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_社区功能论文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_社区功能论文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趋势论文,现状及论文,我国论文,城市论文,体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城市社区体育在我国蓬勃兴起,首先在北京、天津、上海、沈阳等大城市开展,随后向其它城市扩展,目前正在逐步发展成为我国城市群众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体育在我国兴起较晚,人们对它内涵的认识还较模糊,对其产生的社会背景、现状及发展趋势等都缺乏全面、深刻的认识。本文拟对上述几个方面进行研究探讨。

本文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有:文献资料研究、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在研究过程中参阅了国家体委群体司及20多个省市社区体育方面的调查数据和资料,以及社区方面的研究成果。采用两套问卷,调查面涉及15个省市74个街道办事处。1995年6月~12月期间,作者之一作为全国政协城市社区体育专题调查组的成员,分别对浙江、江苏、北京、天津4省市11个城市的社区体育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获取了大量宝贵资料。

1 社区与社区体育

社区是指在一定地域内,按一定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组织起来的,具有共同人口特征的地域生活共同体[1],社区有4个共同的构成要素:一是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组成的人群;二是一定的地域;三是一定特点的行为规范和较完备的生活服务设施;四是成员对社区情感和心理上的认同感。社区的区域界限有大有小,按不同的层次可分为4级:国际社区(international community)、国家社区(national community)、地区社区(regional community)和乡土社区(local community)。通常社会学家们将乡土社区称为基层社区。基层社区由若干个邻里社区组成,邻里社区又由若干个社会细胞——家庭组成。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兴起,是以80年代中期产生的街道社区体协为标志的。社区体育的提出,受社区服务的启发,1989年最早由天津市河东区提出,当时是指街道社区体协开展的各种活动,后来扩展为对所有小区域体育活动的统称。1991年7月,国家体委首次在天津召开了“全国部分城市社区体育调研会”,至此,社区体育概念逐渐被人们接受和运用。我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现阶段我国的城市社区体育不同于西方国家。现阶段我国城市社区体育是指在人们共同生活的一定区域内(相当于基层社区辖区范围),以辖区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体(并非全是居民),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巩固和发展社区感情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群众体育。

2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兴起的社会背景

城市社区体育兴起的社会背景主要是:人们的体育需求日益增长;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社区体育兴起的内部动力;体育社会化是社区体育兴起的促进因素;建立与城市经济改革相适应的社区管理体系是社区体育发展的外部条件;社区老龄人口增多,其体育需求增长是社区体育兴起的催化剂。

3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现状

3.1 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体制

目前,我国城市基层社区体育的管理体制正在构建之中,尚未形成较为成熟、完善的管理体制。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以街道社区体协为主,其它区域性体协为辅,组织结构基层化特点十分明显。街道社区体协以街道办事处为依托,以辖区单位和居(家)委会为参加单位,共同组成了街道社区体协。街道社区体协属于上位管理型组织,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晨晚练活动站、体育辅导站、体育服务中心、辖区单位体协、居委会体育小组等组织是下位活动性组织。辖区单位体协在本单位直接领导的同时,接受街道社区体协的间接领导,这是现阶段社区体育与单位职工体育密不可分的具体表现。城市社区体育在横向上突破了以往群众体育“以条为主”的管理体制,纵向上使群众体育深入到了城市的最基层,正在形成“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新的群众体育管理体制。这一管理体制的形成,将为我国实现群众体育普遍化、生活化提供组织保证。

目前,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组织形式主要有5种:街道社区体协、住宅区体协、晨晚练活动站、地区(片)体协和一条街体协。其中街道社区体协和晨晚练活动站是目前较为普遍的组织形式。据调查,截止1996年7月底,全国20个省市共有街道办事处4176个,已有2247个成立了街道社区体育组织,占街道办事处总数的54.5%,其中比例最高的已达100%,最低的仅为19.9%,发展很不平衡[2]。建立晨晚练活动站31 754个,平均每个街道的活动站5.34个[3]。

3.2 社区体育活动状况

目前,社区体育的活动形式主要有日常性活动和经常性体育竞赛两种。日常性活动主要在晨晚活动站进行,活动规模受场地条件限制,大小不一,以小规模活动为主。体育竞赛有的安排在节假日,有的按季节举行。

社区体育活动形式不同,其活动内容也有较大差异。目前,日常性晨晚练活动的主要内容有:操、拳、功、舞、剑等5大类,具有明显的非竞技化的韵律性、表演性、传统性和文体一体化特点。体育竞赛的内容多种多样,各社区竞赛内容的选择通常与本社区的体育传统和场地设施条件有关,其中娱乐性、趣味性活动内容更受人们的欢迎。

社区体育活动的参加人群也依活动形式的不同而异,日常性晨晚练活动主要以附近的居民为主,老年人占较大比例,据天津、北京、山东等地调查,老年约占60%~75%,其中女性居多,据北京等地调查,女性人数约占65%。

体育竞赛活动的计划性较强,制定计划时大多能兼顾各类人群。在诸如家庭运动会、楼群运动会、老少三代运动会中,参加者中有80岁的老人,也有6、7岁的儿童。一些社区还专门为残疾人、少儿、妇女组织了比赛。

