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处理外来手术器械的管理分析与探讨论文_金荷娣,黄艳红,蒋俐

 金荷娣 黄艳红 蒋俐

(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消毒供应中心 江苏 常州 213002)

【摘要】 目的:探讨标准化流程对集中处理外来手术器械的管理。方法:采用回顾性阐述并分析的方法,总结我院外来器械的管理经验。结果:我院外来器械管理的结果除了清洁度不是十分理想、手术医生的满意度还欠缺外,其他都十分理想。结论:通过外来手术器械的集中管理,节约了成本,控制了医院感染,为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关键词】 集中处理;外来手术器械;质量控制;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0-0380-02

手术器械是手术操作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但随着骨科新项目及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其手术需要的器械变得越来越精密、复杂、多样,并逐渐产业化,由专业的医疗器械公司负责生产、消毒、流通等,故医院也常租借外来厂商的手术器械以满足手术的需要[1],我院通过对外来手术器械的专业化、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集中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骨科手术中集大部分需要用到外来器械,2014年3月—2014年5月对我院进行骨科手术病例中需用到外来器械的进行随机采样,选取100例,其中男45例,女55例,年龄16~81岁,其中采用手术为膝关节置换术4例,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22例,髋关节置换术12例,腰椎后路减压+切开复位内固定+椎间融合术15例,右锁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7例,左股骨粗隆切开复位PFNA固定术10例,右桡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5例,右人工股骨头置换术6例,右肱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12例,左胫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7例,对上述100例病例的手术外来器械分别进行器械清洁度检测、医生满意度调查、器械完整度等统计分析并进行分析。

1.2 方法

依据2009年卫生部颁发的《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1部分:管理规范》,并结合外来器械的使用管理特点,医院感染委员会召集手术室、消毒供应中心、设备科、财务科等相关职能科室,明确了各部门职责,制定我院外来器械管理流程如下。(1)外来器械准入制度。(2)外来器械的接收。手术医师术前一天上午由手术室护士长负责制定手术安排表,一式两份,一份留手术室,另一份送消毒供应室,交负责手术包装组护士。同时,手术医生根据患者手术要求,通知合适的器械供应商于术前一天备好相应的器械,送达消毒供应室,交去污区接收登记、清洗处理。负责手术包装组护士按照器械清单核对、检查、验收外来器械,并与器械商一起核对手术患者的姓名、住院号、床号、手术名称等,并分别在登记本和器械包上做好标识并签名登记。(3)外来器械的清洗、检查和包装。我们通过规范化培训,由专职清洗工作人员根据手术器械的精密程度和材质不同进行清洗。①将器械进行分类,将器械拆卸至最小化,精密器械和普通器械分别采取相应的清洗方式,并对器械的纹路、沟槽、多孔等用毛刷进行重点刷洗,以清除污垢、血渍等。普通器械置于流动水下冲洗、初步去除污染物;精密器械要登记手工清洗物品名称、数量,流动水下冲洗、初步去除污染物。②把器械放入1:200多酶清洗液浸泡5~10分钟(生锈器械再放入除锈液浸泡5~10分钟除锈),普通器械刷洗、流动水冲洗干净后装入清洗机内清洗;精密器械进入1:200多酶超声波清洗5~10分钟,然后用流动水冲洗、纯水漂洗。③用烘干机进行烘干。④取出烘干的器械,护士用放大镜对器械进行清洁度的检查,不合格的重新清洗,同时进行器械数量的清点,将拆开的器械重新组装,检查器械性能和是否配套[2],植入物和非植入物等分开包装,需要保护的精密器械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⑤和器械商核对无误后再按规定的包装进行包装。包装的大小、包装材料要符合规定,包内要放灭菌化学指示卡,植入物包内要放爬行卡,外包装要贴3M灭菌指示胶带。包装上注明器械的名称、数量、消毒日期、有效日期、器械商姓名、包装护士姓名、患者的床号、姓名、诊断、手术名称、住院号等,并在手术安排表上做好标记,以备骨科敷料班护士进行进一步核对。(4)外来器械的灭菌。 根据器械商推荐的灭菌方式分别进行灭菌,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每日第一锅做B-D试验。同时采用3M灭菌指示胶带、化学指示卡或爬行卡进行灭菌监测。灭菌后检查胶带变色情况及化学PCD是否合格,植入物必须做快速生物监测,合格后方可放行,如遇紧急手术则可凭5类卡合格后提前放行。开包使用时检查化学指示卡和爬行卡的变色情况,如有不合格不予使用。(5)外来器械的运送。外来器械灭菌后,经检查合格后,由手术室专门人员通过专用通道用专用密闭车运往手术室无菌间。手术室无菌间有专门人员负责接收并设立交接本,建立交接班制度,双方清点无误后在交接本上签名。(6)外来器械的术中使用。 术中打开外来器械包,应确认3M灭菌指示胶带已经变色方可使用。(7)外来器械的使用后处理。 所有手术室器械(包括外来器械)在使用过后一律由专人专门通道送往消毒供应室进行处理。清洗员按程序进行清洗消毒后,与器械商进行双清点后归还器械商,感染手术的器械,由手术室护士在感染器械刷洗间浸泡于2%的含氯消毒液中30min,然后再用黄色垃圾袋套住送消毒供应室进行2次消毒,高压灭菌后,双方交接清楚并在交接单上签名。未经清洗、消毒的器械不得带离手术室[3]。

