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县级经济责任审计几个问题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县级论文,几个问题论文,经济责任审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
(一)关注单位职责履行及效果情况。主要审计被审计单位是否正确履行“三定方案”规定的职责职能、是否完成地方党委政府或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各项经济工作目标或职能业务目标以及完成的效果如何。把履职绩效作为深化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实行问责与问效相结合,目的在于揭露问题、促进管理、推动改革、规范秩序、提高效益。
(二)关注单位重大经济事项决策及效果情况。重点检查被审计单位基本建设、对外投资、招商引资等重大经济事项决策的正确性及执行效果,有无盲目决策造成严重损失浪费的问题。决策是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主要环节,也是经济责任审计对权力制约监督的重要方面,因此在经济责任审计时,将重大经济决策纳入审计范围,把重点放在领导干部作出的行政决策和投资决策审计上,检查由于决策失误带来的损失和风险。
(三)关注领导干部政绩实效情况。经济责任审计既要查清问题,又要总结成绩。对被审计对象述职报告中所总结的政绩,不但要结合审计资产情况、债务负担情况,更要关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环境优化等方面的审计,客观反映领导干部的政绩。重点关注领导干部是否有追求短期政绩,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沽名钓誉的“政绩工程”,是否有举债建设给单位带来严重经济包袱,是否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而忽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等问题。
(四)关注领导干部勤政廉政情况。主要审查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有无侵占国有资产,个人住房、收入、公款招待、公务用车、公费出国考察等方面有无违反廉政规定和其他违法违纪问题,相关部门提供线索要求查清的问题、群众举报反映可能存在的违纪问题,客观评价领导干部执行廉政规定情况。
二、关于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构建问题
目前,经济责任审计的难点在于审计评价。审计评价之所以难,是因为没有一套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审计评价指标的缺失已成为制约经济责任审计进一步发展和深化的“瓶颈”。关于经济责任审计指标体系的确定,第一,各地具体情况不同、领导干部所任职单位具体职责不同、不同时期对领导干部的要求不同,都会导致领导干部所承担的经济责任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要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按时效性、阶段性来设定一个时期的指标体系,按区域性以省级为单位统一评价指标。在审计评价过程中,既要考虑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对地方或部门单位的影响,又要考虑地方党委政府的工作中心;既要纵向对比,又要横向分析;既要肯定领导干部在经济工作方面所做的工作、取得的成绩,也要如实的揭示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第二,审计评价与审计内容要密切结合,相互统一,审计评价要建立在审计内容基础上,以审计事实为依据,独立客观地评价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在搞好工作目标完成、财政财务收支、行政决策、内部控制、个人廉政等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可借鉴或引入区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指标、地区相对富裕程度评价指标、科学发展环境评价指标来构建履行职责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一)区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区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是通过评价区域经济发展情况来进行。其主要指标构成:1、实力:人口、城镇化率、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平均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人均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人均消费品零售额、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人均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人均地方财政支出;3、速度: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财政一般预算增长率、居民收入增长率。
