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在知识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_大学论文

论高校在知识生产中的地位与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位论文,作用论文,高校论文,知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45X(2006)02—0085—07

知识经济的发展对我国既是一种挑战,同时也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我国如果能抓住这个机遇,便可以迎头赶上发达国家的前进步伐。为此,我国把建立国家创新体系作为赶超时代、复兴中华民族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早在1998年,江泽民同志就从科技、经济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角度论述了创新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他在对中科院《迎接知识经济,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报告上曾批示:“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科技的发展,知识的创新,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同年,他在视察电子工业部“数字化产业最新成果小型展览”时又高瞻远瞩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近年来,为了贯彻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我国先后出台了许多推动知识创新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政策举措。例如,以中国科学院为试点单位,自1998年开始实施了“知识创新工程”,旨在形成既与国际接轨又有我国特色的现代科研院所管理体系,提高科研院所知识创新的能力与效率,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科技人才[1]。我国高校分别于1993年和1998年开始实施了“211工程”和“985工程”。“211工程”旨在集中有限资金,重点建设一批基础条件较好的高校和重点学科,以提高我国高校的教育质量、科研水平和办学效益[2]。“985工程”建设旨在配合“211工程”的实施,集中力量建设10所左右的研究型大学,创建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和一批一流学科[3]。为了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政府和企业加大了对科技投入,目前我国企业的科技经费已占全国科技经费的60%以上。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高校在知识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引起了一些研究者的关注。在有关的讨论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生产不再局限于高校,其他许多部门如国家实验室、企业、思想库等生产的知识尤其是应用性越来越多,在知识生产多样化发展的新模式中,高校仅仅是知识生产的一个部门甚至可能是较小的部门[4];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将把高校从社会的边缘推向社会的中心[5],高校在知识生产中的地位将变得越来越重要[6]。在本文中,我们试图通过分析由中国高校及其他知识生产单位发表的被SCI检索的论文数量这个反映知识生产和创新程度的指标, 来检验上述两种不同观点,以探讨中国高校在知识生产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

一、分析部门知识生产贡献的方法

为了分析中国高校和有关单位在知识生产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收集了1997~2004年间中国高校、中国科学院和企业单位作者单独或合作发表的被SCI检索的论文数量。这些数据是通过检索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的Web of Science(SCI网络版)系统获得的。由于SCI网络版不能根据作者的次序(如第一或第二作者)进行检索,因此通过检索获得的论文数量是中国有关单位的学者单独或合作发表的被SCI检索的论文数量。统计被SCI检索的论文数量的具体方法和过程如下:首先,在Web of Science系统中选择年份;其次,在检索栏中输入关键词“CU=china”,得到该年度中国作者单独或合作发表的SCI论文数;第三, 为了获得中国高校教师单独或合作发表的被SCI检索的论文数量,根据表示高校的两个关键词“univ”和“coll”,分别输入关键词“CU=China and OG=Univ”和“CU=China and OG=Coll”,由此获得的论文数量再减去输入关键词“CU=China and OG=Univ and OG=Coll”得到的论文数量,即是中国高校教师单独或合作发表的被SCI检索的论文数量;第四,输入关键词“CU=China and OG=Chinese Acad Sci”得到的是中国科学院的研究人员单独或合作发表的被SCI检索的论文数量;第五,输入关键词“CU=China and OG=Corp”得到的则是企业单位作者单独或合作发表的被SCI检索的论文数量(其中CU表示国家,OG表示机构,and表示逻辑关系“并”)。为了了解高校、中国科学院和企业知识生产的投入产出情况,我们还从中国科技统计网站收集了高校、中国科学院和企业的科技经费数据[7]。

为了分析中国高校与其他知识生产部门的合作情况,我们通过SCI网络版统计了1997~2004年间中国高校与中国科学院和企业合作发表的被SCI检索的论文数量。具体的检索过程如下:首先,选择年份;其次,在检索栏中分别输入关键词“CU=China and OG=Univ and OG=Chinese Acad Sci”和“CU=China and OG=Coll and OG=Chinese Acad Sci”,由此获得的数据再减去输入关键词“CU=China and OG=Univ and OG=Coll and OG=Chinese Acad Sci”获得的数据,即是中国高校与中国科学院的研究人员合作发表的论文数量;第三,在检索栏中分别输入关键词“CU=China and OG=Univ and OG=Corp”和“CU=China and OG=Coll and OG=Corp”,由此获得的数据再减去输入关键词“CU=China and OG=Univ and OG=Coll and OG=Corp”获得的数据,即是中国高校与企业研究人员合作发表的论文数量。

为了进一步探讨“985工程”第一批支持建设的9高校在得到该工程支持后知识生产能力的变化情况,我们利用SCI网络版,应用相似的程序和方法收集了这9所高校教师1997~2004年间单独或合作发表的被SCI检索的论文数量的情况。为了了解这9所高校知识生产的投入产出情况, 我们还从教育部科技司历年编辑的《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中收集了1998~2003年这9所学校的科技经费数据[8]。

