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_课程开发论文

当前我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_课程开发论文

当前我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职论文,若干问题论文,课程改革论文,当前我国论文,专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天要讲的题目是:当前我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我想从三个方面进行展开:一个是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步骤是怎样,然后从另外一个角度,根据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的思路从上到下检查我们现在的高职专业课程建设到底存在哪样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怎么去破解,由于本人去过全国不少高职院校,所以对高职院校的具体情况还是比较了解,想用比较通俗的语言把我国高职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当中的主要问题点出来,然后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我们知道现在我们国家职业教育高职课程改革方面有三个专家是比较著名,影响很大。首选姜大源教授,他是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提出者。无论是在全国级的报告和会议上,他属于一个占有绝对话语权的地位,当然,大家也听到一些争议,同样是来自中心所的一位教授,职业与成教所所长赵志群,他指出姜大源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因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源于德国,德国不是这么做的。称姜教授的理论属于山寨版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这是有争议的。除了他,还有一个我的同事,也是我的学生,华东师范大学职成所的徐国庆博士及其项目课程,项目课程的影响力较大,我们全国第一批高职高专示范院校当中大概有四分之一的学校在采用他的方法或者说是在他的指导下在做,像我们第一批高职高专示范院校中的宁波职院也是在他的精心指导之下颇有成效。这样就造成了高职院校在思想上出现了混乱,比如说有一次教育部开关于高职发展的座谈会,会上内蒙古一所职院的院长就说:“现在我们很混乱,我们不知道听哪位专家的,你们都是专家,姜教授来我们学院讲课,讲得我们热血沸腾,摩拳擦掌,过了一周另外一位专家来讲姜教授的是错误的,你们二位都在,我们真不知道听谁的。希望你们自己先达成共识再告诉我们行不行,我们真的不知道怎么办!”然后我这几年参加高职高专的精品课程的评审、教学名师的评审、国家教育成果的评审过程当中,我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他们在申报中的理论支撑中讲了很多的概念,但是他们自己不知道姜大源等的概念都是源自德国,徐国庆的概念来自我们中国传统的大家熟悉的概念体系,如课程,有时又叫学习领域,下面的地方性高职院校不明白概念的不同,就写成学习领域,括弧课程,我们评审专家就会觉得你们的概念不清楚。我个人认为,主要是这三种概念(实际上还有),实际上我们不要看他们用的是什么概念,只要讲高职的,或者是职业教育的整个的课程开发也好,专业建设也好,课程改革也好,这些学者所用的开发的技术、思路、程序基本是差不多的,他们唯一的区别是用了各自一套概念体系,表面上看差异很大,实际上是没有的。这就是为什么很多高职院校在做的时候觉得还可以,但是就是不知道用什么概念表述,出现了混乱。所以无论是赵派还是姜派还是徐派,只要你是讲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课程建设、课程开发,你都离不开我下面讲的十步,大家看有没有道理。

