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患者术后留置PICC后上肢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及护理对策论文_许楚敏,倪萍,许雪芬,马柳丹(通讯作者)

(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 广东 汕头 515031)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术后留置PICC后发生上肢静脉血栓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89例乳腺癌患者术后行PICC置管后发生15例上肢静脉血栓(UEVT)的形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经治疗及相应的护理干预后,13例UEVT患者经彩超检查血栓完全消失,无需拔管,2例经保守治疗无效予以拔除PICC管,均未发生肺栓塞。结论:乳腺癌术后患者行PICC化疗过程中UEVT的形成与PICC管直接相关,也与乳腺癌本身有无转移、药物治疗及患者活动度有关,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可防止UEVT的发生。

【关键词】PICC管;乳腺癌;UEVT;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5-0296-02

PICC管可将药液输注到血流量大、流速快的中心静脉中,能够避免长时间输注高渗性刺激性药物对血管造成的危害。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术后辅助化疗是乳腺癌综合治疗的重要手段。PICC有效地避免反复穿刺、静脉刺激、药物外漏,提高乳腺癌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1],同时也减少了护理工作量。UEVT是护理PICC的难点。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科189例乳腺癌患者术后行PICC置管后发生15例UEVT的形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本科室2015年9月—2017年10月确诊为乳腺癌患者189例携带PICC行多疗程化疗,患者既往无血栓和凝血功能障碍,年龄范围26~83岁,平均49.3±7.3岁。PICC管选用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单向瓣膜导管,经三种不同途径置管,其中贵要静脉151例,头静脉17例,肘正中静脉21例。所有患者置管后均采取正位拍片,确定导管的尖端位于解剖学的上腔静脉(胸6至胸7水平附近)。

1.2 诊断方法

UEVT导管相关性血栓诊断标准[2]:(1)症状:沿置管静脉走行的局部红肿、压痛,患肢水肿、周径增粗、静脉压升高。(2)超声诊断:血管超声显示静脉管腔增大,腔内见实体回声,加压时管腔不变形。多普勒显示血流信号充盈缺损,远端血流减弱。

2.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χ2检验,以P<0.05有差异统计学意义。

3.结果

189例中,UEVT共计15例(7.93%),13例UEVT患者经抗凝治疗后经彩超检查血栓完全消失,无需拔管,2例经保守治疗无效予以拔除PICC管,均未发生肺栓塞。

3.1 UEVT发生的时间和位置

UEVT发生于置管后(43.7士26.8)天。其中2例(13.33%)发生于置管后一周内,7例(46.66%)发生于置管后第二周。15例UEVT中,发生在肘正中静脉5例,贵要静脉3例,头静脉7例。

3.2 转移对UEVT发生的影响

与术后无转移的患者相比,有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的患者,UEVT发生率显著升高,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5.09,P=0.02<0.05)。见表。

4.护理对策

4.1 置管前护理干预健康教育干预,使患者充分了解置管的必要性。置管前对患者一般情况及血管情况进行评估,避免在术侧上肢穿刺。PICC导管尽量选择小型号,以减少UEVT发生的风险。

4.2 置管时护理干预由静疗小组经过PICC置管标准化程序培训的护士置管。置管时严格遵循无菌操作的原则,动作轻柔缓慢。文献报道[3],超声引导下改良赛丁格技术,提高了PICC穿刺置管成功率、降低各种并发症发生率。通过拍摄胸片确定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若导管出现异位,及时干预。

4.3 置管后护理干预每天对患者穿刺位置进行观察,包括穿刺口是否出现红肿、分泌物或渗血等现象,同时还需对导管的长度予以观察[4]。在置管穿刺部位上方,沿着静脉走行方向,进行按摩。每天按摩时间在15min左右,外加局部热毛巾热敷,每次热敷30min,每天3次,连续3天。PICC置管后不在置管的上肢抽血或量血压,另嘱患者在置管24h后进行握力球训练,一般每次30min,每天3至5次。

5.发生UEVT的护理干预

发现UEVT后,首先给予健康宣教及心理支持,患者取健侧卧位休息,尽量避免压迫静脉血栓侧的肢体,防止静脉血液回流,减轻患肢的水肿程度,禁止患肢按摩,防止外源性血栓脱落。每天监测患肢臂围,明确水肿消退情况。定期复查血常规、凝血功能,做好记录,及时报告医生。

6.讨论

(1)穿刺静脉对UEVT形成的影响由于乳腺癌手术的特殊性,术后化疗患者PICC置管常规选择健侧肘部静脉,选择范围相对局限。本组贵要静脉UEVT发生率明显低于肘正中静脉和头静脉,可能和血管本身的解剖结构有关[5]。选择头静脉、肘正中静脉穿刺,由于静脉瓣较多,送管难度相对较大,反复送管可机械性损伤血管内膜,容易并发静脉血栓,因此乳腺癌化疗PICC穿刺首选贵要静脉。

(2)导管留置时间对UEVT的影响通常认为PICC管留置的时间越长,发生UEVT的风险越大,须医护人员高度关注。

(3)化疗药物对UEVT的影响化疗药物能够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使患者并发血栓性疾病[6]。

(4)乳腺癌患者携带PICC出现血栓还与以下因素有关

①肿瘤患者的高凝状态。②抗肿瘤治疗所致的促凝因素。③PICC所致的促凝因素。④血液淤滞。

7.小结

乳腺癌患者术后携带PICC化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能减轻因反复穿刺及输注刺激性药物对患者带来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UEVT早期预防和发现后正确的护理干预都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秦烨,刘颖,李小宁,等.乳腺癌化疗患者PICC置管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13(4):82-83.

[2]林凌,杨炳昂,唐海霞,等.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PICC上肢静脉血栓[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2,2(6):671-674.

[3]罗惠琴,侯玮.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在乳腺癌化疗患者PICC中的应用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13):39-40.

[4]曹仲茹,祁晓娜,刘彦华,等.程序式健康教育在化疗期乳腺癌患者PICC护理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21(27):3300-3302.

[5]李玉彬,胡一波.头静脉与贵要静脉的应用解剖和PICC置管[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24):3027-3029.

[6].高勇,杨秀芳,彭南海.PICC置管致血栓与微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预防[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7):762-764.

论文作者:许楚敏,倪萍,许雪芬,马柳丹(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5月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4

标签:;  ;  ;  ;  ;  ;  ;  ;  

乳腺癌患者术后留置PICC后上肢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及护理对策论文_许楚敏,倪萍,许雪芬,马柳丹(通讯作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