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农作物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方案_稻瘟病论文

2016年农作物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方案_稻瘟病论文

2016年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病虫害论文,农作物论文,防控论文,方案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根据全国农技中心预测,2016年我国水稻病虫害将呈偏重发生态势,重于常年,发生面积15.7亿亩次。其中,稻飞虱、稻纵卷叶螟重发区域广,二化螟集中危害现象突出,稻瘟病、稻曲病流行风险高,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呈回升态势,水稻白叶枯病、细菌性基腐病局部地区偏重发生。为了做好2016年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治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防控目标

      重大病虫防治处置率达到90%以上,总体防治效果达到85%以上,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绿色防控技术应用面积达到24%,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达到34%,水稻化学农药使用量下降10%以上。

      二、防控策略

      以稻田生态系统为中心,强化分区治理,主攻重大病虫和重发区域,培育稻田生态系统的控害能力,优先使用健康栽培、抗(耐)病虫品种、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强化自然天敌的控害作用,安全合理用药,禁止使用含拟除虫菊酯类成分的农药,绿色防控与专业化统防统治相融合,保障水稻产量、质量和稻田生态安全。

      三、防控措施

      1.稻纵卷叶螟 充分发挥水稻生长前期的自身补偿能力,应用生态工程技术提高自然天敌的控害作用,重点防治主害代,保护功能叶。迁入代蛾始见期开始采用性信息素群集诱杀技术,蛾高峰期释放稻螟赤眼蜂压低种群数量;卵孵化始盛期至低龄幼虫高峰期优先选用苏云金杆菌、甘蓝夜蛾NPV、球孢白僵菌、短稳杆菌等生物农药均匀细雾喷施。如需要采用化学药剂,防治指标为分蘖期百丛水稻束叶尖150个,穗期百丛水稻束叶尖60个。

      2.螟虫 春季越冬代螟虫化蛹期翻耕灌水沤田,降低虫源基数;从越冬代蛹末期开始应用性信息素群集诱杀技术,蛾高峰期释放稻螟赤眼蜂,卵孵始盛期施用苏云金杆菌。化学防治二化螟,分蘖期于枯鞘丛率达到8%~10%或枯鞘株率3%时施药,穗期于卵孵化高峰期重点防治上代残虫量大、当代螟卵盛孵期与水稻破口抽穗期相吻合的稻田;防治三化螟,在水稻破口抽穗初期施药,重点防治每亩卵块数达到40块的稻田。

      3.稻瘟病 种植抗病品种,实行品种多样化种植,搞好种子消毒,避免偏施和迟施氮肥。重点落实适期药剂预防措施,常发区秧苗带药移栽,分蘖期田间初见病斑时施药控制叶瘟,破口前3~5天施药预防穗瘟,气候适宜病害流行时7天后第2次施药。提倡使用高含量单剂,避免使用低含量复配剂。

      4.纹桔病 加强肥水管理,搞好健康栽培,分蘖末期晒田。药剂防治重点在分蘖末期至孕穗抽穗期,当田间病丛率达到20%时施药防治。

      5.稻曲病 种植抗(耐)病品种;合理施肥,提高水稻抗病性。重点在水稻孕穗末期即破口前10~15天施药预防,如遇多雨天气,7天后第2次施药。

      6.条纹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 种植抗病品种,适当推迟播栽期。药剂拌种或浸种,防虫网或无纺布覆盖集中育秧,培育无毒壮苗;秧苗带药移栽。注意防治前作麦田、田边杂草、秧田和移栽初期灰飞虱。

      7.白叶枯病 种植抗(耐)病品种;重点采取种子消毒、培育无病壮秧、加强水肥管理、防淹、防窜灌、药剂控制发病中心的综合防治措施。病害常发区,感病品种在台风、暴雨过后及时施药防治。

