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正朝代怎么样?三个方面值得借鉴_雍正王朝论文

永正朝代怎么样?三个方面值得借鉴_雍正王朝论文

《雍正王朝》何以好看,三个方面值得借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雍正论文,王朝论文,三个方面论文,好看论文,值得借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部以“身后骂名滚滚来”的雍正皇帝为题材的历史正剧,没有“拳头”、“枕头”的感官刺激,没有“调侃”、“戏说”的噱头媚俗,没有千军万马的人海战术,它何以如此好看,赢得如此高的收视率?从电视剧创作的角度上讲,至少有以下三点值得借鉴:

一剧之本不可忘

剧本是一剧之本,是戏剧创作中的至理名言。但是,随着电视事业的迅速发展,编辑后期制作更为便利,可能造成忽视前期准备;收视需求扩大带来“萝卜快了不洗泥”的粗制滥造;片面追求商业利润又使拉面式电视剧屡见不鲜。先找赞助再写剧本,金钱成了一剧之本。先找大腕儿再拍戏,明星成了一剧之本。忽视主题锤炼、情节设计、性格刻画,全凭嘴上功夫,“戏不够、台词凑”,侃大山成了一剧之本。更有甚者,一部连续电视剧,前几集已经播出,中间几集刚刚拍摄,最后几集正由几位侃爷在宾馆凑本子,也并非笑谈。电视剧创作中“草鞋没样,边打边像”,似乎成为电视连续剧创作中某种无奈与轻率的写照。

而《雍正王朝》(以下简称《雍》剧)的创作人员,不仅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同时还具备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科学的创作方式。总导演胡玫始终坚持的“基本遵照历史,基本还原历史真实,基本再现历史人物”的创作原则,首先就体现在剧本创作中。二月河的三卷本长篇小说《雍正皇帝》是使“洛阳纸贵”的心力之作。在此基础上,编剧刘和平又进行了艰苦的再创作。这不是小说与电视剧脚本简单的文体转换,而是在人物、情节、结构三个方面大胆的调整与创新。一般来说,50分钟的一集片子,剧本有1万字就够了,而刘和平编写的剧本,平均每集18000字。《雍》剧常务剧本策划就有四人,而且都分别在文学、哲学、戏剧或电视各方面有自己的专长。没有过密的私交,联结他们最主要的纽带是共同的艺术追求。相比之下,有些剧组的创作班子,或过分迷信名家,或轻易倚重同学同乡亲情,学术上“近亲联姻”,造成了艺术创作的退化与平庸。一剧之本没有经过千锤百炼,全剧想创精品,岂不是水中捞月。

放弃第一设定

如果说,集中人才优势,加强剧本创作是《雍》剧成功的基础,那么放弃第一设定就是成功的一条捷径。采取逆向思维,打破创作定势,在艺术构思中不落窠臼,对戏剧情节发展的下一步结局,人人都可能想到的一般化的第一设定,首先给予否决,弃取不要。寻找“人人胸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的通幽曲径。弃易就难,弃俗就奇,编剧本人放弃第一设定,逼着自己求新求异,既避免重复以往的失败,也避免重复以往的成功。因为真正的成功只有一次,因而策划人员要求编剧放弃第一设定,无疑是一次“残酷的围攻”,常常逼得编剧搜肠刮肚,斗室徘徊。

与戏剧与电影相比,电视连续剧每天播出一集,要连续播出几十天,此时观众更加淡于欣赏艺术技巧而注重情节发展。成熟的电视观众有丰富的收视经验,如果情节的发展总是与他们的预测不谋而合,那么,不论多么高超的演技也只能变得滑稽可笑。

放弃第一设定,并非可以随心所欲地提出第二设定、第三设定。《雍》剧在小说的基础上,着重梳理出继承帝位和推行新政两个主要纽结,每一集有贯穿始终的悬念,连续两三集可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小结局,如山西诺敏案、科场舞弊案、八王议政等等。当事件的跨度已不够承载一个完整的故事悬念时,则以康熙、雍正、八王爷、张廷玉、隆科多、年羹尧等人物命运来衔接和强化故事脉络,可谓构思巧妙。

