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性轴索损伤法医学鉴定中CT、MRI的应用论文_李春雄

广东中一司法鉴定中心 518100

摘要:目的:探析弥漫性轴索损伤法医学鉴定中CT、MRI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17年6月~2019年1月具有MRI与CT影像资料的疑似弥漫性轴索损伤者48例的基本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经开展不同检查后疾病的检查情况,并对法医学鉴定结果和疾病检出数量间的关系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经CT检查发现,有DAI病灶41例;经MRI检查结果显示均呈阳性。MRI检查非出血性、出血性DAI病灶检出情况均高于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CT检查,对DAI病灶行MRI检查的检出率更高,能在法医学鉴定中数据支持。

关键词:MRI;CT;弥漫性轴索损伤

弥漫性轴索损伤(DAI)属于闭合性颅脑损伤,指的是在颅脑加速期间出现神经轴索、小血管受损,如果不及时干预,则易导致脑内轴索撕裂、血管劈裂和大面积脑肿胀等情况;具有病情危重、疾病急等特点,有较高的死亡率,预后差[1]。当病情发生后,若临床治疗开展不及时,则易使患者后期出现意识障碍情况,能对其生命安全带来威胁。对此,为避免上述情况发生,将患者生存时间延长,诊断检查的及早开展非常重要。故本文经开展MRI和CT检查,做归纳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基线资料

对2017年6月~2019年1月具有MRI与CT影像资料的疑似DAI者48例的基本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排除伴妊娠期、哺乳期者,伴严重神经功能障碍者。其中男38例,女10例;年龄18~65岁,均龄(40.5±2.4)岁;致伤因素:9例坠落伤,39例交通事故伤。

1.2诊断标准[2]

根据弥漫性轴索损伤临床诊断标准进行评定:(1)伤后马上出现昏迷,且昏迷时间不低于6小时;(2)头部受旋转性、减速或加速外力作用的外伤史;(3)经临床检查显示神经系统定位体征不明确;(4)经MRI或CT检查显示脑干和基底节、大脑灰质白质交界处和胼胝体等部位有直径未超过2厘米的无占位效应出血灶,中线结构移位不显著,弥漫性脑肿胀。

1.3方法

MRI检查:此次研究所应用的MR机为医疗专用设备,先调整层距为7毫米,厚度是7毫米,然后予以平扫检查。横断位扫描用T1W1序列,横断位或矢状位扫描用T2W1序列,扫描矩阵是256*125毫米,然后实施DWI(扩散加权成像)、FLAIR(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和SWI(磁敏感加权成像),阅片时对扩散加权成像病灶的部位及数目进行计算。

CT检查:此次研究所应用的双排螺旋CT机为医疗专用设备,设置厚度是10毫米,层间距为10至13毫米,从颅顶部开始至颅底为扫描范围,采取连续无间隔扫描法,然后调整层薄至5毫米,对患者病灶情况进行扫描。

1.4统计学分析

对数据的处理可应用软件SPS23.0,用卡方检验计数资料组间结果。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伤残等级数值和病灶数据间的关系进行判断。统计学有差异为P<0.05。

2结果

2.1 CT、MRI检查结果

(1)CT检查:在此次研究所选取的疑似DAI者48例中,经CT检查发现,无DAI病灶7例,有DAI病灶41例。CT影像显示,白质与灰质界限不清,弥漫性脑肿胀多见,脑底池变窄。而在41例中发现59个DAI病灶,其中33个出血性病灶,斑片状或条状高密度影;26个非出血性病灶,略低密度影。基底节、胼胝体及额颞顶叶脑白质等为病灶主要分布位置。

(2)MRI检查:在此次研究所选取的疑似DAI者48例中,被选对象经检查结果显示均呈阳性,共发现764个出血性病灶,178个非出血性病灶。其中,在非出血性病灶中,T2W1显示为高信号,T1W1显示为低信号,DWI和FLAIR显示是高信号。在出血性病灶中,病灶数目检出最多的是SWI序列,脑实质内大小不等的串珠样或甩鞭样低信号影,癌其他序列上多为高低混杂信号或高信号。

2.2对比DAI病灶不同检查结果

MRI检查非出血性、出血性DAI病灶检出情况均高于CT检查(P<0.05),表1见。

表1对比DAI病灶不同检查结果(n)

3讨论

DAI是一种原发性脑损伤病症,其发生诱因多由轴索损伤所致,其病理学改变具体包括轴索扭曲与肿胀、断裂与轴浆外溢,以及小胶质细胞簇与回缩球形成,间质性水肿情况在轴索四周清晰可见,当毛细血管受损时则会出现微出血灶。由于DAI的临床表现无特征性,所以在诊断DAI时把病理学诊断看作是金标准[3]。因进行法医临床学鉴定时无法对DAI病理标本进行获取,因此,主要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判断。传统医学影像技术是以往临床常用诊断方法,但对于微小出血灶、神经轴索受损情况的检查效果不理想,不利于对ADI诊断诊断,建议临床应另寻一种更为有效、灵敏的检查方法。此次研究中,笔者经开展MRI与CT检查,通过对DAI阳性病灶检出情况进行观察发现,CT检查的应用只能将脑肿胀显著或较大的出血灶显示出来。究其原因是,CT无法将受损的轴索显示出来,但能将轴索受损导致的脑池变小、脑肿胀和脑水肿等继发性征象情况显示出来。另外,由于CT的分辨率不高,造成DAI诊断有着过大的局限性,极易发生漏诊现象。比较而言,MRI优点显然更加突出,其对组织水肿有较高的敏感性,通过开展多方位、多序列成像,有较高的分辨率,相比CT检查,在诊断非出血性DAI时,诊断效果佳[4-5]。尤其是FLAIR图像能有效抑制脑脊液背景的高信号,提高非出血性DAI病灶的清晰度;DWI则能将T2WI阴性的出血性病灶情况有效显示出来,使MRI地非出血性DAI病灶的敏感性进一步提升。

总之,相比CT检查,对DAI病灶行MRI检查的检出率更高,对诊断ADI提供依据,在法医学鉴定中数据支持,值得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孙文勇.CT与MRI技术用于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中的临床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26):47-48.

[2]李欣文,韩伟,刘涛,等.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中应用CT、MRI的效果观察[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25):135-136.

[3]涂瑞芳.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中CT和MRI的应用效果研究[J].临床医药实践,2017,26(8):595-597.

[4]毛少平.CT、MRI在弥漫性轴索损伤法医学鉴定中应用价值分析[J].中外医疗,2018,37(27):199-201.

[5]李伟.CT、MRI在弥漫性轴索损伤法医学鉴定中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法医学杂志,2016,31(1):40-42.

论文作者:李春雄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9年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6

标签:;  ;  ;  ;  ;  ;  ;  ;  

弥漫性轴索损伤法医学鉴定中CT、MRI的应用论文_李春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