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的视角看生活:(1)心理社会治疗的理论与方法_人生哲学论文

从新的视角看生活:(1)心理社会治疗的理论与方法_人生哲学论文

以新的视角看待人生〔1〕——心理的社会治疗理论与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角论文,以新论文,理论论文,心理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代社会中,许多人常常会感到孤独和痛苦。对于这些心理问题,传统的心理学中依理论观点的不同,有精神分析、行为矫正、认知治疗以及人本主义的“患者中心疗法”等多种心理治疗方法。本文所要介绍的则是一种以新的视角看待人生的治疗方法——心理问题的社会疗法(social therapy)。这种心理治疗方法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科学哲学博士佛雷德.纽曼提出来的(Newman,1996)。它强调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表演(performance )和重创人的发展(re-initiating humandevelopment ), 因此被称为是一种表演性治疗取向(performatorytherapeutic approach)和重创人的发展的方法。据纽曼本人称,社会治疗法现已在美国的亚特兰大、波斯顿、纽约、费城以及旧金山等地得到越来越多的实际应用(Newman,1996.P.243)。

1 孤独与痛苦的根源——对自我的误解

社会治疗学家认为,人类对自我的深刻误解是造成当代社会中人的孤独与痛苦的主要根源。纵观人类的生活,人们的社会性是先于个体性的。人们从婴儿的学语开始就是在模仿他人,扮演他人,最终内化了社会活动并开始有了社会个体的意识。人们是从社会活动这面镜子中看到自己,于是有了“我”的概念,分辨出“我”的思想和“我”的感情。个体自我概念的出现是以社会的活动、历史的活动为基础的。

当一个孩子降生时,他立刻进入到一个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在这个环境中已有其他人的存在,并构成整个生活。这时,家庭生活就象一条繁忙的街道,你一拐弯就上了街道,站在那儿了。而街上的繁华并不是从你降生时才开始的,并且这一切在你离开以后无疑还将继续下去。婴儿就是这样,他们并不想参与家庭生活,也不知道自己已经生活在家庭中了。孩子们在历史性的活动中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个社会性的个体。

个人的自我意识是社会经验的产物,而社会经验是个复杂的过程,在造就了自我概念的同时又抹杀了个人的社会记忆。换言之,个体往往否定了自己最初的社会历史性,只以为“我”是真实的、最根本的,自然地反映在社会之镜中,而社会生活、历史表演却是被制造出来的,人为地强加于本来的我之上的。这种现象是一个有趣的矛盾。

“自我”把一个人从社会历史中分离出来,他开始相信自己就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孤岛。于是,他把人生看成是生与死之间的一个短暂停留,把自己看成某一特定时期中社会的产物,自己的生活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对人生持这种看法的人,意识不道自己与其他人一道正是整个人类历史文化的创造者。这种对自我的误解使他有了深刻的孤独感,精神上的痛苦亦随之而来。

2 走出自我——创造快乐人生的基点

那么,治愈这种疏离之苦的良方是什么呢?社会治疗法的倡导者认为,基点在于冲出对自我的误解圈,重新建构人们的社会感和历史感,学会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充分意识到在社会这个生生不息的舞台上,自己是其中的一分子,应当发挥自己的作用。

重建人们的社会感和历史感,听起来很简单,而具体做起来却又会感到不知从何入手。当代西方的社会治疗学家针对这一普遍现象提出的建议是:从扮演他人角色入手。如果象莎士比亚说的那样,世界就是一个大舞台,那么我们每一个人既是表演者也是观众。社会治疗专家认为,然而在我们当代现实的文化中,日常生活中的表演却是被否定的。人们的思想观念中把表演的概念挤到生活的一个特定的角落里去了,就象政治与哲学的处境一样,被制度化、职业化了。表演的地位变得象娱乐一样无足轻重,它只被少数的聪明人制造,而其余的人只能被动地消费。这是人们对表演的普遍误解。正是这种误解,使人们在生活的舞台上既做不好演员也做不好观众,不是挑错就是抱怨,失去了对生活的欣赏能力,生活也就失去了它本来的乐趣。