平均7秒一个镜头

《雍》剧赢得观众,快节奏是一个明显的特色。快,首先快在镜头的切换。据统计,《雍》剧44集,一共使用了17000个镜头,每集400多个镜头,平均每个镜头的长度不足7秒。而一般同等长度的电视剧,大约只有250个镜头,平均每个镜头12秒。

有专家做过调查,正常人辨识一个整屏幕的电视画面,一般有1/3-1/2秒就够了。手持遥控器,逐个频道选择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时,一般观众在7秒钟内就会做出判断,是坚持看下去还是换一个台,在南方沿海发达地区,观众的选择时间只有4.5秒。而青少年选择电视节目时间更短,有的孩子会在最快的时间里把所有的台搜索一遍,平均每个台的停留时间不足1秒。

了解了以上数字,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雍》剧镜头的节奏会如此之快,不仅超过一般的电视剧,甚至超过了某些新闻专题片。观众对某个电视节目不感兴趣,改换频道的转折点,一般都是在注视某个画面几秒钟之后,在下一个剪辑点即将出现之前。即使不考虑节目内容,《雍》剧平均不足7秒钟就有一个新的画面出现,在视觉行为上,最大限度地保障了收视的完整性。该剧镜头的拍摄、剪辑、构图、用光、推拉摇移技巧的应用,特别是机位的移动,都有匠心独具。比如剧中表现八王煽动弘时发难,与弘历争夺太子位的一场戏,结尾的镜头机位缓缓下移,一个鸟笼的特写充满画面,镜头变焦,远处的八王与弘时人影绰绰,寓意弘时已入八王掌股之中,构思精巧独到。

相比之下,目前有些电视剧创作中,设定机位少,镜头长度有余而总数不足,尤其是镜头内部的变化过于单调,机位僵死不动,注重求稳定而少变化。过长、过多的固定画面,可能使节奏很快的剧本变成了拖沓的拉洋片。电视剧是以画面为主、声音为辅的视听艺术,镜头节奏太慢,即使加快语言与音乐节奏也无济于事。《雍》剧这样宏大题材的历史正剧,可以做到镜头长度平均不足7秒,这对其他题材的电视剧和各类专题节目,以致新闻节目改变节奏都是一种有效的加速剂。

加快镜头节奏,并非不讲条件一味快快快,而是当快则快,当慢则慢,有张有驰。《雍》剧中有些前移动、横移动的镜头和一些田园风光的大摇镜头,都是很舒展和放松的。它们不仅没有影响全片的快节奏,相反,却以慢见快,反托出快节奏的主要节拍,是快节奏的必要补充和映衬。

加快镜头节奏,还可以弥补时空转换、场景调动等方面的一些缺陷,达到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的目的。如西北大捷一场戏,官军与叛军几十万人的厮杀,画面上未见一兵一卒、一刀一枪。而当六百里加急奏折送到紫禁城时,雍正皇帝却不知去向。一个新的悬念转移了观众没有看到战争场面的心理失落,随着“西北大捷”呼喊,群臣四处寻找皇帝。一串快节奏的镜头切换,牢牢地抓住观众的视线,保证整个戏的高潮没有掉下来。

大幅度加快镜头节奏,当然也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雍》剧题材宏大,人物众多,有名有姓的历史人物就有200多位。节奏加快后,有些人物观众认不清楚。如果片中适时打出字幕,有利于弥补这个缺感。比如江南织造曹寅抄家一场戏中,在人声嘈杂的画面中,适时为一个老妇人保护下的孩子打上“少年曹雪芹”5个字,极大地丰富了镜头的内涵,可谓点睛之笔。此外,《雍》剧后期编辑中,应用多媒体电脑等现代编辑手段不够,编辑点上传统的切换、叠画比较多,整体包装略显陈旧。

总体看,剧本好,构思巧,节奏快,这三个特点相辅相承,它不仅带给我们一次酣畅的艺术享受,而且还带来许多可操作的创作经验和可读解的电视理念,值得处于世纪之交的中国电视人认真地品味和吸收。

标签:;  ;  ;  

永正朝代怎么样?三个方面值得借鉴_雍正王朝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