      四、绿色防控与专业化统防统治主推技术

      1.选用抗(耐)性品种防病虫技术 因地制宜选用抗(耐)稻瘟病、稻曲病、白叶枯病、条纹叶枯病、褐飞虱、白背飞虱的水稻品种,淘汰高感品种。

      2.生态工程控害技术 田埂保留禾本科杂草,为天敌提供过渡寄主;田埂种植芝麻、大豆等显花植物,保护和提高蜘蛛、寄生蜂、黑肩绿盲蝽等天敌的控害能力;人工释放稻螟赤眼蜂,增强天敌控害能力。田边种植香根草等诱集植物,减少二化螟和大螟的种群基数。控制氮肥使用量,降低害虫种群的增长速率。

      3.无病虫壮秧培育和带药移栽控害技术 采用咪鲜胺种子处理预防恶苗病和稻瘟病;吡虫啉种子处理剂拌种或浸种预防秧苗期稻飞虱、稻蓟马及飞虱传播的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锯齿叶矮缩病、条纹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等病毒病;或采用20目防虫网或无纺布阻隔育秧预防稻飞虱及其传播的病毒病;赤·吲乙·芸苔、芸苔素内酯种子处理或苗期喷雾,提高秧苗素质和抗病性,培育无病虫壮秧。秧苗移栽前3天左右施药,带药移栽,早稻预防螟虫和稻瘟病,单季稻和晚稻预防稻瘟病、稻蓟马、螟虫和稻飞虱及其传播的病毒病。

      4.性信息素群集诱杀技术 二化螟越冬代蛹末期、稻纵卷叶螟迁入代蛾始见期开始,集中连片大面积使用性诱剂诱杀成虫,选用持效期2个月以上的诱芯和干式飞蛾诱捕器,提高防效。

      5.生物农药控害技术 (1)生物农药防治虫害技术。防治二化螟选用苏云金杆菌,防治稻纵卷叶螟选用Bt、短稳杆菌、甘蓝夜蛾NPV、球孢白僵菌,防治稻飞虱选用球孢白僵菌,于卵孵化始盛期施用。Bt.、短稳杆菌对家蚕高毒,临近桑园的稻田慎用。(2)生物农药防治病害技术。防治稻瘟病采用井冈·蜡芽菌、枯草芽孢杆菌、多抗霉素或春雷霉素;预防稻曲病采用井冈·蜡芽菌、井冈霉素A(选用24%高含量制剂)、申嗪霉素、蛇床子素,并可兼治纹枯病,与芸苔素内酯或赤·吲乙·芸苔混用,可提高防病效果;预防病毒病选用宁南霉素。

      6.释放赤眼蜂防治害虫技术 于二化螟越冬代蛾高峰期和稻纵卷叶螟迁入代蛾高峰期开始释放稻螟赤眼蜂,每代放蜂2~3次,间隔3~5天,每次放蜂1万头/亩。

      7.深耕灌水灭蛹控螟技术 利用螟虫化蛹期抗逆性弱的特点,在春季越冬代螟虫化蛹期统一翻耕冬闲田、绿肥田,灌深水浸没稻桩7~10天,降低虫源基数。

      8.稻鸭共育控害技术水 稻移栽后7~10天,禾苗开始返青分蘖时,将15~20天的雏鸭放入稻田饲养,每亩稻田放鸭约15只,稻穗弯头前收鸭。通过鸭子的取食活动,可减轻纹枯病、稻飞虱、福寿螺和杂草等病虫草的发生危害。

      9.合理使用化学农药技术 防治稻飞虱,种子处理和带药移栽应用吡虫啉(不选用吡蚜酮,延缓其抗性发展);田间喷雾选用醚菊酯、烯啶虫胺、吡蚜酮、呋虫胺等。防治螟虫和稻纵卷叶螟,选用氯虫苯甲酰胺、四氯虫酰胺、氰氟虫腙、丙溴磷等。防治稻瘟病,选用三环唑、氯啶菌酯、丙硫唑、咪鲜胺锰盐等。防治纹枯病,选用噻呋酰胺、氟环唑、丙硫唑、烯肟·戊唑醇。防治稻曲病,选用氟环唑、咪鲜胺锰盐、烯肟·戊唑醇等。预防病毒病,选用毒氟磷等。水稻扬花期慎用新烟碱类杀虫剂,减少对授粉昆虫的影响。

