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探究能力”的探索与探讨_文本分析论文

语文“探究能力”的探索与探讨_文本分析论文

语文“探究能力”的探索与商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文论文,能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高中新课程改革前,中学教学中也不乏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尝试和探索。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探究能力的培养作为“课程标准”正式确定下来,围绕着“探究能力”展开的各类探究活动成为教学的重要内容。与此同时,为了配合和促进高中课程改革,教育部考试中心在2007年为课改区制定的《考试大纲》中,进一步明确了对“探究能力”的考查,对中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也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对应具体的学科,不同学科下的探究能力有不同的内容和能力特征。如何认识学科下“探究能力”的本质,了解其应用规律,促进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真正提高学科素养,达到教学与考试的良性循环,这些都需要从教学和考试两方面来研究和探索。

一、课程标准下“探究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发展是高中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并明确指出应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兴趣,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同时,课程标准要求在语文具体内容的学习上体现出探究活动,增强探究意识,养成探究方法,提高探究能力。如在“语言文字应用”的学习中,要求能够观察语言文字应用的新现象,思考语言文字发展的新问题;在研读“文化论著”时,能探究论著中的疑点和难点,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语文的“探究能力”可以理解为贯穿整个语文学习过程的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能力的养成既反映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同时也体现出他们学术思维和科学文化价值观的逐渐形成。

围绕着语文“探究能力”的特点,一线教师通过自己的课堂实践探索出许多具体可行的教学方法。如在课堂上通过多样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积极性,在课外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图书馆等多种途径来培养自己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探究性学习”已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模式:教师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探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收集、分析和整理相关资料,从而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情感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考试大纲》中“探究能力”的考查

2007年课改区语文科《考试大纲》新增了“探究能力”层级,这也是考查的最高能力层级。考纲将“探究能力”定义为“探讨疑点难点,有所发现和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在对具体内容的考查上,“探究能力”只落实在“选考内容”的两类阅读文本——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即高考对探究能力的考查限定在文本阅读,并非所有的课程内容。

从能力层级看,同样是考查阅读能力,必考内容“论述类文本”的能力要求则低于选考内容的文本,前者的能力层级只到“分析综合”,既无须鉴赏评价,也无须探索研究。但需要注意的是,试题考查的能力层级的高低与试题难度的高低并不完全成正比。而另一方面,从考查的内容看,探究能力的考查放在选考内容中,并不意味着只有阅读中才有探究能力,或其他语文内容里没有探究能力就无须探究。考试是一种抽样考查,目前高考语文在探究能力的抽样上,选择的是选考内容。

经过两年的高考实践后,在最近公布的2009年课改区的语文《考试大纲》中,“探究能力”的定义有了进一步发展,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同时,考纲对选考内容探究能力的具体考点也进行了调整。从“疑点难点”到“某些问题”的调整和具体考点的明确,拓展了探究能力的考查空间,也使考查更加灵活、平易和实际,从而使中学阅读教学有了具体明确的方向。

三、探究能力的教学与考查

高考阅读中“探究能力”的考查不同于平常的教学,它只能通过具体有限的文本内容呈现,考查的深度和广度受到了文本的极大限制。考生的作答也是在限定的时间、封闭的空间和统一的文本资料下,依靠自己平常的语文积累和阅读素养,对已提出的具体问题进行有限“探究”。“探究能力”的培养侧重学生发现问题的敏锐性、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和问题解答的创新性,注重探究活动的过程与方法;而高考“探究能力”的考查侧重于考生在阅读中解决问题的独立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注重阅读探究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因此,教学培养中的“探究能力”与考试中的“探究能力”有着很大的差异。如粤教版的传记选文《我读一本小书又读一本大书》(选自《从文自传》),课后的“思考·探索·练习”有一道题要求学生课后阅读沈从文描写湘西生活的作品,探究他自传里的生活经历和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这里的探究建立在开放的课程资源上,加强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而2007年高考宁琼卷考查了小说《水浒传》中“林冲见差拨”的片段,要求依据小说内容探究林冲的身份、性格和心理。试题考查的是考生对小说人物形象感知和把握的阅读鉴赏能力,对不熟悉“林冲”的考生来讲,这里的探究仅仅建立在考卷提供的千把字的文本上。因此,不能混淆教学培养中的探究能力和考试测评中的探究能力,要了解二者的本质和特点,这样才能促进语文教学和考试的发展。

然而,对“探究能力”认识的模糊性,使得中学教学备考中出现了“探究”泛滥的趋势,如在题干中随意添入“探究”二字,原来的试题便摇身变为“探究题”,而忽略了最初的考查目标。又如把某些考试内容的某道题固定为“探究题”,“探究题”的说法在某种程度上模式化了探究能力的考查形式和内容,也切断了探究能力和其他语文能力之间水乳交融的联系。命制有关探究能力的试题,要注意到它在考查中的两个特点:

1.“探究能力”的综合性。

有些人把考纲要求的“探究能力”简单地理解为一种新的语文能力,把探究能力和其他五种语文能力隔离开来,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妨碍了对探究能力的认识和探索。正如考纲阐释的,探究能力融合了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等多种能力,它实际上呈现的是一种综合的语文能力。“探究能力”既可以结合选考阅读进行考查,也可以结合其他语文内容进行考查,不同的考查内容体现出不同的语文能力的特点。选考阅读文本考查的“探究能力”,归根到底其能力本质依然是阅读能力,是在更深层次的理解、分析综合甚至鉴赏评价上融合了的阅读能力,而不是其他新的语文能力。

2.“探究能力”的学科性。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在内容上考查的是字、词、句、篇等内容,在能力上体现的是阅读和写作两大主要语文能力。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使得试题命制时多选用综合性强的人文内容的背景材料,备考训练中也出现了一些似是而非的“泛语文”的试题。如前几年中考试题盛行的“综合性学习”考查,专家对其中语文试题的“去语文化”“泛语文”现象就提出了批评。如某实验区的中考语文试题,要求学生为一本书设计封面,要求设计创意好、构图较简明、字体漂亮、图文配合相宜等等,这道题徘徊在语文考查和美术考查之间,似乎离“语文”更远。

自从“探究能力”作为考查内容后,很多试题在命制时又有了滑向“泛语文”“去语文化”的倾向,并且“探究”二字使得考查“泛化”的问题不易被察觉。在阅读考查中,一些“探究题”往往围绕文本中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内容提出专业性的问题,或者提出相关的有关个人体验或积累的问题。“泛语文”的考查往往脱离文本内容,把一道语文题变成了政治、经济、文化等人文综合题,考生需凭借自己各学科的知识积累和综合能力而非阅读能力来回答问题。如在考生阅读了一篇有关汽车时代的报道后,则要求考生来处理文本涉及不多或根本没有提到的城市交通问题;阅读了一篇著名作家的访谈后,则要求考生谈自己的读书经历和人生体验。这些试题放在平常的“探究性阅读”教学中,都能创设出探究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探究活动;但是,在时间有限的考场上,这些试题却改变了最初的考查目标和能力要求。考场上“探究能力”的考查应紧扣语文学科的特性,比如在阅读中感悟文字、品味语言,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鉴赏人物或品评其思想等等。考查既要立足于文本,探究的是文本内容而非文本外的东西,防止考查的泛散;同时也要给予考生一个独立思考的开放空间,考查的是考生独立阅读中的个人体验与感悟能力,是阅读中创造性的能力。当然,这样的试题并不容易命制,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探索。

标签:;  ;  

语文“探究能力”的探索与探讨_文本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