       我们先来看看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开发的程序这十步,第一,确定某个专业的课程是否需要开发,用通俗的话说就是专业论证。如果说这个专业是没有社会需求的,那你开发了以后培养的不是人才,而是给国家造成负担。所以我觉得这个课程如果已经没有需求了,那就没有改造的必要了。以我们岳阳职院的护理专业为例,首先看在岳阳,甚至在湖南开设这个专业的高职院校有多少,每年的培养量即毕业生量是多少,再然后岳阳、湖南的市场容量是多少,还有毕业生里面有多少是在省外就业的,还有多少是外省护理专业来湖南就业的,找出这些比例,就能找到供求之间的缺口,甚至精确点,还要去湖南或者是岳阳发改委、卫生厅去询问相关情况,如老年护理、社区护理、涉外护理的相关产业有没有一些大的扩张计划,而且时间段要看5年,这5年怎么看,依照从今年开始过去5年的变化看,看缺口呈现一个什么样的趋势。如果对护理专业的需求是个喇叭型,缺口越来越大,那说明我这个专业比较安全,如果这个趋势是个倒喇叭型,那就需要警觉了,因为需求在减少;如果趋势是平行的,那么也要警觉,因为缺口不大,专业发展前景不好。这是很重要的一点,是后面课程建设和改革的基础,因为你课程建设得再好,培养的学生社会不需要,那就没有意义了。教育是双刃剑,办得好,利国利民,办得不好,则给国家带来负担。所以专业论证必不可少。专业建设带头人、系主任们每年要有这样一个习惯,按照我上面讲的方法进行专业论证。第二,我确定这个专业一定有社会需求的,接着就看人才怎么去培养。比如高职护理专业,社区护理要求和专科护理不一样,要求全科护理。所以你所培养的学生将来适应工作时需要什么样的能力、知识、技能、态度,这些我们一定要搞清楚。在这个时候你要进行工作论的分析。前面我们讲专业领域的行业调查,进行工作论分析,在这个过程里,你要明白我们这个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来要到什么样的行业,什么样的岗位去,他要去干什么活,他需要掌握怎么样的技能,这个不清楚,你就不知道后面的课程将怎么开。英国一位课程论专家劳伦曾说过:“什么是课程,课程就是文化的筛选。”这话你怎么去理解呢?一周的学时总数是有限的,在有限的学时当中到底要开哪些课程?那选择哪些课程,选择的依据是什么?哪些和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最接近的我就优先选择,间接点的我就放后面点,要全部选择是不可能的。当你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之后你才能干下面的活。所以说第二步就是要开发这个专业整个课程的目标,明确你这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这是我们高职目前专业建设当中最缺少的一块,这也是为什么造成现在我们“高职不高,中职不低”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方面现在大家都还不是很清晰。当了解了我们培养的学生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规格,为了让他养成一个这样的职业素质,那么我们应该给他开设怎么样的课,这就涉及第三步,职业教育课程能力的开发,就是要确立这个专业主要的课程是什么,我这里指的是核心课程。第三步具体来说就是要达成课程目标要开设哪些课程,你这个专业为什么要开这些课,为什么这些课是核心课程。因为这些课程学生学不了就无法胜任那些核心工作岗位。所以在专业建设过程当中,要有专业群的意识,所谓专业群就是指你这个专业的主干的专业是什么,支撑专业是什么,这些结构要弄明白。在这里就是要搞清楚这个专业要开哪些专业课程。倒过来,我们现在也要反思已有的专业所开设的主要课程,看它是否是主干课程,或者说还缺哪些课程。第四步,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清晰了,开哪些课程也清楚了,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哪些课程应该先开,哪些课程应该后开;哪些课程应该是必修,哪些课程应该是选修;哪些课程应该是3个学分,哪些课程应该是2个学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课程结构的开发,要形成课程计划,对课程计划的理解,有的老师会受到一个概念的影响:课程和教学到底谁大的问题,课程计划和教学计划怎么区别,这不是一般老师不清楚,现在是教育部都不清楚的问题。我们国家在“文革”前没有课程的概念,我们学习苏联的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课程的概念是由华东师范大学的钟启泉教授首先引入我国,后来被大家所接受。那么课程和教学哪个大?教育部会认为教学比课程大,因为在教学工作会议中谈课程改革;而且课程理论委员会属于教学委员会管理。但是在国外,如英国,他们会认为课程要比教学大,课程里包含教学。教学是课程的实施,教材出来,用什么模式、方法去教、在哪教、由谁去教,甚至是课程评价,这些是教学。教学是属于课程实施的范畴。这就形成了学者与官方之间不同的话语体系。课程计划类似我们原来所说的教学计划,但是也不完全相同。第五步,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开发,即课标,是每门课程具体包含工作任务及完成这些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主干课程或者说是核心课程是要包含有课标的内容,我们现在的课程建设主要沿用西方的,就是开发课标,它不同于我们以前的教学大纲,以前的教学大纲过于简单,课标不仅仅说明这堂课应该怎么上,还应阐明这堂课所包含的内容,且这些内容应该怎样去安排,怎样去教,怎样去评价,怎样把双证要求融入课堂。课标要比教学大纲具体得多,内涵和外延要宽得多。课标是教材开发的依据,在西方,大家都可以参与教材的开发,但是有个准入制度,依据就是课标。课标也是教学的依据。课标是教学评价的依据。现在在高职的课改当中,课标的概念用得较多,对于我们来说还是比较新的概念。第六步,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开发,即教材的开发。依据课标开发教材。教材开发会受理论影响,如基于工作过程理论,或是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或是项目课程,强调理实一体,理论不同,教材组织就不一样。无论是示范院校或是骨干院校建设,都要从专业建设开发干起,专业建设课程开发的成果体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主干课程的课标,一套完备的校本专业课程教材。它是不是课程改革的成果?是。但是还不完全。我们以往的课程改革到教材这块就算成功了,但是我要问,你为什么要进行专业建设,为什么要进行课程改革,你要解决什么问题。当前我们高职高专在课程改革领域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两大问题:第一个怎么样使我们让学生学的内容对他将来的工作、发展有用,对他的一生有用。教材的开发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第二个问题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厌学情绪普遍,光靠教材开发不能解决。课程改革的目标不仅是要学生学有所用,更重要的就是要改变学生厌学和教师厌教状况。第七步,教学模式的选择。教材有了,如项目教材,要去先做后学,边做边学,在实践中教理论的教学模式。如果是理实一体,则不能在传统的教室里教。第八步,课程实施环境的开发。实训基地、实训中心的建设,实训室的设计要按照课改的要求。实训基地、实训中心我们认为要有三项功能:一个是服务于教学,二个是进行社会培训,三个是能进行职业资格的鉴定。这里涉及教学环境设计的问题。如果没有良好的教学环境做基础,你的教学改革措施无法实施。第九步,课程评价方法选择。确定如何评价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实践性教学非常重要,但评价的时候还是笔墨考试,导向能出来吗?因为中国学生有个特点,老师也有这个特点,考什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不考什么就不教什么,学生就不学什么。但实践教学,应会的东西怎么去考?这些都是很重要的问题。还有一个就是教师的问题。如果这个项目是理实一体的,原来基础课有基础课的老师,实践课有实践课的老师,当然,有双师型的老师做这个事,才能接着完成。可以看出,七八九属于教学,用另外一句话说,是课程的实施,前面叫开发,这里叫实施。最后一步,我们讲,整个课程,专业方案也好,或者课程体系也好,是不断优化的过程,怎么优化呢,还需要在课堂层面的一个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第十步,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在实施课程前或实施当中对课程发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优化,这就叫二度开发,二度开发就是优化已有的课程方案或者是人才培养方案、已有的课标、已有的教材、已有的教学模式,包括已有的实训基地,这是项目课程开发的最后一个环节,如果没有最后一个环节,就没有一个不断优化的过程,就缺少非常重要的一步。一个完整的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或者课程开发,应该都涉及十步。所以,无论是谁,少一步都不行,加一步也不行。了解了这十步,了解了一般的开发思路、课改的思路,不妨按照这样一个思路看看当前我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哪些方面。下面就这个问题进行展开。