二、对我国知识生产部门投入产出的分析

(一)知识生产的多样化格局及其发展趋势

表1和图1列出了中国及三个知识生产部门单独或合作发表的被SCI 检索的论文数量及其变化趋势。从中可见,由中国学者单独或合作发表的被SCI检索的论文数量由1997年的17008篇增加到了2003年的49790篇;占全世界被SCI检索的论文总数的比重则由1997年的1.86%增加到了2003年的4.48%,由此可见,在1997~2003年间中国在全世界知识生产中的地位有了明显提高。

表1 1997~2004年中国三个知识生产部门单独或合作发表的被SCI检索的论文数量及其比重

资料来源:Web of Science。

图1 不同知识生产部门单独或合作发表论文的数量、所占比例及其变化趋势

在从1997年到2004年,高校教师单独或合作发表的被SCI检索的论文数量从12923篇增加到了48753篇,占由中国学者单独或合作发表的被SCI检索的论文数的比例由75.98%增加到了84.97%;中国科学院研究人员单独或合作发表的被SCI检索的论文数量由2890篇增加到了11494篇,占由中国学者单独或合作发表的被SCI检索的论文数的比例由16.99%增加到了20.03%;企业研究人员单独或合作发表的被SCI检索的论文数量由74篇增加到了230篇,占由中国学者单独或合作发表的被SCI检索的论文数的比例由0.44%下降到了0.40%。从这一变化趋势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一些结论:第一,中国在1997~2004年间,知识生产单位确实是多样化的。第二,高校在知识生产中处于绝对优势的地位,而且这一优势地位随着时间的发展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第三,在1997~2004年间,中国科学院研究人员单独或合作发表的被SCI检索的论文数量虽然增长幅度与高校相当,但就其中国知识生产系统中的相对地位而言,却要远逊于高等学校。第四,由企业研究人员单独或合作发表的被SCI检索的论文数量占中国学者单独或合作发表的被SCI检索的论文数的比例只有0.5%左右,这说明我国企业开展基础性研究的能力相对而言是很低的。

(二)不同知识生产部门投入产出分析

表2和图2列出了不同知识生产部门的科技经费支出及其变化趋势。从中可见,从1997年至2003年,全国科技经费支出由1065.2亿元增加到了3121.6亿元,其中企业科技经费支出由493.2亿元增加到了2126.2亿元,中国科学院的科技经费支出由35.7亿元增加到了106.0亿元,高校的科技经费支出由63.0亿元到增加到了253.9亿元。

表2 1997~2003年中国三个知识生产部门的科技经费支出情况(亿元)

资料来源:中国科技统计网站(http://www.sts.org.cn/index.asp)

图2 不同知识生产部门科技经费支出比例变化趋势

从各部门科技经费支出占全国的比例而言,在1997~2003年间,企业的科技经费支出比例不断增加,而且增幅较大,从1997年的46.30%上升到了2003年的68.11%;高校科技经费支出占全国的比例也一直呈现上升趋势,但增幅较小,仅从1997年的5.91%增加到了2003年的8.13%;在比较的3个知识生产单位中,中国科学院的科技经费支出占全国的比例呈现波动趋势,所占比例为3%左右。

就每百万元科技经费支出产出的SCI论文数而言,在2003年,高校为16.49篇,中国科学院为9.49篇,企业为0.01篇。由此可见,高校系统在基础性知识生产中的效率要高于中国科学院系统,约是科学院系统的1.74倍。

(三)高校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合作关系

表3和图3列出了在知识生产过程中,高校与中国科学院和企业合作发表论文的数量及其变化趋势。无论是从数量还是比例看,高校与中国科学院合作的论文都在逐年增加。两个部门合作发表的论文数从1997年的1052篇增加到了2004年的5738篇;两个部门合作的论文数占中国科学院单独或合作发表论文数的比例由1997年的36.4%增加到了2004年的49.92%。高校与企业合作的论文无论是数量还是比例有一定程度的波动,但就总体趋势而言,同样呈现出了上升的趋势,而且上升的幅度比较大,高校与企业合作发表的论文数占企业单独或合作发表的论文数的比例由1997年的60.81%上升到了2004年的78.70%。虽然高校与企业合作发表的被SCI检索的论文就数量而言较少,但在2004年却占企业单独或合作发表的论文数的3/4以上。这表明,随着时间的变化,高校与中国科学院和企业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而且处于不断增强的过程中。

图3 高校与中国科学院及企业合作发表论文比例变化趋势

表3 1997~2004年高校与中国科学院和企业合作发表论文的情况

资料来源:Web of Science。

(四)“985工程”一期部分高校知识生产投入产出分析

表4列出了“985工程”一期9所高校从1997年到2004 年间单独或合作发表的被SCI检索的论文数量及其变化趋势。在2004年,按这9所高校被SCI 检索的论文数量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

表4 1997~2004年“985工程”一期高校单独或合作发表的被SCI检索的论文数量及其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Web of Science。

