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微创保胆取石术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结石的手术效果论文_王启光

王启光

湖南省衡东县人民医院 421400

摘要:目的:比较微创保胆取石术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1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130例胆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5例)。研究组行微创保胆取石术,对照组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以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研究组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和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术后排气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3年,复查B超均未发现胆结石复发者。结论:对于适合保胆手术的患者,微创保胆取石术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以及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关键词:胆结石;微创保胆取石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胆囊结石是一种常见腹部外科疾病,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方法,包括传统的开腹胆囊切除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以及微创保胆取石术。近年来,研究发现胆囊切除后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带来诸多不良影响[1]。然而,随着保胆手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其先进的治疗理念和显著的疗效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同。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4年11月对部分胆结石患者进行微创保胆取石术,并取得满意疗效,现将资料整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11月我院收治的130例胆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腹部疼痛,经上腹部CT扫描和彩超等相关检查均确诊为胆结石,经空腹与脂肪餐后B超诊断为胆囊功能良好,胆囊壁厚度≤0.4cm,同时排除胆总管结石、上腹手术史患者。术前B超显示有单发结石59例,多发结石71例;有症状114例,无症状16例;最大结石尺寸为2.0 cm×3.0 cm。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5例。研究组中男32例,女33例,年龄范围30~72岁,平均(43.3±5.6)岁,平均病程(7.84±3.21)年;对照组中男30例,女35例,年龄范围29~74岁,平均(44.3±6.2)岁,平均病程(7.24±3.58)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临床症状、平均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手术方法

研究组行微创保胆取石术:全麻后,于脐下5cm 处取1cm切口,置入5mm Trocar,充入 CO2建立人工气腹,再置入腹腔镜。在腹腔镜的直视下,确定胆囊的位置,并观察其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组织的粘连情况等。观察分析胆囊壁性状,若为淡红色,且内张力不高,则表明具有轻微胆囊壁炎症,适合保胆手术;若其内张力较高、水肿明显且壁厚>5 mm,且粘连明显则适合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胆囊底部距离肋下缘最近处取1.5 cm切口,置入10mm Trocar,在腹腔镜的指示下,采用无损伤抓钳把胆囊提至腹壁外,取消人工气腹。用1号线将胆囊底部与切口缝合,然后切开胆囊,切口长度根据结石的大小而定。将切口下方和外侧分别与相应的腹壁切口缝合。接着,将纤维胆道镜置入腹腔,采用0.9%生理盐水冲洗,吸出胆汁,使胆囊黏膜和结石充分暴露,通过取石网篮将结石取出,再清除胆囊黏膜表面上的胆泥等。在确定结石被清除干净以及引流通畅后,间断缝合胆囊切口,保证无胆漏后将胆囊送回腹腔。再次充入CO2建立气腹,检查腹腔内有无出血或胆汁后,采用0.9%生理盐水冲洗腹腔,取出腹腔镜,缝合腹腔切口。

对照组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按照常规三孔法[2]。两组患者术后给予常规抗感染治疗,补液维持酸碱和水电解质平衡。

1.3评价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患者出院后,随访1~3年。

1.4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进行SPSS 19.0 统计学分析,对连续变量采用立t检验,而组间对比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疗效评价指标比较

研究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40.25±6.54)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15.64±6.25)ml;对照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45.28±7.21)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50.14±9.24)ml,均显著高于研究组(P<0.05)。两组患者的术后排气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值见表1。

2.2并发症及随访情况

研究组术后均恢复良好,患者均未出现漏胆、感染或出血症状。2例患者于术后1d出现右上腹隐痛,服用消炎利胆片等药物3d后疼痛症状消失。对照组中有8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其中2例出现术后胆囊动脉出血,行胆囊动脉结扎术;1例出现胆汁性腹膜炎,由于术中胆总管受到损伤,行Rouxen-Y 胆肠吻合术治疗,另5例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腹胀、腹泻和疼痛等不良反应,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后症状均消失。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3%,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具体数值见表1。两组患者随访1~3年,每隔4个月复查B超均未发现胆结石复发者。

表1 两组患者疗效评价指标的比较

3 讨论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胆结石的发病率高达9%,主要采用手术治疗[3]。而传统的开腹胆囊切除术因其创伤大和术后并发症多,逐渐被微创手术所取代。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更多的患者选择微创保胆手术。同时研究表明[4],微创保胆取石术可较完整低保留患者的肝胆器官的生理功能,创伤较小,结石清除彻底,术后并发症少,深受医生和患者的欢迎。微创保胆取石术可依赖纤维胆道镜检查肝内外胆道,并在腹腔镜直视下观察胆管情况,术野更广,有利于判断胆管中是否还存在无其他病变症状,特别是胆总管下段和乳头区有无肿瘤性占位。

本研究中,微创保胆取石组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和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腹腔镜胆囊切除组。在胆结石患者临床诊疗过程中,根据其实际病情选择适宜的手术方案。对于胆囊功能良好且对有保胆有强烈意向的患者,微创保胆取石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案。因此,微创保胆取石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结石清除彻底和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骆助林,田伏洲,陈理国,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对比分析[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2,21(6):639-641

[2]李茂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的比较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35):49-51

[3]李月廷.胆囊结石的成因及中西医结合治疗[J].中华腔镜外科杂志,2012,5(3):9-12.

[4]辛大平,彭彬.腹腔镜下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12,15(3):231-232.

论文作者:王启光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4年1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6

标签:;  ;  ;  ;  ;  ;  ;  ;  

比较微创保胆取石术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结石的手术效果论文_王启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