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战略_生态环境论文

西藏的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西藏论文,生态环境论文,可持续发展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F127.7(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557(X)(2004)03-0029-11

可持续发展已被世界各国普遍接受为新的国家与全球的发展战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第15届理事会通过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中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可持续的发展,系指满足当前需要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该声明又说,“可持续发展还意味着维护、合理使用并且提高自然资源基础,这种基础支撑着生态抗压力及经济增长”。

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和分析虽然有不同的角度和表述,但总是围绕着几个主要内容:1、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处于落后和贫穷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资源的有效利用,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都需要有经济、科技能力的支撑,也需要社会发育达到一定程度。2、经济增长必须与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相协调,实现人口的合理增长,资源的有效和永续利用,防止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3、发展战略、规划、政策、项目的制定与实施,既要着眼当前,又要顾及未来;既要关注本区域,又要考虑全国乃至全球。4、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战略与模式,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增长方式、组织体系、法律保障、区域合作等等。

进入新世纪之后,西藏提出了经济社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我们不能把它理解为一种单纯追求速度的发展战略,而应该将其纳入可持续发展的范畴。

一、西藏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新世纪初的目标

自1951年和平解放以来,西藏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突出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经过民主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了社会制度的历史性跨越;二是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基本摆脱贫困,解决温饱,部分达到小康;三是保持了生态环境的良好状态。

根据西藏自治区统计局提供的数据,从1951-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30.1倍,粮食总产量增长5.28倍,牲畜总头数增长1.37倍,人口增长1.2倍。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经济呈现快速发展的局面,GDP年均增长10.2%,改变了长期低于全国平均发展速度的状况。

但是,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有两个重要的基础性限制因素:一是高寒缺氧,自然条件恶劣;二是脱胎于极其落后的封建农奴制,经济社会发展的起点很低。因此,虽然50多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西藏仍属于全国最不发达的地区之一。鉴于西藏与国内各省市区在经济总量指标方面进行比较难以说明发展差距问题,这里以相对指标——人均水平与全国和西部其他11省区市进行比较。从表中不难看出,人均GDP全国最高的为上海(34547元),达万元以上有8个省市,分别为上海、北京、天津、浙江、广东、江苏、福建和辽宁;人均财政收入全国最高为上海(3684元),达千元以上的有4个省市,分别为上海、北京、天津和广东。

2000年人均指标对比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1年)、《西藏统计年鉴》(2001年)

除了经济发展水平,西藏在社会发展水平方面与全国平均水平及西部其他地区有更大差距。根据胡鞍钢、温军的研究,在人类发展指标方面,西藏位于全国最末位(参见下表)。

西部地区人类发展指标(1997年)

资料来源:UNDP,1999China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New York,1993.(根据胡鞍钢、温军《西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选择问题》)

正因为有基础性限制因素和发展水平的落后,首先在上世纪末实现与全国的同步发展,继而通过跨越式发展缩短差距,最终与全国一道实现现代化,是西藏的必然选择。由于西藏自然环境的独特性,自然资源的多样性、丰富性和稀有性,民族文化底蕴的深远性,有利于发展特色产业。在中央的特殊扶助和全国的支持下,西藏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越式发展。在《西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提出:从新世纪开始,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十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到2005年达到208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470元,进入西部地区前列;全面实施小康工程,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基本消除绝对贫困,部分群众实现富裕。第二步,到2010年,力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全国中等,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整体水平显著提高,开始全面由小康向富裕迈进。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实现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在中国四个现代化建设中走进前列”的宏伟目标。

西藏的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没有西藏的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就不完整。从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巩固西南边防,应对国际敌对势力和分裂势力的任务看,这种快速的发展目标是必需的。更重要的是,这是西藏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和自发要求。西藏过去50多年的经济发展,主要是依靠国家的支援和对传统农业、畜牧业资源的开发利用。今后一段时期,仍然要实行以资源开发型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只有在具备一定的经济社会基础,并且运输成本的差异可以忽略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发展模式的提升。

