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业绩内部评价系统的构建问题研究

企业业绩内部评价系统的构建问题研究

杨贞[1]2000年在《企业业绩内部评价系统的构建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对目前存在的企业业绩评价系统及其局限性的研究,发现适宜于企业管理者针对企业整体业绩的评价系统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务上都是一片空白,因而提出了从企业管理者的角度对企业业绩进行评价的“企业业绩内部评价系统”的构建问题,并提出“从企业管理者的角度,有效的业绩评价系统应是一套完整的管理过程”的观点,基于此观点,本文就企业业绩内部评价系统的理论框架的确立及实务构建问题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探讨,构建了一个动态的、全方位的、可行的企业业绩内部评价系统,并对其进行了实证分析。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使业绩评价成为一项管理制度和手段,改变了以往业绩评价仅停留在外部评价的层次上的局面,从而加强和改善企业内部管理控制,使企业业绩保持在正常的轨道上。

许淑景[2]2007年在《集团公司对子公司的业绩评价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在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和对企业集团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首先回顾了西方企业和我国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发展与演变,分析了我国集团内部业绩评价研究现状。其次,探讨了与集团相关的基本理论,并以业绩评价的相关理论为基础,分析了集团内部业绩评价系统的构成要素和评价模式的几种选择。再次,针对我国集团内部业绩评价存在的问题,构建了集团公司对子公司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从企业单体业绩和集团战略执行两个角度对子公司业绩进行考核,并明确了指标权重的确定和评价计分方法的选择。最后,结合实例分析,在获取和分析某企业集团及其子公司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前述构建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确定指标权重,评价计分,实施业绩评价。

赵尔军[3]2014年在《利益相关者视角的国有企业业绩评价研究》文中认为业绩评价能起到合理优化与配置资源的重要作用。本文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主要采用规范性研究方法结合调查问卷和案例研究等经验性研究方法,以业绩评价存在的理论与现实问题为导向,就国有企业业绩评价问题展开研究,以期提供该问题研究的一个新视角。本文在系统梳理和回顾国内外利益相关者理论、国有企业理论和业绩评价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益相关者视角的国有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并构建了不同资本治理类型企业的业绩评价具体体系。最后,通过国有企业调查问卷和案例研究等应用性研究,一定程度上支持了论文的研究成果。本论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一是,基于集体选择视角,按照是否拥有企业剩余索取权,将利益相关者进行分类,分为内部利益相关者和外部利益相关者。按照集体选择情况,内部利益相关者可能仅包括财务资本利益相关者,也可能包括财务资本利益相关者、人力资本利益相关者和社会资本利益相关者。同时,对国有企业进行了功能界定,划分为公益类、营利类、混合类国有企业等类型,每类企业再通过分析其背后的资本驱动因素,进一步细分为财务资本主导治理型、人力资本主导治理型、社会资本主导治理型、财务资本-人力资本双边治理型、财务资本-社会资本双边治理型、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双边治理型、多边资本治理型等7种国有企业类型。财务资本主导治理型的代表企业有竞争类支柱产业、一般竞争性企业,如机电设备类、一般生产加工类等;人力资本主导治理型的代表企业有科研设计类企业,如各类设计院所;社会资本主导治理型的代表企业有国家安全类产业、调控类领域的企业,如军工、造币,中储粮等;财务资本-人力资本双边治理型企业主要有科研生产类企业,如由科研院所转制成的科研生产型企业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等;财务资本-社会资本双边治理型企业主要有自然垄断及区域垄断性企业,如电网、铁路、港口等基础设施和供水、供气、供热等公用事业企业等;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双边治理型企业主要有特许经营的文化类企业,如国有出版业、报业、广电业等;多边资本治理型企业,代表性的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如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通过对国有企业按照资本主导治理类型划分,为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业绩评价研究提供了基础和理论平台。二是,提出了业绩评价的管理循环流程,本文的创新是从利益相关者需求出发,即从财务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提供者的需求及贡献出发,推导出利益相关者企业战略,继而提出利益相关者企业的目标、指标、标准、方法、报告等要素,并以不同形式反馈给企业各利益相关者。按照权变理论观点,没有适合所有企业的所谓最优业绩评价通用体系,业绩评价体系的设计需要根据利益相关者企业类型,综合分析内外部环境而调整确定。业绩评价通用体系的基本要素一般由业绩评价战略、目标、主体、客体、指标、标准、方法、报告组成。三是,由于各利益相关者企业资本治理类型不同,进一步研究构建了不同企业的业绩评价具体体系,即业绩评价目标、主体和客体确定后,相应调整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目标标准值和评价指标权重等。本文在详细分析了不同资本主导治理型企业的经营特点后,按照价值链增值下的节点企业价值增值最大的思路,分别研究提出了各类资本主导治理型企业业绩评价的重点和指标等。财务资本主导治理型企业业绩评价的重点是满足财务资本利益相关者需求,最大化股东收益,按期偿还债务,兼顾社会效益。对于人力资本主导治理型企业,由于人力资本的专用性较强,业绩评价的重点是最大化人力资本利益相关者需要,业绩评价指标要体现经营者和经营管理骨干、技术骨干的利益诉求。社会资本主导治理型企业以追求公益性目标,不以赢利为目的,有时国家采取补贴或财政支持政策使其履行相应的职能,其业绩评价重点是,最大化社会资本利益相关者需求,实现宏观调控和公益性目标。双边及多边资本治理型企业,其业绩评价将体现双边和多边资本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业绩评价重点是最大化双边及多边资本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由体现双边及多边资本利益相关者的评价指标构成,具体评价指标权重根据企业资本构成而权变确定,同时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受公司组织结构和生命周期的影响较大。

