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与思考论文

区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与思考论文

局长论坛

区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与思考

□熊新华

摘 要: 教育是奠基未来的事业, 教育强则国家强。 我们处在这个伟大的时代, 职业的责任和义务都需要我们走在时代前列, 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为根本遵循, 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不忘初心, 坚守育人为本、 德育优先的教育理念, 建构服务根本任务达成的课程体系, 共建关爱学生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育好人, 教好书。

关键词: 立德树人; 课程体系; 协同育人

教育是党之大计、 国之大计,是关系到为谁培养人、 培养什么人、 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 我们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为根本遵循, 聚焦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一重要论述, 坚持育人与教书相统一, 积极探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终身发展的实践路径, 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建筑设计:AZL Architects张雷联合建筑事务所;建筑施工:江苏梁缘建筑科技有限公司;项目所在地:江苏。

一、 坚守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

国无德不兴, 人无德不立。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必须践行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的理念, 不断丰富德育发展内涵, 健全德育工作推进机制, 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 确保将德育的具体要求落细落实到育人的具体环节。

2.目前相关法律法规中存在的问题。总体来说,我国现有的与转基因产品标识制度相关的立法主要有:一部法律、一部行政法规、四部部门规章、一条国家标准。虽然法律法规不少,但其中也存在很大的问题。一是缺少专门的立法,并且法律法规位阶不高。根据我们对现有法律法规的梳理可以发现,对于转基因产品标识制度相关的法律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而法规方面,位阶稍高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也只是规定属于农业转基因生物的农产品,应当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有关规定进行标识。这两部法律法规都很笼统,而没有专门详细的规定,使得我国目前关于转基因产品标识方面没有专门的立法,对转基因产品的管理缺少法律支持。

(一) 重视德育的方向性

方向决定行动。 良好的德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 影响着学生一生, 因此, 保证德育的方向性至关重要。 习总书记在2018 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 培养时代新人要在 “六个方面” 下功夫, 为开展德育提供了方向性的遵循。 因此, 在编制德育校本教材、 确立德育活动主题、 组织德育实践活动等具体实践中, 都要围绕 “六个方面” 去思考、 去谋划、 去组织。 例如, 盐城是革命老区, 有着深厚的红色文化, 很多乡镇、 街道、 村庄都是以烈士的姓名来命名, 比如潘黄、 郭猛、 学富、 楚九等。 围绕厚植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组织开展 “传承红色基因” 和 “英雄从未走远” 这两项主题教育活动, 2019 年春季学期开学初, 组织9 万师生同唱 《我和我的祖国》, 既唱响了时代的主旋律,又在广大师生、 家长的心田播下了一颗爱家爱国爱社会的种子。

(二) 重视教师素质的引领性

人民教育人民办, 办好教育为人民。 积极动员全社会参与办教育, 发挥社会育人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过程中的作用, 同样大有作为。 近年来, 我们联合检察院、法制办推进中小学生法治教育;联合消防大队、 人防办组织开展防灾减灾演练; 联合社会爱心组织和机构, 开展扶困助学、 学生心理健康辅导; 联合文明办设立乡村学校少年宫, 满足留守儿童假日学习、 生活需求。 系列特色活动的开展, 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提供了有益支撑。 系统性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培养新时代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是 “大课题”, 也是时代课题。在具体的探索实践过程中, 我们本着边探索边总结, 边思考边完善, 也形成了一些思考。

(三) 重视德育活动的创新性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离不开充满活力的管理机制。近年来, 重点在学校课程管理、 课堂教学管理和学生评价方式转变上进行探索与研究, 形成了重结果更重过程的管理机制。 全面实行责任督学挂牌督导, 全面推行研训员联系学校蹲点机制, 常态组织教学常规管理 “一日飞检”, 保证了教育方针政策、 课程计划要求的落细落实。 比如, 在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这项工作上, 我们组建了11 个 “1+X”教育共同体。 其中 “1” 为领衔校,“X” 为相对薄弱校, 共同体按照“均衡发展共建、 质量为本共享、教研一体共研、 捆绑考核共进”原则, 组织开展活动, 形成了 “共享资源、 共生发展” 的立德树人管理新模式, 让每个孩子都享受到了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二、 建构服务根本任务达成的课程体系