       第一个问题,专业建设的策略问题。专业建设的意义,我们都知道,一个学校专业的状况是一个学校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一个学校,有没有竞争力,强与不强,首先要看它的专业强还是不强,特还是不特。专业首先与就业有关系。专业如果没有社会需求,培养出的学生就找不到工作。专业有一个设计问题,不要以为存在就是合理的,很多专业存在,过去是合理的,今天就不合理,它跟就业有关系。第二个专业与质量有关系。专业有没有质量就看基础能力建设,看这个专业的师资队伍怎么样。职业院校首先要把学生教会,专业应该有应知应会,那就看这个专业教应知应会的老师怎么样?尤其是教应会的老师有还是没有,师资队伍行不行,如果师资不行,自己不会,怎么把别人教会呢?第二个,作为一个职业学校的专业,要有地方让学生练,有设备让学生动手。你有没有起码的实训设施。如果没有这两个,就不可能有质量。第三个,专业与学校的声望有关系。一个学校强势专业、特色专业越多,社会声誉就越高。还有一个,专业与学校未来有关系。有的学校的专业确实很特,也很强,但它维持不下去,没有需求,夕阳专业,再强再特,这种专业也是做不大的,但朝阳专业就不一样,专业与学校未来有关系。那么,专业应该如何来建设。这几年高职高专的建设,由于不断扩招,专业建设走的是一条超市的发展道路,你有我有大家有,牺牲的是特色和质量。开一个专业就像办一个驾校一样,首先要有会开车的教练,对一个专业来说就是教应会的老师有没有?第二办驾校要有汽车让别人练,如果到一个驾校教练自己不会开车,也没有车,没有人会去那学。我们很多专业也是这样,老师自己不会,也没有实验设施,最后造成高职高专有五分之二的专业都是不合格的,既没有会开车的教练,也没有车子让学生练,这样的专业高职是五分之二,中职是五分之三。这样发展,怎么体现质量,怎么体现内涵。很多专业大家都开着,招生的时候相互竞争,就业的时候又压着,所以,一定要改变。既然高等教育很明确要提高质量提高内涵,那么怎么提高质量,怎么走特色发展的道路?就要由原来的超市转向专卖店,或者说回归专卖店。