李勤玲[4]2008年在《平衡计分卡战略性业绩评价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信息时代的来临,使世界经济融为一体,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认识到战略管理的重要性。平衡计分卡的出现为有效实施企业战略提供了一种好方法,它从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和成长四个维度将战略目标用战略地图展开,从而使企业战略依次衍生出具体的衡量指标,并逐层落实到每一位员工的日常工作及绩效目标中,成为企业所有单元和员工共同的、可以理解的参考点。本研究除去引言和结论部分,首先对平衡计分卡战略性业绩评价体系理论进行了概述,为构建平衡计分卡战略性业绩评价体系搭建一个理论框架,同时总结出平衡计分卡战略性业绩评价体系的战略优势。其次在构建平衡计分卡战略性业绩评价体系中结合KPI(关键业绩指标),找出因果关系,绘制战略地图,进而对公司层面、部门层面及员工层面平衡计分卡的构建进行了详细分析和说明。接着指出平衡计分卡战略性业绩评价体系的实施步骤及成功实施条件,并具体介绍了实施该评价体系中涉及到的数据处理问题,其中包括定性数据与定量数据的处理方法及运用AHP确定指标权重的过程,最后通过引入案例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进一步介绍了平衡计分卡战略性业绩评价体系的具体构建过程。论文采用理论分析和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KPI与平衡计分卡在设计理念、设计方法以及指标特征上的对比分析,指出二者各自的优缺点,利用二者各自优势的互补作用,提出将二者整合建立平衡计分卡战略性业绩评价体系的构想,将企业战略目标从平衡计分卡的四个维度,按照企业——部门——个人的顺序,由上而下层层分解成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指标,使个人、部门与企业战略有机结合起来,把企业的长期战略与短期行动联系起来并转化成了具体行动,从而解决了以往企业战略只被高层管理者所关注、员工工作方向与企业战略脱节、企业内部横向和纵向目标不协调、战略得不到有效实施的难题,同时也降低了设计指标体系的难度,提高了指标设计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战略地图的引入,直观地展示了各指标之间的关系,从而有效解决了平衡计分卡各指标间相关关系有时设定不准的问题,使平衡计分卡战略性业绩评价体系更具有实践性。论文在写作过程中,力图将管理思想和技术图表化,形象化,通过图表的方式来表达管理思想和实用技术,使管理思想和实用技术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也使平衡计分卡战略性业绩评价体系更便于理解、操作和实施,以切实帮助企业提高战略管理水平。