究竟什么是真正意义上表演?它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遍行为有什么不同呢?社会治疗学家指出,人与动物的区别之一是人对于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有能力进行选择。这种对行为方式的选择实际上就是一种创造性的表演。人们在这表演中得到发展。另一方面,普通的行为则只是个人在社会生活道路上根据社会所赋予他的角色,如性别、年龄、种族、阶级等去表现的行为。由此看来,在社会治疗学家的眼里,自觉的选择是“真正意义上的表演”的本质特征,也是与普通行为的本质区别,而这种表演又正是走出自我、实现快乐人生的基点。社会治疗学家进一步指出,自觉选择意味着人们对于自己的角色规范要有某种灵活的遵从,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他们分析道,人们从儿童时代起直至后来都是在家里、学校及其它稳定的社会组织中演习着自己的角色。在社会这面镜子中,人们看到自己是妻子或丈夫,是职员或领导者,是消费者或什么别的角色。这些角色帮助人们理解人生舞台上的剧情。角色的作用在于赋予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必要的规范。试想一下,如果人们每天都要选择到哪里去睡觉、吃饭,跟谁一起睡觉、吃饭以及其它一些日常的问题,那么生活将变得非常繁琐复杂。但是如果过分强调角色与规范,则人们又会固步自封,处处受到约束。孩子们常常被大人告诫“要守规矩”就是指要遵守角色规范,否则会受到惩罚。当一个男人不能挣到足够的钱供家用时,就会被认为不是“真正的”男人;而当一个女人到了一定的年龄不嫁人生子也会感到自己不是“真正的”女人。这表明社会角色也会过分地控制、约束人们的生活。

角色行为可能会有一种自动化的倾向。例如,人们买东西时会排队,拨错了电话号码会说“对不起”,等等。相比而言,表演却是创造性的。如果说行为是社会制度强加给人们的,对每个成员的要求或多或少是相同的。那么人们在表演中却可以表达自己在历史与社会中的独特性。这时人们已不仅仅是自己了。很多人以为,行为(包括情感性行为)是以“自然性”为其特征的,而表演则是虚假的,只有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才是合情合理的。如此看来,在社会的文化中,人们存在的历史性、表演性维度已经被大大地削弱,甚至被职业化,以至于不被允许在日常生活中有所表达了。

然而,人类是一个很会表演的物种。婴幼儿的呀呀学语就是在表演讲话。他们在模仿大孩子和成年人的时候,自己并不知道在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的角色。他的模仿行为并不是鹦鹉学舌式的单纯模仿,而是一种创造性的模仿,是在社会情境中表演他人的角色,是实现从婴儿学语到成人交谈的既普通又神奇的飞跃。儿童没有自我意识,因而无法欣赏自己的表演;成年人有了自我意识,却又因此而构成了对表演的障碍。当人们刚刚能够在社会之镜中看到自己时,同时却也被这镜中的影像——“自我同一性”困住了。也就是说,为了适应社会生活,人们在儿童早期的历史表演中产生的自我却阻碍了后来的继续表演。

基于上述的考虑,社会治疗学家的结论是:对于儿童来说,没有自我可言;而在成年人那里,除了自我却几乎什么都看不到了。正是这种自我意识、自我中心主义使人们变得愚钝和停滞,让人们生活得不愉快。所以,走出自我的困境,是实现快乐人生的基点。

3 学会哲学思考——走出自我的第一步

社会治学专家认为,要走出自我的困境,重要的第一步是学会哲学思考。

所谓哲学思考是怎样的一种思考呢?社会治疗理论的提出者们指出,在我们的文化中,许多人一想到哲学,首先想到的是那种狭义的哲学,也就是那种只有少数的职业思想家才有资格谈论的东西。而这里所谈论的哲学则是广义的,是一种最基本的社会活动。它的特征就好象日常生活里的对话。哲学对话在很大程度上是提问题,并弄清这些问题的意义。更确切地说,是对那些看上去微不足道的小事情问些大问题。这也许是哲学思考看上去有些古怪的原因,然而,正是这种思考能够帮助人们从狭隘的自我中走出来,从现实的苦恼中解脱出来,帮助人们理解自身的历史存在性,从而在社会与历史的交叉路口找到人生的真正快乐。例如,一个人在上班的路上想从银行取一笔钱,可是碰巧自动取款机出了故障,而柜台前已排了长长的一对顾客。如果他排队等待,上班就会迟到,于是他焦虑万分。他完全被这个特定的社会情境所困扰住了。这个时候,如果你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历史性存在,你就能够欣赏到,在这个高科技的时代,电脑是人类多么伟大的成果,虽然有时也会出一些毛病。

