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专业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师范专业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师范专业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

邵明燕,马巾越,毕洪东

(嘉兴学院,浙江嘉兴)

摘要: 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对于师范生促进专业学习、提高就业能力、推动职业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从课程定位与内容、教学队伍与方法、评价体系与重点三个层面分析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四生”、“五业”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以“六式”创新课程教学方法,推行“456”教学模式应用,提升课程育人效果。

关键词: 师范专业;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456”教学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强调: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实学识;要有仁爱之心。[1]师范教育是落实国家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保障,承担着为民族复兴重任培养人才的历史使命。2015 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将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明确列为高校各专业人才培养的必修课程,有利于大学生增强职业认知、促进个人发展。围绕师范专业特色和未来教师培养实际,有针对地加强和改进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综合性。师范专业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对于教师职业素养和能力的培养具有显著作用,然而目前课程的育人效果不佳,实施过程中在课程定位、教学内容、教师队伍、教学方法、教学评价、考核重点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一 现状与问题

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是学生在大学期间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并指导他们就业的课程,主要包括始业教育、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具有较强的理论实践

(一)课程定位与内容层面

1.育人功能边缘化

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作为通识必修课程,一直存在育人功能边缘化的问题。一方面仅重视专业课程对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培养的作用发挥,而忽视了公共课程也是人才核心素养提升的有力支撑,专业课程与公共课程的协同育人尚未形成;再一方面从课程自身上来看,课程仍处在解决大学生群体通识问题的层面,针对不同专业的适应性、有效性较弱,加之受制于教师队伍的专业程度和课程教学内容、方式方法上的匹配程度,课程对师范生的教育培养效果未能凸显。

2.核心素养不聚焦

“456”教学模式,即“四生”(生命、生存、生活、生涯);“五业”(就业、职业、事业、创业、志业);“六式”(传统式学习、体验式学习、自由式学习、创意式学习、网络式学习、终身式学习)。以“四生”、“五业”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以“六式”创新课程教学方法,增强课程的专业性、实践性和指导性。

职业生涯发展的任务是进行系统化的指导,目前缺乏对师范生进行职业教育的全过程规划,课程在教学安排上缺乏系统性,未能发挥本门课程的整体效果,不利于师范生的成长成才。[5]在实践教学中,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各自独立,两者之间缺乏联系,无法将未来规划与就业准备相结合。课程安排没有针对师范生的培养阶段特点形成系统指导,师范生在低年级时缺乏职业规划意识,对自我、专业、职业的认识不清,未确立与自我实际情况相符的目标,面临毕业时缺乏过硬的职业素质和技能来应对就业、升学和创业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3.教学内容太单薄

1.评价体系不健全

3.课程安排不系统

(1)地方协调。工程开工前、开工期间,应加强与当地部门的沟通协调,避免材料运输道路施工,相邻区域施工等问题的出现。

(二)教学队伍与方法层面

课程教学方式方法单一,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实践技能的培养与锻炼,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在教学过程中,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为主,教师通过教师口头语言、板书、课件等形式向学生直接讲述知识点,仅关注了书本知识的解析和传递,却没有深入关注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能力的需求,不利于职业技能的增强。在教学形式上,主要以集中教学、专题讲座等形式为主,忽略学生个体差异,缺少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互动,不仅造成了课堂教学氛围枯燥、乏味,而且降低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课程育人效果不佳。

授课教师队伍与师范专业的匹配度不高,任课教师主要由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师担任,对师范专业的研究不够深入,无法与学生需求相契合。具体表现有:第一,缺乏对专业特点的了解,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缺乏专业知识基础,脱离专业实际;第二,缺乏对职业技能的培养,忽略实践机会,缺乏仿真性、模拟性的实操训练,脱离学生需求实际。第三,缺乏对课程建设的思考,没有对师范专业的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制定的课程教学计划千篇一律,缺乏专业性、规范性和科学性。[4]

2.方式方法太单一

1.队伍建设不重视

“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即:“枕石席地而卧,清澈明净的溪水使我眼目舒适,潺潺的水声分外悦耳,那悠远寥廓、恬静幽深的境界使人心旷神怡。”

课程在教学内容上过于单薄,多停留在对就业形势、法律法规以及求职、面试技巧的理论介绍上,缺乏师范生自我认知、发展评估教育,指导学生根据性格特质、能力特点合理地规划专业学习与职业发展;缺乏教师职业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教师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实现“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教育强国战略;[3]缺乏师范生创业教育,鼓励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形势下,由“等待就业”向“创造就业”的主动转变;缺乏心理调适教育,帮助学生在面对成长困惑、发展困难的时候,从自身查摆问题、补齐短板、调整心态,提升受挫能力。

此处重视与推崇是汉语的表达法,英文只用一个词be highly regarded.指示代词也能使句子更加流畅。这一理论译为his theory,指示代词his的使用,使上下文衔接更好。减词法可使句子简洁、顺畅、明了。通过对比这段汉语用字167个,而英语仅用102个,另一段文字是新视野第3册丽江古城及译文 (汉语176字,英语152字)可见英语目前的表现力比现代汉语更强。