孙旖旎[5]2005年在《基于BSC、EVA和ABCM法的现代企业业绩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企业作为以经济目标而存在的组织实体,为衡量其既定目标的实现程度以及组织内部各部门、团队、个人对组织目标的贡献程度,为判断组织各项活动对实现组织目标的有效性,离不开一系列的评价活动。正因如此,企业业绩评价研究受到了广大学者、管理实践者的特别关注。它是资本市场、公司财务和管理会计领域的一个重大课题,同时企业业绩评价主体的广泛性决定了企业业绩评价的研究具有深远、广泛的现实意义。20 世纪末,在美国不仅诞生了许多新的财务会计理论,而且管理会计也发生了重大变革。其中最具有深刻影响的是:平衡计分卡(The Balanced Score Card,BSC)、作业成本管理(Activity Based Costing Management, ABCM)、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EVA)。平衡计分卡,是一种以信息为基础的管理工具。它分析哪些是完成企业使命的关键成功因素并做出评价,通过不断检查、审核这一过程,以确实把握企业完成绩效目标的关键方面。EVA 法,是以经济增加值为基础,通过从税后营业利润中扣除企业资本成本来衡量公司业绩的管理方法。ABCM 法,是一种旨在弥补传统成本会计缺陷而努力提供及时、准确、相关的成本会计信息,从而为企业管理、决策、控制提供有用的信息。业绩评价理论体系的构建主要是针对以上提到的各项相对独立的管理会计工具(或简称管理工具)等提出来的。之所以说这些管理会计工具是相对独立的,是因为:一方面它们各自都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管理控制闭环,自成体系;另一方面,这些管理会计工具发挥作用的区域既有交叉又有重合,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工具应用间的互补性。以管理控制或业绩管理框架为基础,分析各种管理会计工具间的“差异--互补”特性;另外从互补性出发,系统思考管理工具的整合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几种主要管理会计工具的特性及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出以平衡计分卡为基础的企业业绩管理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并对新框架下的评价指标进行了设计。希望对我国企业管理业绩评价的应用与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安中涛[6]2007年在《企业集团内部绩效评价模式的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管理控制和资本控制的重要手段,绩效评价在企业集团加强内部管理、确保集团战略有效实施、提高整体核心竞争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企业集团内部绩效评价不同于单体企业绩效评价。已有有关企业集团内部绩效评价模式的研究,多着眼于评价指标、标准等“表象性”评价要素,忽略了影响企业集团内部绩效评价模式构建的内部动因和外部因素的作用机制。本文通过对当前国内外绩效评价模式的比较和分析,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系统理论和权变理论,构建了战略控制型、战略导向型和财务控制型三种企业集团内部绩效评价模式。其主要内容及研究成果如下:(1)根据集团战略管理、管理模式、组织架构和内部治理等的不同,分析了企业集团内部绩效评价模式构建的特殊性和基本原则,构建出三种不同于已有模式的绩效评价模式:战略控制型绩效评价模式、战略导向型绩效评价模式和财务控制型绩效评价模式。(2)阐述了构建不同评价模式时评价主体、客体和评价目标等评价要素内容表现的不同,其中着重讲述了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的设计和选取,并通过一个出版业集团内部绩效评价模式构建的案例分析进行了印证。(3)通过分析集团战略、管理模式、组织结构和内部治理、外部环境、企业文化、产品特征、行业因素、技术特征等权变因素对评价模式构成要素的影响,从权变因素作用类型和作用方式两个方面,总结归纳了权变因素对企业集团内部绩效评价模式的作用机制,以解决权变因素对企业集团内部绩效评价模式构建的“逆向影响”问题。(4)重构了企业集团内部绩效评价的理论框架,这包括委托代理理论、系统理论和权变理论三大支持理论;企业集团内部绩效评价的要素研究及整体性、层次性、结构性、功能性和环境适应性等系统特征研究组成的核心理论;以及其它相关理论。

