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师生德育的共建--高校德育理论与实践的新视角_大学论文

论师生德育的共建--高校德育理论与实践的新视角_大学论文

试论师生德育共建--大学德育理论与实践的新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育论文,师生论文,试论论文,理论论文,新视角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些年来,关于“待遇低是教师流失的一个主要原因,提高教师待遇是稳定教师队伍的重要手段”在教育界已经达成共识,但教师流失并非只有待遇低这一个导因,提高待遇也不是稳定教师队伍的唯一手段。已有许多文字揭示,我国大学发展的当务之急是稳定教师队伍,建好教师队伍。不仅包括适量增加教育投入,切实提高教师待遇,也包括大力加强教育培训,切实提高教师素质。根据我国目前的情况,关于教师队伍建设,大学应在不断提高教师待遇,改善教师生活质量的前提下,把提高教师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水平,使教师在科技和道德两个方面都具有高水平视作“治本”的根本措施,特别要把师德建设当作教师工作的生命线。这是因为,教师的职业是如此的高尚,以致于一个人如果是为了金钱而从事这一职业,人们就有足够的理由指责他不配这个职业。〔1〕事实上,如果一个教师只是具备了教师所需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但缺乏师德,则他一定不能成为好教师;如果一个教师真正具备了全面的师德,则他必将拥有教师所需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正所谓欲立业,先立人;欲为人师,先立师德。

随着道德背景、大学园文化和师生关系的变化,大学教师和学生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而且,教师和学生道德变化的轨迹反映了两者在总体趋向上的大体一致。这种一致性趋向集中表现为:集体主义观念淡薄,崇高理想淡化,社会责任感减弱,自我中心、个人价值得到过分强调;功利性和实用性增强,重个人物质利益,把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放在首位,通过多种手段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人利益的思想不断强化,个人利益驱动力量得到迅速增长;大多数教师和学生都能意识到自身的道德缺陷,但在道德实践上却不能正视和重视它,更不愿主动、积极地修正道德偏差,割裂了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的内在统一关系,等等。虽然师、生道德变化具有许多共性,但在大学人道德建设方面,却出现了师、生道德教育相互分离、严重失衡的现象,其集中表现是,大学在日益重视营造学生德育“绿洲”的同时,却在不断地扩展教师德育的“沙漠”。改变这种状况的基本途径有三:

首先,要真正树立师生德育协同发展的教育观念,勇于革弊除病,修正大学德育指导思想存在的偏差。

我国教育界长期以来推行的“德育”,实际上一直是一种狭义的德育观,体现了“小德育”的指导思想。在大学人的头脑中所形成的德育观念,通常只是一种片面的、狭隘的认识。诸如“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观点和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塑造青年一代心灵的活动。”〔2〕“德育,是学校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受教育者,使其具有一定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活动。大学德育,人们通常称之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般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三个方面。”〔3〕以往的德育观念之所以是片面的、狭隘的,乃是因为它肢解了德育的内容,缩小了德育的外延。作为一种全面的德育观念,大学德育不仅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还应该包括个性心理教育;德育不仅有政治功能,而且有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4〕作为大学的教育活动,德育对象不仅包括学生,还应该包括教师、教学管理人员、行政管理人员等。