二、西藏的生态环境与资源

西藏是青藏高原的主体,面积122万平方公里,占青藏高原总面积250万平方公里的48.8%。青藏高原是我国大陆地势最高的一级台阶,也是地球上最高的一级地貌台阶,被称为“江河源”、“生态源”,我国、亚洲乃至北半球气候变化的“启动区”和“调节区”。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独特而多样,物种资源丰富,同时又被认为是地球上生态系统最敏感,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区域。其生态环境的变化关系到中国及全球生态系统的演化。因此,一些人担忧西藏经济快速发展是否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资源的浪费乃至枯竭,是可以理解的。

唐古拉山脉、岗底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等几座大型山脉,东西走向自北向南依次排列,在西部形成束状合拢,在东部被横断山脉由南向北横向切断,构成了西藏的自然地理基本结构,其特点是自然带的水平分布地带差异与垂直分布差异并存,在横断山区垂直差异更大。境内地势变化显著,地貌类型多样。地形是西北高,东南低,大体可分为3个阶梯,藏西北高原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藏南谷地平均海拔3500米左右,藏东南峡谷区平均海拔3500米以下。一般区域内高差在2500-4000米。地貌类型有高大的山脉、高原湖盆、山原湖盆、谷地和高山深谷。有海拔8848.13米的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又有海拔780米的深谷——墨脱背崩。

悬殊的海拔高度和辽阔的幅员面积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气候类型,由东南向西北呈带状分布,即:亚热带—温带—亚温带—亚寒带—寒带;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在垂直变化上,不同地区又可以分出以当地气候基带为基础的气候垂直带谱。总的特点是:日照时间长,辐射强烈;平均气温较低,温差大;干湿季分明,多夜雨;气压低,氧气含量少。太阳辐射强,不仅对该地区气温、气候和天气类型有重要的影响,而且是形成特有生态的主要能量来源。西藏是全国太阳总辐射值最高的地区,年日照时数自西北到东南逐渐减少,从3400减少至1620小时。平均气温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递增,从-2.8℃到+11.9℃。年降雨量从西北到东南逐渐增加,相差极为悬殊,从50-1000mm以上,而且季节分布不均,夜雨率达50%以上。

青藏高原陆地生态系统类型丰富多样。从东南向西北大体分布着森林、高寒灌丛、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和高寒荒漠生态系统。按照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关系,还可以分为森林、草地、农田、城市四种类型的生态系统。

林业资源丰富。根据土地调查资料,西藏的林地面积为1266.47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55%,森林覆盖率9.86%,其中森林面积为717万公顷,蓄积量20.84亿立方米,居我国第一位。

水资源丰富。年径流量为4482亿立方米,水能资源蕴藏量20056万千瓦,其中雅鲁藏布江水能蕴藏量为11347万千瓦,仅著名的大拐弯就有4970万千瓦。河流分属于太平洋水系、印度洋水系、内流水系。自东向西的主要外流河流有:金沙江—长江、澜沧江—湄公河、怒江—萨尔温江、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森格藏布(狮泉河)—印度河、朗钦藏布(象泉河)—萨特累季河,还有恒河上游一些支流。湖泊总面积2.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30%;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有35个。冰川面积2.7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冰川总面积的46.7%。

西藏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中国15个分布区类型的植物都有分布。根据到目前为止的调查,野生植物9600多种,其中高等植物6400多种,大型真菌878种,藻类植物2376种;有经济利用价值的达1000种。被列入国家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条约》(CITES)重点保护的野生珍稀、濒危植物39种。在喜玛拉雅山区和横断山区,总面积不到青藏高原的1/5,却集中了高原80%以上的植物种类。现有各类脊椎动物798种,其中125种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昆虫类近4000种。在以上生物种类中,约有600种高等植物,200种陆栖脊椎动物为青藏高原所特有。