      根据全国农技中心组织专家会商分析预测,2016年小麦病虫害总体偏重发生,发生面积9.7亿亩次左右。赤霉病在长江中下游和黄淮麦区大流行风险高,条锈病在西北、西南麦区发生程度重,麦蚜在华北和黄淮北部麦区虫口密度大,纹枯病和白粉病在各麦区高水肥田发生普遍,叶锈病上升趋势明显。为有效控制小麦主要病虫危害,将损失控制到经济允许水平之下,确保小麦稳产增收,特制定本方案。

      一、防控目标

      重点防控小麦赤霉病、条锈病、白粉病、叶锈病、纹枯病、蚜虫、吸浆虫、麦蜘蛛等“五病三虫”,防治处置率达到90%以上,专业化统防统治比例35%以上,高产创建示范片实现统防统治全覆盖,综合防治效果85%以上,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农药使用量明显降低。

      二、防控策略

      坚持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分区治理、分类指导的原则,采取绿色防控与化学防治相结合,应急处置与持续治理相结合,专业化防治与群防群治相结合的防控策略,针对重点地区、关键生育阶段的重大病虫,采取关键技术进行科学防控,确保小麦产量和品质安全。推广绿色防控、注重用药安全,实现农药减量控害。

      三、防控措施

      1.分区防控重点

      (1)华北麦区主要包括除东北、西北以外的部分北部冬麦区,即河北省长城以南,山西省中部和东南部,北京、天津两市。其中,山西、河北中南部麦区以麦蚜、麦蜘蛛、吸浆虫、纹枯病、白粉病为主,兼顾条锈病、赤霉病;其他麦区以麦蚜、吸浆虫为主,兼顾麦蜘蛛、叶锈病、白粉病。

      (2)西北麦区主要包括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及青海省东部部分地区。以小麦条锈病、吸浆虫为主,兼顾小麦白粉病、麦蚜、麦蜘蛛。

      (3)西南麦区包括贵州省、四川省、云南省大部,陕西省南部,甘肃省东南部以及湖北、湖南两省西部。以小麦条锈病、白粉病为主,兼顾小麦赤霉病、麦蚜和麦蜘蛛。

      2.主要技术措施

      (1)小麦赤霉病 在推广种植耐病品种、加强健身栽培的基础上,把握小麦抽穗扬花关键时期,主动用药预防,遏制病害流行。一是加强栽培管理。平衡施肥,增施磷、钾肥;控制中后期小麦群体数量,做到田间沟渠通畅,创造不利于病害流行的环境。二是主动用药预防。药剂品种可选用氰烯菌酯、咪鲜胺、戊唑醇、多菌灵、福美双、甲基硫菌灵、烯肟·多菌灵、烯肟·戊唑醇、肟菌·戊唑醇、枯草芽孢杆菌、井冈·腊芽菌等,要用足药液量,施药后3~6小时内遇雨,雨后应及时补治。对多菌灵产生高水平抗性地区,应停止使用多菌灵等苯丙咪唑类药剂,以保证防治效果;如遇病害流行,第一次防治结束后,需隔5~7天再防治1~2次,确保控制流行危害。赤霉病偶发区,可结合其他病虫防治,在抽穗扬花期实行兼治。

      (2)小麦条锈病和叶锈病 加强病情监测,实施分区防治。西南、西北菌源区常年早发、重发田要前移防治关口,全面落实“带药侦查、打点保面”预防措施,重点区域还要对田边小檗等寄主进行防治,阻止菌源向黄淮和华北麦区扩散蔓延,减轻晚熟冬麦及春麦区流行风险。黄淮春季流行区,落实“发现一点,防治一片”的预防措施,及时控制发病中心;当田间平均病叶率达到0.5%~1%时,组织开展大面积应急防控,并且做到同类区域防治全覆盖。防治药剂可选用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氟环唑、己唑醇、丙环唑、醚菌酯、吡唑醚菌酯、嘧啶核苷类抗菌素、烯肟·戊唑醇等。

      (3)小麦纹枯病 小麦返青至拔节初期,当病株率达10%左右时,进行喷雾防治。药剂可选用戊唑醇、丙环唑、烯唑醇、井冈霉素A(选用高含量制剂)、多抗霉素、木霉菌、井冈·蜡芽菌等,严重发生田,应隔7~10天再喷1次。要用足药液量,对准基部,均匀喷透,提高防治效果。