“有人说,师生间的最不幸的关系,是学生对教师学问的怀疑。我还要加上一句,如果学生的怀疑涉及到教师的道德方面,则教师的地位更为不幸了。”〔5〕也就是说,师生间的关系不仅仅是一种学问关系,而且,它首先是一种道德关系。因此,任何一个教师在担负培养人的任务之前,在其履行教书育人职责的整个过程中,都必须注意把自己造就成一个优良的道德人,使自己成为一个值得推崇的道德典范。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既具有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也具有接受道德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教师与学生相互依存。学校中良好的师生道德关系意味着学生对教师及其工作,以及大学精神、社会规范的认同,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道德关系是大学德育的核心内容之一。而要建立良好的师生道德关系,就必须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树立共同的价值观念,以奠定师生间和谐关系的道德基础;建立师生的双向期望,以促进教学双方的积极认同;保持端正的教学态度,以确保教学的活动质量;重视师生的双向沟通,以增进教学双方的情感交流;选择适宜的关系模式,以提高教学工作的实际效果;奉献无私的教育之爱,以维护教师职业的神圣崇高。在这方面,大学的领导者和决策者更新观念至关重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从大学整体出发,结合学校的各项工作,动员、组织起各级领导班子和管理机构,把所有大学人的德育纳入一个系统,进行整体规划、有序推进、协调发展,在全校形成浓厚的道德风气,从根本上消除大学德育中教与学、教与管、管与学相分离,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痼疾。其中需要特别提出的是,作为大学德育组成部分之一的教师德育,应当始终坚持先行一步:即要求学生接受的教育,教师先受教育;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先行做到。也就是说,教师在大学德育中,首先要点亮自己这盏道德之灯,把握自己、控制自己、驾驭自己、规范自己、完善自己,然后,再用自身的道德之光照亮学生,为大学的道德辉煌增加一个亮点,继而与其他大学人的道德之光汇集在一起,给大学撒下一片道德光明。这是一个基本的大学德育原则而不是个技术问题。

其次,要把握大学德育内容系统的结构特点,遵循大学德育内容自身的逻辑关系,重新思考大学德育内容体系,探索大学师生德育协调发展的递进层次。

大学德育内容系统,是指按照大学人德育内容的内在逻辑联系和大学人德育的基本规律所建构的系列化、多层次的德育内容体系。

大学德育内容的成分大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知识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和政策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人生观教育;教育观、学习观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审美知识和修养教育;心理健康知识教育等。〔6〕尽管大学德育内容十分丰富,涵盖面非常宽广,但其各个内容成分之间既不是杂乱无章的,也不是水平排列的,而是按照各个内容成分的逻辑关系和大学人德育的内在规律组成了一个环环相扣的递进程序,即“基本道德→公民道德→职业道德→价值观→理想道德”。大学德育内容的这个递进程序为我们提供了协调大学师生德育内容,设计大学师生德育协调发展进程的客观依据。它有助于我们改变过去大学德育在过程设计上的逆向运作、跳跃动作和交叉运作的混乱现象,以及由此产生的德育方式、方法偏差。根据这个递进程序,大学师生德育应当分段进行,循序渐进,由易到难,从现实到理想。第一步是对大学师生进行基本道德教育,主要进行立身做人的基本准则教育,诸如“养心”教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养身”教育--勤四体、节饮食、慎起居等;“治生”教育--勤劳、节俭、创造等;“善群”教育--敬老爱幼、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邻里敦睦,律己宽人,谦虚礼貌等。〔7〕第二步是对大学师生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主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民主法制教育、纪律教育和公民责任教育等。第三步是对大学师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主要进行职守教育,诸如热爱本职,忠于职守,廉洁奉公,见利思义,做主人事、尽主人责,团结协作,顾全大局,服从分配,听从指挥,质量第一,信誉第一,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勇于探索,奋发进取等。第四步是对大学师生进行价值观教育,主要进行集体主义教育,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社会主义人生观、义利观教育等。第五步是对大学师生进行理想道德教育,主要进行最高人生境界教育,诸如人生责任教育--公而忘私,克己奉公,忧国忧民,仁民爱人等;人生价值教育--舍身取义,以利从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刚健有为,革故鼎新等;人生修养教育--“立人之道,曰人以义”;厚德载物,无私利他,“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

第三,要按照道德养成的基本规律和根本途径组织实施大学师生德育活动。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其道德养成都得遵循“他律→自律→无律”的基本发展规律,并通过“道德理论与道德实践相结合”这条根本途径才能实现。