由于特殊的地质构造,西藏矿产资源丰富,目前已发现100多种矿种,2000余处矿产地,已探明储量的矿产中居全国前10位的有18种。主要矿种有黑色金属(铁、锰、铬)、有色金属(铜、铅、锌、镁、钴、钨、锡、锑)、稀有金属(锂、铷、铯、铍、锆)、微稀元素(铼)、冶金辅助原材料(菱镁矿、耐火黏土、红柱石、白云石、石英石、脉石英、萤石)、化工原料矿(硫、钾盐、湖盐、岩盐、水菱镁矿、硼、天然碱、芒硝)、化工原材料(蛇纹石、溴、橄榄石、重晶石、砷)、建材及其他非金属矿(石墨、石膏、滑石、水泥黏土、水泥灰岩、火山灰、大理石、花岗岩、硅藻土、石榴石、刚玉、水晶、冰洲石、云母)、宝石矿(蓝宝石、碧玺、紫鸦石、海蓝宝石、水晶、琥珀、玛瑙、蛇纹石)、能源矿产(石油、油页岩、煤、泥炭、地热)等。

西藏旅游资源根据其特征可以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包括:高山、高原及冰川风光,如珠穆朗玛峰等高山,藏北高原草原风光,高山冰川等;湖泊风光,如羊卓雍湖、巴松错、班公湖、纳木错、玛旁雍错等;峡谷风光,如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洞穴风光,如一些宗教圣地的洞窟。此外还有古树名木,原始森林等。人文景观包括:宗教圣地、庙宇,如布达拉宫、大昭寺、桑耶寺、扎什伦布寺等;古迹遗址,如卡若遗址、藏王墓、古格王国遗址等;节日及庆典活动,如雪顿节;民俗文化,如音乐、舞蹈、建筑、服饰、饮食等。

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决定了它的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抗干扰能力较低。一些区域遭到破坏后,需要漫长的时间才能恢复。由于青藏高原还在不断抬升,全球气候变暖,加之局部地区人类活动强度较大,出现了雪线上升、冰川退缩、水土流失、湖泊干涸、草原退化、土地荒漠化等现象。

土地荒漠化问题 根据最新资料,西藏土地荒漠化潜在发生区域的面积为5173.9万公顷,荒漠化土地面积为4328.9万公顷,占全区土地面积的35.93%。其分类如下:

西藏荒漠化土地分类面积及比例

类型

面积(万公顷) 比例(%) 主要分布区域

荒漠化土地总面积

4328.96 100

风蚀荒漠化土地 1234.6128.51

阿里、那曲

水蚀荒漠化土地 26.63

0.62

 阿里、日喀则、山南

盐渍化土地 96.04

2.22阿里、那曲

冻融荒漠化土地 2971.68

68.65

那曲、阿里、日喀则海拔

4000米以上区域

而且,据初步调查,西藏受荒漠化危害的耕地面积约3万公顷,约占耕地面积的8%;受荒漠化危害的草地面积约1698.84万公顷,占草原面积的26%,因此减载405万个羊单位。

草原退化问题突出 西藏的草场基本是天然草地,约8207万公顷(包括林草兼用地),占全国天然草地面积的21%,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68%,其中可利用面积5613万公顷,已利用的4267万公顷。大部分草场分布在海拔4500米以上,产草量低。

