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20世纪文论的再认识_文学论文

对20世纪文论的再认识_文学论文

对20世纪文学理论的又一种理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学理论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一般意义上看,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是两个有密切联系但又完全不同的概念,各属文学研究的不同领域。韦勒克曾对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的性质作过权威性的解释,他说文学理论是对文学原理、文学范畴和判断标准的研究,文学批评是对具体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的阐释与评价。然而,在实际的研究活动中,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相互依赖、相互包容。文学理论是对文学批评的概括与升华,又反过来指导文学批评。文学批评介于文学理论与文学之间,它一头通向理论,一头通向文学,是沟通理论与文学的桥梁。它连结文学,对具体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进行研究,既可评价文学,又可为最上层的文学理论提供思维材料,用以丰富理论、构建理论。它通向文学理论,为的是向批评实践提供思想、观点、理论和研究方法,以及评价的标准与尺度。普遍的理解到此常以判断性的结论出现:文学理论不能凭空产生,它根植于具体的批评实践中,没有批评作基础,会造成理论的空悬。反过来,没有一套概念、理论、评价标准和方法作指导,文学批评也无法进行。

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这种相互作用的逻辑关系,到20世纪被突破了。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是,20世纪文学研究中创建的一个个独特的批评理论,均非源于批评实践,即理论生成的途径不是遵循“由下而上”的线路,而是直接在上层横向联系中生成新理论。具体地说,20世纪的批评理论是在吸收“非文学”学科的理论的情况下,经由理论批评相助而生成新理论的。本世纪,文学理论由于与“非文学”学科诸如现代语言学、符号学、精神分析心理学、人类学和现代哲学等学科交叉渗透,先后构建了精神分析学批评理论/心理批评、原型批评、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文学接受理论、读者反应批评、新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新历史主义等批评理论。

这些批评理论把自己从“关系”中独立出来,显示了充分的“自主性”、“独立性”。既然它们是一种自主的系统,这就意味着文学理论再也不是绝对依附于文学批评的存在了。但是,这些批评理论在生成过程中又紧紧地与理论批评结成一体。

在我看来,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均各有两个层次的内容构成。文学理论由一般理论与具体理论构成,即由文学原理与研究具体对象的具体理论构成。文学原理是有关文学的本质、特征、规律、功能和作用,以及有关文学范畴、文学概念、术语和文学标准的基本理论。在它之下,是一组平行的具体理论,它们是文学创作理论、文学发生学理论、文学批评理论等。文学批评理论包括批评的一般原理、批评范畴、批评概念、批评方法,以及具体的批评理论体系。

文学批评由理论批评和实用批评构成。在许多人看来,文学批评即实用批评。在这种观点中,少了理论批评这个重要的层次。应该说,这种解释适合于文学批评的常态,但它解释不了20世纪文学研究中出现的新的批评形态,即理论批评形态。理论批评形态撑破了实用批评的疆界,并与实用批评一起扩大了文学批评的“版图”。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会发现理论批评形态在19世纪的实证主义、自然主义等文学研究流派中就出现了。不过,理论批评与实用批评并驾齐驱,甚至远远超过实用批评的现象,唯20世纪文学批评所具有。

确立“理论批评”在文学批评中的地位,对于研究20世纪文学理论的性质与特点,十分重要。所谓“理论批评”,就是以特定的理论为基础,以构建文学理论为目标,结合文学作品,进行“形而上”的理论性批评。它与实用批评正好相反,不是对具体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的研究,而是将文学作品当作一个用来演绎或证明某种理论的抽象符号。这样,它与实用批评就构成了文学批评的两个层次,显示了批评的两种功能,一是为了评价具体文学,一是为了构建理论。

我们发现,在20世纪的文学研究中,在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的过渡区(或称“结合部”、“连结处”),有一片“理论”与“批评”混沌一体的交叉地带,这就是批评理论与理论批评共生一体的地带。这个地带的理论和批评一头远离文学的一般理论,一头脱离实用批评。正是在这个地带,出现了20世纪文学研究的奇观:一个又一个标新立异的批评理论轮番登场,形成了20世纪文学理论的主潮;一个又一个新理论、新流派的产生,开辟了一个又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引发了文学研究的一次又一次的革命。

