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护理方法及效果分析论文_尹嘉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 急诊科 四川成都 610031

【摘 要】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急诊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9月-2016年1月我院急诊科收治AMI患者80例,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按照实施传统急救护理模式,观察组实施急诊护理流程,对比两组的急诊护理效果及临床预后。结果:观察组的分诊评估时间、心电图检查时间、静脉采血时间、静脉用药时间、急救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两组总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再梗死率及再行PCI治疗率分别为7.50%、10.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0%、25.00%(P<0.05)。结论:在AMI急诊护理中开展急诊护理流程可缩短检查及抢救时间,改善临床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护理;护理流程;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8-070-01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因严重、持续心肌缺氧、缺血所致心肌急性部分坏死所致心血管疾病,发病较急且进展较快,发病率及死亡率均较快,是导致中老年人群死亡的常见疾病之一[1]。在AMI的急诊救治中,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于缩短检查及治疗时间,为挽救濒死心肌争取宝贵时间是降低死亡率、改善临床预后的关键,这也是当前AMI急诊护理研究的热点。本文分析总结AMI患者的急诊护理经验方法,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2015年9月-2016年1月期间,我院急诊科收治AMI患者80例,均符合WHO对于AMI的诊断标准,且经超声心电图检查以及冠状动脉造影等确诊。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观察组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45-82(66.79±6.45)岁;发病至就诊时间为0.5-12(3.33±0.64)h;梗死部位:16例前间壁及广泛性前壁,12例下后壁,12例高侧壁。对照组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41-85(67.04±6.17)岁;发病至就诊时间为1-12(3.51±0.59)h;梗死部位:15例前间壁及广泛性前壁,13例下后壁,12例高侧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按照常规AMI急诊护理流程施护,即入室前常急救处理、生命体征监护及维持、建立静脉通道、心电监护及吸氧等。观察组则通过建立专科急诊护理小组开展急诊护理流程,护理内容如下:(1)组建优化护理小组:建立急诊AMI优化护理小组,小组成员均接受系统AMI知识及急诊护理培训,并由护士长带领进行广泛资料查阅、专家意见咨询、临床经验总结讨论等,建立急诊护理程序与应急处理方案,并绘制急诊护理路径表,包括急诊分诊、急诊初诊以及抢救三阶段护理。(2)护理流程优化:执行初评→早期检查→再评估的路径进行评估,即在接诊30s内同时进行观察、询问及分诊,开通绿色通道,先抢救再登记入院。分诊护士在接诊以后,立即采用平车将患者转送至抢救室,并立即通知相关医生进行急诊救治。快速评估病情后1-2min内予以2-5L/min吸氧,3min内完成血氧饱和度以及血压就检测,快速建立静脉通道,尽量选择表浅、粗直静脉,可选择左下肢静脉,以便于快速补液。接诊10min内完成心电图、血压及采血测定血液学指标(凝血指标、心肌酶谱、血常规指标等),结合检查结果及患者病史、症状确诊AMI。由专人、专职负责患者抢救,责任落实到人,确保急救护理安全顺利。

1.3 观察指标

由专人统计两组患者的急救情况(分诊评估时间、心电图检查时间、静脉采血时间、静脉用药时间、急救时间)、总住院时间,并统计患者的临床预后,即再发心肌梗死率以及再行介入手术(PCI)率。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统计学软件SPSS18.0分析,以()表示计量资料,经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经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急救情况及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的分诊评估时间、心电图检查时间、静脉采血时间、静脉用药时间、急救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两组总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临床预后比较

观察组的再梗死率及再PCI治疗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 讨论

AMI的早期救治目的是尽快恢复梗死相关血管通畅性,重建心肌血流灌注,从而挽救濒死心肌[2]。因此,急救“时间窗”直接关系着AMI的抢救成功率。如何最大限度地缩短转运、诊断及治疗时间,避免急救过程中不必要的时间浪费,争取更多的濒死心肌挽救时间、改善临床预后具有积极意义。

目前,国内对于AMI的急诊护理尚缺乏规范性、标准化流程,普遍存在护理分工不明及责任不具体等问题,加之缺乏明确的护理时间要求及目标,而是机械性地遵医嘱施护,难以合理压缩急诊处理时间[3]。近年来,临床研究发现,优化急诊护理流程,落实首诊护理人员的责任,并确立重点项目的护理时间以及目标,建立规范化的急救护理流程及措施,能够最大限度地缩短各个急救护理环节的时间耗费,从而在确保护理质量的基础上为有效治疗争取更多的时间,改善临床预后[4]。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通过建立和实施急诊护理流程后,各急救护理环节的时间获得明显缩短,再发梗死以及再行PCI率明显降低(7.50% vs 20.00%,10.00% vs 25.00%),临床预后更为理想。

综上所述,在AMI的急诊护理中建立和开展规范化急诊护理流程能够缩短检查及急救时间,提高救治效果,值得借鉴推广。

参考文献:

[1] 许新华.急性心肌梗死在急诊护理中的干预体会[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16):185-186.

[2] 韩彦辉,王素梅,李海霞等.急诊护理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效果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3):25-26.

[3] 陈健兰,杨金环,叶维雅等.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护理体会[J].中国急救医学,2013,33(z1):50-52.

[4] 孟晓杰,郝君华.急诊护理路径与传统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效果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5):557-558,559.

论文作者:尹嘉

论文发表刊物:《临床医学教育》2016年8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28

标签:;  ;  ;  ;  ;  ;  ;  ;  

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护理方法及效果分析论文_尹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