西藏草场结构与单位面积产量

从使用角度又可以将草场分为冬春草场和夏秋草场,其中冬春草场1687万公顷,占可利用面积的30%;夏秋草场面积3926万公顷,占可利用面积的70%。当前西藏天然草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牲畜超载。据计算,全区天然草场的载畜能力为3765.6万个羊单位,而各类草食家畜已达4323万个羊单位,超载557.4个羊单位。从1978年以来,西藏年末牲畜存栏数一直在2300万头(只)徘徊,在很大程度上说明天然草场的承载能力已经饱和。特别是冬春季草场由于使用时间在7-8个月,超载过牧问题更为突出。根据调查,天然草地退化面积已达1133万公顷,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20%。其中重度退化面积254万公顷,中度退化面积371万公顷,轻度退化面积508万公顷。应当说,整个青藏高原最严重的生态问题是草原退化、沙化问题。这一方面是牧区人口增长和牧民脱贫致富的愿望,从生存和发展两个角度出发,大量增加牲畜数量,放牧强度超过草原的极限承载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全球气候变化,导致高原几种类型的草原生态环境发生变化,其中高寒草原出现荒漠化趋势。研究表明,在气候变暖的情况下,高原的持续升温将影响到高原自然环境的其他要素,进而影响农业和牧业的稳定性。气温升高时气候变率会加大,导致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如持续而严重的干旱,特大雪灾,异常高温等。对生长期短,蒸发量远大于降雨量(4-8倍以上)的高寒草原来说,影响是明显的。此外还有落后的管理方式、单一的经济结构,以及鼠害的破坏、毒草的侵害,都对西藏草原的生态产生不利影响。西藏那曲地区是全区天然草原退化最为严重的地区。全地区2530万公顷可利用草原中,退化面积已达1366万公顷,占54%,而且每年还以3-5%的速度发展。

地质灾害严重 西藏地域辽阔,受地质环境条件及人类工程活动复合控制,地质灾害类型多样,且具有分布广、危害严重、活动频繁的特点。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土地沙漠化、冻融、盐碱化、地震、碎石流、雪崩、冰湖溃决等类型。在时间上,降雨是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因此每年雨季是地质灾害最为活跃的时期。近年温室效应已波及青藏高原,1996年以来,仅拉萨地区气温平均提高1℃,导致大量冰雪融化,地质灾害活动日趋频繁。依据地质灾害发育、危害程度,可将全区划分为4个地质灾害程度区:

地质灾害分区表

根据西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报告整理(2002年4月27日)。

三、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取向

当今时代的特点是人类无比的创造性和空前的破坏性与日俱增,国与国、区域与区域间在经济与环境方面的联系日趋密切,并具有全球化的特点。进入新世纪,人类对生态和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保护和建设地球家园,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西藏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是中国乃至世界比较特殊的地域,它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在地球家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这一区域实行可持续发展,其意义不仅在于本区域的现在和未来,更对全国、亚洲乃至全球有重大意义。

西藏提出新世纪初的发展是实现跨越式发展,其主要发展模式是资源开发型。从一般理解上,人们很容易认为这会是一种盲目追求高速度,低水平地盲目开发自然资源,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传统发展模式。其实进入新世纪前,国际国内对过去1个多世纪的经济发展和资源开发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了广泛而深入地探讨,形成了新的认识和理念。作为后发展区域,当然要吸取别人的教训,更新发展理念,赋予跨越式发展和资源开发以新的内涵。要通过国家和全国的支持,利用本区域和周边地区的有利条件,发挥后发优势,通过自身的努力,引进、吸收和应用先进管理方式和适用技术,实现思路创新、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集中力量推动跨越式发展。这应当是与过去单纯追求经济高速增长的方式有根本区别的。不能把资源开发型的模式简单等同于工业化,尤其是传统意义上的工业化。如旅游业是对有关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开发,但它并不必然导致工业化。特别是随着中国加入TWO,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和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有了更好的经济环境,西藏没有必要为实现工农业产品的自给走传统工业化的道路,而应该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经济结构和产业。发挥比较优势,走特色经济之路,是推动西藏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经济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应当按照稳定发展第一产业,有重点地发展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原则,一方面着手进行种植业、畜牧业的战略性调整,以市场为导向推出独具特色的产品;另一方面,大力培育旅游业、藏医药业、高原特色生物产业、民族手工业和矿业。同时,调整完善关系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社会重大政策。

