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陆与台湾高技术产业化中的职业技术教育比较研究_台湾经济论文

我国大陆与台湾高技术产业化中的职业技术教育比较研究_台湾经济论文

大陆与台湾高科技产业化中的职业技术教育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科技论文,台湾论文,职业技术教育论文,大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将从人力资源与技术进步及经济发展的关系、人才培育机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中台湾与大陆的职业技术教育比较研究,以及如何进一步完善教育体系等三个方面来加以论述。

一、人力资源——技术进步——经济发展

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力资源与新技术的同步投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人力资源质量的提高,是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重要中间环节和充分条件。在具备技术提高的因素以外,还必须具备提高了人的因素,才能促成应有的经济增长。

任何新技术的出现都代表着生产力的进步,但唯有经过科学选择和长期应用才能真正获得经济效益,进而促进经济发展。新技术能否适用的关键,也在于人力资源状况能否适合新技术的水平。

人力资源质量的提高与技术进步是相辅相成的。首先,人力资源质量与技术吸收能力成正比。人力资源质量越高,对新技术的掌握和应用就越容易。其次,新技术本身的来源于人的智力和实践,当技术出现进步并与人力资源结合起来时,就会出现二者的良性循环上升。就是说,现有质量的人力资源吸收了现有技术的同时,也为进一步发展技术准备了前提。生产力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许多新技术都是经过生产中某些母技术扩散、繁衍而来的。同样,技术进步导致经济增长,也使得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源的各种途径有了物质基础。相反,人力资源质量不高就难以和先进的技术相结合,这是不利于技术进步的,结果是影响经济发展,同时也给自身的提高设下了障碍,形成“人力”资源低→技术能力弱→经济发展缓慢的不良循环。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处在这种境地。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与技术进步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人力资源状况及生产能力是一个国家取舍各种技术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人力资本投资有较高的收益率,但盲目投资,超出经济水平和实际需求追求貌似发达实际畸形的人力资源结构,同样会阻碍经济发展。

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中包括静态适应和发展适应两个方面。静态适应指的是现有的可利用的人力资源足够推动全社会的生产并能满足经济发展对人口的其它要求;发展适应指的是人力资源的生产、投资及配置过程要与经济发展同步进行。超前和落后,都必然影响经济发展。

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相适应,有着更重要的意义。一方面,经济发展到任何程度,都代表着特定的生产技术水平,要求特定质量的人力资源与之相适应。假如盲目引进不适宜的技术,也会人为地造成人力资源质量落后于生产手段的局面。抑制生产力的进步,不利于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根据经济水平的要求形成合理的人力资源质量结构,提高整体人力资源质量水平,是所有社会都追求的目标。盲目进行人力投资也会出现许多弊病。例如,发展高等教育为经济发展输送高级人才,但如果抛于国情去盲目建立机构、设置系科,一味追求尖端专业人才的培养而忽视普通教育,结果会加剧人力资源的供求矛盾,出现结构性失业、知识性失业,将会造成巨大的浪费。而且还会挤占中小学教育支出。当基础教育受到阻碍时,实际上削弱了高等教育的潜力,也不利于长期经济发展。所以,人力资源开发水平根本上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源质量结构必须与经济需求相适应,超出经济水平和实际需求去追求貌似发达、实际畸形的人力资源结构,同样会阻碍经济发展。

二、台湾与大陆的人才培育机制比较研究

台湾的教育体系分一般教育体系和技术职业教育体系。一般教育体系与我们大陆一样,经过九年制义务教育,升入普通高中,考入大学,进入研究所。技术职业教育体系,初中毕业后升入职业高中或五专(五年制专科学校),职业高中毕业后,可升入二专(二年制专科学校)技术学校,技术学院可授学士学位,也有研究所,有硕士及博士课程。工业技术学院的建立,使台湾的技术职业教育形成一个有特色的系统。台湾教育有70%是属于这类职业学校,由此可以看出台湾的教育重视密切配合经济发展的需要。

下面我们从台湾的经济发展历程进一步剖析台湾的人才培育是如何与之相配合的。

1.进口替代时期(1953-1960)

大力发展劳动力密集型轻工业。进口替代工业大半是靠美授,一部分用来进口棉花、小麦、玉米等,一部分用来支援各种计划:如搞公共设施来弥补财政预算的不足。在这个时期,占财政高达三分之一的美援,对减少通货膨胀,促进资本形成,起了极大的作用。

2.出口导向时期(1960-1970)

1960年,二元汇率改革成单一汇率,固定在四十新台币比一美元,与实际比值一致,给出口增长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同年颁布了《奖励投资条例》,为进一步的经济发展和出口增长提供了法律基础。其间,开设了加工出口区,大量吸引外资,促进对外贸易,带动经济成长。1965-1972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10.7%,人均国民收入由205.16美元,提高到489美元,工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41.4%,成为台湾经济发展的一大转折。

