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电灌区农田防护林综合效益评价

景电灌区农田防护林综合效益评价

郭玉朋[1]2003年在《景电灌区农田防护林综合效益评价》文中指出景电灌区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对改善当地的农业生态条件,保障人们生活的正常进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产生的多种效益十分显着。对防护林体系综合效益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分析其产生效益的机理,将有助于促进区域农田防护林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本文运用经济学、生态学、造林学等原理和方法,对景电灌区农田防护林体系综合效益进行评价分析,结果如下: 1.根据林分样地调查数据,建立景电灌区农田防护林现实林分生长量预估模型,计算得到林分生长过程表和各龄级平均货币收入表,研究得到该区农田防护林林分轮伐期为18年。由各龄级平均货币收入表和所确定的轮伐期计算得出景电灌区农田防护林体系年平均木材生产效益为19071068.7元。并应用相关计量法,计算得出农田防护林体系的年林副产品效益为4027647.4元,年经济林果品效益为4966950元。以上叁项合计,得到景电灌区农田防护林林分年平均经济效益为28065666.1元。 2.农业增产效益是防护林生态效益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采用数量化理论方法,研究分析森林覆被率、降水量、受灾百分率、作物品种改良、化肥施用量、农药试用量等6项因子对农业产量的影响,得到景电灌区农田防护林体系的年平均农业增产效益为17948564.8元。景电灌区农田防护林体系的其它生态效益分别为:提高土壤肥力效益9585064.8元,制氧效益24351016.3元。几项合计,得到景电灌区农田防护林年平均生态效益为51884645.9元。 3.景电灌区农田防护林综合效益经济计量研究表明:灌区农田防护林年综合效益为88370011.8元,其中,经济效益28065666.1元,生态效益51884645.9元,社会效益8419699.8元。 4.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景电灌区农田防护林体系的区域生态效益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区域气候指标年均气温、年最高气温、年最低气温、年降水量、年均风速、无霜期等因素与区域森林覆被率的关联度分别为0.5781、0.5691、0.6095、0.5671、0.5739、0.5647、0.568。这说明景电灌区在目前的防护林体系建设规模下,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对区域气候的影响并不显着。 5.综合分析认为,制约景电灌区农田防护林体系综合效益的因素主要有:农田防护林面积较小、林种比例和树种结构不合理、病虫害发生严重、经营管理粗放、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农田防护林建设与其他各业建设之间存在一定矛盾等六个方面。针对景电灌区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现状和效益现状,提出了加快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步伐、调整林种比例和树种结构、发展节水灌溉体系、加强对农田防护林的管护、加强法制建设、加大资金投入等发展对策。

冯宜明, 王辉[2]2010年在《景电灌区农田防护林体系生态效应观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对景电一、二期灌区农田防护林体系现状及防护、增产效应的定点调查与测定,对比分析了林带的生态效应和作用。结果表明,在林带迎、背风面0~6H处,其生态防护效应表现显着。而随着与林带距离的增加,其生态防护效应表现出递减趋势,并且其生态防护效应随林龄的增大而提高;在灌区内农田林网较为完善的地带,防护林保护下的小麦、玉米产量分别提高18.3%和13.7%;林网内农作物千粒重要比空旷区对照点的千粒重提高15%~18%左右,林带的农业增产效益明显。但在农田林网不健全的条件下,防护林的增产效果表现微弱。综合分析认为,该区域农田防护林体系的生态、经济效应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丁峰, 李亚, 苏万红, 魏怀东, 纪永福[3]2015年在《景电灌区农田防护林衰败及优化模式》文中研究说明景电灌区农田防护林网是景电灌区防护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查景电灌区农田防护林衰败现状,分析退化原因,提出优化改造模式,为景电灌区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从而发挥可持续效益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1)以杨树为主要树种的景电灌区农田防护林网目前呈严重衰败状态,尤其在个人管护的区域,残缺断代现象严重,部分地方甚至基本消失;2)病虫危害,耗水、胁地严重而被砍伐,耕地次生盐渍化导致树木生长不良、枯死,树种单一、结构不合理,管理不到位等是造成农田防护林衰败的主要原因;3)叁倍体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廊坊(P.langfanggensis)、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刺槐(Robinia pseucdoacacia)、白蜡(Fraxinus chinensis)、鸣山大枣(Jujube minshan)等树种为该地区农田防护林建设的适宜树种,可采用农田防护林杨树优势树种轮换、针叶常绿树种优化改造、生态经济型防护林网营造等模式对景电灌区农田防护林网进行更新改造。农田防护林网的改造,将对完善防护林体系,保障景泰绿洲的安全产生重要意义。