古人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大学教师和学生的道德养成也不例外,必须首先经过一个“他律”的过程,才能上升到“自律”的水平。在道德“他律”方面,学生德育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运行机制,目前所要做的主要是进一步完善这套机制。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教师德育方面,无论是领导体制、组织机构、目标设计、规章制度、评估机制,还是经费投入、设施投资,都没有专门的建设规划。对于师生德育协调发展、共举并进的问题,更是无人问津,没有引起大学的重视。因此,当务之急是组织专门力量,研究设计大学教师的整体形象,制订教师遵守的校规校纪,编写教师手册,印发教师道德指导资料,探讨教师道德建设办法,形成师德管理体系。然后,在此基础上,设立师生道德共建的组织机构,制订师生道德共建的目标体系,建立师生道德共建的规章制度,确定师生道德共建的运行机制,编写师生道德共建的教材教参,研制师生道德共建的教育计划,购置师生道德共建的必备设施,设立师生道德共建的专项经费,并逐步完善师生道德共建的其它各个方面,保证师生道德共建顺利而有效的开展。

在大学师生德育的意义上,师、生道德的“自律”并不是纯粹的道德个人养成。贯穿于师生道德自律过程,并始终起引导作用的,仍然是德育的目标和方法设计。也就是说,此处所讲的师生道德自律并不是放任自流的道德自我选择过程,而是遵循大学德育目标,经过精心设计,以道德养成者(包括教师和学生)为主体的道德教育活动。

它有两种基本方式,一是通过教师和学生确认自己的社会坐标,塑造自己的道德形象的活动,实现道德自律目标。大学应在师生“道德他律”教育活动所获成效的基础上,设计、组织并实施大学师生道德形象自我塑造活动,发动教师和学生共同塑造“合格主人形象”、“优秀师生形象”和“理想大学形象”,引导大学师生自觉地把治学与做人、知书与识礼、科技与道德结合起来,增强道德自我约束意识。

二是组织道德难题讨论,开展师生道德互育活动,促进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有机融合,提高师生自律性道德判断能力和实践能力。

所谓道德难题,有两个含义。其一,是在道德理论和实践中一直无法解决或解决得不够彻底而产生出来的道德问题;其二,是由于社会变迁引起的新异的冲突性道德情境。例如道德困惑、道德冲突、道德两难和道德悖论等,都是道德难题的基本表现形式。

组织、开展道德难题讨论,关键在于问题的选择、过程的设计和临场气氛的创设。活动之前,教师应当科学地选择那些蕴含着大学德育目标要求的道德问题、政治问题或思想问题,并以此作为道德评价的“原型”或“脚本”。活动过程之中,教师与学生一样,始终只是参与讨论者,而不是裁判者或权威结论者,全体师生在活动中都独立地、自由地识别、分析“脚本”所蕴含的道德问题,拿出自己的判断意见,并共同找出其中隐藏着的道德原则。活动之后,教师应当对讨论情况作出全面的综合性总结报告,并汇总所有材料,整理成德育档案和教学实例资料,以供分析研究和再创造、再应用。

与道德他律、道德自律不同,德育意义上的道德无律通常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体系共同运转才能完成,尤其是要经过社会实践才能最后实现。

注释:

〔1〕卢梭,《爱弥儿》,P.27

〔2〕郑秉如,《大学青年教师必读》,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P.99

〔3〕姚启和,《大学教育思想专论》,湖南大学出版社,1989,P.128

〔4〕祝玉寅,《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大学生思想影响的两重性及教育者的职责》,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论丛,1994年6月,第5卷,P.250

〔5〕《杜勃罗留波夫选集》,第2卷,P.232

〔6〕陈秉公,《论建设完备的中国高校德育体系》,高教研究与实践,1994年3期

〔7〕马庆云,《台湾青少年的伦理教育一瞥》,道德与文明,1993年3期

标签:;  ;  

论师生德育的共建--高校德育理论与实践的新视角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