3.3 社区体育活动的管理者和指导者

在社区体育活动的管理者以兼职为主,专职为辅;体育指导者以义务服务为主,有偿服务为辅。15个省、市、自治区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76个街道社区体协中专职管理者仅占19.6%,77.5%管理者由身兼2~3职的管理人员兼任,还有2.9%的管理者聘请离退休人员担任。由于大部分管理者身兼多职,工作内容杂,很难在社区体育工作上投入很多精力。74个街道共有体育指导员632人,平均每个街道8.5人,其中有偿指导者占4.0%;无偿指导者占91.6%;有偿无偿兼有者占4.4%。晨晚练活动站的体育指导者主要由离退休人员担任,仅少部分受过专业培训。据天津市调查,受过培训的占29.7%、未受过培训的占70.3%〔4]。

3.4 社区体育物资条件

目前社区体育活动主要在5种场所进行:辖区单位体育场馆、公园、空地、江河湖畔和社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随着人们体育需求的增长,现有的正规场地设施难以满足实际需要,人们已经将体育活动场所扩展到了公园、空地和江河湖畔,各地的晨晚练活动基本上都在这些场所进行。

目前,基层社区体协的活动经费主要来自3个渠道:一是街道拨款,拨款数量的多少与街道的经济实力有关,多则几十万元,少则几千元。二是辖区单位集资、赞助。集资多以交会员费、团体报名费等形式进行。赞助以产品或企业名称命名比赛的方式进行,达到扩大企业知名度、促销产品的目的。三是个人缴纳会员费或比赛报名费。晨晚练活动站的经费主要通过缴纳会员费、培训费、比赛报名费等方式解决。

3.5 社区体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3.5.1 对社区体育的内涵和重要性认识不足

由于社区体育在我国兴起较晚,理论研究刚刚起步,长期以来人们的社区意识又淡漠,因此,人们对社区体育内涵的认识还较模糊,人们一时还难以把握其本质特征,一些人误认为街道系统内的体育和老年体育就是社区体育。

3.5.2 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体制不完善

目前,虽然在许多城市已经建立了以街道办事处为依托的街道社区体协,但现有的街道办事处工作职责中并没有明确提出有关体育方面的职责,街道办事处抓体育工作没有充足的法规依据,社区体育处于可抓可不抓的地位,因而社区体育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问题也难以解决。街道社区体协属于基层管理型体育组织,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主要由下位的活动性组织具体承担,目前社区体育组织形式还比较单一,各个项目,各类人群的社区体育协会和俱乐部,居(家)委会体育小组和各种晨晚练活动站尚未健全,还未形成网络化的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体系。

3.5.3 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匮乏、经费短缺

在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中了解到,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匮乏、经费短缺是制约社区体育发展的首要因素。北京市8个城近郊区63.5%的街道办事处没有体育场地设施,其余36.5%的街道办事处也只有乒乓球室、棋牌室、门球场等小型场地[5]。上海市人均只有0.1m2的体育场地,城区的街道社区根本无场地。山东省济南市对14个居民小区进行抽样调查,只有3个小区的公共体育设施达到国家规定标准;潍坊市14个居民小区均无体育场地设施[6]。宁夏市近年新建的10个居民小区,仅1个小区有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天津市、杭州市、宁波市、苏州市、无锡市、南京市在调查时都反映出社区体育场地设施也严重匮乏。造成这种状况既有社区发展滞后、历史欠帐太多,又有城建规划不配套,规划不落实的原因。居民对文体设施的满意程度很低,北京市13个居民区的调查结果表明,75%以上的居民对本小区的文体设施“不满意”或“极不满意”,74%的居民认为设施严重不足,面积狭窄,设施陈旧[7]。

目前,社区体育经费没有固定的来源渠道,人们的体育消费意识较差,社区体协的团体会员费和比赛的报名费也有限,因此,社区体育经费十分紧缺。

3.5.4 社区体育管理者、指导者队伍薄弱

15个省、市、自治区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76个街道社区体协中专职管理者仅占19.6%,77.5%管理者由身兼多职的管理人员兼任,还有2.9%的管理者聘请离退休人员担任。由于大部分管理者身兼多职,工作内容杂,很难在社区体育工作上投入很多精力。目前,社区体育指导者队伍正在形成,业务水平有限,据天津市调查,全市晨晚练活动站的体育指导者,受过专业培训的不足30%。

3.5.5 社区体育理论研究滞后

社区体育是群众体育的组成部分,只有10年左右的发展历史,群众体育领域的科学研究原本就不被重视,社区体育方面的研究更落后,到目前为止,专门研究社区体育方面的文章仅10余篇,这与社区体育应有地位很不相称,对于提高人们社区体育的认识水平、社区体育的管理水平和科学化水平都不利。

4 城市居民体育取向的变化与社区体育的发展趋势

4.1 居民体育利益取向的变化

8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社区体育尚未兴起,城市居民的体育利益取向单一,学生的体育利益取向全部指向学校,其他居民多数指向就业单位,极少数指向体育协会。

