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战略一体化的效应及其启示_东南亚国家联盟论文

东盟战略一体化的效应及其启示_东南亚国家联盟论文

东盟战略整合成效及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盟论文,成效论文,启示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5年,东南亚地区整体形势的发展集中在四个领域:即各国现代化的走向、东盟一体化的进展、大国平衡战略的实施,以及东亚合作的推进。总体而言,这四个领域都取得一些进展,尤其是后三个领域的表现更为突出,使东盟的整体国际地位和作用大为提升。但东盟要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需克服诸多困难。

一、东盟各国现代化战略及非均衡发展

1.政治现代化进程仍然保持多样性和多向性。2005年,如果以民主政治的发展为衡量指标,印度尼西亚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民主化道路上的“模范生”,而缅甸成为“坏典型”。美国高层政要普遍赞誉印尼经过2004年10月的总统直选,尽管仍存在诸多问题,但已经走上众望所归的民主化道路,并恢复了与印尼的军事关系。赖斯等人则在年初批评缅甸是“暴政前哨”,是世界最不民主的国家之一。① 值得注意的是,在东盟老成员中出现了一股新兴的,倾向于借助美欧力量向本国政府施压,要对缅甸采取强硬政策的民主化力量,由马、新、泰、印尼、菲、柬部分国家议员组成的“东盟议会间缅甸民主问题核心小组”更是数次威胁,若缅在民主化方面无明显进展、不释放昂山素季和其他政治犯,将要求东盟开除缅甸。

东盟各国尽管政体和国体不同,但各国领导人普遍加强旨在加速自身发展、适应地区合作,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全方位改革,并取得一定成就。在此过程中,各国领导人普遍面临不同程度的挑战,一些领导人甚至面临下台危险。菲总统阿罗约的执政地位和形象严重受损,正竭尽全力维护执政地位。印尼总统苏西洛历经海啸、恐怖袭击、燃油涨价、国内政治斗争复杂化等多重挑战。泰国总理他信继续受南部分离主义和恐怖主义的骚扰,个人权威也遭遇挑战。马来西亚总理巴达维加大肃贪力度,但内部权争加剧。柬埔寨首相洪森在强化权力的同时,与得到美国支持的反对派斗争加剧,同时必须处理好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

2.经济现代化逐步走上正轨。在逐渐摆脱1997年金融危机之后,东南亚经济又活跃起来。东盟拥有5.3亿人口,GDP总额达7000亿美元,贸易总额为8500亿美元,经济增长率在亚太地区仅次于中国和印度。从2003到2005年,东盟经济增长率分别达到4.5%,5.5%,5%。2005年,新加坡6.4%,马来西亚5.3%,泰国4.3%,菲律宾5.1%,印尼5.6%,越南8.4%,老挝和柬埔寨都超过6%。②

各国普遍实现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国内消费走势强劲,服务业收入持续增长;初级产品价格上升,其中农产品价格升势尤其强劲;美、欧、日经济向好,中、印等亚洲贸易伙伴带动;外汇储备迅速增长,缓和油价飞涨的冲击;印度洋海啸的经济影响有限。但东南亚经济仍存在结构性缺陷。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效率低下、生产率较低、银行业不成熟,政策缺乏透明度;最大挑战是企业和经济结构改革力度不强,对外依存度仍高,向内需导向型增长模式转变困难。

3.社会现代化受恐怖主义等破坏性因素的制约。实现多元文化、宗教、种族社会的和谐是东盟各国的目标,但该目标在2005年仍受到多种破坏性因素的制约。除贫富分化严重外,东南亚地区仍被视为恐怖主义高发带,印尼巴厘岛10月再次发生爆炸案。与以往相比,印尼和菲律宾的分离主义活动呈下降趋势,而泰国南部伊斯兰分离主义制造的恐怖活动愈演愈烈。一些伊斯兰极端分子有意在泰国制造佛教和伊斯兰教之间的冲突。此外,印尼中苏拉威西省、马鲁古省还发生了基督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冲突。

