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成都理工大学”校园工程初步设计

“数学成都理工大学”校园工程初步设计

王艳[1]2002年在《“数学成都理工大学”校园工程初步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字化是当今国内外高科技发展的趋势和潮流。随着对地观测、互联网、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发展以及国家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建设,数字地球、数字城市和数字大学等概念逐渐被一些学者提出并付诸实施。大学作为高新科学技术研究和开发、利用的前沿阵地,理当成为数字化、信息化研究、开发、利用的重要承担者,其首当其充的任务就是实施数字化校园工程。 建立“数字成都理工大学”校园工程是为了满足成都理工大学现代化的管理的需要,加强地学信息的共享,同时使成都理工大学地学信息产业尽快形成规模效益。本文提出了“数字成都理工大学”校园工程初步设计方案和具体工作步骤。数据采集利用了数字摄影测量手段,进行数字化测图,改变了传统的实测的方法,提高了效率,增加了数据的精度。数据管理方式采用文件与关系数据库混合管理系统,利用系统接口,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的查询和维护可以完全在一个界面之下。利用空间数据搜索引擎(ArcSDE)和数据库软件(SQL SERVER),本文实现了地理信息和非地理信息的资源共享;在客户端/服务器(Client/Server)模式下,用户使用Visual Basic和Mapobject开发的客户端软件可轻松的对地理信息进行查询和修改。 “数字成都理工大学”校园工程以成都理工大学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建立了房产管理信息系统等一系列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地理信息系统与管理信息系统的结合;它推动了学校管理和办公的自动化,提高领导者的管理水平和效率,实现了信息和资源共享,为今后实现广义概念的“数字成都理工大学”奠定了基础。

施瑛[2]2014年在《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历程研究(1932-1966)》文中提出华南地区建筑的发展,因远离政治中心而又毗邻港澳的独特地理区位、以及对外交流频繁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既“得风气之先”,也“开风气之先”,形成独特的地域风格。华南地区建筑教育的主线是自1932年由林克明先生在广东省立工专创办建筑工程学系开始,历经勷勤大学工学院建筑工程学系、国立中山大学建筑工程学系、华南工学院(文革期间曾改名“广东工学院”)建筑工程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的发展,逐渐形成了成熟的、有鲜明华南地域特色的、重建筑技术、重工程实践的建筑专业教育体系,为华南地区乃至全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建筑人才。华南的现代建筑教育是中国整体现代建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对其研究逐渐增多,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以华南理工大学的建筑教育为主线的华南建筑教育发展历程研究的课题,正是基于目前的研究现状基础提出。本课题的研究定位于华南建筑教育从1932年创立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的这段早期发展历程,是华南建筑教育的创立与探索、定位与起步的重要时期,为华南建筑教育逐渐走向成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课题的研究一方面通过大量史料的收集以及相关研究成果的整理,分析对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产生必然影响的中外建筑教育早期状况,结合社会历史发展的整体背景,从教学、科研和工程实践的角度,厘清华南建筑教育早期经历的创立与探索、定位与起步的历史脉络,力求展示准确、客观的历史进程,填补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史整体研究的空白;另一方面通过对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历程的研究,总结在林克明、夏昌世、陈伯齐、龙庆忠等老一辈华南建筑教育家的带领下,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所取得的教育成就,归纳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的特点,探寻其发展的内在动因,以期为现在的华南建筑教育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开放、融合、务实、创新是岭南文化的基本特点,也是老一辈华南建筑教育家们共同的内在学术品质。在他们的教学和科研及建筑创作中,这种文化特质得以充分体现。华南建筑教育在早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基于华南亚热带气候特点、强调基础训练、注重理性分析、重视功能和建造技术以及工程实践的教学思想,初步建立起以学为主,学、研、产“叁结合”的建筑人才培养模式,为华南建筑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邓岚[3]2008年在《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成都理工地理信息系统》文中指出本文主要介绍了关于WebGIS的校园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并在涉及WebGIS技术、JAVA技术、数据库技术等诸多领域的基础上,初步完成校园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着重对WebGIS的技术特征如发布体系、构造方法、开发平台进行系统研究,并对日前实现WebGIS信息发布及客户端应用功能扩展的主要技术包括通用网关接口(CGI),服务器应用程序接口(ServerAPl),ActiveX和javaApplets等技术进行比较和分析。最后在对常用的WebGIS开发平台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实现的技术方案。本文依据实际开发的需要对MapXtreme for java的工作机制进行了详细的介绍,通过需求分析,确定了系统的指导思想、建设目标,选定了开发环境和开发工具。其核心是在地理信息系统中嵌入HTTP和TCP/IP标准的应用体系,用来实现互联网环境下空间信息管理等地理信息系统功能。WebGIS是建立在Internet上具有浏览器/服务器体系结构(B/S)的网络GIS,是利用万维网技术对传统GIS的改造和发展,使用户可以借助方便、廉价的Internet网,通过Browser这一统一的图形用户界面,访问位于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空间信息资源。最后在成都理工大学校园地图的基础上,通过地图矢量化并利用MapXtreme for java和相应的开发工具,初步设计和实现了一个基于浏览器朋艮务器模式的数字校园地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实现了一些基本的地图功能,如放大,缩小,鹰眼和图层控制与查询等功能。建立基于WebGIS的校园地理信息系统,将有助于学校领导和相关管理部门在校园发展和规划中实时、直观的了解要规划的建筑物周围的道路、管网、电力、通讯网络电缆情况,便于决策,而且报考我校的学生家长在远程通过Internet访问我校,就可实现对校园的考察和了解,更重要的是各位同学可以通过该系统查询一些生活和学习的信息。本文的创新点在于数字校园系统有很大的集成度,用户可以随时获得所需的信息,就如同置身于校园中一般,从而可以提高校园对外的知名度,而且给学校的各项工作都带来了很大方便,可为学校创造可观的社会效益。