       那么超市怎么回归专卖店呢?我觉得要按照扶强扶特扶需的原则或者这样一种思路来进行专业结构调整,优化专业结构,上海在前年就开始对全市的高职高专进行专业结构调整,每个院校你自己先看看,你校内特色专业或者是强势专业有哪些,你要是三十个、二十个专业能不能选出五个专业,你认为是最特的、最强的,最强最特怎么判断?生师比、师资队伍、实训条件、对口就业率、考证率、获奖率,或者说国家级的精品课程、市级的、校级的有哪些?这些最特的、最强的专业有没有社会需求,如果没有社会需求,也不应该是你大力发展重点建设的专业,当你确定了这些强特需的专业之后,你再拿这些专业与上海同类高职院校横向比较,如果你排出来的是全市倒数第几,那你也不要将这些专业作为重点建设的专业,在同类院校比较,然后你还可以在校内比较,这样一比下来之后你心里就有底了,我要重点建设的专业是哪几个专业,如果我要把这几个重点建设的专业建设好,相关的专业群是什么样的专业群?既不是强的也不是特的,也不是需的,我就把它去掉,这样在整个上海执行的就是一些比较强的比较特的有需求的专业在招生,这些专业政府给予支持,譬如上海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国际海员专业,培养一个学生,学校要赔2000元,政府补给你,甚至还可以奖励你,让你没有后顾之忧,整个区域的专业布局合理了,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呢?学校就明白了,我这个学校的专业到底哪些是要重点建设大力发展的专业,我要扶持的强特需专业到底有哪些?怎么形成我自己的专业群。还有一个问题,对教育部搞的精品课程,我发现问题很大,这是一个本科院校的东西,后来放到高职高专,这里面牵涉到专业与课程的事,抓专业课程错了,一门课校企合作、一门课工学结合、一门课考证,把事情做完了然后戴一顶帽子在上面,我一直觉得头很小帽子很大,高职高专抓精品专业是对的,所以我认为示范院校建设这个思路是对的,搞这个精品课程是错的,我们要强化特色精品专业里面由若干门精品课、若干个教学名师、有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这个精品专业里面还要有什么?还要有一套有效的管理制度、它还要有一个以这个专业为基础的就业平台,一个与之相配套的教学环境,实训设施,一整套教学改革的成果,如果是这样一种思路来开展建设的话,我想这样的专业一定是有特色、有质量的专业、有内涵的专业,而不是以单个的专业课程来建设。以上海某专科学校为例,有一个专业它有两门国家精品课程,没有社会需求,招人招不到,招了没有几个人,出路还有问题,这就牵涉到顶层设计,所有出发点从专业建设开始而不是从课程开始,要打造特色精品专业,精品专业下面才有刚才讲的那些精品课程。