80年代中期社区体育兴起后,城市居民的体育利益取向出现分化现象,学生的体育利益取向在集中指向学校的同时,周末、节假日开始指向社区;在职人员的体育利益取向由2种分化为3种:部分仍指向就业单位,部分指向社区,少数指向体育协会、俱乐部;离退休及其他人员作为特殊的体育人口群出现,其体育利益取向有3种:部分指向社区,部分指向就业单位,少数指向体育协会、俱乐部。

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区功能的不断提高、“单位社会化”现象的逐步改变、人们体育需求的不断增长,社区体育和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将会有更大的发展,居民的体育利益取向将呈多向化、社区化趋势,学生的体育利益取向将由2种发展为3种,在职人员、离退休及其他人员的体育利益取向仍保持3种,但对社区的指向不断增强,对就业单位的指向逐步减弱。

4.2 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趋势

4.2.1 以街道办事处为依托的社区体育组织网络逐步形成

随着人们体育利益取向的改变,社区体育必然要形成网络化的组织来满足居民的体育需求,街道办事处作为城市基层政府的派出机构,是城市基层社区的管理部门,有责任、有能力、也有可能成为社区体育组织网络的依托。

4.2.2 社区体育主体多质化

学生、在职人员、离退休及其他人员的体育利益取向的社区化趋势,必然导致社区体育参加者的多质化,由于受闲暇时间的限制,日常性社区体育活动的参加者可能仍会以离退休人员为主,周末、节假日的社区体育活动参加者将呈多质化趋势。

4.2.3 社区体育活动时间更加业余化

目前街道社区体协和一些区域性体协开展的活动还没有做到完全业余化,今后随着企业经营机制的强化、事业单位编制压缩、工作节奏加快,非业余化的体育活动将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清晨、傍晚、周末、节假日将被充分利用,社区体育活动时间的业余化程度将不断提高。

4.2.4 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匮乏,辖区现有体育场地设施利用率低下的现象将有所改善

社区发展滞后导致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匮乏,条块分割导致社区内的体育场地设施利用率低下,人们体育需求的增长、体育利益取向的改变,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和社区的发展,必将推动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和辖区现有体育场地设施的充分作用。

4.2.5 社区体育活动内容,形式更加多样化

人们体育需求的不断增长,要求多样化的体育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晨晚练活动中,现有的韵律性、表演性、传统性的活动内容将继续受到人们的青睐,随着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改善,其它竞技化、非竞技化的体育活动内容也将受到人们的欢迎。晨晚练活动和每年几次比赛、表演将难以满足全体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楼群、庭院、里弄、家庭等多种形式体育活动和竞赛将得到发展。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现阶段我国城市社区体育是指在人们共同生活的一定区域内(相当于基层社区辖区范围),以辖区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并非全是居民)为主体,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巩固和发展社区感情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群众体育。

5.1·2 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是社区体育兴起的首要条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社区体育兴起的内部动力;体育社会化是社区体育兴起的促进因素;建立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的社区管理体系是社区体育发展的外部条件;社区老龄人口增多,其体育需求增长是社区体育兴起的催化剂。

5.1·3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仅10余年,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发展很不平衡。社区体育的兴起,标志着我国城市群众体育管理开始由“条条为主”、“条块分割”向“块块为主”、“条块结合”方向转变。由于经济体制的转换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短时间内难以改变的“单位社会化”现象,决定了现阶段我国城市社区体育与单位职工体育密不可分的必然性。

5.1·4 现阶段,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具有组织结构基层化;组织管理居民自发自主与行政参与相结合;参加人群中老年为主;活动内容非竞技化项目为主;活动规模小型化为主;活动时间日常化、经常化;活动形式晨晚练与体育比赛相结合;活动指导者以义务指导为主;活动场所就地就近就便就简;活动经费多源化等10大特点。

5.1.5 对社区体育的内涵和重要性认识不足;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体制不完善;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匮乏、经费短缺;社区体育管理者、指导者队伍薄弱;社区体育理论研究滞后是目前社区体育发展存在的5大主要问题。

5.1.6 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单位社会化”现象的逐步改变,居民的体育利益取向将逐步转向社区。以街道办事处为依托的网络化的社区体育组织逐步形成;社区体育主体多质化;社区体育活动时间更加业余化;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匮乏、辖区现有体育场地设施利用率低下的现象有所改善;社区体育活动内容、形式更加多样化将成为今后社区体育的发展趋势。

5.2 建议

加强社区体育宣传、社区体育法规建设和社区体育研究;完善社区体育管理体制,建立社区体育组织网络;按规定、有计划地修建社区体育场地设施,提高现有体育场地设施的使用率;设立街道社区体育专项经费,实行公助自费相结合,多渠道解决社区体育经费;明确街道办事处的体育职责,设专人管理社区体育;建立稳定的社区体育指导者队伍,加强业务培训,提高社区体育活动质量。

1996—11—06收稿,1997—01—08修回

注释:

* 1996年全国体委系统领导干部论文报告会暨2010年中国体育改革与发展研讨会大会报告论文。

国家体委体育软科学课题《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现状与发展模式》子课题。

标签:;  ;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_社区功能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