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院校五年制师范生职业认同的现状调查及其对策论文

地方院校五年制师范生职业认同的现状调查及其对策

王黎华

(上饶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西上饶,334000)

[摘 要] 为了了解地方院校五年制师范生的职业认同状况,本研究采用《师范生职业认同量表》对847名五年制师范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五年制师范生职业认同属于中等偏上水平,职业意愿均分最高,职业意志最低。其中,男生的职业效能显著高于女生,学生干部在职业认同总均分、职业意愿和职业效能方面显著高于普通学生,来自于农村的师范生在职业意志方面显著高于城镇的学生,低年级的职业认同显著高于高年级。对此,要从政府社会层面、学校培养层面以及教师方面来提高地方院校五年制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

[关键词] 地方院校;师范生;职业认同;现状调查

教师职业认同是指教师从心底接受教师职业,并能对教师职业的各个方面做出积极的感知和正面的评价,从而愿意长期从事教师职业的主观心理感受。[1]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是做好教师职业的心理基础,[2]是教师情感最持久的动力,是从事教师职业的基本心理准备。[3]对于农村教师主要来源地的地方师范院校来说,考察五年制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的情况,能够为师范生招生和培养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从而从源头上来解决农村小学和幼儿教师职业认同度不高的问题,为提高农村教师教育的质量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青年时代是个特殊的时代,是培养和发挥创造力的时代。青年应该有一种自我意识,处在成长时期不仅是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和教育,也是在自我教育中成长。人的自我成长就是一种自我创造。每个人成为什么样的人,原因不完全在别人,而主要由自己造成,是自我的创造过程。社会、学校、家庭都是环境与条件,真正实现人的自我创造的主体就是你自己。真正能够实现自我成长即创造过程的只有自己,家长和老师都不能代替自己的创造或成长。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从江西某地方师范院校选取879名五年制师范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847份,有效回收率为96.4%,其中男性107人,女性740人,一年级至四年级分别为202人、208人、212人和225人,学生干部224人,非学生干部623人,农村603人,城镇244人。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王鑫强、曾丽红、张大均等人编制的《师范生职业认同量表》[4],包括职业意愿、职业意志、职业价值和职业效能四个维度共12个项目。量表采用5点评分,得分越高,表明个体的职业认同水平也越高。本研究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26 ,四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649-0.796,说明该量表各要素较好地反映了问卷要测量的内容。

(三)数据采集和处理

研究采用SPSS16.0软件对所有有效的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

二、研究结果

(一)地方院校五年制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情况

本次调查研究表明五年制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总均分属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职业意愿水平最高,而职业意志最低,这与胡维芳,黄丽等人研究一致。[5]这说明师范生从事教师职业的意愿都比较高,但是有长期从事教师行业意愿的人却较少,反映师范生不愿意长期坚守教师职业。这是当前需要注意的问题,也间接反映出农村教师容易流失的现象。

一想到了鲁迅著名警语“铁屋子”,逼得我常出走。一次我到江西都昌的农村采风时,发现一名坐在老土屋门槛上嘴里嚼着瓜子的中年农民和一只也坐在槛上的眯着眼的猫,这份乡间情致,令我激动不已,便举起相机偷拍,几乎在同一时间被对方发现,当对方正要发着(拒绝)的前二秒钟,我按下了快门。结果是十分尴尬的,也十分有趣。

(二)地方院校五年制师范生职业认同的人口统计学差异

2) 如果城市政府是投资者,其目的是最大化城市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根据GDP的计算方法[6],港口城市的投资收益不仅包括投资到港口的货运收益F还包括投资后港口对城市GDP的溢出效应S,具体可计算为

是否担任学生干部方面,学生干部在职业认同总均分、职业意愿和职业效能方面显著高于普通学生,在职业意志和职业价值方面没有显著的差异。

年级方面,在职业认同总均分上,一年级显著高于二、三、四年级。在职业意愿上,一年级显著高于三年级和四年级,二年级显著高于四年级;在职业意志上,一年级显著高于二年级。在职业价值上,一年级显著高于二年级和四年级。在职业效能上,一年级显著高于二、三、四年级,二年级高于三、四年级。

生源地方面,来自农村和城镇的师范生在职业意愿、职业价值、职业效能和职业认同总均分上都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在职业意志上有显著的城乡差异,来自农村的师范生显著高于来自城镇的师范生。

对五年制师范生职业认同进行人口统计学差异见表1,男生和女生在职业认同总均分、职业意愿、职业意志、职业价值上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在职业效能上有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显著高于女生。

表 1五年制师范生职业认同的人口统计学差异( M ± SD )

注:*表示P <0.05,**表示P <0.01, ***表示P <0.001。

三、讨论

调查发现,地方院校五年制师范生职业认同总均分属于中等偏上水平(M=3.71),高于理论中间值3,其中职业意愿均分最高(M=4.31),然后依次为职业效能(M=3.79)、职业价值(M=3.65)和职业意志(M=3.08)。

“昆北”阴平声字“家”的唱调(《紫钗记·折柳》【寄生草】“可笑自家”,761),该单字唱调的过腔是。其中的即第一节级音性过腔,即第二节主调性过腔,由此构成的也是“级音+主调”两节型过腔。