池国华[7]2005年在《现代企业内部管理业绩评价系统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根本上说,企业业绩评价一直是现代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与实践亟需解决而又很难解决的一个问题。之所以这样,原因之一就在于业绩评价的多样化和层次性特点。本论文限于主题,主要从管理控制的角度关注内部管理业绩评价,其根本目标是评价管理者战略实施控制活动的效果和效率,从而使企业的战略得以实施,企业的战略目标得以实现。 对内部管理业绩评价进行研究,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应用价值。从总体上看,我国实务界和理论界对于企业业绩评价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外部评价和经营者业绩评价,而对于内部管理业绩评价关注不够,即使专门研究,也缺乏广度和深度,甚至将经营者经营业绩评价、责任中心业绩评价和内部管理业绩评价相互混淆。因此,进行内部管理业绩评价研究,不仅有利于促进我国企业业绩评价理论和管理控制理论的研究,而且有助于我国企业业绩评价理论和管理控制理论的完善。 从企业实践角度探索,随着组织背景的日益复杂,作为企业的管理者,要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履行其对股东的受托责任,越来越依赖于科学合理的内部管理业绩评价系统。这也是为什么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公司业绩评价领域不断进行创新,先后涌现出如此众多业绩评价方法的根本原因。中国企业要想有效地应对组织背景挑战,实现长远发展,同样需要建立和实施内部管理业绩评价系统。在这种情形下,EVA、平衡记分卡、业绩三棱柱这些业绩评价系统及其在众多知名公司应用所获得的成功经验,就给中国企业提供了良好的范例和借鉴。但问题是这些系统实在太多了,而且彼此并不一致,导致企业无所适从。因此更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创造一种基于组织背景的内部管理业绩评价系统设计框架,使得企业能够根据自身组织背景及其变化设计并调整其业绩评价系统,从而促进业绩评价系统的有效运转和持续改善。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在回顾和整理现有文献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经济学、管理学、财务学、会计学等理论,总结和借鉴西方一个世纪以来企业业绩评价领域的研究精华,以现代企业的组织背景为研究起点,以内部管理控制系统为研究背景,以企业业绩评价相关理论为研究基础,提出基于组织背景的现代企业