“人体是上帝缔造的最完美的艺术品,尤其是按黄金比例分割的女人体,女性的身体不仅是生命之源,也是完美的艺术品。将美好的一面展示给众人,这是人的天性。文艺复兴时期与达芬奇、米开朗基罗齐名的拉斐尔曾画过许多裸体的圣母,人们从她们身上想到的不是性,而是圣洁。我希望大家也能从我的身体上读到圣洁。”

(三)评价体系与重点层面

在控制变量中,公司规模、财务杠杆与交易规模均为显著因素。其中,公司规模的系数为正,说明在其他因素的影响不变的条件下,公司资产规模越大,并购绩效越低。财务杠杆的系数为正,说明在其他因素的影响不变的条件下,并购前收购方的财务杠杆高会提高其并购绩效,财务杠杆较低则会降低并购绩效。交易规模的系数为正,说明在其他因素的影响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交易规模对短期并购的绩效有正效应。

课程缺乏科学合理评价学生知识掌握和素养能力情况,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现存的评价体系不健全,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忽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注重闭卷考试的结果,而忽视各类过程性评价;注重“应试型”的封闭考核,而忽视开放问题的评价;注重对学生的甄别和选拔,而忽视改进与激励功能;重视考试诊断学生学习情况,而忽视对考试的分析和研究,致使课程教学质量低。[6]

2.考核重点不突出

作为一门理论实践综合性的课程,考核重点应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具体表现为自我评估、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求职面试等实践技能的发展程度与运用能力。但传统的课程考核内容以理论为主,局限于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书面测评考核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并未体现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水平,使得学生被迫忽略课程本身的趣味性与愉悦性而转向被动的理论记忆,难以达到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目的。

二 策略与实践

课程对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理解模糊,没有形成针对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育人目标体系。理论知识偏多,实践流于形式,技能实践机会少,[2]使得课程对于师范生职业素质养成和职业技能训练的作用发挥不明显,在“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的核心素养提升方面呈现分散、不聚焦的问题,师范生应当具有的教师职业使命感、责任感不强,思想上存在着功利化倾向;对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知识、教学技巧和教育教学能力掌握不足,缺乏实践的锻炼。

(一)紧扣培养目标,优化教学设计,突出精准性、实用性

课程在教学设计上要抓住师范生培养目标,开展有针对性、有实效性的教学。课程更加关注师范专业这一特性,按照专业特色与实际需要,针对教师职业、社会需求、编制招考、升学和创业等提供指导,提高师范生对自我、专业、职业和社会需求的认识,并能进行自我评估和调整,指导师范生科学合理地规划职业成长与发展路径。[7]更加注重对师范生的教育引导,加强教师职业价值观的培养和塑造,在教学和实践中引导学生养成奉献敬业的工作态度、立德树人的责任意识,促进形成良好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力。更加重视具体案例的分析,在教学设计中增加师范生就业、教师发展的具体案例,引起学生共鸣,并从案例分析中获得初步经验,运用至自我规划与未来就业之中。

(二)激发主体自觉,强调探究学习,突出差异性、实践性

课程在教学内容设置上,根据师范人才培养方案,增加实践教学的学时,帮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实践获得实践技能与技巧。在实践教学上安排学生进行教师职业认知和自我认知的比较分析与交流;结合自身对师范专业、教师社会需求的了解和教师职业认知、师范生自我认知,调整和制定自己的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书;进行教师编制招考的真题交流与分析;开展教师编制招考的模拟面试训练;组织下幼儿园、中小学见习、实习等。课程更多地关注学生在技能层面方法的掌握与运用,为学生在现实情况中将学到的技能,如自我探索技能、信息搜索与管理技能、生涯决策技能、求职技能等付诸实践打下基础。

(三)对接实际需求,重视方式创新,突出多样性、科学性

课程不应只运用单纯的口头语言,而是要综合运用多种创新的教学手段、方法。课堂讲授即为“传统式”教学方法,在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课堂讲授是必不可少的方式。案例分析是结合实际需求,通过分析实际案例,综合得出师范生可借鉴的经验。情境模拟是对教师求职面试场景进行模拟与预演,让学生体验实际面试流程,从中发现不足,总结经验。网络搜集是学生在明确学习目标的基础上,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如获取生源地各学校历年教师招考公告、要求和真题等。同时,通过建立网络互动交流平台,构建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解决教学时间限制问题。自主探究、工具测评、经验分享是相对创新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唤起自觉性和创造性。

(四)聚焦重点考核,构建多元评价,突出客观性、全面性

课程重视学生个体差异和发展,强调教师以多元化的方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将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加强对学习过程和技能掌握程度的考核。本门课程可以采用考查的方式,检验学习成果是否与人才培养方案的预期目标相匹配,具体设置如下:考勤(10%)+课堂表现(10%)+书面作业(10%)+实践作业(30%)+期末考试(40%)。课程考核将平时成绩的比例增加至60%,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实践作业的比例设为30%,体现课程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注重,更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期末考试的内容设置上,减少书本知识考核,增加职业生涯规划或就业的实例分析,要求学生结合实际情况做答。

