描写成人身体和精神的异化,以及异化的成人社会给儿童带来的影响。在塑造两个世界的同时,作家发现了一条拯救之路。两个世界的沟通与对话使儿童拯救成人成为可能。成人中的老人形象为儿童的成长提供现实生活的补给。在儿童视角的关照下,成人社会的困顿有所缓解。儿童用他们的温情治愈异化的成人。整篇论文由五部分组成,包括绪论、叁个主要部分和结语。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作者廖小琴及其主要儿童文学创作和成就,其次对现有的相关研究资料进行文献综述并提出论文的研究思路。第一部分阐述自在的儿童世界,通过分析作家“森林情怀”下儿童成长环境的书写,探寻自然环境中儿童成长的两种不同表现;第二部分分析异化的成人社会,从身体病症和精神困境两个角度阐析全面异化的成人,以及论述异化的成人给儿童造成的影响;第叁部分分析两个世界的沟通与对话,论述老人对儿童世界的照顾以及儿童对成人社会的拯救。结语部分在总结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指出廖小琴儿童文学创作中的不足,以及论文研究的现实意义和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1]. 成人审视的牺牲品——论亨利·詹姆斯小说中儿童的物化现象[J]. 陈榕.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2008

[2]. 成人审视的牺牲品[D]. 陈榕.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2002

[3]. 廖小琴儿童小说创作研究[D]. 刘艳容. 浙江师范大学. 2017

标签:;  ;  ;  ;  ;  ;  ;  

成人审视的牺牲品——论亨利·詹姆斯小说中儿童的物化现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