就在这个出口导向时期,台湾召开了第一次人力会议,邀请产官学三方面有关人士商讨(1964年),发现普通高中所占比例偏高,决议将高中与高职学生数之比由六比四,逐步调整降低高中比例,1970年实现了高中和高等职业学校的招生比例4:6的目标。80年代后,调整成3:7,成为经湾经济发展的雄厚资本。

1971年,台湾“教育部”争取到大笔世界银行贷款,充实职校教育设备。在此期间,因应中级技术人员的需要,增设二年制专科,保留三年制台北工专、高雄工专等并增设五年制专科。如此,技职教育配合工业化需要,趋于完整。

李国鼎先生认为,新近工业化的国家,对人力资源的需要,较少需要研究人员及创造性科学家,而需要较多经过广泛训练的人才。

对于处在经济起飞阶段的国家或地区来说,充分利用后进利益,花少量的代价,引进先进国家花巨资耗几十年研究出的成果,是一种非常经济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最需要的是经过训练的人才来设立更多的新工厂,来担任新产生的管理及监工的职位。我们最迫切需要的是对新知识及新技术具有接受力并具有多方面才能、可以担当技术以及管理责任的人才,更精确地说,他们必须是“工程师兼经理”。

台湾的技职教育,正是为了配合工业化进程,充分提供高水准的基层人力,为台湾的经济起飞作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3.经济调整时期(1973年至今)

七十年代是国际经济动荡的十年,1971年美国废除金本位,又遇二次石油危机,1974年台湾工业出现负增长,物价波动是47%。GNP增长率为1.1%,为战后产量增长的最低记录。

1979年石油危机以来,世界贸易形势对台湾更加不利。1979-1982年间增长速度连续下降,台湾当局强调了科学研究和发展(R&D),“科技发展计划”在1979年5月得到批准。80年在新竹建立了新竹科学工业园,由台湾交通大学和清华大学及工业技术研究院提供支持,重点是发展资讯工业,提出“工业升级”的领导方针,从此,经济得到持续发展。

第二次能危机后,台湾把重点放在鼓励高科技产业以及鼓励传统工业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劳动力发展计划的重点随之放在高等教育和培训上,大学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与工业所需的关键技术一同得以着重强调,理工科学生与文科学生的比例出现了显著的变化:从1971年的4:6提高到1986年的5.5:4.5。

台湾在这个时候,重视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应该说是水到渠成。因为已具备了研究与开发需要的雄厚的资金保障。这些资金的绝大部分来源于出口导向工业所创的巨额外汇。

一方面有充裕的高水准基层人力,一方面有一流的大学和研究机构,还有雄厚的资金和经验丰富的企业家,台湾的高科技产业才得以蓬勃发展。

台湾在七十年代末积极推动“科技发展计划”,选定了八大重点科技,其中尤以资讯(信息)科技居首要位置,促成当局确定资讯工业为策略性工业。十年中台湾的资讯工业发展很快,实现并超额实现预定产值46亿美元目标,成为台湾第三大产业,其产值为GNP的贡献率已达5%,在世界占第六位。

如果说,职业教育与在职培训,对台湾的经济起飞,作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那么,工业技术研究院,对台湾的工业升级,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第一它是学校与工业界的桥梁;第二它是台湾与海外人才的桥梁。海外学人回来,凡跟它的研究范围项目有关的,都请工研院去联系,判断最适宜他们专长的工作加以介绍;第三它引进技术后转移给民间。

纵上所述,台湾的人才培育很注意密切配合经济建设,从发展出口加工业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教育的重点随之转移。

以下,我们将简述大陆的高科技产业化中教育的配合过程。

大陆的高科技产业形成大体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建国后三十年。中国同原苏联和美国一样,把大量资金,人力和物力投入到国防工业、军事工业和空间技术上去。在外部封锁内无资料的情况下自行研制的高新技术产品。这个时期的高新技术产品表现在两弹爆炸与卫星上天,但对其它产业扩张能力和带动力还不明显。

第二阶段,八十年代初期打开国门后的十年。短短的十年,中国已有的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向其相关领域扩张,例如原子能工业,中国相继建设着秦山和大亚湾核电站,利用原子辐射技术处理种子使农作物获得高产等。中国没有的或相对薄弱的高新技术产品,通过产品的引进、仿制迅速兴办自己的高新技术产业,例如信息产业中的计算机工业等。在这十年中,我国的运载火箭已开始为国外进行商业性服务,标志着我国航天尖端技术已由产品→企业→产业化发展转变为商品→企业→产业化发展方向。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快与慢,是与该国家或地区的产业政策分不开的。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了“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总方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科委相继制定出科技攻关计划、星火计划、"863"计划、火炬计划、重大科技成果推广计划。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领》等一系列文件,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国是农业大国,大陆经济正处在起飞的准备阶段,国家财力不厚,因而用于科研与开发的资金不可能太多。花少量的代价引进先进国家的高科技成果,通过模仿、消化、吸收、创新,改造我国的传统产业,促进产业升级,实现经济起飞,是十分经济的行为。同时可以积累大量的资金,作为研究与开发经费,并增加教育的投入,提高社会福利,促进产业再次升级,实现良性循环。