       第二,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问题。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中职不低、高职不高,这几年高职教育的发展,出现了什么情况呢?强化就业导向之后,它的职业性大大加强、它的高等性大大降低,它的教育性质在降低,它的培训特点在加强,现在有识之士在对它提出一些批评,中高职之间很多专业都是一样的,我看江苏非常有意思,江苏中职的课改是在高职的引领下来做,如数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他们的表述是高职培养的是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中职培养的是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下面的东西都差不多。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不知道我的分析对不对,第一个我们没有明白,高职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高技能这个词,高技能人才这个词,过去我们很清楚中专培养技术工人、专科培养技术员、本科培养工程师与其他专业人员,国外现在还是这样,我们现在中职是技能型,高职是高技能,高技能高在什么地方呢?技能有两种:一种是新式技能,它的定义叫什么?人们顺利认识特定事物解决具体问题时应用的智力活动的方式,我讲得白一点,就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叫新技能。我要问我们的老师,我们教的是新式技能?显然不是,我们强化的是操作技能,如果高职培养的是操作技能,中职就不服气了,操作技能是你强还是我强,说实在的我们还真的不如他们,技能操作就像学芭蕾一样,年龄越小越好学,他们手脚灵,最后什么结果呢?新的技能看不出优势,操作技能不如中职。某职业技术学校,它是中职,它的汽修专业,毕业生70%达到汽修专业高级工,升到高职后反而学习积极性不高了,造成这种情况,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两个方面:咱们高职高专课改的思路方法折扣了一些(比较多的是受到德国的影响),从德国双元制受到启发,中高职之间定位不清,将来肯定有问题,我问过一些专家,也作过行业调查,如金融专业的,我们对银行做过调查,他们说高职毕业生到我们这里来了数钱、中职毕业生到我们这里来了数钱、本科毕业生到我们这里来了数钱,他们讲的都是事实,所有行业的第一岗位,中职是技能的熟练、高职是会就OK了,中职要讲究熟练精湛,高职我只要会就可以了,两三年以后我会到其他管理的岗位去,高职要在理论上有所深入,我们培养的人是要在两三年之后要多岗迁移,首岗适应多岗迁移。第二个在技能的问题上,中职是熟练操作、我高职是会操作,高职还要适应管理的岗位,高职在理论方面,理论的深度和广度比中职要深要广,中职我会做就OK了,高职还要讲究点道理。讲到这里我就觉得我们高职在专业设置方面,还要进行很大的改动,在学习理论的方式方法是一样的,要在实践中学理论,现在的高职生源与中职区别不大,从概念定义推理这些方面去讲课,他们肯定是要睡觉的,而是要通过案例、实验操作来教学,所以我把它们之间的相同和不同总结为三点:一个是岗位,一个是岗位群;一个是技能的熟练,一个是多岗的迁移;一个是对理论的够用,一个是还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相同的地方就是他们把学习的理论用于实践中去,怎么会发现这些问题呢?专业调查就要了解我们的毕业生到企业干什么工作的,中职毕业生干什么?高职毕业生干什么?本科毕业生干什么?两三年后他们的核心岗位在什么地方?你向企业老总问和班组长作调查,得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第三,高职学生的多元化出路问题。现在有一个概念,什么是人民满意的高职院校?我们高职院校办学的出发点是什么?就是要从学生的职业生涯去发掘,也就是说到我岳阳职院来学习的学生他毕业的时候,他有哪些出路,有的学生说我要就业、我要高质量就业;有的学生说我要继续深造,比方说专升本,有的条件比较好的还想出国深造,来个2+2再+2;还有的说我毕业以后想去创业。我们学校就是要能让学生想就业的高质量就业、想升学能升学,想留学的留学成、想创业的创业成功。让所有的学生能实现他的梦想,这才是人们满意的高职院校。这就要求我们的高职院校在高年级有多种课程组合来满足学生的各种需求,而我们现在全部都是就业导向,你讲的这些与升学、留学没有关系,所以你上课他就睡觉,到了周末他找别人去补课。