王满[8]2006年在《基于竞争力的财务战略管理研究》文中提出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的基本法则,企业要求得生存和发展,不仅要有科学精细的日常管理,更需要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战略思想。加强战略管理已经成为当前管理界的趋势和潮流,与之相适应的财务战略管理也日益受到了财务学理论界和实务界前所未有的注意。但是,与相对成熟、繁荣的战略管理学科相比,财务战略管理的研究历史不长,成果也不多,而且,在财务战略管理的相关著作中,大部分作品只是从财务的某一个方面探讨企业的财务战略问题,对财务战略管理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筹资、投资、分配、并购等财务管理领域,“重财务、轻战略”是当前财务界对财务战略管理研究中的普遍现象。笔者认为,在将战略理念导入财务管理的尝试和创新中,战略思想是贯穿于财务管理的主线,财务战略管理不仅仅是对筹资、投资、分配等财务管理内容的战略性思考,更应该是以战略的视角对财务管理研究内容的重新审视和界定,从战略的本质挖掘财务战略管理的内涵,跳出固有财务管理思维模式,顺应战略管理的发展动态,搭建符合战略管理规律的财务战略管理框架。由于竞争战略观已经得到战略管理界普通认可和接受,以提升企业竞争力为导向的战略管理已经成为一种大趋势,因此,在财务战略管理体系的创建中,基于企业竞争力的视角对财务战略管理研究必将是顺利时代潮流的现实选择。在本篇论文研究中,笔者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按照理论到实践的顺序展开分层次、递进的研究。在财务战略管理的理论研究中,本文所要解决的问题是财务战略管理在企业战略管理中处于何种地位?支撑财务战略管理的主要理论基本有哪些?为什么核心能力是决定企业竞争力的主要参数?如何确定企业的竞争位置?如何实现竞争力综合评价与财务战略管理一体化?为什么要将战略成本管理作为开展财务战略管理的基础,如何利用战略成本管理创造企业竞争优势?在财务战略管理的实务研究中,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企业财务战略管理决策与选择中科学地确定企业的竞争战略?如何应对激烈的市场环境调整企业的经营行为?如何在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创造持续竞争优势?如何建立与组织机构相适应的财务战略?如何进行财务战略前导性与组织结构满足滞后性的协调?如何建立有效的财务战略资源分配模式和完善的财务战略控制体系?如何利用控制杠杆在财务战略管理实施中实行有效的控制?如何通过预算控制实现资源的有效组织?如何对财务战略管理的结果进行计量与评价?怎样评价企业的企业竞争力?如何利用价值管理体系(VBM)进行企业战略价值的计量与评价?如何利用平衡计分卡(SBC)对企业财务战略管理业绩进行综合性的评价。由于财务战略管理是一项理论与实践结合较为紧密的应用型研究,在本篇论文中,笔者根据财务战略管理的特点,采用系统研究方法、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模型计量与模糊判断相结合的方法、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方法,以提升企业竞争力为核心,以战略成本管理作为财务战略管理与企业竞争优势创造的链接点,对与之相适应的财务战略决策的选择、控制和评价进行了系统地阐述和分析,对基于企业竞争力视角的财务战略管理进行了跨学科的研究和探讨,不仅体现了财务战略管理中的“战略”共性,而且勾画出了财务战略管理中的“财务”个性。基于以上的研究逻辑,本篇论文共分为八章,各章的基本内容如下:第一章是导论。进行任何一项科学的研究都是建立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前人的研究成果不仅为后来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宝库和思想源泉,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分析,找出其不完善之处,为进一步的科学指明了方向。本文通过对国内外财务战略管理研究现状的分析,指出了Allen David (1991)之前的有关财务战略管理研究,只是“时隐时现”地出现在战略管理文献中,是战略管理学者从战略学科的角度提出的有关财务方面的需求与功能。Allen David (1991)是以会计学者身份,将财务战略管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进行研究的先驱,尽管其研究的重点集中在会计与财务在战略中功能的区别,以及如何实现由会计向财务战略管理的转变上,但他已经跳出会计与财务的圈子,强调了财务与市场的联系,财务与企业战略的关系等内容。在随后的财务战略管理研究中,财务战略管理研究的视野不断拓宽,但是,大部分研究都是从环境、财务管理职能、企业价值系统、价值创造的角度对财务战略管理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在本篇论文中,笔者以企业竞争力为核心,以独特的视角展开的财务战略管理研究,不仅体现了财务战略管理的研究方向,也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窗口。第二章是财务战略管理的基本问题。为搭建科学、合理的财务战略管理框架,首先要对财务战略管理进行定位,明确它在财务战略管理体系所处的位置,与企业战略和其他职能性战略的关系,探寻财务战略管理的理论依据。对这些财务战略管理的基本问题的研究不仅是财务战略管理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与基础,而且,通过这些基础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抓住财务战略管理的实质和内涵,梳理财务战略管理研究思路,为建设基于竞争力视角的财务战略管理体系提供内在的逻辑性联系。本文通过对战略、战略管理、财务战略管理的涵义及特征分析,指出由于财务战略本身的特殊性,使其在企业战略管理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特殊地位,财务战略渗透在企业的全部战略之中,它不是一个简单的职能战略,而是企业实施战略管理的基石,是企业战略管理系统中的一个综合性子战略。在支撑财务战略管理的理论中,核心能力理论提供了创造企业竞争优势的特殊源泉;竞争优势理论开辟了战略研究的新视角,为财务战略的制定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分析技巧和工具;战略管理理论和财务管理理论提供了财务战略管理的研究框架和研究范围。第三章是竞争力与财务战略管理的关系研究。竞争与战略总是相辅相成的。财务战略管理本身就是财务管理与竞争理念有机结合的产物。在财务战略管理的实践中,企业财务战略的选择总是围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创造持续竞争优势展开的。任何企业都拥有一定的经济资源和财务资源,但是,如何支配和驾驭这些资源,如何将这些资源将转换形成企业核心能力,如何将这些核心能力变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是每个企业真正关心和考虑的问题,它不仅需要不断提高企业经济资源的使用效率与效果,更需要科学的财务战略来创造、培育、维持、创新和发展。本文将财务战略管理与企业竞争力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提出了提升竞争力是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核心。在对以竞争力为核心的财务战略管理的研究中,首先,从核心能力的识别、培育和变革的过程出发,明确了核心能力、核心竞争力与持续竞争优势的内在联系;然后,对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宏观因素,进行了PEST(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分析,对行业因素采用了波特的“五力”分析,对企业内部因素进行了BCG(波士顿矩阵)分析,从而为企业的竞争能力进行了科学定位,为制定财务战略管理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最后,通过SWOT(强势、弱势和机会、威胁)分析和VRIO(价值、稀缺性、可模仿性、组织结构)分析。实现了对企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与财务战略管理决策的一体化。第四章是战略成本与财务战略管理关系的研究。成本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向战略成本管理要效益,向战略成本管理要竞争优势,已成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的法定。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急剧变化的经营环境,传统的成本管理已经难以满足现代企业商战的需要,战略成本管理逐渐被提高到日益重要的地位。