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例麻风反应病人的处置及护理体会论文_马迎春

3例麻风反应病人的处置及护理体会论文_马迎春

马迎春 永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672600

【摘要】 目的:通过对麻风反应病例的正确处置和综合护理,尽可能减少麻风反应对患者机体的损害,避免因麻风反应导致畸残发生或加重等危害。方法:对永平县近几年发生的3例麻风反应患者的发病情况及影响因素、治疗处理、临床及心理护理措施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例麻风反应患者均得到及时有效处理,未发生可见性畸残。结论:在对患者进行规范的抗麻风反应治疗的同时,加强重视人文关怀,提高沟通交流技巧,积极做好患者心理护理是预防或减少麻风反应发生、提高麻风反应治愈率、 降低致残机率及危害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 麻风反应;处置;护理

病例1:喻××,男,45岁,于2009年2月左膝关节上方出现一约3×2cm大小斑块,并渐感麻木、闭汗,继之双上肢肘关节以下至指尖、双膝关节以下至足尖出现麻木并逐渐加重,于2010年3月前往大理和平医院就诊并按日光性皮炎治疗无效,由其在县医院工作的亲戚报病至我科。经临床检查及皮肤涂片、病理检查等,该病例于2010年4月被确诊为BL型麻风,并给予MDT.MB三联化疗(2年)方案[1]进行抗麻风治疗。经规则服药12个月后,上述症状明显好转,全身皮肤深度着色,无活动性皮损。双侧耳大神经,双侧尺神经,双侧腓总神经粗大,质软,无压痛。实验室检查BI:1.75。疗效判定:显著进步,疗中无麻风反应和药物副反应发生,嘱继续规则服药。2011年5月26日患者来诊,自诉手足关节疼痛伴发热已2周,曾在当地诊所按感冒治疗,效果不佳,继之出现畏寒、乏力、不思饮食,面部及四肢出现大小不等的红色结节。查体:面部及四肢远端轻度水肿,面部有数个蚕豆大小暗红色结节,背部及四肢有数十个鲜红、暗红、褐色蚕豆大结节,触痛,质地较硬。双侧耳大神经、双侧尺神经轻度肿胀,质软,无明显压痛;双侧腓总神经中度肿胀,质硬,有明显压痛。眼结膜充血,流泪,心肺听诊(--),肝脾不肿大。诊断为BL型麻风联合化疗中II型麻风反应(表现为结节性红斑)。治疗:口服反应停(沙利度胺)400mg/d,顿服,泼尼松40mm/d,顿服;可地松眼液滴眼1~2滴,每天3~5次;同时继续MDT.MB方案治疗。由于该患者属家庭中主要劳动力,平时做重体力活动较多,故分析其劳累过度是麻风反应发生的主要诱因,所以在治疗过程中反复强调保证充分休息的重要性,建议患者避免劳累,同时加强营养,低盐饮食。服药1周后全身症状、关节疼痛明显减轻,体温正常,结节逐渐消退,疼痛消失,服药2周后关节已无疼痛,面部、四肢水肿明显消退,眼结膜充血消退。服药1月后,所有反应症状控制。之后开始对反应停、泼尼松进行减量,反应停逐月递减50mg,泼尼松逐月递减5mg,直至减完。患者连续服药半年后基本痊愈。

病例2:刘××,男,70岁,1965年6月确诊为BT型麻风并给予单一DDS治疗(单D治疗),1972年3月单D治愈,历年随访病情均稳定。患者自述2012年3月起无明显诱因面部轻度浮肿、畏寒、乏力,继之双小腿出现较多红斑,经当地诊所抗炎治疗数日无明显效果,于2012年7月12日主动到我科就诊。查:患者面部轻度浸润,左膝关节起大疱,膝关节以下有大量钱币至蚕豆大的红斑,表面有鳞屑,四肢关节疼痛,左小腿红肿,呈橡皮腿。初步拟诊:1、Ⅰ型麻风反应;2、麻风复发待诊。处理措施:1、继续抗炎治疗;2、常规皮肤涂片查菌;3、取左小腿外侧红斑活检(标本送检至大理州疾控中心);4、抗炎治疗后结合涂片及病理检查结果定诊。