近年来, 在课程方面突出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有机融合, 在保证教育教学计划落实的同时, 更多突出学生核心素养培育, 整体设计学校课程体系。 我们依托省级课程基地建设, 扎实推进三级课程体系纵向有效衔接和横向有机融合, 区域课程建设呈现出百花齐放、 各美其美、 美美与共的良好局面。 例如, 盐城市第一中学的低碳教育课程、 龙冈中学的创客课程、 市二小的社团活动课程等, 在保证教学总体目标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的培育, 走出了一条切合时代要求、 贴合生命生长、 适合学生发展需求的课程样式。

(一) 重视课程开发的顶层设计

要达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必须依托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 建构切合培养目标的课程结构体系和课堂教学模式, 形成协力推进质量提升的格局, 让师生都能体验到教与学的幸福和喜悦, 是推进课程育人的题中之义。

(二) 建构以生为本的课堂模式

例如,对于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必须要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作为重点教学内容,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熟知教材当中的理论知识。对于一些学习水平中等的学生,必须要将理论的实际应用作为重点教学内容,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三) 形成充满活力的管理机制

改革创新德育模式, 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性德育活动, 可以使学校德育工作充满生机与活力, 更加有助于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创新性的德育活动与常态的德育活动相比, 其新颖性、 参与性、 实践性更能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与影响。 为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养广大中小学生的家国情怀, 我们遵循“知—情—意—行” 的教育规律,组织学生开展 “看一看、 画一画、写一写、 讲一讲、 唱一唱、 做一做” 等活动。 如在加强学生爱家乡教育方面, 我们开展 “讴歌新时代” 主题教育活动, 将活动与研学旅行相结合, 组织学生 “走进农村看变化” “画出农村新发展” “写出家乡新天地” “讲出美好新生活”等活动, 学生感受着新农村建设的变化, 热爱家乡、 报效家乡的情结自然而然地在学生心中深深扎根。

课堂一端连接学生, 一端连接民族未来, 课程改革只有深入到课堂的层面, 才能真正进入 “深水区”。 在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核心引领下, 在培养全面发展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指引下, 我们不仅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 更需要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针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讲得多、 学生变动接受的实际, 我们积极推动以突显学生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推动 “讲堂”向 “学堂” 转变, 使学生个性化、自适应学习需求得到充分的生长。我们在全域推行 “让学引思” 课堂教学模式, 将课堂的主角 “让” 给学生, 让教师发挥 “引” 的作用,以让促学, 以引促思, 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力、 创造力, 真正迈向了以人为本、 以生为本的教育理想。

三、 共建关爱学生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离不开家庭、 社会的共同支持。 近年来, 我们积极联合家庭、 学校、 政府、 社会, 开展协同育人探索, 努力构建全员育人的体系。

(一) 积极推进家校共育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 发挥好家校共育合力, 可以产生 “1+1>2” 的功效。 我们广泛动员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教学与管理,通过多种方式与途径, 更新家长育人理念, 推进家校共育衔接,提升家校共育的实际成效。 例如,我区盐城市第二小学的 “新家长学堂” 定期开课, 既有专家的讲学引领, 也有家长同伴的经验分享, 现如今, 家长学堂已经成为年轻父母的 “最爱”。

(二) 积极推进实践育人

二要坚持教书与育人和谐统一。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由于受升学 “指挥棒”、 狭隘人才观的影响,“教书” 与 “育人” 两者之间的关系大多变成了重教书轻育人, 多教书少育人, 甚至只考虑教书不考虑育人的情况。 教育活动在多数情况下被简化为知识的传授与学习活动, 对学生其他方面的培养被边缘化甚至被排除在教育范围之外, 学生也被限制在知识世界中远离了生活世界。 由此可见,将教书与育人割裂开来不符合教育方针, 更背离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因此, 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 我们必须坚持 “教书” 与“育人” 的统一性, 积极构建两者之间既有侧重, 又相互紧密联系的 “统一体”。

