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盘预测谬以千里股评人士向隅而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向隅而泣论文,谬以千里论文,股评论文,大盘论文,人士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上海《新闻晨报》最近报道了萧灼基教授在网上向股民道歉的消息。原来萧先生在2001年年初曾预测,当年股市将有约10%的涨幅,能上冲到2200点左右。后来大盘确实一度站上2240多点,但是很快出现回调,到萧先生致歉时的2001年11月15日,股市已经“跌得都不敢看了”(萧灼基语)。他承认自己的预测不准,所以要向股民道歉。
萧老先生的坦诚胸襟令人肃然起敬,不过他大可不必如此自责。他的“跌破眼镜”与业内一些知名机构的凄然“失算”相比,简直就是大巫见小巫,不足挂齿。回眸去年年初报刊上的股市测评文章,目力所至都是“牛”气逼人的煽情标题。且听如雷贯耳的券商如何展望新年:
券商
标题
摘要
申银万国
续写牛市新篇章 有望看到2650点
国泰君安
有望上摸2600点 1900点左右是底线
国信证券
仍将保持上升趋势震荡走高,上试2500点
海通证券
市场将呈平衡偏强势
行情更加灿烂,波动于1874
-2300点间
南方证券
将牛市进行到底 高点可能落在2680-2750点
区间
银河证券
慢牛格局将持续 股市将昂首阔步、再创辉煌
资料来源:2001年1月2日《证券时报》
山东神光采取折中的统计处理方法,仔细分析了全国37家证券公司的研究机构和投资咨询机构作出的年度展望,最后得出结论:2001年的低点是1950点,高点是2600点。
然而,去年下半年以来市场风云变幻,指数一泻千里,市值急剧缩水。无论是庄家大佬还是游兵散勇,莫不丢盔弃甲,损失惨重。上证综指从上半年的高点2245.43点回落到10月的低点1514.86点,创下1997年下半年以来的最大跌幅。代表着国内证券界智慧结晶的预测结论,现在看来简直就是一派胡言;中国股市的首个“本命年”,简直就是测评行当最暗无天日的一年;股评师威信扫地,自叹“简直比窦娥还要冤”。
到底冤不冤,冤情在哪里,不妨回头检视一番。以当时颇具代表性的“业绩浪”论为例,众多机构认为“2001年将彻底扭转1997年以来业绩浪短命夭折的历史格局,绩优股革命将成为中国证券市场的主旋律”,“业绩浪将推动大盘走出一轮波澜壮阔的大行情”,理由是经济在复苏,政策有保障,资金有保障,投资者的选择发生了变化。情况真是这样的吗?
先说宏观经济。2001年,美、日、欧三大经济体25年来首次出现同步衰退。“9.11恐怖袭击事件”更使得局势雪上加霜,不确定性陡增,国际投资、贸易、油价等均有相当程度的反应。在不容乐观的外部环境影响下,中国出口受阻,内需趋缓,国有投资唱独角戏愈发艰难。这些因素大大抵冲了入世和成功申奥等利好的正面作用,GDP增速前高后低,离年初的预期值尚有个小差距,经济增长在迎来拐点后再度小幅回调。
政策面上,有关部门希冀毕其功于一役,早日化解系统性风险,不惜“铤而走险”,重走计划老路。刚刚还在热烈欢迎三类资金入市、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2001年7月却下发一纸禁令,对所谓的“违规”资金饱以重拳,严加查处。以新股发行价或增发价格减持国有股的方案一意孤行。诸如此类硬生生割断历史的作派,马上遭到了惩罚。市场信心一落千丈,股市高位跳水。后来虽连续出台12项利好政策,美其名曰“自我纠偏”。但是市场表现出了惊人的冷漠和谨慎,政策救市的指挥棒越来越远离人们的期望。
在资金面上,人们曾一度估计开放式某金能在2001年上半年水到渠成。然而直到9月11日,首只开放式基金姗姗而来。“华安创新”登场时还能制造一定的轰动效应,排起认购长龙。但随后“南方稳健成长”的发行过程,出现了尴尬的“冷场”。到11月28日“华夏成长”浮出水面时,商业银行的基金柜台前异常冷清,“热度”大不如昔。一边是开放式基金杯水车薪,一边是“违规”资金在高压下被迫回笼,委托理财的资金大量离市,机构投资者大幅压缩股票持仓比例,中小散户疯狂地借反弹止损或解套退场。
至于投资者的选择,已非弃绩差股、投绩优股的问题,而是到了全盘皆“黑”、无从投资的境地。前有“琼民源”大放“红光”,后有“银广夏”归落“东方”,“这个系,那个系,都不是好东西”,上市公司业绩地雷不断引爆。市场的力量,比任何的权威都要强大。当它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愚弄、亏待时,终于选择了“以脚投票”。前三季度,证券交易印花税仅收上来244亿元,同比负增长达到349%,投资者的“心灰意冷”由此可见一斑。
历史的发展从来都不是机械、线性的,预测未来是一门高难度、冒风险的艺术。事实证明,上述理由在过去的一年里“四大皆空”,无一成立。国内最有影响的券商和咨询机构大面积地遭遇滑铁卢,信誓旦旦的预言到头来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到底是蛇年的股市太狡猾,还是国内证券界集体性地失去了智慧?德高望重的经济学家都已公开向股民表示了歉意,股评人士为什么还不向隅而泣,深刻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