结果:皮肤涂片查菌阴性,2012年7月16日病理报告示符合Ⅰ型麻风反应病理改变,AFB(—)。

定诊:Ⅰ型麻风反应伴左下肢水肿。

处理:1、给予积极的抗麻风反应治疗,醋酸泼尼松片每日40mg(疗程不少于半年,服药量逐月递减);2、辅以抗菌消炎支持疗法。

2012年10月17日患者复诊:患者一般情况差,痛苦面容。查:面部仍轻度浸润,双尺神经和双腓总神经触痛,左膝关节以下红斑无明显变化,左小腿高度肿胀,呈橡皮腿,相比2012年7月12日肿胀更甚,行走困难,病情十分严重。

处理意见:1、建议患者立即到综合医院进行住院治疗,及时处理神经疼痛和严重水肿,查明水肿原因;2、继续抗麻风反应治疗。

但由于患者多年受麻风病困扰,有讳疾忌医思想,加之生活困难,心理负担也较重,而住院需要家属照顾,因此患者提出先回家与其家人商量以后再入院治疗。为消除患者顾虑,争取治疗时机,笔者以一名护理人员的角色为出发点,与患者及其家属主动进行沟通和交流,同时积极向中心领导汇报请示,并向大理州疾控中心请示报告争取相关经费支持,同意对该患者住院治疗费用中需自己承担的部分进行全额补助,以解除患者的后顾之忧。2012年10月23日我科将该患者转送到永平县人民医院感染科进行住院治疗,并亲自向住院医生说明患者病情及诊治经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住院期间给予头孢类抗生素配合活血化瘀方案进行抗炎、消肿及对症综合治疗,共住院治疗27天,病情显著好转,关节疼痛基本消失,左小腿红肿消退,基本能正常行走,于2012年11月19日治愈出院。继续抗麻风反应治疗满半年后停药,至今病情未再出现反复。患者住院期间治疗总费用为11646.61元,按新农合规定报销9157.30元,余患者支付的2489.31元,已在其出院后给予办理了全额补助手续。这极大地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有利于患者的进一步康复,从而提高了生存质量。