就这9所高校在1997~2004年间被SCI检索的论文数量增幅而言,按增幅大小排序依次为上海交通大学(增长10.28倍,下同)、浙江大学(5.56倍)、哈尔滨工业大学(4.08倍)、清华大学(3.19倍)、西安交通大学(2.93倍)、北京大学(2.19倍)、复旦大学(1.58倍)、中国科技大学(1.48倍)、南京大学(0.83倍)。

就这9所高校被SCI检索的论文数量占全国被SCI检索的论文数量的比例而言,在1997~2004年间,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和南京大学所占的比例都有所下降,其中南京大学下降的幅度最大,达3.08%;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所占比例都有所上升,其中浙江大学增幅最大,达2.17%。

表5列出了“985工程”一期高校从1998~2003年间的科技经费情况。在2004年,按这9所高校科技经费数量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和南京大学。

表5 1998~2003年“985工程”一期高校科技经费及其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教育部科学技术司编.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003年间每年的资料汇编).

就这9所高校在1998~2003年间科技经费数量增幅而言,按增幅大小排序依次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增幅为4.08倍,下同)、北京大学(3.22倍)、西安交通大学(3.14倍)、上海交通大学(2.43倍)、南京大学(1.56倍),清华大学(1.31倍)、复旦大学(1.23倍)、浙江大学(1.19倍),中国科技大学(0.64倍)。

就这9所高校科技经费数量占全国科技经费数量的比例而言,在1998~2003年间,浙江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所占的比例都有所下降,其中浙江大学下降的幅度最大,为0.06%;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所占比例都有所上升,其中哈尔滨工业大学增幅最大,为0.12%。

通过比较表4和表5中这9所高校单独或合作发表的被SCI检索的论文数量和科技经费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在2003年,这9所学校单独或合作发表的被SCI检索的论文数量占全国的比例,都要远远高于他们的科技经费占全国科技经费的比例。这说明,这些高校知识生产的投入产出效率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就每百万科技经费产出的被SCI检索的论文数量而言,这9所高校分别为南京大学(97.23篇)、北京大学(60.81篇)、中国科技大学(54.94篇)、复旦大学(45.49篇)、清华大学(29.15篇)、浙江大学(24.31篇)、西安交通大学(17.47篇)、上海交通大学(14.30篇)、哈尔滨工业大学(7.61篇),南京大学的投入产出效率最高。

三、强化高校知识生产效率的建议

上面的分析表明,虽然在我国的知识生产是多样化的,但高校在我国知识生产系统中处于绝对优势的中心地位,而且这一中心地位还随着时间的推进得到了进一步强化。这表明我国高校在知识生产和推动知识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此外,分析也表明,在过去6年中, 高校与中国科学院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也处于不断增强的过程中,这使得高校在知识生产系统中的中心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加强。这表明,自1977年7月邓小平同志提出“重点大学既是办教育的中心,又是办科研的中心”这一重点大学建设的新思维以来,随后进行的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的遴选与建设,七五、八五时期“重中之重”的大学建设,以及“211工程”、“985 工程”等政策举措在提高我国高校科学研究和知识创新能力方面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强化了高校在知识生产中的中心地位,使高校逐渐成为了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主体。

事实表明,我国高校是知识生产和开展基础性研究的重要方面军,在知识创新中处于中心地位。为了进一步强化高校在知识生产中的中心地位,提高知识生产的效率,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重视高校的投入产出效率

教育部在继续实施重点建设若干所高校政策的同时,在分配资源时更加需要关注有关高校的投入产出效率。前面的分析表明,就平均的投入产出效率而言,重点建设高校的效率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说明继续重点支持若干所高校的建设,是一项具有成本效益的政策。但在重点建设的高校内部,我们也发现部分重点建设高校的投入产出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这表明,在分配国家财政资源时,需要更加强调高校的投入产出效率,建立以绩效为本的拨款新机制,以便使有限的资源能够发挥更大的效益。

(二)增加对高校的科技经费投入

我国现行的科技经费分配倾向于向企业倾斜,对高校的支持力度相对较弱。从不同部门进行基础性知识生产的效率看,使基础性研究经费向高校倾斜是一种更有成本效益的投资举措。例如,就整体而言,高校系统的投入产出效率要高于中国科学院系统。因此,为了充分发挥高校在知识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应该将高校纳入到国家知识创新工程中去,加大对高校的科技经费投入力度。

(三)加强高校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合作

近年来,高校与其他知识生产部门之间的合作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这种合作,可以更好地发挥高校在学科、人才、设备等方面的优势,提高产出效率。因此,国家可以在高校与科研院所和企业合作的基础上,制订相应的鼓励政策,进一步推动高校科研人员与其他部门的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双赢。

[收稿日期]2005—10—11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项目(DIA050135);教育部科技委战略研究重大专项子项目([2005]17号);西安交通大学2004年度社科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SK0401)。

标签:;  ;  ;  ;  ;  ;  ;  ;  ;  ;  ;  

论高校在知识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