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视角下的粤港澳大湾区空间格局转型策略论文_汪志雄

宜居视角下的粤港澳大湾区空间格局转型策略论文_汪志雄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510290

摘要:纵观世界著名的湾区,大多具有以下特征:拥有更丰富的资源和更优良的生态环境;更多姿多彩的休闲游憩空间;更健全的民生服务;更便捷高效和以人为本的交通出行方式;更多元的经济和营造乐业的氛围。尽管粤港澳大湾区在全球经济和城市网络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但与世界著名湾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本文提出要以“宜居”为方向,通过构建要素“无障碍流动”的一体化“流动空间”,在实现资源高度集聚和高效流动的同时,促进区域生态人文资源得到整体保护,反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关键词:宜居;粤港澳大湾区;转型升级

粤港澳大湾区指的是由广州、佛山、肇庆、深圳、东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门9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形成的城市群。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快速发展,珠三角已全面进入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期,推进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刻不容缓;与此同时,人民群众追求宜居生活的内容形式更多元、品质要求更高,增进民生福祉的任务也同样艰巨、刻不容缓。城市规划如何在加快转型升级的时代背景下,使城市在区域载体上自然生长,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提高城市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探索。

1 转型期对区域空间格局发展的新要求

1.1 提高区域内外部的连通性以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和城市体系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生产的分散与管理的集中同步进行。全球性的控制中心通过网络相互连接。同时,全球竞争之下出现地方化的动向,各种地方性空间通过强化与全球城市的联系与合作,提升自身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获取更大的竞争力。

1.2 高端生产性服务业要求区域提供更多“面对面交流”的平台

随着区域产业和空间结构不断优化,依托高度发达的交通网络和信息网络,需要“面对面地交流”进行“非程式化”信息处理的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仍集聚在传统的中央商务区,混合使用“程式化”和“非程式化”交流技术的新型服务业聚集在靠近交通枢纽的市郊或者乡村(P.Hall,2006),这就需要区域提供全球化的基础设施以适应这种高效的信息交流需要。芝加哥通过建设世界级交通枢纽,改善内外交通的衔接,鼓励多种交通组合模式,推动公共交通导向的土地开发(TOD),改善步行环境,提高中央商务区的可达性和环境品质,引导生产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业进一步向“点轴”集聚,强化中心区的世界级生产服务功能。

1.3 高技术集群要求良好的环境品质、支持创新的社会氛围与制度弹性

硅谷、新竹和筑波等的发展经验表明,成功的高新技术集群都是依托一些重要的区位条件发展起来的,包括:(1)邻近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地区,获得人才和生产的支持;(2)良好的生态环境,以便进行社区化和公园化的园区建设;(3)相对完善的生活服务和休闲娱乐设施;(4)浓郁的文化氛围和健康的人文环境,形成对高技术人才的吸引力。

1.4 推动多元文化与地方特色的融合以提升区域吸引力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发展背景下,城市不仅需要培育国际化的功能以融入全球化,更需要营造鲜明的地域特色以提高吸引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应大力培育和凸显地域特色,营造别具吸引力的公共空间环境,形成场所感,满足本地居民生活需求,吸引人才和资源集聚,提高区域经济活力以及增强居民和游客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2 以宜居环境建设推动区域空间转型的主要策略

2.1 建立生态优先型的资源利用体系

在资源利用方面,应转变“经济增长优先”的模式,注重生态保育与经济发展并重。德国鲁尔工业区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由资源开发到资源枯竭、由钢铁振兴到企业没落的经济阵痛。为改善旧工业区及旧城区的城市形象和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德国鲁尔区将“绿道”建设与工业区改造相结合,通过7个“绿道”,将百年来原本脏乱不堪、破败低效的工业区改造为环境优美、景色秀丽,吸引外资最主要的地区,同时大量增加了就业。

2.2 建立地域特色型的公共空间体系

在公共空间体系建设方面,应转变以往过于追求“现代化”而忽略地域性自然和文化特征的发展模式,依托地域特色的自然景观和文化资源,建设可供居民和游客休闲娱乐的滨水活动场所、历史文化街区和城市中心区公共空间。新加坡河被称为新加坡的“历史之河”,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展“十年清河,十年河清”的河流治理工程和历史地区更新计划,通过治理河流水体及岸线景观、提高滨水地区可达性、保护并重新利用滨河地区的历史建筑、调整滨水地区功能等一系列手段,将新加坡河由传统运输河道转变为集商业、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历史性街区。

2.3 建立民生导向型的服务设施体系

在服务设施建设方面,应在推进交通、能源等生产型设施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民生型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英国海滨城市卡迪夫早期的经济发展与煤炭和钢铁工业的繁荣息息相关。二战后,昔日繁忙的码头、钢铁厂和仓库等生产设施纷纷关闭,主要道路交通拥挤、污染严重、缺少足够的公共和绿化空间。卡迪夫对用于倾倒城市垃圾的河口处进行保留改造,开发滨水居住区;利用“棕地”进行新的住宅和就业开发。为改善周边被生产严重污染的环境,卡迪夫还在港口的出海口建造堤坝,创建一个面积200公顷的淡水湖,并形成延续13公里的滨水公共空间,极大地提高了城市的形象和竞争力。

2.4 建立公交优先型的交通运输体系

在交通建设方面,应转变越来越依赖私人交通的状况,倡导“公交优先”。香港的城市发展大体上依循“公共运输引导发展”的模式进行。据香港规划署的估算,全港约有42%的住户、43%的就业人口和75%的商业及办公室建筑面积位于铁路车站500米范围内,高度体现土地用途和交通运输规划的融合,以及紧凑而高效的城市发展模式。

2.5 建立服务导向型的生产就业体系

在生产就业体系建设方面,应转变以往高耗低效、以制造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优先发展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提升产业及就业档次。芝加哥通过优化中心区空间布局,增强中央商务区的文化和景观功能;强化培育城市的世界级功能,培育中心区的多元化产业,基本形成了服务业主导的多元化经济体系,高端服务业和先进工业共同推动经济增长。芝加哥在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基本实现了城市转型,并开始着力培育商务服务、旅游、会议展览以及运输等服务业,形成了高度专业化和网络化的服务业集中地。

3 结语

2015年,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被正式写进国家《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要求充分发挥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福建平潭等开放合作区作用,深化与港澳台合作。通过构建要素“无障碍流动”的一体化“流动空间”,推动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形成,是转型期区域空间格局向一体化和多元化转型升级的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1]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广东省城市发展研究中心,等.《环珠江口宜居湾区重点建设行动计划》[Z].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香港特区发展局,澳门特区土地运输工务司.2011

[2]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广东省城市发展研究中心,等.《珠江三角洲城乡规划一体化规划(2009-2020年)》[Z] .广东省人民政府.2010

[3]蔡瀛,宋劲松.一体化城乡区域——珠三角空间发展趋势与前景[A].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

论文作者:汪志雄

论文发表刊物: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29

标签:;  ;  ;  ;  ;  ;  ;  ;  

宜居视角下的粤港澳大湾区空间格局转型策略论文_汪志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