二、一体化战略初见成效

2003年底,东盟国家领导人决定于2020年将东盟建成经济、安全以及社会与文化三个共同体。2005年底,东盟领导人通过《吉隆坡宣言》,决定推动建立区域经济整合的法律框架,致力于加强东盟的竞争力,扩大和深化经济整合以及增强同世界其他经济体的联系。③ 一年来,东盟在一体化道路上取得一定进展。

第一,筹备起草《东盟宪章》。根据《吉隆坡宣言》,将成为一个受宪章约束的组织,东盟将成立名人小组起草《东盟宪章》。宪章旨在使东盟具有法人身份;规划区域经济未来;理顺组织结构。简单地说,宪章的意图是将东盟从一个松散的政治联盟转化为具有规章基础的法律实体。④

第二,加快经济共同体建设。《吉隆坡宣言》决定,在2015年建成东盟经济共同体,比计划中的2020年提前5年。东盟10国经济部长还签署3个有关东盟经济共同体的协议,旨在设立一个单一的部门促进贸易和投资;确立“工程服务相互认可机制”;制定管理机制,最大限度减少电器和电子产品贸易壁垒。此外,所有成员国都签署了促进区域贸易和加速旅游、航空和区域储运服务的协议。⑤

第三,逐渐形成处理跨国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合作模式。冷战后,尤其是自1997年以来,东盟各国历经金融危机、“非典”、海啸、禽流感等大型跨国危机。在此过程中,东盟一方面改变了安全观念,即对经济问题和非传统安全问题的考虑超过对传统安全问题的考虑。⑥ 另一方面逐渐摸索出一套应对跨国非传统安全威胁的机制:一是加强内部合作以求联合自救。如拟建中的“东盟安全共同体”侧重于解决海盗、恐怖主义、跨国犯罪等非传统安全问题。2005年9月,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启动四国马六甲海峡“空中联合巡逻机制”。二是积极倡导跨地区合作以求外部援助。东盟认为,仅凭自身力量难以抗衡大型跨国非传统安全危机,必须借助国际社会的力量。如在海啸救灾期间,东盟与国际社会共同召开了地震海啸灾后问题特别峰会。8月,世卫组织和亚洲12国在泰国召开卫生部长会议,决定设立“亚洲防治禽流感药剂和疫苗库”。

以上举措表明,东盟各国领导人深刻认识到,只有迅速而有效地推进一体化,才能加强自身竞争力。但一些制约因素在2005年仍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一是东盟新一代领导人威望和个人魅力相对欠缺,又受困于内政,推进一体化的进取心和号召力相对不足。与苏哈托、马哈蒂尔和李光耀等老一代领导相比,以苏西洛、巴达维、他信、李显龙等为代表的东盟新一代领导人尚未形成较好的协调机制,在重大战略问题上还缺乏共识及贯彻能力。

二是东盟处理成员间关系的政治原则酝酿调整,导致离心倾向加剧。年初,印尼和马来西亚围绕安巴拉特海域主权问题引发军事对峙。成员国在处理缅甸问题上也出现分歧,新、马、印尼、菲明确希望缅不要拖累东盟,越、老、柬则支持不干涉内政原则。目前的问题是东盟在处理缅甸问题上,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东盟的不干涉内政原则。

三是经济共同体建设面临三大困难。虽然东盟不断加速经济整合的时间表,但一体化目标与实际行动有脱节之嫌,纸上成果多于实际成效。(1)东盟缺乏领头羊,没有核心国家,许多一体化举措仅停留在双边层次,无法惠及整个区域。东盟计划在2010年整合能源基础设施,但建设连通全区域的电力输送体系需投资1000亿美元,燃气输送管网需投资70亿美元。这些资金尚无法落实;计划于2010年完成的五个电力整合项目也均为双边项目。⑦(2)东盟忙于与区外国家签订自贸协定,内部经济整合速度缓慢。主要国家经济对出口和区外市场依赖较强,区内贸易相形见绌,且各国经济关系竞争性远超过互补性,快速一体化的动力和压力不足。长此以往,区内统一大市场迟迟无法建立,规模经济、资源优化配置等“一体化效应”无法实现。(3)一些东盟国家对美、日等依附性增大。美、日在与东盟签署自贸协定时,附加投资协定,欲在不同国家重点实施不同投资,将东盟各国置于其产业价值链底端。