促进种植业的发展 在种植业方面,一是科学分析西藏种植业的最大潜力,二是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种植业的结构。西藏虽然面积辽阔,但宜农土地十分有限。根据土地评价提供的数据,宜农土地仅为45.61万公顷,目前实际耕作36.8万公顷。其中3.3万公顷属于坡度陡(>25度),或海拔高(>3900米),或土壤结构及肥力差等而不宜耕作的五六等地。经过艰苦努力,到上世纪末,西藏本区粮食产量人均达到272公斤,实现基本自给。鉴于消费者特别是城镇人口对粮食品种和品质的需求,每年仍从外部输入粮食2500万—1亿公斤。同时占人口总数20%左右的牧民人均粮食消费水平较低。这样,在正常年景下,本地生产的粮食从总量上说已经基本满足需求,一些产粮大县和地区已出现过剩局面,而且有些品种如本地冬小麦滞销,严重压库。解决西藏种植业可持续发展问题,一方面要考虑到中国加入WTO和全国粮食统一市场的形成,以及流通渠道多元化,运输成本的下降;另一方面,要认识到国内、国际对食品卫生和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基本没有污染的高原环境是生产绿色、无公害、有机食品的最佳区域,及时对粮食政策和种植业结构进行战略调整。一是对部分不适宜耕作的土地实行退耕还林还草,集中经营条件较好的基本农田。二是对已确定的基本农田进一步加强建设,提高单位面积的生产力水平,既可以稳定粮食产量,又可以为种植结构调整建立良好的生产平台。三是根据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调整种植业结构,扩大优质粮食、饲草、饲料、蔬菜、油料等的播种面积,从追求粮食产量的最大化转向追求单位农田收益的最大化。四是将种植业的目标从实现本区域粮食自给转变为在基本满足本区域主粮品种自给的基础上,针对国内、国际食品消费的新趋势,生产可以进入外部市场的高原无污染的绿色、无公害、有机食品以及高附加值的保健食品,使西藏的种植业从自给型向市场型转变,从传统型向现代化转变。

合理开发高原生物资源 西藏有开发前景的生物资源可大略分为8类:1、传统药用植物,如贝母、虫草、大黄等。2、具有开发前景的新药资源,如薯蓣属(提取物可合成多种激素类药物,如地奥心血康)、红景天属植物。3、蕈菌植物,如松茸、羊肚菌等。4、维生素植物,如沙棘。5、观赏植物,如杜鹃。6、淀粉植物,如蕨类植物。7、油脂植物,如山胡椒。8、芳香油植物。对高原植物的开发,尤其是可用于藏药的植物种类,在目前尚未规模进入市场前,对植物种群和生态环境产生的压力还不突出,但局部地方对某些药用植物的过度滥采已产生恶果。况且有些高原特有植物生长周期长,分布范围狭窄,把握不好开发强度有可能造成种群灭绝,并产生大面积的水土流失或沙漠化,这在国内一些地方已有深刻教训。因此,任何高原特有植物的规模开发,都要走建立种植基地,进行人工培育的路子。对一些难以完全由人工培育的植物种类,可采取保护和改善生物环境,周期性封育,补种等人工促生办法。