本文提出了战略成本管理已经成为财务战略管理中不回避的一个话题,战略成本管理不仅竞争力与财务战略管理的链接点,也是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一个着力点,是企业战略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以战略成本管理作为企业竞争力和财务战略管理内在关系的研究中,笔者首先通过对战略成本、企业竞争力、财务战略管理之间的经济学分析,提出了战略成本管理是财务战略管理的一个重要参数;然后,运用战略成本管理分析工具,建立起成本与竞争优势与财务战略管理之间的联系,即战略成本动因是财务战略管理中的成本驱动因素、价值链管理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管理是持续改进竞争成本的有利武器、作业成本管理是企业竞争力与财务战略管理融合的桥梁与纽带。这些先进战略分析工具的引进,不仅极大地丰富了财务管理的手段,更增强了财务战略管理的科学性。第五章是财务战略选择。企业财务战略选择是财务战略管理实践的第一步,它决定着企业财务资源配置的取向和模式,影响着企业财务活动的行为与效率,对企业的竞争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分别从不同视角对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决策与选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探讨,从企业竞争能力的角度看,企业可选择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集中战略。成本领先战略是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基本目标之一,也是获得持续竞争优势最有效的一种战略,当成本领先的企业其价格低于或等于其竞争厂商时,它的成本地位就会转化为高收益,并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但是,当企业进行价格竞争,不能达到扩大销售的目的时,实施差异化战略通过突出本企业产品与其他企业的产品的优越性,增强顾客的品牌忠诚性、降低对价格的敏感性。而实施目标集中战略是将企业的战略重点放在—个特定的目标市场上,避免由于规模和资源有限在其产品市场上展开全面竞争所面临的尴尬。从企业在竞争市场采取经营行为的角度看,企业可运用“战略钟”进行财务战略决策的选择,即根据市场竞争情况,选择低附加值战略、低价战略、混合战略、高附加值战略集中差异化战略等,从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发展阶段看,在初创期财务战略的重点是努力吸引风险投资者;成长期财务战略的重点是提高资金的运作效率;成熟期的财务战略的重点是如何维持当前的利润水平;衰退期财务战略的重点是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从企业资金需求的角度看,企业可采用快速扩张型财务战略、稳健发展型财务战略和防御收缩型财务战略。无论采用何种战略,都要全面考虑对企业生存和发展有着全局影响的关键要素,并考虑企业发展方向和企业增长方式等,及时对企业财务战略进行调整,以动态地保持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第六章是财务战略控制。选择的财务战略管理决策只有通过实施才能转化为财务战略管理的行动。在实施过程中,企业内外部环境都有可能发生变化,需要通过财务战略控制,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调整,保证企业财务战略目标的实现。否则,一旦企业行动偏离了既定的目标,所进行的财务战略决策与选择也就失去意义。本文在对财务战略管理实施与控制的研究中,从财务战略实施的前期准备入手,对财务战略决策与实施效果的不同组合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建立与财务战略管理相适应的组织结构必要性,进而提出了对财务战略管理的前导性和组织结构滞后性的协调措施;通过业务流程再造,使企业在不同的阶段,不断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企业的组织进行相应的变革与调整,以保证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目标的实现。在战略推进的过程中,企业总是希望将各种资源都分配到最能支持企业财务战略获得成功的部门或经营单位。因此,建立有效的资源分配模式对于保证财务战略的贯彻实施也是至关重要的。在财务战略实施中,可以利用控制杠杆的效应,建立以诊断杠杆为核心,以信念杠杆和边界杠杆为补充的财务战略管理交互控制体系。同时,发挥预算控制在财务战略实施中的作用,开展不同预算行为下的预算紧控制和预算松控制,基于企业不同发展时期的预算控制模式。第七章是财务战略业绩评价。财务战略业绩的计量与评价是财务战略管理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既是财务战略管理实践的最后一项工作,也是下一个财务战略管理工作的开始,它通过信息反馈为财务战略管理决策提供着信息上的支持。通过对财务战略业绩的计量,将财务战略的实际执行情况与战略目标进行比较和差异分析,从而及时地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财务战略实施中的控制,保证财务战略管理目标的实现。由于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业绩将直接表现为企业竞争力提高,本文通过对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与构建,实现了从量上对企业竞争力进行计量与评价,并运用因子分析模型对上市公司的32家样本企业的竞争力进行了实证分析。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企业要保持竞争力还需要对其整体战略业绩的实现加以计量,本文将现金流量模式作为构建价值管理体系的基础,通过对战略价值计量指标选择标准的分析,提出以自由现金流量为核心的企业战略价值的计量和评价方法,从而帮助管理者了解企业价值的创造过程,将注意力集中在识别企业的价值活动、优化价值创造过程上来,以经济、有效的方式创造价值、获得比竞争对手更强的竞争优势。为使管理者及企业各方利益关系人能够了解企业制定的财务战略是否能创造价值,需要一种综合性战略业绩计量和分析工具,为财务战略业绩的综合评价搭建—个平台。平衡计分卡最显著的特点是将企业的远景、使命和发展战略与企业的业绩评价系统联系起来,它以战略为核心,将整体观念运用于企业业绩评价,将多样化、相互联系的目标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评价企业的战略业绩。平衡计分卡以企业在竞争中必须具有战略性思想为基础,并将这些战略远景和目标转化具体的指标和行动,然后,从顾客角度、从内部过程角度、从学习和成长角度和财务角度四个层面传达在企业内部的各单位、各环节。平衡计分卡试图以战略引导企业战略业绩评价,并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这是其他各种业绩评价方法所不具备的优点,这也正是平衡计分卡的真谛所在。第八章是财务战略管理展望。随着现代企业经营环境的重大变化和战略管理的广泛推行,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也提升到了战略高度,战略思想在财务管理实务中得到日益具体和高效的贯彻实施。展望财务战略管理的未来,笔者提出实施财务战略管理是为创造和保持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需要;是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的需要;是经济全球化的需要;是提高企业经营效率的需要。为促进我国财务管理战略的发展和完善,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在财务战略的研究和实践中应处理好财务战略个性与战略共性的关系;财务战略与其它职能战略的关系;财务战略与财务环境的关系;财务战略与财务资源配置关系;公司治理结构与财务战略的关系。财务战略管理是一门跨学科、综合性的新领域,无论是财务战略管理理论还是财务战略管理实践都在探索中。从战略的角度专门对财务管理进行研究的成果较少,在本人能够检索到的文献中,尚未有从竞争力的角度对财务战略管理进行专门研究的论著。在本篇论文中,笔者努力从竞争力的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试图建立起以企业竞争力为核心的财务战略管理的框架体系。但是,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在研究框架的内容的构建中,难免出现缺点和错误,恳求各位专家的批评指正,希望这项既有创造性,有实际价值的研究工作能在专家、学者的指导下得以深入和完善。