       第四,教材开发中的问题。刚才讲教材开发应该依据我们的课标来进行。我们现在最主要的问题:一个是双证,双证教育怎么开发,我们看到现在证书很多,与专业相对应的证书很多。到底对哪个证书开发相关的教材,下面一些负责人和系主任都比较迷惑,我认为应该去调查一下,行业企业里对哪个证书最认同,在就业市场上含金量最高,我们就对这个证书进行专业对接,国家没有统一标准,目前也只能这样做。

       下面讲一下专业教材开发的组成,提出以专业教师为主体的多种经营,里面应该有课程专家、行业专家、颁证部门、高教专家、文字编辑。教材编写,他们参与,主体只能是专业教师。为什么这样讲,因为课程专家只是为你把关,这个课程教材的开发思路是否正确、方法是否正确。行业专家给你把关,这个教材开发的内容是否先进、是否实用。颁证部门可以告诉你开发的这个教材是否通过实用可以领到证书。高教专家能指出这个教材是否具有教导性,再把一下关,看看我们老师写出来的教材那些术语、那些表述是否科学。文字编辑也把道关,因为不是所有的老师都学的中文,即使是中文专业的老师也并不一定能编好教材,它要求简单明了。但无论如何,主体只能是教师。为什么?因为只有你懂学生,你了解专业,了解企业。前面提到的那些人他们开发教材的话,不了解这些,往往开发出来的教材脱离学生的实际,过去的教材多存在这样的问题。

       第五,教师课改的准备问题。教材的课改需要教师转变观念,一是人才观,不要认为高职学生的文化素养差,他们同样也有相应的才华。二是即使高职学生在文化成绩上有一些差异,但他们也能成才,只要方法得当。三是要认识到要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才是合格的高职教师,合格不简单是高学历、高职称。四是教学观,职业教育的教学观是“做中学,做中教”,在实践中教学不是职业教育的教学观。五是要注重个别差异,要因材施教,注重职业导向。六是质量观,不仅是让学生就业就是质量观,而是要为保证学生毕业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要让老师们明白为什么要课改。我觉得这是当前课改中的最大问题。因为多年来课改的“多动症”已经引发了老师们的“疲劳症”。老师们形成了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惯性。所以一定要让老师们懂得为什么要课改,道理要很通俗、很透彻。如果让我回答这个“为什么?”我会对老师说,这首先为的是老师。如果在你的课堂上只有1/3的人在听课,2/3的人在趴着睡觉、听MP3……在这种情境下,你能有愉悦的心情完成课程,并收获职业成就感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们搞课改就是要让学生抬起头来,认真有兴趣的听课,收获职业的成就感。其次是为了学生。那些趴着睡觉的学生也有他们的“无奈”……最主要的原因是听不懂。这种“听不懂”的状态不是一堂课、一天课,很可能两年的专业学习都是这样度过。这仅仅是学生的错误和不足吗?真应该反思一下学生的处境。为了这些孩子,我们真应该做些什么。课改势在必行。三是要学会使用新的教材,转变教育行为和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例如基于项目过程的教学模式出来以后,怎么进行使用?理实一体项目教学怎么教、怎么学?谁来教,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这些都没有固定的方法和模式,也没有专门的指导,需要的是创造性地教学,你需要了解教材、了解学生,有针对性地去教。用什么方法靠你自己去摸索,实践了成功了就是对的,你将是这方面的专家。所以在课程实施这个层面上,我一直认为教师太重要了。