2.结果

2.1 结果

对上述100例病例的手术外来器械进行器械清洁度检测、医生满意度调查、器械完整度统计等进行统计分析并记录于下表中。

表1 骨科外来器械管理质量调查表

3.讨论

如果说手术器械的管理是消毒供应室管理的重点,那么外来器械的管理则是手术器械管理的难点。其中原因不仅因为外来器械更为精密、种类繁多,而且因为这些器械在各医院之间流动,一旦管理不善,不仅导致院内感染,往往会导致疾病传播,后果严重,因此外来器械、植入物的管理已经被列入卫生部医院感染的一项重要内容[4]。由调查结果分析,外来器械的管理往往存在以下难点。

3.1 监管不到位,准入制度不严格。存在证件不齐或过期甚至使用被淘汰的医疗器械的问题。这就需要器械科和相关监管部门和领导把好这一关,供应商由医院统一招标,对代理商的资质进行验证,中标的代理商需提供合格证或出厂检验合格证,每次送器械前,均需由设备科确认各种证件是否过期,科主任确认器械无误方可使用。

3.2 器械到位不及时。由于器械周转不灵、手术医生未及时通知或器械商疏忽等原因,导致外来器械准备不及时,以至于手术延迟甚至患者在手术台等候器械的现象。因此应建立严格的制度,督促手供一体化护士和骨科敷料班护士每天下午三点之前要检查外来器械到位情况,以及时发现并及时通知医生,以避免器械部到位而贻误手术。

3.3 清洗不达标。根据对清洗不达标器械的追踪调查显示,由于外来器械结构复杂、形状多变、清洗员知识缺乏、清洗设备的局限性、责任心不够、拆卸不到位、清洗时间不够、清洗流程不够完善、检查不够细心等多种原因,导致清洗不达标。这就需要加强清洗员和手供一体化护士的培训,定期请器械商讲解外来器械的拆洗和安装等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项;细化清洗流程及规则[5]。

3.4 包装不规范。器械包装不合理或未按要求组装、灭菌包过大、过重等比较常见。手供一体化护士要把好包装关,不仅要把器械按规定组装到位,而且要将器械进行合理摆放,框内用吸水布平铺以防湿包,包装标识一定要全,同时要严格按照卫生部标准要求进行包装,特殊器械的灭菌要求按照供应商提供器械的灭菌指数执行,严格按要求进行灭菌[7]。

3.5 记录台账不全不利于追溯。外来器械清洗、包装、灭菌、保管、使用经过多重环节,经手人员多,一定要建立完整的记录台账。完善外来器械管理制度,定期由手术室护士长、供应室护士长、科护士长、护理部、感染管理科对外来器械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抽查,清洗人员、包装人员、器械商、设备批次等均有记录,并保留存档,随时可追溯,并为医疗事故提供全面的质量依据[6]。

综上所述,外来器械虽然可以使医疗资源共享,有效节约了医院开支,但是为了避免院内感染、交叉感染,一定要严格把关外来器械的管理,健全外来器械管理制度,流程明确,管理层次分明,严格监督体制,台账记录要全以便追溯。只有通过外来手术器械的专业化、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集中管理,才能使外来手术器械的管理更加完善,为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保驾护航。当然外来器械的管理确实存在着一定的难点,为保证患者的安全,使医疗护理服务上到一个新台阶,集中处理外来手术器械管理永远是一个值得不断探讨不断提高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李亚洁,刘英,张军花.骨科术中外来器械与手术室器械污染监测对比分析[J].护理学报,2013,20(5A)5-7.

[2] 赵俊英.手术室骨科外来器械的管理流程[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5):245-246.

[3] 李艳梅.加强外来器械管理预防医院感染[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3,12(6):11-13.

[4] 黄克英.骨科术中外来器械与手术室器械污染监测对比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11(3):69-70.

[5] 王利平.消毒供应中心规范化管理外来器械的探讨[J].现代医药卫生,2014,30(3):469..

[6] 刘冰,付菊芳,孙惠英.外来手术器械规范化管理探讨[J].中国卫生质量理,2014,21(1):51-53.

论文作者:金荷娣,黄艳红,蒋俐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3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6

标签:;  ;  ;  ;  ;  ;  ;  ;  

集中处理外来手术器械的管理分析与探讨论文_金荷娣,黄艳红,蒋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