李金花, 王辉[4]1999年在《风沙沿线新灌区农田防护林体系小气候效益观测分析》文中认为通过对景电灌区农田林网内、灌区边缘农田与沙地交接过渡带和灌区外围沙地小气候的定点观测,结果表明,农田防护林体系能有效地防风阻沙,春季增温,夏季降温,增加空气湿度,明显地改善灌区小气候,创造有利于农作物生长的环境,确保景电灌区农业稳产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刘丽霞[5]2007年在《绿洲农田防护林系统水分生态特征研究》文中提出农田防护林是甘肃省景电灌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农田防护林建设对防御农业自然灾害、改善农田小气候和土壤水分条件,创造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保证区域农业生产,均具有十分显着的作用。但农田防护林建设也带来了“农林争水”与“水分胁迫”等不可回避的负效应。本研究采用野外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景电灌区绿洲农田防护林系统的土壤水分蒸发量和土壤含水量等水分生态特征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观测研究,得到了以下的初步性结论:(1)农田防护林系统内土壤水分蒸发量在灌溉后有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但林网内土壤蒸发量低于对照点。在灌溉前1d,农田防护林系统的土壤水分蒸发量比对照低62.35%;灌溉第4d,林网内平均日蒸发量为1.20mm/d,比对照点低45.84%;到灌溉后第6d,林网内仍低于对照点的1.12mm/d,低29.68%;灌溉后第10d,林网内土壤蒸发量比对照点低39.86%。表明绿洲农田防护林系统能有效减弱土壤蒸发量。(2)在林带背风面不同部位上土壤蒸发有差异。在林带背风面1.0H范围内,越靠近林带,土壤蒸发量越大;但在1.0~3.0H,与林带距离越远,土壤蒸发量则越大。即随着与林带距离的增加,林网内土壤水分蒸发量表现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3)在作物生长不同时期,农田防护林系统土壤蒸发有差异。在拔节期前,林网内蒸发量高于作物拔节后,平均高36.72%,系统内各测点土壤蒸发量超过1.00mm/d的占37.14%;拔节后作物叶面积指数增大,植物覆盖度提高,各测点蒸发量大于1.00mm/d的只占到17.14%,作物蒸腾占优势地位,土壤蒸发占次要地位。(4)农田防护林系统内土壤水分含量在垂直方向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变化,在作物拔节期前后土壤含水量垂直方向上大致都呈“高-低-高”的变化趋势,表层0~20cm土壤含水量较20~40cm为高;在40cm处含水量最低,平均含水量只有6.69%;60cm含水量较高,含水量平均值达到了8.41%。分析认为,土壤水分垂直方向的差异主要是由作物根系的生命活动和土壤质地的特殊性所造成的。(5)农田防护林系统土壤水分水平分布随着与林带距离的增加呈“低-高-低”的变化趋势。在林带背风面0.3H范围内,土壤含水量明显不足;0.3~1.5H范围内,随着距离增加,田间含水量由低至高逐渐增加。说明林带与农作物的水分竞争主要集中在0.3H范围内。(6)在林带背风面的不同部位处土壤水分含量差异较大,在1.5H处土壤水分含量的平均值最高为11.30%;在0H处最低,为6.84%;0.3H范围内防护林带与农作物争夺水分激烈,此范围内土壤含水量明显不足。(7)作物在生长时段内,防护林系统中0~60cm土层平均含水量与林带距离的变化均大致呈抛物线状分布,作物拔节前后含水量(SM)和防护距离(X)的回归方程分别为: SM(X)=6.643-0.653X-1+2.329X R2=0.7333 SM(X)=6.334-1.013X-1+3.472X R2=0.5650(8)防护林系统土壤含水量与土壤蒸发量相关变化趋势在林带背风面0.3H范围内正好相反,而在1.0~3.0H范围内变化比较一致。这表明农田防护林网中土壤蒸发量及土壤含水量的变化与林带的防风效应和林网内作物的生长状况密切相关。(9)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风速、太阳辐射及土壤含水量等因子对土壤水分蒸发都有一定影响,其影响程度依次为:土壤含水量>太阳辐射>空气相对湿度>风速>气温。(10)风速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较为显着,二者呈负相关关系;气温、空气相对湿度和太阳辐射与土壤含水量的相关性不显着。