周恩来总理在中国前途迷茫之时就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目标,在其奋斗中苦难重重,艰难险阻更是数不胜数,可是周总理却能为了目标迎难而上,披荆斩棘;海伦·凯勒的故事更是感人,一个正常人要想在文学领域中取得成就也是难上加难,更别说是一个聋哑人了,可偏偏就这么一个聋哑人凭借着自己顽强的毅力,写下了传世之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书籍,令后人不断挑灯捧读。这激励着学生要敢于扼住命运的咽喉,与生活的艰难做斗争。阅读了这些书籍,学生会自觉健全自身的品格和人格,在语文学习中不仅兴趣浓厚而且会严于律己,自觉学好语文这门课程。

(五)合理编制计划,推行分步落实,突出系统性、阶段性

教学实施要注重课程在师范生大学生涯中的贯穿性和对其未来就业的有效影响,针对师范生不同阶段特点进行系统指导,将职业素养、职业规划、职业技能、职业适应教育贯穿整个大学的培养过程。[8]职业规划内容安排在第二学期,向学生详细介绍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和步骤,提升师范生的专业学习力和就业竞争力。师范生在经过第一学期的学习后对专业和自我有一定了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知识,逐步认识自我、专业和职业。就业指导内容安排在第六学期,使得师范生可以在职业规划的基础上,通过就业指导课程的学习,深入了解职业特点和社会需求,学习教师编制招考的知识和技能,为实现顺利就业打好基础。

第二,依法严厉打击贪腐造假等不法行为以营造合法谋利的社会氛围,提供起点公平、程序公正、机会均等的竞争环境。当下中国,“漂族”、“蜗居”、“蚁族”人群大量出现,使人们不安全感加重;房难买、学难上、病难看的现实矛盾,让人的不确定感增强;而少数干部的贪污腐败、一些地方的暗箱操作,使干群关系变得紧张而不信任。[14]为什么这些现象难以消除并激化人心?就因为缺少一个合法谋利的社会环境及氛围。人人都想着如何参与财富的分配而不是财富的创造,则追求满足的行为很容易蜕变为贪腐造假的祸害。

(六)构筑支持平台,加强队伍建设,突出协调性、专业性

课程在开展上应充分调动全校乃至全社会的有用资源,进一步提高指导质量,利用丰富有益的教育资源促进师范生充分就业、顺利就业。课程的改革需要教师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更多着眼于实践部分,建立与时俱进的知识体系。教师要深入研究课程,不断充实自身技能,提升实践指导能力,综合运用“456”教学模式中的“六式”进行教学指导,指导过程中能结合师范生的个体特点及现实差异,为学生提出个性化、有针对性的建议。幼儿园、中小学作为师范生未来的就业目标地,也应当参与到课程的建设中来,课程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邀请一线教师讲解就业需求及技巧,增强师范生对未来就业岗位的了解。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10(02).

[2]杨清.师范类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D].山西太原:太原科技大学,2017(05):31-32.

[3]田甜.面向师范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几点思考[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03):145-146.

[4]张晓庆.反思与策略:论教师资格证统考背景下辅导员对师范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5):70-74.

[5]李飞鸿.师范院校学生的职业适应性水平及其提升策略——基于湖南省K 师范院校学生的问卷调查[J]. 当代教育论坛,2017(04):84-95.

[6]裴乐乐.师范类本科生职业规划现状的调查研究[D].辽宁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7(08):80-81.

[7]龚志慧.师范生职业价值观的养成——评《师范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6(02):107.

[8]杨芷英, 韩小娟. 高校师范生专业认同对其心理资本的影响——基于北京地区高校师范生的调查[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6(06):64-69.

Research on Teaching Reform of Career Planning and Occupational Guidance Courses for Normal Major

SHAO Ming-yan,MA Jin-yue,BI Hong-dong
(Jiaxing University,Jiaxing Zhejiang,China)

Abstract: Career planning and occupational guidance course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professional learning,enhance employability and promote career development of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problems in course teaching process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curriculum orientation and content,teaching staff and method,evaluation system and key points.This paper designs teaching contents of courses according to requirements of“four links”and“five steps”and adopts the“six types”innovation course teaching method to promote the application of“456”teaching mode so as to enhance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the courses.

Key words: Normal major;Career planning and occupational guidance;“456”teaching mode

本文引用格式: 邵明燕,等.师范专业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87):128-130.

基金项目: 嘉兴学院2018 校级教学研究A 类项目“基于‘456’模式的师范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编号:85151807)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邵明燕,女,浙江杭州人,嘉兴学院学前教育2016 级本科生。马巾越,女,浙江宁海人,嘉兴学院小学教育2017 级本科生。毕洪东,男,江苏扬州人,嘉兴学院师范学院党总支副书记,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青年工作研究。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87.051

标签:;  ;  ;  ;  

师范专业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