四是各国社会和民间对东盟的认同度还不够。2005年8月,印尼总统苏西洛和马来西亚总理巴达维在纪念东盟成立38周年之际均强调,东盟的概念要深入人心,不能只停留在官僚和精英阶层。民众的“东盟意识”和认同度如果不能有实质性提高,东盟内部凝聚力就难以增强。

三、大国平衡战略的框架渐趋完善

随着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的深化,美日印俄澳等大国普遍担心中国在东南亚地区影响力上升过快,近年来纷纷加大对该地区的战略投入。东盟则借此大势,于2005年进一步构建以其为核心的大国平衡战略框架。

1.逐渐完善的大国平衡战略架构。冷战后,东盟意识到,要保证本地区的稳定与繁荣,不能靠一个大国主导,而是要把所有大国拉进来,在大国间纵横捭阖,借力打力,从而形成大国互相牵制并加大对东南亚的战略投入的态势。这最符合东盟利益。长期以来,东盟邀请各大国作为全面对话伙伴讨论双边关系,即多个东盟+1。至今,东盟已分别建立了与中国、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欧盟和俄罗斯的10+1机制。

2005年12月13日,首届东盟与俄罗斯峰会举行,东盟10国领导人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决定今后定期举行东盟-俄罗斯峰会,并签署了关于发展全面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和推动双边合作的行动计划,将在政治、安全、经济和社会发展等领域进一步发展多边合作。

目前,东盟正努力争取建立东盟+美国机制。事实上,在2005年11月于韩国釜山举行的APEC会议上,美国总统布什已经与东盟7国领导人(柬埔寨、老挝和缅甸不是APEC成员)共同决定商谈建立自贸区问题,意味着东盟+美国机制已略具雏形。

由此来看,东盟在亚太地区创造了一个类似中国折扇的关系框架,东盟是扇柄机枢,多个10+1则是起支撑作用的扇骨。这构成东盟实施大国平衡战略的基本框架。

2.东盟大国平衡战略的运行逻辑。东盟在制造这把扇子的同时,也为地区大国利益进入东南亚打通了渠道。过去,东南亚是大国争夺的势力范围,现实主义的影响力争夺是大国介入的主要手段。现在,东盟各国希望能与各大国在东南亚这个舞台上平等共舞、和平共处。为此,东盟领导人通过一系列新的地区机制设计,力图把握大国以和平、友好和共赢的方式进入东南亚,使这个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的扇子能具有现实作用。

主要有以下几个机制性措施:一是东盟与大国建立伙伴关系,以加强政治互信和友好。二是东盟要求大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TAC),从而得到大国在本地区不使用武力的法律承诺。三是东盟与这些大国分别建设自贸区,从而形成更加深厚的相互依存关系。

由于东盟是各种机制的总起点和交汇点,东盟就会充分占有信息,利用其他大国信息不完善,以及与大国分别建立机制的时间差,实施于己有利的策略。如东盟目前分别与中国、印度、韩国、澳、新等进行自贸区谈判,但由于时间表不同,几个大国之间也没有协调,这就为东盟在充分占有各方信息的基础上,做出利益评判,或抬高要价,或抬高自身国际地位。

不过,这种理想状态也面临两个挑战:一是东盟在外交上尚不能以一个声音说话,各国与不同大国关系好坏程度不一,实施大国平衡的效率就会打折扣;二是大国在东南亚的利益可能会有冲突,如何协调大国在本地区的利益也是东盟面临的难题。

