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有效捷径论文_钟惠城

朗读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有效捷径论文_钟惠城

钟惠城 福建省泉州市台商投资区张坂山内小学 362123

摘 要:朗读能够让学生“披文入情”,实现对文本的理解和超文本的阅读理解。只有这样,学生对语言、事物、对人的认识才会是立体的。本文从感知性的讲前读、理解性的讲中读、品味性的讲后读三个层次阐述了如何通过朗读让学生与文本有效对话。

关键词:朗读 文本 感知 理解 品味

徐世荣先生曾对讲解与朗读作过精辟剖析,他说:“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本,朗读是跃出文本;讲解是摊平、摆开,朗读是融贯、显现;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赋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会使人感受。”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披文入情”,才有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超文本的阅读理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品味、消化、吸收,我认为可以把朗读分为三个层次:

一、感知性的讲前读

在不同的学段应呈现不同的特点,对于低年级的学生,不妨采用“素读”,简单地说就是素朴地朗读课文,在反复吟诵中达到纯熟。朱熹曾提出读的严格规范:“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要在素朴的诵读中感悟汉语言文字独有的音韵美、意境美、形象美,在读中感悟文章情感。低年级所选的教材特别关注童心、童趣,老师更要努力建构儿童课堂文化,多一些形象描述,少一些抽象讲解。此外,要使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那就是教师在课堂上的领读。因为教师的领读能使学生在跟读的过程中领会朗读的节奏,并创设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而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朗读。没有问题,学生对文本的朗读就不可能深入。可以从理解文章或情感表达方面设计问题,引领学生走近文本和作者。小学生进入高年级时已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积累了一定的阅读经验,一篇新课文,90%的字词句学生都学过,完全可以通过迁移旧知识、旧经验去理解新课文。所以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让他们自己去读、自己去悟、自己尝试理解。这时更多地要把朗读与思考结合起来,即读、画、思。1.读:读正确,读流畅,整体把握课文内容。2.画:读时将自己不理解或理解不透彻的字、词、句、段划出来,并在书上标出文章的层次结构及重要内容。3.思:通过查阅字典和相关指导书,尝试解决疑点。如教学《跳水》一课,我让学生反复读课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同学们,读了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这一问题刚提出,学生的思维像开了闸的洪水:“谁跳水?”“为什么跳水?”“在什么情况下跳水?”“跳水结果怎样?”归纳出的问题就可以让学生带着它们去朗读课文,这样变教师展示教学目标为学生提出学习目标,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有了自主探究的空间,主动性完全被调动起来。

二、理解性的讲中读

低年级讲究“口诵心惟”,构建“读、说”为主线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即课堂围绕朗读和口头表达来设计和展开,其目的是让学生抓住疑点字、词进行理解。《小蝌蚪找妈妈》有一段写到了小蝌蚪几经周折终于找到青蛙,刚开始,大部分同学读得急促响亮,显示出找到妈妈的兴奋。我问:“还有不同的读法吗?”苏涵小朋友马上站起来说:“这里应该读得小声些、激动些,因为第一次小蝌蚪把乌龟错认成是自己的妈妈,会觉得很不好意思。这次看到青蛙,虽然跟鲤鱼说的很像,但怕又认错了,所以要读得小声些。可是,又因为很可能是妈妈,又要读得很高兴。”貌似简单的一句话,看出不同的孩子品出了不同的韵味!我采用引读的方式:“小蝌蚪怕又认错了妈妈,大家一起读。”“小蝌蚪觉得她跟鲤鱼说的妈妈很像,大家一起读。”……

三、品味性的讲后读

学习语言重在积累,重在运用,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是通过训练实现的,所以读说结合、读写结合的训练更是必不可少。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用不同身份来引导学生朗诵。而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讲,前面的朗读已经把握准课文的情感基调,有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可以让学生运用课堂上学习的读书方法,边读边思考边讨论,指导学生重点、详细地对一些好词美句佳段不断地进行美读、朗诵,通过品读文字、补充内容、合理想象等方法,培养学生合理的推理能力,培养学生按先后顺序叙述事件的能力。

在教学《麻雀》一课的最后,我结合课堂教学让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语句进行朗读,把自己的所思所悟所疑讲出来,许多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老麻雀为什么绝望地尖叫?”“老麻雀为什么像一块石头似的飞下来?”“老麻雀自知斗不过猎狗,为什么还要飞下来,岂不是白白送死吗?”……特别是有个同学提出:既然“嗅”是“闻”的意思,文中为什么不用“闻”而用“嗅”呢?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说:嗅是有目的地闻,带有辨别味道的意思;有的说:嗅多用于动物……学生的问题一个个讨论解决了,老师带领学生又重新朗读了课文中相关的句子。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交流的桥梁,教师要深刻理解《语文课程标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不同学年段的要求,在教学中合理安排朗读,给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论文作者:钟惠城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5月总第24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20

标签:;  ;  ;  ;  ;  ;  ;  ;  

朗读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有效捷径论文_钟惠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