(二)地区相对富裕程度评价。地区相对富裕程度以本地区平均水平参照坐标,以人均数为核心指标,体现“以人为本”、“强国富民”和“统筹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其主要指标构成:1、人口类指标:人口总量、城镇化率;2、居民收入类指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人均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人均消费品零售额、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3、公共服务类指标:千人拥有医生数、百名普通中小学生拥有专任教师数、人均科教文卫事业费支出、公路里程密度、百人拥有电话数、新农合覆盖率、养老保险覆盖率;4、地区发展指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总收入、经济密度;5、财政统筹类指标:人均地方财政收人、人均财政转移支付、人均地方财政支出。主要从人均居民收入、基本公共服务(财政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等)、经济发展和财政调控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分Ⅰ、Ⅱ、Ⅲ、Ⅳ四类。Ⅰ类是指居民富裕指数和统筹发展指数高于本地区平均水平,Ⅱ类是指居民富裕指数高于平均水平而统筹发展指数低于平均水平,Ⅲ类是指居民富裕指数低于平均水平而统筹发展指数高于平均水平,Ⅳ类是指居民富裕指数和统筹发展指数低于平均水平。
(三)科学发展环境评价。区域经济科学性评价是通过评价区域经济科学发展的综合环境因素来进行。区域经济科学发展的综合环境因素是新时期区域经济发展的约束条件,要求区域经济不但要发展,还要科学发展。主要从环境保护、安全生产、节能减排、社会治安等四个方面着手。采用定性的方法,评价结果分A、B、C、D四个等级,其中:A级为正常级,B级为正常偏上级,C级为正常偏下级,D级为非正常级或警示级。科学发展环境等级为“一票否决制”,若一个方面出现“C级”,即使其他方面在正常的情况下,整个区域为“C级”。
三、关于审计评价基期水平的确定问题
在工作实践中,我们常遇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何确定评价一个干部绩效好坏的基期水平线。这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往往被忽视了,并由此形成对干部评价不公、选拔任用干部不公的一个因素。其一:从现实看,一个经济和社会基础好的单位,对于领导干部任职来说相当于具备了一个较高的发挥才能的平台,也更容易取得成绩。反之,在一个困难的单位,领导干部则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有可能出成绩出成效。其二,一个同样经济和社会基础的单位,由于它的管理基础(主要是体制机制制度方面)不一样,一个新任干部去任职,所付出的努力也不一样。而在实际工作中,管理基础的好坏对干部绩效评价的影响更被忽视了。基于以上两点,可以作这样的比较:一个人站在山峰上跳高和一个人站在地平面上跳高,如果不测定他们起跳的相对高度,那么,那个站在地平面上跳高的人永远跳不过站在山峰上跳高的人。特别在当前,富裕乡镇出干部、出成绩,权力大的部门单位有“优势”的背景下,在评价领导干部任期绩效时,基期水平的测定非常重要。如何客观评价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在审计中要认真把握。最重要的是要如何从经济层面、社会管理层面(也包含单位机关的内部管理)准确评价前任干部的绩效,为今后评价继任者的绩效提供可信的“水平线”。一是要建立领导干部履职审计评价档案,每审计评价一个单位的领导干部就立一个标段,划一道水平线,实现审计评价基期水平线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在评价中,不仅要纵向与前任领导任职情况对比,还要横向与同类水平单位任职领导的绩效比较;三是要考虑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对单位的影响程度。要从历史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来客观评价领导干部的实绩,不能以绝对量论英雄。这就要求我们审计部门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时,应着重注意建立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数据库,确定领导干部新任期的基期数据,有利于对下一任期的经济责任审计的开展提供基础性审计资料,为审计评价提供更有说服力的证明材料。同时,对组织部门反映审计结果时,要尽可能将同类水平的单位集中反映,为组织部门运用审计成果提供更为客观的依据。
四、关于经济责任审计中的绩效问题
经济责任审计与政府绩效审计相比,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从审计的目的看,经济责任审计旨在促进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和科学发展观,提高领导干部的决策能力、管理能力和执行国家政策的能力。与政府绩效审计旨在推动建立健全政府绩效管理制度和政府部门责任追究制,促进提高政府绩效管理水平比较,都是为创建法治政府、责任政府和效率政府这一共同目标而服务。从审计的内容看,都是以政府性资金为主要目标,都已不仅局限于传统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模式,审计内容扩大到行政管理、经济决策、公共服务等许多领域。所以说,经济责任审计本身就是绩效审计的一种特殊形态,它既包括了合规、合法性审查,也包括了经济性、效果性、效率性评价,是财务审计、合规审计、绩效审计等诸多审计模式的一种综合。
因此,我们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时,要尽可能考虑绩效评价内容的要求。评价领导干部的工作绩效主要看“效”,“绩”要通过“效”来体现。“效”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效果、效益、效应、效能、效率、效力。其中:效果、效能是关键。要从政策执行、资金管理使用、社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等多个方面进行审计与评价,促进领导干部依法行政,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发展观,把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高到更高的层面和要求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