黄倩[9]2014年在《基于平衡计分卡的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文中研究指明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世界各国开始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而许多国家不约而同的将科技创新作为了恢复和增强本国经济的关键领域。对于中国来说,除了要应对国际形势以外,也要考虑本国可持续发展的奋斗目标,因此,在2009年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并在随便发布的《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指出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这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些产业以重大技术突破为基础,具有物资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等特点,能够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等,这些产业既强调科技创新,又强调节能环保,有利于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如今,消费者对汽车的需求有增无减,能源短缺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也愈加严重,严重阻碍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这样看来,大力发展利用太阳能、风能等作为动力的新能源汽车是非常重要的。那么,这就急需一个全面、合理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对新能源汽车企业业绩进行持续的考核,帮助企业提升经营业绩,并在考核业绩的同时,帮助企业监控战略的执行情况,实现短期业绩和长期目标的结合,实现企业持续发展的目的,从而为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增长提供保障。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以企业的战略目标为核心,从具有因果关系的财务、客户、内部经营流程和学习与成长四方面对战略目标进行层层分解,最终分解为具体的业绩评价指标对企业进行全面的考核,实现了短期业绩和长期目标的平衡、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平衡、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平衡、滞后性指标与领先性指标的平衡,这就为企业战略目标的成功实现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有利于企业的持续发展。这样看来,在新能源汽车企业中采用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是非常适用和必要的。然而,目前关于平衡计分卡在新能源汽车企业中的构建流程研究的文献极少,因此,本文将在以往学者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相关分析来介绍如何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建立起一套能够反映其特征和战略目标的平衡计分卡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以此为相关工作提供一些参考,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的研究内容有以下几部分:第一章为导论。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内容与框架、研究方法以及本文的预期贡献。第二章为文献综述。分别对业绩评价相关研究、平衡计分卡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进行综述。第三章为理论分析。首先介绍业绩评价的概念以及业绩评价的三大主要理论基础。然后介绍平衡计分卡的概念和构成维度。最后分析平衡计分卡在业绩评价中的优势以及国内外主要业绩评价方法的弊端。第四章为平衡计分卡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在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中的构建。首先对新能源汽车企业的相关概念、特征以及其业绩评价特征进行介绍和分析,然后结合新能源汽车企业的特征和平衡计分卡的优势得出平衡计分卡在其业绩评价中的适用性和必要性。接着介绍平衡计分卡的构建流程:企业战略目标的确定、关键成功因素分析、战略地图的构建、关键业绩评价指标的选取以及各维度和各指标权重的确定。最后指出平衡计分卡中指标的设计原则。第五章为案例分析。以东风电动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为例,通过为该公司设计出与其战略发展目标和特征相符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的权重,较清晰地展示出了平衡计分卡在新能源汽车企业中的具体构建过程,最后提出了成功实施平衡计分卡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策略。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第六章为总结。指出本文的结论和不足。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一是通过为案例企业建立一套适合其特点和反映其战略目标的平衡计分卡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从而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一些价值参考,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该领域的研究空缺;二是根据新能源汽车企业的特征和战略目标建立起的平衡计分卡业绩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全面、合理地对企业业绩进行评判,利于企业持续健康的发展,这样的体系能够成为新能源汽车企业在未来竞争与发展过程中的助力器;三是在确定案例企业评价体系中各维度和各指标的权重时,采用了层次分析法,通过综合分析被调查者的意见,得出了各维度和各指标的重要性,从而使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更加合理。本文的不足在于:一是由于作者能力有限,对相关分析还不够全面、准确,有待进一步完善;二是本文仅构建了公司层面的平衡计分卡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对于部门和个人层面的评价体系还需作进一步研究;三是在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维度和指标的权重时,由于作者能力有限,可能会对权重的准确性产生影响;四是由于国内的新能源汽车起步很晚,并且本文研究的对象是专门从事新能源汽车的创新和整车制造的企业,因此很难找到这样的一个上市公司,所以本文的案例企业是一个非上市公司,这样便无法获取有用数据,导致无法在本文建立起的平衡计分卡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中利用数据来对案例企业进行业绩评价,这一不足还需作者在今后做进一步完善。