社会治疗学家指出,快乐在于对生活中的冲突懂得欣赏,对它们有自己独特的体验。生活在社会与历史的十字路口,每个人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与历史角色之间有着无比丰富的关系。这种对我们自己既可笑(我们就是这种一边排队、一边看表,还要保持心理平衡的动物)又崇高(我们是独特的、有创造性的物种,我们的活动将构成历史)的理解,不时蕴含着人生深刻的快乐吗?(Newman,1996,P.75)

他们进一步指出,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是在社会意义上的重要与在历史意义上的微不足道同时存在的。如果人们能够持续不断地感知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平凡和伟大,可笑与崇高,那么他们就能充分领略生活中的快乐;而如果他们固守着单一维度的社会意义上的自我,则只能说明他们还没有完全了解自己(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整个人类),于是他们会痛苦、不快乐,和周围的人疏远,甚至与自己也疏远了。

生活中缺少了哲学思考,历史就会变成无足轻重却非常乏味的作业。人们进行哲学思考的能力已经越来越微弱了,与之相伴的是人们对自身历史性存在的感知、对快乐的感知的能力的弱化。社会治疗学家具体地分析道,在我们身边,常常会发现这样两种不快乐的人:一种象电影批评家,用挑剔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另一种象影迷,热衷于影片中的角色,并相信银幕上的一切都是真实的。批评家对生活缺乏欣赏的态度。他们只注重生活的历史感,于是成了生活的“局外人”,成为不合时宜的“革命者”。影迷缺乏的则是历史感,只能看到自己在社会之镜中的影像,并认为这就是生活的全部,于是就象希腊神话中的美少年纳希索斯一样,因为爱上了自己的影子而失去了生命的前途和希望。这种生活无疑是营养不良的、孤独的和痛苦的。批评家和影迷都无法欣赏到个体自我与社会历史之间的动态关系,历史表演与社会现象之间、命运的不确定性与自我同一性之间的动态关系。(Newman,1996,P.56—57)

社会治疗学家基于这种分析,喊出的口号是,学会哲学思考,走出自我。这样人们便能“看到自己在生活的大舞台上精彩表演的历史瞬间, 将会发现人生处在历史与社会交汇的地方这种奇妙的快乐境界”(Newman,1996,P.58)。

4 重创发展——实现快乐人生的必由之路

在世界上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人:他们似乎已经拥有了一切,但却并没有从所拥有的东西中得到快乐;另一方面,世界上也有的人在物质上或其他方面并没有什么优势可言,但却生活得很愉快。这后一类人懂得用所拥有的东西去提高自己生活的质量,其中的奥秘很多人也许很难了解,甚至不会相信。在生活中人们常常可以发现这样的情形:两个人的客观条件很相似,有着相似的生活环境、社会地位、家庭、邻里、同事,然而其中一个人可以全身心地投入生活,而另一个人却是表面上礼貌地应酬着,私下里一边惦记着自己的钱包,一只眼睛盯着自己的手表,不停地算计着“这要花多少钱”、“这会用掉多少时间”或“这对我有什么好处”等等。

社会治疗学家在揭示这类现象时又指出,当然,人类可以只为了活命而吃饭,不必去计较食物的色、香、味问题,于是做一切事情不必去思考。但这样的结果就是自己在生活中没有快乐,并且别人与这样的人相处也会感到索然无味。