       第六,实训的配套。前面曾讲过,现在一些学校实训基地的建设相似度很高,例如护理专业,我在苏州、上海等地参观过,都很漂亮、先进,但感觉像张三效仿李四、李四效仿王五。假设王五的这个是错的,那么连带的其他人都会相继出错。这个问题归结起来就是没有考虑过别人建设的内涵是什么,照搬外部模式,最终导致失败。另外由于专项基金的来源不一样,出现了一边课改还在进行中,另一边实训室、实训中心、实训基地已经建好,出现先硬件建设后专业结合的现象,结果往往实际使用效果不大,造成很大浪费。事实上,实训配套要紧密结合专业,紧贴课程改革。举个例子,我曾到一个学校去评估,参观其汽修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相当美观,现场操作热火朝天,但从它的布局和课程安排稍做分析,就能看出即使24小时全天工作,课程任务也无法完成,显然这个实训基地的建设如同该院校长的坦白“为了应付评估检查”。那么,我现在要强调的是:教学环境非常重要,它本身可以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我举一个例子,广州的白云学院,它里面有中职、高职,还有本科,在高职这个汽修实训中心,首先他要求自然班,四人轮班,不能超过20人,然后他要求所有课都在这个实训室进行,教师有工作室,配置投影仪、小黑板,四周都是设备,角落里摆放几张椅子。采用的教学模式是“先做后学,边做边学”,在实践中教理论,老师教学的第一件事是先示范该怎么做,学生随即进行模仿,教师在过程中一个个纠正规范。等学生都会做了,再告诉他们这么做的原理。这样的教学模式、教学环境能产生什么变化呢?一是“我”是不是合格的教师,如果高学历却无动手示范能力那也是不合格的。二是在这样的课堂里没有人会睡觉,手头都有活。三是课程后段总结的时候,学生踊跃回答问题,养成了良好的自学习惯。因为在总结“这个为什么”的时候,其实相关课程原理都在课本中,学生可以通过自学完成。你说这样的课程改了没有?其实他就改了两条:在这样的教室上课,用这样的模式上课。反过来,如果我们还在传统的教室上课,教师本身缺乏动手示范能力,又如何引发学生兴趣。

       第七,教改的激励机制问题。所有领导都遇到过这样的事:你让老师去参与,老师心中有一句话,你该如何回答。老师心里怎么想的呢?“我参与了,有什么好处?”、“我不参与,你拿我怎么办?”。就跟校企合作一样,合作与不合作全在能否实现双赢。我个人觉得好办,一是形成管理机制,将其纳入职称评定条件,实行一票否决。二是搞成专项,教改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有效的利用教学时间。另外,高职院校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几年扩招以后,学校规模都很大,生师比例非常悬殊,一个老师要上很多的课,老师本身还有学历提升的任务等等,常感精力有限,无法全心投入课改。面对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处理好有效教学和无效教学、高效教学和低效教学的关系。我们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以营销课程为模块,过去这个课程要上7个课时,现在2个课时就能完成。第一课时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形成营销团队,明确营销任务,过程中学生自觉翻阅书本和咨询相关人士了解相关知识,各自完成营销策划。第二课时各团队逐个演示自己的设计方案,由其他团队点评优劣,教师总结。最后优化完善营销方案。课改没有时间的说法是不成立的,通过有效教学赢得时间,是可行的。但是这样操作教师又不愿意了,因为7课时的报酬远远高于2课时的,即使拖沓也要坚持传统教学,这时我觉得解决的办法是在鼓励教师充分利用休息时间(如寒暑假、周末)的同时,对于承担课程开发主体任务的教师,高职院校有必要适当考虑降低其课时数,但不要减少其收入。

       第八,课程改革的知识体系问题。前面讲过教师培训很重要,情景很重要,激励机制也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还要建立一个以专业为基础的课改数据平台,这个数据库里有什么呢?它有优秀的人才培养方案、主要特色课标、优秀的教材、精品课程、教育成果、公开课的教案及视频。国外的教育这方面做得比较好,资源的共享比较充分。所以我们要考虑的是要鼓励教师参与课改,另一方面要便于教师参与。还有就是校企合作机制的保障。课程改革离不开科研与教研专业人员的支持与援助!除了专业课程论证、教材开发、师资建设、教育方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还要处理好做事与做人、理论与实践、硬技术与软技能、今天与明天、就业与升学、文化课与专业课、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的关系。但其中还有一些难题,顶岗实习在现有的环境下比较难,因为这项工作不是教育部说了算,企业的配合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把我们校内的实训做实了,我们才能确保我们的质量,才能确保学生的核心竞争能力。高职课改的难点是“开发”还是“实施”,如果说“课程开发”涉及的只是个别教师,那么“实施”涉及本专业的所有教师,涉及需学校配套的各个方面!课程开发前6个环节,虽然解决了课程目标、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问题,但是,如果教师没有积极地参与,无动于衷,他们中大多数仍是课程改革的“旁观者”,那么,这一场课改只是政府官员、课程专家、高职院校长之间的自娱自乐、卡拉OK,热闹但不解决问题!任何教育改革,尤其是课程改革,没有教师的参与,是不可能成功的!如果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行为不改变,那么,再“精品”的课程、再“优秀”的教材,也不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用“老”的方法来教“新”教材,其教学效果可能比原来的还要“糟糕”!因此,当前专业课程改革校本实施中的最大问题是师资问题!