董冰霖[10]2005年在《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企业经营业绩评价一直是中西方理论界和企业界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其中业绩评价指标的选择是建立企业经营业绩评价体系的关键和核心环节。本文所关注的企业业绩评价是从经营者角度对企业经营业绩的评价。文章在回顾总结中西方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平衡计分卡的框架和思路,构建了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三个层次、四个层面的战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仅仅关注企业的短期财务业绩,更加关注企业价值创造的整个过程,揭示了企业业绩增长的真正动因,从而更全面、综合地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在指标体系的研究上,本文拓宽了财务指标的评价范围,从会计利润、经济利润和现金流量等角度来评价企业财务业绩,同时引入非财务的指标体系,更加重视非财务指标和财务指标的逻辑组合。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并不去试图建立一套普遍适用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实际上这样的指标体系是不存在的,企业应根据自己的战略目标,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后作出适合的设计和选择。

参考文献:

[1]. 企业业绩内部评价系统的构建问题研究[D]. 杨贞. 河南农业大学. 2000

[2]. 集团公司对子公司的业绩评价研究[D]. 许淑景. 华北电力大学(河北). 2007

[3]. 利益相关者视角的国有企业业绩评价研究[D]. 赵尔军. 中国海洋大学. 2014

[4]. 平衡计分卡战略性业绩评价体系研究[D]. 李勤玲. 河南大学. 2008

[5]. 基于BSC、EVA和ABCM法的现代企业业绩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D]. 孙旖旎.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05

[6]. 企业集团内部绩效评价模式的构建研究[D]. 安中涛. 天津大学. 2007

[7]. 现代企业内部管理业绩评价系统设计研究[D]. 池国华. 东北财经大学. 2005

[8]. 基于竞争力的财务战略管理研究[D]. 王满. 东北财经大学. 2006

[9].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D]. 黄倩. 西南财经大学. 2014

[10].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董冰霖. 天津财经学院. 2005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  

企业业绩内部评价系统的构建问题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