生源地方面,来自农村的师范生职业意志显著高于来自城镇的师范生,说明相对于来自城镇的师范生来说,农村的师范生更愿意长期坚守在教师职业上。这可能和他们的生活环境有关系,因为农村的师范生对自己原来的农村生活非常熟悉,将来工作后回到农村从事小学或幼儿园的教育工作也比较适应,而城镇的学生却不愿意长期待在农村从事教育工作,可能只是迫于就业压力选择了师范专业。

是否担任学生干部方面,除了职业意志和职业价值外,学生干部在职业认同总均分、职业意愿和职业效能方面显著高于普通学生。这可能是因为学生干部在从事学生工作当中更多与教师、同学进行沟通,有时会扮演“小老师”的角色,从而能加深对教师的职业认同感。

性别方面,女生的职业效能感显著低于男生,说明女生对将来从事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比较低,女生对教师职业能力的胜任感信心不足,需要多加强训练。

年级方面,在职业认同总均分、职业意愿上、职业意志、职业价值和职业效能方面,都是低年级比高年级更高。这说明五年制师范生刚入学时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是比较高的,比较期待成为一名农村的小学或幼儿园教师,可是随着年级的升高,对专业理论的学习发现自己有了更多的选择,不甘心成为一名农村教师,忘记了从教的“初心”。

四、提高地方院校师范生职业认同的对策

(一)在政府和社会层面切实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待遇和地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政府这几年对教育事业越来越重视,对教育的投入也在逐年加大,教师的收入也在逐年提高。但是农村中小学教师和幼儿园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却仍处于弱势,农村小学教师和幼儿园教师流失严重[6-7],这也侧面解释了为何农村教师的职业认同不高,特别是长期坚守农村教育事业的职业意志不高。本次调查也反映出地方师范生的职业意志不高的问题。因此,这既需要政府加大力度提高农村教师的经济待遇,也需要整个社会重视农村教育事业,提高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让农村教师能够有尊严有成就地长期从事教师职业。

(二)地方师范院校加强对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教育

从本次调查发现,随着年级的升高,师范生职业认同水平逐年降低,这说明地方师范院校在培养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方面做得不够,过多重视学生的理论学习和专业学习。因此,建议地方师范院校在中高年级加强对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的教育,同时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作用,不定期开展与教师职业相关的班级活动,加深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和了解。同时尽量轮换班干部,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担任班干部,增强全体学生的班级管理意识和班级责任感,提高全体同学的社会责任感,增进和教师与同学之间的沟通,提高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水平。

(三)优化教育实践环节

高敬的研究表明优化教育实习可以促进师范生的职业认同,因为教育实习指导教师可以通过言传身教给师范生树立良好榜样,激发师范生从事教师职业的使命感。[8]因此,在地方院校的师范生培养过程中要优化教育实践环节,尽量让师范生在低、中年级就开展教育见习,在教育理论的学习过程中也要结合小学和幼儿园的教育实践进行教学,在高年级再进行为期一个学期以上的教育实习,同时开展双导师制度进行实习指导(即师范院校的教师和实习学校的指导教师),从而提高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水平。

区域受桐柏—商城断裂的次级构造之白洼韧性剪切带影响,矿区内构造破碎带较为发育,主要有北东—南西向、近南北向、近东西向3组,是本区良好的成矿、导矿和容矿构造,有利于有色金属矿床的形成,本区发现的矿(化)体均受这3组构造破碎带的控制及影响。

(四)提高师范院校教师的敬业度

研究表明高校教师的敬业度对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有明显的跨代影响效应[9],这可能是因为师范生对高校教师群体的敬业度的理解会影响他们对将来从事教师职业的态度。因此,建议地方师范院校的教师要加强奉献和专注精神,提升教师在师范生心目中的形象,间接增强师范生从事教师职业的意愿和期望,提高师范生长期从教的意志。

参考文献:

[1] Beijaard D,Verloop N,Vermunt J D.Teachers’Perceptions of Professional Identity:An Exploratory Study from a Personal Knowledge Perspective[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00(16):749-764.

[2] 程巍,王在勇,王瑶.高等师范教育专业学生的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现状调查[J].教师教育研究,2008(5):45-48.

[3] 张芬只,郑高洁.河南省师范生职业认同感调查研究[J].中天学刊,2007(3):127-130.

[4] 王鑫强,曾丽红,张大均,等.师范生职业认同感量表的初步编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152-157.

[5] 胡维芳,黄丽.高校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6(1):82-86.

[6] 王春梅.我国农村小学教师流失问题及对策研究——以N市L县为例[D].南充:西华师范大学,2018.

[7] 黄胜梅.乡镇农村幼儿教师流失意愿与幼儿园文化的相关研究[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8(11):42-47.

[8] 高敬.教育实习对学前教育师范生职业认同的影响[J].教育发展研究,2019(8):58-66.

[9] 王鑫强,何晓新,刘楷.高校教师敬业度及其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跨代影响[J].教师教育学报,2017(3):95-101.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3712(2019)27-0052-03

[基金项目] 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 规划2018年度课题“地方院校师范生学习投入与职业认同的关系及其干预研究”(18YB342)。

[作者简介] 王黎华(1978—),男,江西铅山人,硕士,上饶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

[收稿日期] 2019-07-20

标签:;  ;  ;  ;  ;  

地方院校五年制师范生职业认同的现状调查及其对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