(三) 积极推进社会育人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学校教师是主体, 教师的育人意识、 个人素养尤为重要。 我们响亮地提出“每一个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 的口号, 要求教师 “传道、 授业、 解惑”, 坚持育人为先, 育人为本,先育人后教书。 盐都区是江苏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区,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 始终突出教师队伍的优选与培养培训, 将教师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 师德师风、 业务能力作为重要指标, 积极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2019 年, 习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 组织思政教师开展专场学习研讨活动, 让大家围绕“如何提高思政课的实际效果” “怎样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具体实践” 等问题进行讨论, 要求教师争做 “政治要强、 情怀要深、 思维要新、 视野要广、 自律要严、 人格要正” 的好老师。 此外, 还组建思政课教师培育站, 成立 “德育大讲堂”, 开设“德育论坛”, 组织 “上好一节思政课” “帮助学生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等德育展示活动, 整体提升教师驾驭思政课的能力。

风劲帆满图新志,砥砺奋进正当时。下一步,集团(总局)党委将继续把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持续掀起学习宣传贯彻的热潮,撸起袖子加油干,以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用实际行动回报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

一要清晰立德树人的现实意义。 明德、 守德、 立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核, 是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底线底色, 是自古至今一直被称颂传扬的伦理追求。 现今社会, 转型加速、 文化多元, 各种思潮的冲击也导致了道德滑坡、 道德失范的现象时有发生, 这些都愈发说明立德树人工作之于当下时代的重要性。 从大处看, 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系列讲话精神, 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的具体实践, 要求我们必须自觉担负起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 从小处看,教师的工作职责, 保证学生健康成长, 都要求我们把学生的品德教育与知识教育融合为统一的共同体, 形成一个互动生长、 互相促进的良好生态。

强化实践育人, 建设实践基地, 组织实践活动, 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我们有选择性地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新农村建设示范点、 高新企业项目、 公共服务窗口建立学生实践基地, 每年编制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计划, 引导他们在服务他人、 奉献社会中升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理解。 我们还结合学生研学旅行项目的安排, 将实践育人的具体要求细化到研学项目中, 让学生在研学过程中增强爱学习、 爱劳动、 爱祖国的意识, 激发他们爱党、 爱国、 爱社会主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1月24日,2018澜湄合作博览会暨澜湄合作滇池论坛系列活动之一,“澜湄合作·云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论坛”在昆明举办。

三要抓好几个观念理念的转变。 一是更新教育理念, 综合考虑个体成长和发展的内在与外在、 核心与外围、 可持续与暂时、 持久与短暂、 稳定与非稳定等诸多因素的价值取舍与偏重, 树立 “全人教育” 的理念。 二是改革评价制度,树立科学的学生观、 人才观、 教师观和学校观, 尤其是优秀学生观、优秀教师观与优秀学校观, 让评价制度更好地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三是转变教师观念, 引导教师从教书状态转变为研究状态、 从传承状态转变为创新状态,主动适应社会的不断变化、 知识的不断更替以及学生的不断进步。四是保证学生主体地位,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责成教师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四要着力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 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 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教育部门要积极深化课程改革, 将 “六个下功夫” 细化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融入思想道德教育、 文化知识教育、 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 要重视学校教育的层次性和衔接性,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具体要求细化到各学段, 形成统一的、闭合的链条式体系。 要重视激发家庭、 社会参与立德树人的积极性、 主动性, 形成全社会关心教育发展, 关注学生成人成才的良好氛围, 共同推动教育的科学发展、 高质量发展。

在2018 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站在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高度, 再次强调“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 在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上, 再次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上, 习总书记强调“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 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

教育是奠基未来的事业, 强国必先强教。 我们处在这个伟大的时代, 职业的责任和义务都需要我们走在时代的前列, 不忘初心, 育好人, 教好书, 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建设教育强国、 经济强国、 文化强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949 (2019) 06-0012-03

(作者: 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教育局党委书记, 局长)

[责任编辑: 冯丽园]

标签:;  ;  ;  ;  

区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与思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