日本的经验是最好的例证。日本从二次大战后在技术上采用“学习、引进、模仿、消化、创新”五位一体战略,使日本的经济逐渐好转并且开始腾飞。日本在1950-1977年的28年间,一共引进国际先进技术2.96万项,用不足80亿美元的代价,换取了西方国家耗资数千亿美元和数十年所获取的大部分成果,从根本上改造了日本的传统产业。八十年代以后,日本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等尖端技术方面,变引进为出口,直逼欧美市场。

应用高新技术去改造传统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依赖国家整个产业基础,而且传统产业是高新技术应用的广阔领域和最大市场。

我国(大陆)在传统工业中引进高新技术进行产业化的步子不快,例如机电一体化的高新技术产品发展迟缓,导致国家每年花大量外汇进口机电设备;纺织品质量问题一直没有彻底解决,质量差、品种少已不适应纺织品向多样化和高档化发展的需要;集成电路成品率低、稳定性和可靠性能差,多数依赖进口等等。我国传统产业引进高新技术步子缓慢的原因,一方面由于企业界、政府有关部门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与重视;另一方面,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我国的中基层技术人力的馈乏,同人力资源总体文化素质不高也密切有关。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大陆人力结构的现状。根据1990年的统计,我国(大陆)大学文化程度与总人口的比为1.4%,高中文化程度者占8.0%,初中文化程度者占23.3%,小学文化程度者占37.1%,文盲、半文盲占15.9%。可见普及初等教育,大力发展中等教育,是目前的当务之急;而目前大陆的中等教育系统基本上是围绕仅占中学生百分之几的高考升学率而运转。要使大陆产业升级,高新技术产业化顺利进行,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在职培训,又迫在眉睫。

大陆职业教育在八十年代初开始大规模发展,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充分肯定了职业技术教育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出了“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方针,奠定了大陆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基础,到1984年底,城乡职业中专发展到7002所,在校生达到174.48万人,加上中专、技工学校在校生,接受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数达370万人,已占整个高中阶段在校人数的34.9%,到了九十年代,接受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数占高中阶段在校人数的50%,发展比较快,但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职业学校招不到一流的学生,职校毕业生分配难,就业后培训存在着为“文凭”而不是为“水平”的追求形式、走过场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必须加以重视。

三、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传统上,中国人相信“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因此,在这个重视文凭的社会里,职业学校历来被家长和考生作为第二次选择,大陆存在这方面问题,台湾在六十年代也有类似的情况。针对这种传统文化背景,除了亟需观念转变外,还应采取一系列因应对策。

对已就业而且成绩优秀的青年,应提供进修的机会。即接受技职教育的学生,在完成一个阶段的技术教育后,应先从事一段时间的实际工作,然后根据个人的兴趣及工作需要再去进修,接受高一级的技术教育,如此,不仅能有效发挥各级技职教育的功能,而且受教育者是在个人兴趣及工作需要的刺激下,去接受所需的教育,更能增进学习的效果。

1974年,台湾设立工业技术学院,专门收工专和高职毕业的学生,工专的读二年,高职的读四年,之后可以拿到学士学位。该院也有研究所,有硕士及博士课程。这使职业学校招收一流的学员成为可能。

大陆可建一个类似于台湾工业技术学院的学校,使职业教育上一个台阶,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我们已经有了职工大学、业余大学、电视大学、函授大学等职工高等教育形式,并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这些学校的专业设置较多地是一些文科类“热门”专业,工业类的不多,而且毕业学员只发给大专文凭,很多人是只为“文凭”不是为水平去上学的。因此,我们面向在职职工的工业技术院校,严格考试制度,提高学校级别。工作表现突出的职工可优先录取。这样可避免千军万马挤独木桥,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还可使穷人的孩子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同样可为社会培养既有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又强的实用型人才。加速我国的高科技产业化进程。

我国(大陆)在高科技的许多领域如航空航天技术,二弹研制,生物医学领域,以及一些基础理论的研究方面,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但是,我们在将研究成果产业化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例如,我们也可以设立一个类似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的组织,作为科技界与企业界的桥梁,将我国的高科技研究成果尽快产业化。同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转移给企业,帮助企业消化、吸收、创新,尽快使大陆的产业结构高级化。

再如,为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减少教育投入的浪费,我们应减少本科招生人数,增加专科人数。在高等院校中,实施通才教育,改变专业面过窄的现象,把基础课学扎实。在专业设置上,减少一些基础研究学科的招生人数,增加应用性强的工程类专业招生人数,以配合工业化进程,配合高科技成果产业化。

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大陆的经济发展与教育长期脱节。滞后发展与超前发展的现象并存:中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滞后发展,高等教育超前发展,造成了教育投入的极大浪费。现在我们应该大力发展中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在职培训,以提高全民素质,加速我国的高科技产业化进程,加速我国的工业化进程。

标签:;  ;  ;  ;  ;  ;  ;  ;  ;  ;  

我国大陆与台湾高技术产业化中的职业技术教育比较研究_台湾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