宋汉国[6]2008年在《景电灌区农田林网更新改造技术研究初探》文中研究指明景电灌区是紧邻沙漠边缘的灌溉农业区。稳定的农田林网对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农业的稳产高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于上世纪70~80年代的灌区农田林网由于成熟采伐、病虫危害和疏于抚育等各种因素正濒临支离破碎的边缘,更新改造必要而迫切。总结了农田林网更新改造的实用技术,对于相近地区的林网改造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李金花, 王刚, 王辉[7]2004年在《景电灌区新绿洲林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文中研究说明在明确了荒漠绿洲林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测度荒漠绿洲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并对甘肃省景电灌区新绿洲林业发展状况进行了测度评价,得出该区林业可持续发展指数DSD=0.428,为非可持续发展状态,测度结果符合当地林业的发展状况,表明该指标体系可用于灌区新绿洲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测度与评价。

徐向宏, 王婷婷, 雷文文, 冯宜明[8]2010年在《景电灌区绿洲综合生态系统管理耦合技术评价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以甘肃省景电灌区的3种典型村落(紧邻沙漠的大咀子村、以砂田为传统耕作方式的寺滩村和以盐碱地种植枸杞为主的红跃村)为研究对象,采用参与式方法调查了村民对沙地封育、保护性耕作、盐碱地种植枸杞(Lyciumchinense)、生态家园建设、防护林体系建设5项措施构成的绿洲综合生态系统管理体系的接受程度,利用层次分析法量化分析农民对管理措施的认可度和满意度。结果表明:目标层满意度加权平均值为8.569,说明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的各项措施得到了农民的普遍认可;各准则层满意度权重排序为:沙地封育(0.417)>保护性耕作(0.263)>盐碱地种植枸杞(0.160)>生态家园建设(0.097)>防护林体系建设(0.062),各指标贡献值差异明显,说明农民对5项措施的认可度和满意度不同;不同村落对综合生态系统管理体系的认可度不同,同村落对不同管理措施的满意度及认可度权重差异较大;针对灌区发展现状,结合评价结果,提出了绿洲综合生态系统管理耦合技术及建设对策。