充分重视高原草地畜牧业的优势 西藏的天然草地资源和牦牛、藏系绵羊、绒山羊等畜种是独具特色的优势资源,畜牧业也是西藏的主要基础产业之一。根据2000年统计分析,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畜牧业增加值为17.8亿元,占15.2%。在农林牧渔业总值中,畜牧业产值为23.52亿元,占45.9%,高于种植业40.6%的比例。在16.7亿元的大农业商品产值中,农业为7.38亿元,畜牧业为8.88亿元。可见畜牧业在西藏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在粮食自给为主要目标的时期,畜牧业的地位一直低于种植业,在农区和半农半牧区甚至是作为副业的一种类型来对待。调查资料表明,从西藏和平解放至今对农牧业的生产性投资分配中,种植业投资比重高达70.68%,畜牧业仅占27.19%。畜牧业经济占主体的那曲地区,多年来平均每亩草地的投资仅为0.16元。目前西藏的畜牧业存在草地退化、沙化,生产力衰退;牲畜超载严重,个体生产能力下降;雪灾、旱灾频繁等问题。根据胡鞍钢、温军的研究,西藏畜牧业无论是产值比较优势系数,草场资源禀赋系数,还是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均位居全国第一位。当前在国际、国内普遍关注肉类和奶类食品的优质、卫生和安全时,青藏高原以牦牛为代表的牲畜及其畜产品,越来越引起各方面的兴趣。高原草地的牲畜生长在无工业污染的环境中,采食天然牧草,基本不补饲含有添加剂的人工饲料,是生产高档有机肉奶食品的最佳基地。牦牛对生长环境的特定要求和本身的优秀品质,完全可以成为青藏高原的特殊产品,世界上其他地区无法与之竞争。因此,要重新认识和高度重视西藏畜牧业的优势,把它培育成西藏可持续发展的优势特色产业之一。首先要优化草地畜牧业的经营管理模式。一是合理保护和利用草地资源,根据草地净初级生产量、空间分布及季间动态,实行科学的放牧管理,特别要控制放牧强度,以维持草地的生态平衡。当前最主要的是保持其稳定性,阻止进一步恶化。在此基础上,采取工程措施对草地进行建设和保护。二是优化畜牧业结构,包括畜种、畜群、性别、饲养量与出栏率等,以提高经济效益。三是协调好牧区人口、畜牧业生产、市场和草地资源的关系。其次,政府积极引导服务,用市场经济的机制,促进西藏畜牧业的产业化,将高原特色畜产品推向市场。

保护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 森林作为最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在维护全球生态平衡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森林有为人类提供食物、原材料的经济功能,也有人们普遍认为的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环境的生态功能。近年来,由于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温室效应日益明显,人们开始更加注意森林在全球碳平衡方面的作用。同时森林也是生物物种最为丰富的生态系统。西藏由于处于西南季风的上游地区,巨大的高原面本身的温度变化强烈,其森林不仅对本地而且对全国和东南亚的气候调节有重大作用。西藏的主要林区又处于金沙江、怒江、澜沧江和雅鲁藏布江的上中游,森林的生态功能的好坏对下游地区有重大影响。同时,青藏高原的生物多样性,主要体现在森林生态系统,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首先是对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当前森林可持续经营已经成为世界许多国家的共识,在欧洲的“近自然林业”,在美洲的以生态林业管理为基础的“新林业”,都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管理的理念上。中国的森林发展战略已经明确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并把生态建设、生态安全和生态文明作为林业发展的方向。西藏的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当是资源保护特别是天然林保护优先,科学合理利用。要以生态系统管理为核心,既有人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开发利用,又有生态系统的良性演进。为了建立森林保护和经营的永续机制,需要加强森林服务功能的价值评估,并逐步将对环境的服务功能纳入生态—经济综合核算体制中。在具体措施上,一是对森林资源进行全面详查,并建立定期动态调查机制。二是制定规划,确定森林资源的功能,实行分区、分类经营。三是加强林政管理,在需要实行重点保护的林区实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目前已在金沙江流域实施)。四是合理科学地采伐成、过熟林,其他可以进行有控制的抚育性间伐,重点放在木材的综合利用、加工增值上,制止低水平浪费。五是已利用过的林区加强封山育林、人工抚育,恢复其生态系统。六是大力发展森林非木质产业,如林下产品、森林旅游和休憩等。

积极发展矿产业 矿产业是西藏具有优势的产业,除了目前已有一定生产规模的铬、硼、金外,近期可以开发的有铜、铅、锌、锑、锂等。有许多矿种是国家经济发展的紧缺品种。有的虽然可以依赖进口或投资开发国外资源,但鉴于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形势,从维护国家安全的角度,需要对国内资源适度开发。矿产业的开发对优化西藏的经济结构,改变主要依赖传统农牧林资源的状况,增加就业门路和收入渠道有重要作用。矿业开发的关键问题是不能走粗放型、掠夺式的传统开发路子,必须高度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矿藏的充分利用,采用现代开采技术、管理模式和加工方法。任何矿区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没有妥善考虑前,决不动工开采。