在批评理论形成的过程中,理论批评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看到,为适应20世纪文学理论在“形而上”层面直接生成的需要,文学批评也进行了相应的革命,即文学批评从传统的“实践性”转向现代的“理论性”。理论性批评表现出对“非文学”学科的理论的极大兴趣,它的目标不是遵循“从上到下”的原则以对具体文学作品进行评价,而是以“非文学”学科的理论为基础,以构建新的文学理论为指向,结合类型化作品,在“形而上”层面对理论进行演绎和证明,以便建立“普适性”的理论模式或理论体系。

为了说得具体些,我们以结构主义批评理论为例。

20世纪最大的批评理论流派是形式主义。结构主义批评理论是继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之后盛行于六、七十年代的又一重要的形式主义批评理论。结构主义批评理论以语言的结构揭示文学普遍系统的内在结构,建立了一整套以文本结构分析为中心的理论体系。结构主义批评理论的主要成就集中在叙事理论研究中,结构主义叙事学就是力图通过对各类作品的简化、归纳,找到隐藏在一切故事之下的那些基本的叙述结构,由此达到对于不同的叙事作品的普遍性的解释。格雷马斯的语义学叙事研究,托多罗夫以《〈十日谈〉的语法》为代表的叙事语法研究,巴尔特的叙事结构分析,以及为结构主义叙事学提供基本的研究起点的普罗普的童话叙事结构功能的研究,均可说明结构主义注重的是抽象的模式而不是具体的文本。其中,结构主义叙事学的集大成者罗兰·巴尔特的研究影响最大。

1966年,巴尔特发表了《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一文。在这篇论文中,他总结当时各家研究成果,构建了叙事作品结构分析的理论。巴尔特认为,叙事作品是一种超越国家、历史、文化而存在的具有普遍性的文学样式。对于这种样式,人们不应该仅仅满足于描述它的几个十分个别的种类,而应该建立起能够区分、辨别它们的法则,也就是要建立起一个能够描述整个的叙事作品的某种具有普遍性的共同模式。在巴尔特看来,这个共同模式存在于一切言语的最具体、最历史的叙述形式里,因此,应该把语言学本身作为叙事作品结构模式分析的基础。为了建立这样一个模式,巴尔特从语言学中借来一个重要概念——描述层。在语言学中,一个句子可以进行多层次的描述,这些层次处于一种等级关系中。虽然每个层次都有自己的单位,可以单独描述,但某个层次的任何单位只有结合到高一级层次里去才具有意义。巴尔特把“描述层”的概念引入叙事作品的结构分析之中,创立了一个由三个描述层组成的文学作品结构模式,即功能层、行动层和叙述层。在具体的论述中,巴尔特对每个描述层的内容又进行分层,详细而科学地论析了每个描述层的构成与作用。论述中,巴尔特分析了《一颗纯朴的心》《金手指》等作品,但是,他主要讨论的是一般叙事结构而不是具体的文学作品的叙事结构。也就是说,巴尔特对这些作品进行的理论性批评,意在以此作为“理论”的验证材料,而不在作品本身。更多的情况下,巴尔特不是以具体的文学作品,而是以整个叙事作品(作品抽象)为理论运演的材料。

20世纪的批评理论与理论批评一体化,是以互为性为条件的。互为性在关系中体现为双方各自既为自身,同时又包含对方。或者说,各自既为自身,同时又为对方所包含。20世纪的文学理论主要是批评理论,这种理论具有针对性,带有批评的功能指向,而理论批评恰恰又是在“形而上”层面对批评理论的演绎或证明。理论具有批评性,批评具有理论性;理论是批评的理论,批评是理论的批评,这就是20世纪文学理论最明显的特点。

20世纪的批评理论借助理论批评在“形而上”层面生成,这样生成的理论的价值主要表现在构建新理论,开辟新的研究领域等方面。事实证明,这些批评理论确实为文学研究开辟了一个个新的研究领域,构建了一个个新的理论或理论流派,由此而发展了文学理论。这些批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淡远了批评实践和文学,不过,它们原本就没有打算直接通向实用批评,而是直接通向理论。这是它们的理论策略。至于这些理论能否全部为实用批评所用,那是批评的事,需要批评在实践中对它们进行转换与取舍。

标签:;  ;  ;  ;  ;  ;  

对20世纪文论的再认识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