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观察论文_徐柳芬,倪香玲,杨广坤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观察

徐柳芬 倪香玲 杨广坤

(佛山市中医院;麻醉科528000)

【摘要】目的: 探究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 随机将我院105例行上肢骨科手术患者分为甲组(35例,应用0.3%低浓度罗哌卡因)、乙组(35例,应用0.4%中浓度罗哌卡因)、丙组(35例,应用0.5%高浓度罗哌卡因)。对比三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运动阻滞恢复时间、镇痛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三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运动阻滞恢复时间、镇痛持续时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随着浓度升高,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机率逐渐升高,但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罗哌卡因浓度越高时,麻醉起效时间更短,镇痛更持久,但发生不良反应的机率亦越高,为保证安全性,可对患者应用中浓度(0.4%)罗哌卡因。

【关键词】罗哌卡因;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17-0353-02

较多研究证实,随着近些年经济飞速发展,交通事故发生率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骨折患病率亦逐渐增加[1],手术是治疗骨折的有效防范,而在对骨折患者实施手术治疗时,为减轻患者疼痛,常需对其实施臂丛神经阻滞,罗哌卡因属于常用麻醉药物,但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有所差异,所以,选择适合浓度罗哌卡因十分关键[2-3]。我院对行上肢骨科手术患者分别应用低浓度、中浓度、高浓度罗哌卡因,见如下报道。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将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我院105例行上肢骨科手术患者分为甲组(35例)、乙组(35例)、丙组(35例)。

甲组35例患者年龄为23-60(43.75±5.73)岁,男女分别为22(62.86%)、13(37.14%)例。

乙组35例患者年龄为24-61(43.69±5.69)岁,男女分别为21(60.00%)、14(40.00%)例。

丙组35例患者年龄为25-62(43.80±5.68)岁,男女分别为23(65.71%)、12(34.29%)例。

三组患者的资料经对比显示统计值P>0.05,可对比。

1.2 方法

进入手术室后,给予患者静脉注射咪达唑仑和舒芬太尼,以起到镇静的作用,对患者基础生命体征指标进行监测,待患者生命体征指标稳定后,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下对患者实施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对患者皮肤实施常规消毒,选择6-10MHz超声探头及神经阻滞模式对患者肌腱沟臂丛神经实施扫描,找到类圆形低回声目标神经干后,移动超声探头,使臂丛影像置于超声图像中间,在超声引导下,由平面内向臂丛进针(由外向内进针),当穿破椎前筋膜时,可感觉明显的突破感,应用神经刺激仪(0.5mA),向肌沟进针,并观察患者肩、上臂、前臂的运动反应,确定进针深度及角度,小心回抽,确认无血后,推注1-2mL局麻药以调整穿刺针位置,注入局麻药后,观察超声图像,确定局麻药在臂丛周围扩散,在注药期间,应注意避免高阻力注射,以免发生神经内注射。甲组、乙组、丙组患者分别应用浓度为0.3%、0.4%、0.5%的罗哌卡因(约20ml)。

1.3 评估指标

对比三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运动阻滞恢复时间、镇痛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方法分别选择t检验或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研究结果

2.1 对比三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运动阻滞恢复时间、镇痛持续时间

三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运动阻滞恢复时间、镇痛持续时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如表1:

2.2 对比三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随着浓度升高,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机率逐渐升高,但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如表2:

3 讨论

罗哌卡因属于临床常用的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药,较多研究显示,容量、浓度是导致臂丛神经阻滞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4],所以,为保证阻滞有效性,常需保证充足的臂丛神经鞘充盈容量及有效的麻醉药物浓度,但浓度过高,易导致患者出现麻醉药物中毒反应,安全性较难保证。

本研究对行上肢骨科手术患者分别应用低浓度、中浓度、高浓度罗哌卡因,研究显示,高浓度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明显短于中、低浓度组,且镇痛持续时间、运动阻滞恢复时间较中、低浓度组患者明显更长,这提示对患者应用高浓度罗哌卡因的麻醉起效时间更短,且镇痛时间更短,但运动阻滞恢复时间更长,安全性有待考究。同时,研究发现,随着浓度升高,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机率逐渐升高,这提示对患者应用高浓度罗哌卡因,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机率更高,但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出现该现象很可能是由于样本研究量过少所致,为验证结果可靠性,还需进一步开展大样本研究。

综上所得,罗哌卡因浓度越高时,麻醉起效时间更短,镇痛更持久,但发生不良反应的机率亦越高,为保证安全性,可对患者应用中浓度(0.4%)罗哌卡因。

参考文献:

[1]刘涛,丰浩荣,张群英,等.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6,32(9):853-856.

[2]黄刚.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10):145-148.

[3]李宏.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研究[J].当代医学,2017,23(32):112-113.

[4]韩文冬.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7,21(11):1970-1972.

论文作者:徐柳芬,倪香玲,杨广坤

论文发表刊物: 《医师在线》2018年9月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1

标签:;  ;  ;  ;  ;  ;  ;  ;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观察论文_徐柳芬,倪香玲,杨广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