积极推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是西藏最具发展潜力和前景的产业。从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西藏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开放程度的提高,旅游业呈现迅猛发展的势头。“九五”期间,旅游人次年平均增长24%;旅游收入年平均增长25.8%。2001年,全区接待国内外旅游者68.61万人次。青藏铁路通车后,进藏旅游的人数将会有更快的增长。在这种形势下,如果没有科学清醒的头脑,盲目实行数量增长型的传统旅游业发展模式,就会重蹈一些旅游区人满为患、环境遭到破坏的老路。最近一些专家将旅游发展模式分为流量型和收入型。流量型主要是依靠最大旅客流量,而每位旅客消费较低。这是目前国内大部分旅游区采取的模式。对西藏来说,不仅有交通、接待和管理的压力,更会给生态环境造成沉重负担。西藏旅游业的取向应为收入型模式,即把握适度流量,高档次,提高每位旅客的消费水平。为保证旅游业的收入和净效益,一方面通过增加旅游内容,丰富旅游内涵来延长旅客逗留时间;另一方面可提供独具特色的旅游商品,刺激旅客购买量,也可以有力地推动民族手工业的发展。

充分利用优势能源 西藏目前缺乏常规的化石类能源资源,煤炭的储量十分有限,探明的保有储量(A+B+C+D级)仅有4亿吨左右,且多为鸡窝状分布,大多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山,开采成本高昂,无法形成规模。石油、天然气虽有好的远景,但目前仅在勘察阶段,不具备开发条件。因此,西藏生产、生活消耗的能源如石油、燃气、煤炭基本从内地运输,这个局面还将长期延续下去。能源方面的问题是,在广大农村牧区和相当多的小城镇,居民的生活用能源(包括取暖、烧茶、做饭)基本靠薪柴、畜粪和庄稼秸秆。据估算,用于薪材的森林资源的消耗量占全部森林资源消耗量的30%,占森林人工采伐量的55%。这种低水平的消耗实际是资源的最大浪费。在树木生长缓慢,植物覆盖率低,气候干燥的地区,已经出现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的生态恶化局面。至于畜粪、秸秆被当作燃料,也不利于农田和草地的生态良性循环。

西藏独具优势的是水能、太阳能、地热能和风能资源,水能资源优势尤其突出。能源战略的选择应以水能为主,多能互补。根据人口小集中、大分散的组团型分布特点,开发规模上以大、中、小合理布局为宜。同时,为中长期国家水电基地建设进入西藏作好相应准备。要在藏中、藏东南大力实施“以电代柴”的政策,实行优惠电价,以保护宝贵的森林资源。正因为这一点,在这一区域建设水力发电站,不仅要计算经济效益,对项目本身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还要考虑能源替代的生态效益。这个生态效益不仅是当地、当代人受益,更重要的是下游、后代人受益,而这一方面在现行的项目评估方法中是不完善的。2001年西藏昌都金河电站的评估中补充了这一内容。在广大牧区,凡电网可以覆盖的,也推广“以电代粪”。电网难以覆盖的地方,可大力发展太阳灶。据科技推广部门的测算,1台太阳灶1年可节约木材12立方米。能源替代政策的实施涉及居民能源消费支出的大幅度增加,在西藏农民刚刚解决温饱问题的情况下,显然是难以承受的。因此,不能完全用市场经济的办法,应从全国大局出发,研究某些补偿机制,如中央政府投资、电价的转移支付等。