病例3:刘××,女,45岁,2011年8月出现不明原因高热,持续数日,到大理附属医院皮肤科检查后被诊断为结节性血管炎并收住院治疗(用药不详),有所好转后出院,但此后病情仍反复发作并多次入院治疗。2012年11月16日因“反复双下肢皮疹1年,泛发全身2月”而再次到大理附属医院皮肤科复诊,经相关检查后按“药疹、结节性血管炎”给予抗炎、抗感染、改善微循环及对症支持治疗,11天后好转出院。2012年12月15日因“反复四肢结节红斑1年,发热、淋巴结肿痛1天”再次入院,随后查体发现患者双眼似“兔眼征”,左前臂外侧查见麻木斑,皮肤干燥,头发脱落,面部有红斑结节,取腕部、肘部皮肤组织作病理检查,病理诊断:抗酸染色查见可疑分枝杆菌,不除外麻风。结合临床诊断为“麻风+麻风Ⅱ反应”,住院给予泼尼松片20mg/d,沙利度胺片200mg/d治疗,10天后出院,建议继续抗反应治疗,同时推荐至我科。经皮肤涂片检查结果BI:1.0,结合其临床表现及大理附属医院提供病理报告等相关辅助检查结果,该患者确诊为BL型麻风+Ⅱ型麻风反应,给予三联化疗(2年)方案进行抗麻风治疗,同时继续予以“沙利度胺+泼尼松”抗麻风反应治疗半年(口服反应停300mg/d,泼尼松30mm/d,逐月减量)。由于患者长期患病,身体瘦弱,精神状态欠佳,通过交谈发现其自卑心理较重,为保证其坚持服药,我们耐心地与患者本人及其丈夫进行了细致的沟通和交流,经规则服药6个月后,原面部浸润和面、颈、四肢及臀部红斑明显消退,结节变平,浅感觉无明显障碍,无新发皮损,淋巴结肿痛消失,遂停止抗反应治疗,继续麻风MDT.MB方案化疗。服药12个月后,原面部浸润和面、颈、四肢及臀部红斑基本消退,浅感觉无明显障碍。无新发皮损和新畸残,皮肤涂片检查阴性,继续麻风MDT.MB方案化疗。服药至18个月时,患者再次出现四肢关节疼痛,发热,面部、四肢结节红斑,随即来到我科复查。查体:面部轻度水肿,潮红,面部及四肢再次出现多个暗红色蚕豆大小结节并触痛,双尺神经、双腓总神经粗大,质稍硬,中度压痛,心肺听诊(--),肝脾不肿大。结合患者病史及治疗等情况,诊断为BL型麻风联合化疗中II型麻风反应。再次给予沙利度胺+泼尼松抗麻风反应治疗半年(同前)并继续MDT.MB方案化疗。值得注意的是,在本次询问患者病情过程中,我们发现患者情绪较消极,不太愿意与人交流,与其丈夫作进一步了解时,他告诉我们妻子因长期病痛的困扰产生了自卑、焦虑及抑郁等情绪,甚至曾有过自杀的行为,这个信息引起了我们的高度重视。为帮助患者树立信心,配合治疗以达到治愈的目的,我们对患者实施了一系列的心理干预措施,包括真诚地与其面对面交心谈心、细致解释病情及麻风可治不可怕的道理、列举家人和社会的关爱以及不良情绪对疗效的影响等,此外由于病人居住地路途遥远,为方便病人及家属随时咨询,除了办公室电话我们还给病人提供了个人手机号码,并定期电话随访,在我们耐心的工作以及家属的积极配合下,患者的负面情绪逐步消除,精神状态明显改善,并能积极主动配合治疗。至2014年12月底患者接受MDT.MB治疗已满2年,接受正规抗麻风反应治疗2次共1年,面部浸润和面、颈、双侧前臂及小腿红斑、结节消退,浅感觉无明显障碍,无新发皮损,完成MDT.MB 2年疗程,皮肤涂片查菌阴性,停药转监测,同时停止抗麻风反应治疗,至今患者病情均稳定。

从以上3例患者的发病情况可以看出麻风反应的不可预见性,治疗前、治疗中及治疗后均有可能发生。对于患者来说,发生麻风反应是一次可怕和痛苦的经历[2],如不及时加以处理可导致畸残发生或加重。麻风反应的处理主要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尽早开始抗反应治疗,并去除麻风反应的可能诱发因素[3],如感染、精神创伤、劳累过度等。虽然党和政府一直在呼吁全社会要关爱麻风病人,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当前社会上恐麻、歧麻现象仍较普遍,麻风病人及康复者的生活现状仍不容乐观,患者大多极度自卑,难以融入社会,生活质量低下,病情出现变化往往不能及时就诊,导致病情延误出现新畸残或原有畸残加重,直接影响病人生存质量。因此,作为一名麻风病防治的护理工作者,应将疾病预防与护理工作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护理人员的优势作用,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从病人确诊进入化疗开始就要积极做好麻风反应预防工作,将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贯穿工作始终,最大限度消除麻风反应诱发因素。一旦发生麻风反应,除了给予及时合理的治疗措施,还应高度重视病人身心两方面的护理,不断提高沟通与交流技巧,加强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积极做好心理疏导工作,生活上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以取得病人的信任及配合。通过人性化护理的实施,能有效减轻患者反应期间身体和心理上的痛苦,一定程度上缩短了麻风反应时间,降低反应程度.避免了畸残的发生或加重。

参考文献:

1陈贤义,李文忠,陈家琨,主编. 麻风病防治手册.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2:78~

2李文忠,主编. 现代麻风病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8:258~

3李文忠,主编. 现代麻风病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8:263~

论文作者:马迎春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5年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14

标签:;  ;  ;  ;  ;  ;  ;  ;  

3例麻风反应病人的处置及护理体会论文_马迎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