四、东亚区域合作战略展示新蓝图

2005年12月中旬,东盟举办多个10+1峰会,以及10+3和东亚峰会(EAS),体现了东盟对于地区合作的设计和实施蓝图——引导和塑造以东盟为核心的亚太地区秩序。

1.从10+3到10+3与东亚峰会并行。东盟认为仅有大国平衡战略是不够的,因此还创建了地区合作战略。金融危机后,东盟创造、倡导并主导了东亚合作机制。从1997年到2004年,东盟与中日韩逐步完善了10+3合作机制,使之成为东亚合作的主渠道,并共同形成建设东亚共同体(East Asia Community)的长远目标。2004年底,13国决定于2005年召开东亚峰会。由于东亚合作顺应时代潮流,秉持开放性理念,并凭借地区繁荣增强了对东亚区域外国家的吸引力,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都要求搭上东亚快速启动的列车。深具战略眼光的东盟随之进一步深化大国平衡战略,扩大地区合作战略,将三国也纳入东亚峰会,从而为构建以其为核心的地区秩序又迈出重要一步。

2.10+3与东亚峰会:主渠道与新平台。如何界定10+3与东亚峰会之间的关系,也是各方争论的焦点。本次10+3峰会进一步明确,东盟+中日韩合作是东亚合作的主渠道。而16国领导人共同签署的《关于东亚峰会的吉隆坡宣言》,大体上确定了东亚峰会的原则、目标、合作领域以及主要特征。宣言称,以东盟为主要推动力量的东亚峰会,是整个地区格局的一部分;东亚地区通过10+3合作机制在实现东亚一体化的进程中取得了进展;东亚峰会将与10+3和10+1等合作机制共同在东亚一体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东亚峰会是各国进行战略对话的论坛。会议对俄罗斯希望参加东亚峰会的要求表示欢迎,并同意在东盟确定标准的基础上,考虑接受俄罗斯参加今后的东亚峰会。

东亚峰会的重要意义在于:一是确立东盟在东亚合作中的主导权;二是明确各种机制都在东亚地区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而10+3仍是主渠道,东亚峰会这一新平台则要进一步完善;三是各方仍需最大程度地发挥建设性和创造性,最大程度地解决大量现实和未来难题,保证东亚合作顺利前行。不过,10+3这一主渠道到底如何继续前行,如何建立东亚自贸区,东亚合作能否在缓和中日关系中发挥积极作用,东亚峰会将开放到何种程度及如何与美国协调关系等等,都是未来东亚合作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五、几点启示

2005年东南亚整体形势发展表明,东盟是个值得尊重的,有战略眼光、行动能力和创造力的组织。一是其根本性质已发生转变,由冷战时期的“反共集团”变为地区合作的主要倡导者和参与者。二是其倡导的东盟合作方式(平等、协商、合作),不仅对维护本地区稳定具有正面的意义,也有望成为未来地区合作的主要参考模式之一。三是东南亚初步建立以东盟为核心,以中、美、日、印、澳等为伙伴国的“大国平衡”体系。该体系在当前“一超谋霸、多极化艰难前行”的形势下,对稳定国际格局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四是其应对跨地区危机和非传统安全挑战的经验,对于发展中国家和其他地区组织均具有较好的参考意义。五是东盟提出将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作为参加东亚峰会的必备条件之一,除美国外的亚太大国均已加入,意味着东盟软实力的增强,以及为国际法做出的贡献。

注释:

①法新社2005年1月18日电。

②参见东盟官方网站:www.aseansec.org,以及各国官方数字。

③[新加坡]周殊钦:《〈亚细安宪章〉将通过三步骤制定》《联合早报》2005年12月13日。

④⑤⑥《2006年展望:东盟》,牛津分析2006年1月5日。

⑦《东南亚:基础设施建设受挫》,牛津分析2005年4月25日。

标签:;  ;  ;  ;  

东盟战略一体化的效应及其启示_东南亚国家联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