王婷婷[9]2009年在《干旱区绿洲综合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及管理技术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绿洲是干旱区水资源条件相对较为优越的一个独特的生态类型区,是干旱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地。景电灌区绿洲是一个新开发的人工绿洲,生态系统极为脆弱。本研究运用能值理论与方法对该区生态经济系统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应用参与式方法对其综合生态系统管理技术体系进行了调查评价,以期找出该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灌区绿洲综合生态系统的管理耦合技术及建设对策,以促进景电灌区及河西走廊绿洲综合生态系统管理,为区域生态、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以盐碱地种植枸杞为主要生产模式的红跃村落生态经济系统的各项能值指标为:环境贡献率0.03、购买能值比率0.97、工业辅助能值比率0.69、有机辅助能值比率0.21、净能值产出率2.02、能值投入率8.84、环境承载力2.56、能值可持续性指数0.79、自系统能值反馈率0.04。枸杞种植这一生物治理盐碱地措施以高耗能、密集的人力投入、施肥灌水量大等高经济投入为基本特点。2.紧邻沙漠的大咀子村落生态经济系统的各项能值指标为:环境贡献率0.05、购买能值比率0.95、工业辅助能值比率0.40、有机辅助能值比率0.28、净能值产出率3.10、能值投入率2.12、环境承载力0.82、能值可持续性指数3.77、自系统能值反馈率0.09。该村落生态系统为一般灌区农业生产模式。3.两典型村落生态经济系统的生产体现了景电灌区特点:引黄提灌工程扬程高、耗电量大,人力服务投能高,化肥投入量大,灌水量大。4.红跃村枸杞经济林生产模式的各项能值指标为:能值投资率52.40、净能值产出率3.03、环境承载力2.00、能值可持续性指数1.52;玉米生产模式的各项能值指标为:能值投资率13.9、净能值产出率1.36、环境承载力7.31、能值可持续性指数0.19。枸杞生产模式与玉米生产模式的各项能值指标的比值是:能值投资率3.78、净能值产出率2.24、环境负载率0.27、能值可持续性指数8.19。枸杞生产模式使得红跃村落后、封闭的生态经济系统变得开放、活跃,增强了可持续发展的潜力。5.对绿洲综合生态系统管理体系的5项主要措施的参与式评价结果表明:目标层满意度加权平均值为8.569;各准则层满意度权重排序为:沙地封育(0.417)>保护性耕作(0.263)>盐碱地种植枸杞(0.160)>生态家园建设(0.097)>防护林体系建设(0.062);各指标贡献值差异明显;不同村落对综合生态系统管理体系的认可度不同;同村落对不同管理措施的满意度及认可度权重差异较大。6.在能值分析与参与式评价的基础上,研究提出景电灌区绿洲综合生态系统管理耦合技术:“绿洲外围封育沙地——旱作农田保护性耕作——盐碱地种植枸杞——村落生态家园——区域综合防护林体系”。7.针对绿洲灌区生态经济系统存在的问题,研究提出了优化管理的建设对策:优化系统生产投能结构,提高产出;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可更新资源利用率,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重视水资源科学管理,节水和开发利用技术相结合,优化配置水资源;加大培训力度,逐步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科技意识,宏观调控系统的经营管理;充分调动村民参与的积极性,提高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的实施力度和有效性。

赵建林, 董志洋, 康德奎, 王建礼, 史中兴[10]2018年在《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的生态服务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文章以景电工程为研究对象,将系统的生态服务价值划分为内部价值和外部价值,运用模型法和因子当量法做了初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景电工程的内部生态服务价值为36.3×108元,是年总成本的25.0倍。外部生态服务价值为40.05×108元,是年总成本的27.6倍。景电工程通过外流域调水治沙和生态移民,变"沙逼人退"为"人进沙退",为干旱区生态移民和防沙治沙提供了一条值得借鉴的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1]. 景电灌区农田防护林综合效益评价[D]. 郭玉朋. 甘肃农业大学. 2003

[2]. 景电灌区农田防护林体系生态效应观测分析[J]. 冯宜明, 王辉. 水土保持通报. 2010

[3]. 景电灌区农田防护林衰败及优化模式[J]. 丁峰, 李亚, 苏万红, 魏怀东, 纪永福. 草业科学. 2015

[4]. 风沙沿线新灌区农田防护林体系小气候效益观测分析[J]. 李金花, 王辉.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1999

[5]. 绿洲农田防护林系统水分生态特征研究[D]. 刘丽霞. 甘肃农业大学. 2007

[6]. 景电灌区农田林网更新改造技术研究初探[J]. 宋汉国. 甘肃林业科技. 2008

[7]. 景电灌区新绿洲林业可持续发展评价[J]. 李金花, 王刚, 王辉. 兰州大学学报. 2004

[8]. 景电灌区绿洲综合生态系统管理耦合技术评价分析[J]. 徐向宏, 王婷婷, 雷文文, 冯宜明. 草业科学. 2010

[9]. 干旱区绿洲综合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及管理技术评价[D]. 王婷婷. 甘肃农业大学. 2009

[10]. 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的生态服务价值研究[J]. 赵建林, 董志洋, 康德奎, 王建礼, 史中兴. 生态经济. 2018

标签:;  ;  ;  ;  ;  ;  ;  ;  ;  ;  ;  

景电灌区农田防护林综合效益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