快乐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它与享乐有很大的不同。二者之间一个主要的区别在于快乐比享乐更加丰富、更加持久。当然这不是指量上的区别。享乐是当今社会许多人的追求,是从现实生活中谋取尽可能多的快乐。而快乐却不是谋取来的,恰恰相反,它是通过自己的付出而得到的。快乐可能来自于做自己喜欢的工作,献身于一项伟大的事业,或仅仅是养育自己的孩子。快乐的人能够在单调乏味而又喧闹嘈杂的生活中由于做着自己所选择的事而被激动、被感动,一边迎接着生活的挑战,一边感受着生活的乐趣。这种付出大于获得的生活,因创造了其它的可能性从而打开了通向发展、通向快乐的大门。

在社会治疗学家看来,快乐与发展总是紧密相随的。这与传统心理学中有关人的发展的观点有所不同。传统的心理学认为,人类在儿童时期以后的几年便停止发展了。儿童早期的经验对于塑造一个人的人格有着永久性的决定作用。当一个儿童到了五、六岁或十岁时,就会达到在认知和情感方面的定型,这就决定了他以后的一生能够学习什么、学习多少,甚至学习速度的快慢。持这种观点的传统心理学家认为,虽然他将来可以继续学习,但那时的学习已经不能促成实际的发展了。

社会治疗学家则认为,在人类的文化中大多数人成年以后的确停止了发展。但这并不是传统心理学所认为的那样,而且他们所处的环境不再允许他们扮演别人的角色了。幼儿式的呀呀学语,这种创造性的模仿对大孩子来说已经不再合适;如果成年人进行这种尝试性的活动则通常会被看作是不成熟或精神上有毛病。儿童的发展是从表演开始的,也就是对他人的模仿。虽然他们在这样做的时候自己并没有意识到。当他们长大一些的时候,总会被告诫“不要假装这样,你已经是大孩子啦”!于是孩子们在童年早期扮演他人角色的历史舞台被拆除了。取而代之的是一面面社会之镜,从中他们可以看到自己的样子,是快乐的、羞涩的、灵活的、迟钝的,还是讨人喜欢的。根据这些人格上的特征,他们形成了各自的自我同一性。这种自我同一性决定着他们后来的一生中能学习什么,学会什么,以及能做什么。

当然,这些只是传统心理学的观点。现代心理学家们的观点与此大不相同。一些现代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发展贯穿于人的整个一生中。社会治疗学家的观点与此是一致的。他们进一步指出,发展的停滞是人类的一个人为的灾难。当人们停止发展时,并不是意味着他们的发展达到了极限,而是由于他们在固定的环境中不断地进行着熟悉的、重复性的活动。一个人如果停止了扮演他人的活动,也就意味着停止了对自己的超越。

社会治疗学家对于注重“获取”而不是“付出”的社会文化现象给予了批评。他们认为,在注重“给予”的文化中,每个人都用最大的感情和精力去谋求尽可能多的东西。男人的准则是尽可能少地付出,女人的准则是只能为了得到而付出。在享乐与索取的原则支配下,人们发展的余地就变得微乎其微了。而当人把“付出”作为生活的主要原则时,他就会有意识地选择将如何去行动,要担当什么样的角色,因而他付出的越多,在生活中得到发展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总而言之,在社会治疗学家看来,生活中缺少了发展就不可能有人生的快乐。不断发展是实现快乐人生的必由之路。当人们被局限在社会的各种规范、各种角色中时,就不会再去思考应该怎样去生活。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没有必要去想自己是谁,也不知道生活中还会有多种其它的选择。他们只觉得生活本来就是这样单调的、毫无快乐的经历。与此同时,社会治疗学家也指出,发展是实现快乐人生的必要条件,但却不是唯一条件。换言之,生活中有了发展并不一定能给人带来快乐,因为发展不是一种万能药。那么,发展的意义是什么呢?“发展将为生活打开可能性的大门,在各种事情、各种问题上给我们更多的选择。我们可以使自己由于选择了某种生活而快乐,由于体验到发展的自由而快乐。”(Newman,1996,P.54)

(根据Newman, Fred Performance of a Lifetime ——APractical—Philosophical Guide to the Joyous Life.1996.编译)

标签:;  ;  ;  

从新的视角看生活:(1)心理社会治疗的理论与方法_人生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