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雨不说话——“提质减负”教学反思论文_郑绪霞

九月十二日周四, 小雨。孩子们在淅淅沥沥的雨幕中蹦蹦跳跳而来,眼里满是兴奋。李泽昊同学浑身湿透,库管的一角还在滴水,但是脸上却挂着最稚嫩纯真的笑容。一问才知,他在校门口跌到水里了。据家长说,他喜欢下雨,见到下雨就抑制不住地高兴,任凭谁喊也不听,在雨里蹦来跳去,没站稳。遥望校园,真的看到好多孩子欢脱的身影,他们在雨里飞奔跳跃,享受着大自然给予的馈赠与恩泽,完全没有躲雨的形色匆忙。

课上我试着问,是不是大家都喜欢下雨呢?大家异口同声的说,喜欢!于是,我们穿上雨衣,整整齐齐地来到操场,在雨里享受大自然所带来的美好,细雨绵绵,如线如丝。

孩子们慢慢地走着,悄声聊着,伸手接着雨丝。仰头面朝雨点,任由其洒落脸庞,看雨滴在树叶上,颗颗晶莹,粒粒透明,顺着树叶纹理慢慢滑到叶尖,慢慢累积,等足够大了,“啪嗒”一声,从叶尖坠落,落到地上,湿润了泥土,滋养了心怀。我们还在操场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你的影子,他的影子,都融入其中,影子之间相互打闹着,亲密得相互诉说着悄悄话。抬脚毫不犹豫的踩下去,激起一片水花,引来笑声一片,笑声在天空中回荡,久久不愿散去。

回到教室,孩子们依然激情不减,叽叽喳喳的聊着,笑容仍旧停留在脸上。等孩子们把雨衣脱下,在座位上坐好,我问:“大家看呀,你们那么喜欢小雨,可是小雨没说话啊?它不会说话,不会与我们交流,你为什么喜欢它?”

张智凯说:“它说话了,落在地上有‘沙沙声’。它还和我们做游戏呢,它落在雨衣上,顺着雨衣滑落,是在说舍不得我。”

我突发奇想:既然大家能听到小雨的声音,那么我们就把它的话记下来,共同写了一首关于下雨的儿童诗。

就这样,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我们写出了第一首小诗:

这还没完,我们又写了《小雨很调皮》,范伊诺同学充满童趣的说,小雨把我拽到了雨里。于是,我们的诗歌变成了拟人的小诗。

孩子们读着自己写的诗,脸上挂着自豪,声音里特别带劲。

我们的身边就有自然美、道德美、劳动美、社会美……而我们老师就是在生活动带领孩子们在课堂、在课外,在校园、在大自然寻找美、歌唱美、创造美!朱光潜先生说,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我们在大自然的馈赠里,收获了美丽的景色,和优美的诗歌,还收获了一片纯真和满腔热情。身为老师的我,是不是带领孩子们发现了美呢?“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农家最简单的蔬果成了苏轼眼中最美的风景!是因为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之情。

陪着孩子们去寻找,跟着孩子们一起去发现,在他们的世界里找到自我的存在,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席之位。让他们学会懂得,学会发现,学会寻找,学会创造,学会珍惜,才是我的责任和追求。

当然,我们的诗歌没有止步,在语文园地六《谁会飞》的诗歌朗诵中,我们就开始了自己的创作。

风在摇它的叶子,草在结它的种子,冬在等待春天……一切都是安然的样子。为人师要注重的不仅仅是学生的成绩,更是他们的身心健康,能够见证他们的成长是一件幸事。培养孩子们发现美的双眼,保留美的愿景是一件幸福而快乐的事情。“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它像是一种信念,又像是一种积淀在心头的追求,促人向前,时刻警醒。

教育的本质是学生的成长,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教育的主导是老师。只有将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和谐的融合,我们的教学就会变得更加其乐融融,只要将这一科学方法遵循贯彻到底,教育的意义便一直都被践行,教育的方向便会更加明朗,教育之路哪怕山高月小霜露降,一样能乘风破浪。充分地汲取,以有效指导,正确方式传授给学生最深厚的知识文化,并培养心灵之美,积淀语文素养。

叶圣陶先生讲,以教育革新自己。我们老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完成学校的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保护孩子那颗美好的心灵,保护他们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让孩子们时刻体会的学习的快乐,创造的成就感。 或许在这一过程中所用之法不尽相同,但是目标与初心都万流归源,化而为一。

叶老还说教任何课程,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而我所做的就是希望孩子们能在语文的学习之路上,积极去学习创造,不需要我的提醒,就愿意完成自己的表达与创新。现在教学讲究“提质减负。所谓”“提质减负”提倡用新思路,把精力放在微观的教学操作上,把减负增效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优化结构教学、强化思维训练,努力改善课堂教学策略,以此减轻学生识记、作业、心理等方面的压力,从而激活学生思维,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潜力,实现减负与增效的完美统一。我想我们写诗的活动中,做到了是不是做到了“提质减负”?所倡导的激发孩子们思维的效果,曲线救国式得让孩子爱上学习,爱上语文呢?如果是这样,也算是歪打正着吧!

论文作者:郑绪霞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13

标签:;  ;  ;  ;  ;  ;  ;  ;  

小雨不说话——“提质减负”教学反思论文_郑绪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