       那么眼下我们该怎么办呢?一是加强专业教学法的研究,实施项目教学的有效教学。那么,什么才是“有效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呢?我认为有效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必须符合以下特点:1.符合专业的特点;2.符合职业教育教学的特点(做中学、做中教、实践中教理论);3.符合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基础与认知特点(文化基础差,形象思维活跃,不善抽象思维)。教师们抓住上述的特点,就可以有效地开展并创新教学模式。谁来研发?职教专家、教学论与教学法专家、行业培训专家、学校专业教师——共同开发!但是教师是主体,当然可以共同开发。

       二是加强高职专业教师培训,使其在“观念上”“技术上”为当前这场课改做好准备。1.加强理念学习。为课改实施作好“观念上”的准备。正确理解实践导向的“项目课程”,至少它可以解决目前我国职教课程中的两大难题:“学用一致”的问题和“普遍厌学”的问题。通过“真实”环境下的“做中学、做中教、实践中教理论”,让学生学起来,提高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乐趣,增强学习成效,这符合职业教育的特性与高职生的认知特点。2.技术培训,为课改实施作好“技术上”的准备。通过培训,让教师了解:什么是“项目课程”?项目课程如何开发?如何实施?新教材如何使用?通过培训,让教师改变:教学观念、教学行为、教学模式,最终实现职教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转变!

       三是全面开展校本课程开发,把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的专业发展整合起来。“校本课程开发”是开展课堂层面的职教课程改造;是对现有“教材”的“二度开发”;是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创造能力展示的最佳“舞台”;是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最佳途径;把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有机的整合起来,是高职院校校本教师培训的最佳策略。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校外进修、校本培训、行动研究。优秀教师的成长轨迹:日常工作—问题—思考—学习—试验—总结—新问题(日常工作)。教师专业发展要经历的几个阶段:问题—研究—方案—实施—总结—专家。那这与校本教材开发有什么关系呢?我认为在高职院校中,教师应该是教什么就要研究什么。校本教材的开发,教师首先需要研究课标(教学大纲);其次要研究你的学生;再次是要研究生产服务一线的要求。因为没有三个研究,开发的教材是没有用的,有些可能还是过时的。只有真正研究了,开发出的教材才是实效的。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不足之处对教材进行优化,如难易程度上对自己学生的“适切性”、内容上的“先进性”、考虑合适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与评估手段。如果所有的教师都这样做了,这就是行为研究过程,就是教材开发过程和课改过程。这才是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最佳途径,比任何培训都有效。

       后面两点前面讲过了,这里只简单点一下。四是强化教师的主体地位,减少其工作量,建立激励机制,让教师有时间、有精力、有兴趣参与课程改革。

       五是建立“以教材为核心,以专业为基础”建立资料库,汇集优秀项目教材与经典教学案例,供广大教师选用。

       职教课改到什么程度才算成功?让学生“学起来”!让学生普遍的“厌学”变成普遍的“乐学”;让教师普遍的“厌教”变成普遍“乐教”。让学生感到“学的东西有用”!对学生就业有用,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有用。“有用的东西”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当学生真正“学起来”了,我们才能实现我们的课改目标!否则,再好的目标也等于“零”!因此就当前而言,“让学生学起来”是第一位的!

标签:;  ;  ;  ;  ;  ;  ;  ;  ;  ;  ;  

当前我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_课程开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