      (4)小麦白粉病 在春季发病初期,当病叶率达到10%时进行喷药防治。常用药剂有三唑酮、烯唑醇、腈菌唑、丙环唑、氟环唑、戊唑醇、咪鲜胺、醚菌酯、烯肟菌胺等,一般喷药1~2次。

      (5)小麦吸浆虫 高密度区要重点抓好中蛹期土壤处理和成虫期喷药防治等两个关键环节,一般发生区做好抽穗至扬花前的成虫防治。蛹期防治可在小麦孕穗期当每小方土样(10厘米×10厘米×20厘米)有虫蛹4头以上时,选用辛硫磷、倍硫磷等制成毒土,顺麦垄均匀撒施,撒毒土后浇水效果更好。在小麦抽穗期,当每10复网次有成虫25头以上,或用两手扒开麦垄,一眼能看到2头以上成虫时,抓紧选用辛硫磷、毒死蜱、高效氯氟氰菊酯、氯氟·吡虫啉等农药进行喷雾防治。重发区要间隔3天连续用药2次,以确保防治效果。

      (6)小麦蚜虫 当苗期蚜量达到百株500头以上时,应进行重点挑治。穗期田间百株蚜量达1000头以上,益害比(天敌:蚜虫)低于1:150时,可选用啶虫脒、吡虫啉、抗蚜威、高效氯氟氰菊酯、苦参碱、耳霉菌等药剂喷雾防治。小麦穗期病虫害混合发生时,及时开展“一喷三防”,即杀虫剂、杀菌剂和叶面肥或生长调节剂等各计各量,混合喷洒。其中,吡虫啉和啶虫脒不宜单一使用,要与低毒有机磷农药合理混配喷施。有条件的地区,提倡释放蚜茧蜂进行生物防治;华北麦区等蚜虫迁入区可在3月中下旬,在田间放置黄色诱虫板诱杀迁入的有翅蚜,以降低虫口基数,减轻穗期危害。

      (7)地下害虫 西北、华北和黄淮麦区,在秋播拌种处理的基础上,在返青期,当每平方米有地下害虫1~2头时,可选用辛硫磷等内吸性药剂灌根进行防治。

      四、绿色防控与专业化统防统治主推技术

      1.小麦条锈病“带药侦察,早春预防”技术 实施“带药侦查、早春防治”,采取“发现一点、控制一片,发现一片、控制全田”的技术措施,严格控制病情,防止扩散蔓延。

      2.小麦赤霉病预防技术 长江中下游及黄淮南部,密切关注抽穗扬花期天气预报,遇有阴雨、露水和多雾天气且持续2天以上,应于小麦扬花初期组织开展统一防治,主动喷药预防。

      3.一喷三防技术 小麦抽穗至灌浆期是赤霉病、条锈病、白粉病、叶锈病、麦蚜、吸浆虫等多种病虫同时发生危害的关键期,可选用合适的杀菌剂、杀虫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或叶面肥等合理混用,防病治虫,防早衰抵御“干热风”,达到一喷三防、省工节本和增产保产的目的。吸浆虫重发区,充分利用药剂持效期,适当前移防治时间,在成虫发生始盛期用药。

      一喷三防常用农药种类如下:

      杀虫剂:吡虫啉、啶虫脒、吡蚜酮、噻虫嗪、溴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氰戊菊酯、敌敌畏、抗蚜威、阿维菌素、苦参碱等。

      杀菌剂: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己唑醇、丙环唑、苯醚甲环唑、咪鲜胺、氟环唑、多菌灵、甲基硫菌灵、氰烯菌酯、蜡质芽孢杆菌、井冈霉素等。

      植物生长调节剂:氨基寡糖素、芸苔素内酯、几丁聚糖、抗倒酯、矮壮素、赤·吲乙·芸苔等。

      联系电话:0931-8826844

标签:;  ;  ;  ;  ;  ;  ;  ;  ;  ;  ;  

2016年农作物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方案_稻瘟病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