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西藏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到2002年底,西藏共建立了18个自治区级以上的自然保护区,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即以保护热带山地垂直植被及珍贵动植物为主的雅鲁藏布大峡谷自然保护区,面积9618平方公里;以保护高山森林及高寒草原生态系统为主的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33810平方公里;以保护藏羚羊、野牦牛等青藏高原特有的野生珍稀动物和高原荒漠生态环境为主的羌塘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9.8万平方公里。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有以林芝巴结巨柏自然保护区、拉鲁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代表的共15个。这些自治区级以上的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40.1万平方公里,占全区土地面积的33.4%,占全国自然保护区面积的30.8%。此外,各地(市)还建立了50余个地市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类型涵盖了森林、草原、荒漠、农田、湿地等五大类生态系统。西藏有湿地面积600多万公顷,其中湖泊面积250多万公顷,河流和沼泽地面积约350多万公顷,约占全区土地面积的4.9%,名列中国首位,其高山湿地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为进一步保护西藏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在已建立的自然保护区内,要划分出绝对保护的核心区、隔离区和可以进行可持续经营的过渡区,并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在核心区内严格限制经济开发等人类活动和人工影响,恢复自然生态系统,使得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趋于稳定,并逐渐向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实行适当的人口控制政策 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人口是主要因素之一。表面上看,西藏的人口、环境、资源的矛盾并不突出,到2001年底,西藏总人口为262.95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仅为2人。从土地类型分析,全区土地人口承载力并不高。据有的专家计算,按区域土地资源所能生产的粮食和畜产品的最大潜力计算,西藏极限人口承载量约为688.79万人,最大适宜人口承载量为316.31万人。当然,这是在假设西藏是一个封闭的经济社会系统的情况下进行的计算。在以农牧业为主的传统产业模式下,一些地区已出现人地、草畜的剧烈矛盾。实际上,天然草场的超载,就是牧区人口的快速增长(根据多次人口普查,和平解放以来西藏牧区的人口一直维持高增长率),导致几乎是维持生存并企求发展的惟一手段—饲养牲畜数量的快速增长,超出了草场承载力。目前,人口、资源、环境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藏北羌塘草原,尤以那曲地区为重。此外,其他一些耕地资源相对匮乏和高山峡谷区,也存在突出矛盾。因此,西藏也要实行适当的人口控制政策,所以在“十五”计划中提出将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4%以内。同时,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城镇化步伐,将部分农业人口转移到二三产业和城镇中,减轻土地、草地的压力。对人口已明显超过资源、环境承受能力的,如草地严重退化、沙化区,退耕还林、还草区,深山区,高海拔区,实行生态移民。近几年结合扶贫已有很好的范例。

四、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

实施可持续发展,要进行能力建设,包括思想、制度、科技、投资、信息、设施、人才等等。能力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又是能否实施的关键。西藏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加快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任务同等重要,更需要加强能力建设。

首先以思想的转变与新观念的建立为出发点,以各级政府可持续发展观念的确立为基础,通过引导、形成、示范,将西藏人民群众中久已形成的善待自然的朴素意识与现代可持续发展观念、生态环境保护观念结合起来。

二是加强制度建设,以法律、法规为主体,辅之于必要的政策。同时要有保障制度有效执行的组织、监督体系。

三是提高科技支撑能力。在青藏高原实施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是一个不断研究、探讨的过程。为了切实做到科学决策、科学实施,避免盲目性,就必须有科技的支撑。需要进一步加强有关青藏高原的基础科学研究、资源环境的本底调查及动态跟踪与分析、战略与规划研究等。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对经济增长模式、经济结构与布局、产业发展政策、人口等问题也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不断完善思路。具体的技术研究与推广,如农牧业先进适用技术、农畜产品加工技术、节能、人工造林技术、草场改良技术、矿产开发技术、高原生物开发加工技术等等,是实施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技术要求。

四是基础设施建设。尽快改变交通、能源、信息、水利、农田、草地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解决发展的瓶颈制约问题。在建设过程中,也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搞好项目评估。青藏铁路的建设已经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五是加快教育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这既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本身的要求,也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人本身发展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说,西藏教育落后,缺乏现代人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表现在总量少、质量差、引不进、用不好、留不住。因此,一方面要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步伐,尽早实现普六普九,发展中高级职业技术教育。另一方面要制订适度超前的人才规划,进行用人政策和制度的改革,形成人才辈出的环境。

六是扩大开放,加强合作。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全国、全球的问题,只有广泛的合作交流,引进技术、人才、信息、资金,才能有力地推进可持续发展。

标签:;  ;  ;  ;  ;  ;  ;  ;  ;  ;  ;  ;  

西藏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战略_生态环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