张炳夫[4]2009年在《深水动力辅助锚泊系统联合定位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油气开采逐渐向深海发展,人们对钻井平台定位系统的经济性以及定位能力的要求不断地提高。在1000米左右的水深,由锚泊系统和动力定位系统组成的联合定位系统,由于其能够结合两种定位系统的优点,并且克服了两者各自的不足,逐渐成为新型深海定位系统研究的热点。本文以一座深海半潜式钻井平台为对象,通过对系泊系统与动力定位系统的研究,研究了深海半潜式钻井平台联合定位系统的一种设计方法。本文采用叁维频域Green函数法计算浮体的水动力特性,通过频时转换,得到浮体在时域中的水动力系数,以及一阶波浪力等参数。并通过模拟真实海况下的环境载荷,来进行浮体的时域水动力分析。对锚泊系统的设计,采用复合悬链线方程进行系泊系统的静力分析,根据此结果选取复合锚索的参数,并得到缆索的拉力-位移关系。在系泊系统的动力分析中,对锚索进行有限元分析,在时域内计算锚索的拉力,并与浮体的运动进行时域耦合数值计算,来进行锚索张力强度的校核以及系泊系统定位能力的评估。采用动力定位能力曲线方法来进行动力定位系统的静态分析。其中讨论了推力器形式的选择以及布置方式,以及推力器间的水动力干扰等问题。另外,本文采用动力定位系统的时域动态模拟来进行动力定位系统定位能力的分析和评估。其中,控制系统逻辑采用经卡尔曼滤波的经典PID控制理论,采用简化的推力分配方案进行推力分配。最后介绍了动力定位系统动态模拟的计算方法,并给出了半潜式钻井平台动力定位系统动态模拟的计算实例。综合锚泊系统与动力定位系统的时域分析方法,本文最后提出了联合定位系统动力分析的耦合计算方法,并给出了半潜式钻井平台联合定位系统时域动力分析的具体数值算例。通过分析,验证了本文中的联合定位系统设计方法的合理性。

刘四昌[5]2017年在《公路总体设计的地质选线思路、原则与方法》文中提出兼具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公路选线设计对个人经验依赖较大,虽然随着工程实践和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入和进步,设计理念也从选线地质逐步深化到地质选线,但仍未完全形成系统的方法论。本文通过对部分路线设计案例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归纳和总结,并结合多年路线设计的经验,提炼出"服务功能和承载能力相协调、自然生态可持续发展、控制因素的系统综合分析、最差的地质条件控制路线方案(‘木桶’原理)、重大工程地质问题否决路线方案、综合选线与整体最优"等公路工程地质选线基本原则,总结出按"以服务功能草定路线走向→宏观识别、碎部研判,优选路线走廊→走廊带工程地质条件综合评估→根据地形条件初拟路线方案→结合工程地质修订确定推荐线位→推荐线位的工程地质条件评价→推荐线位的比选和修订"程序进行地质选线工作的一般程序和定性研究基本方法。

夏华[6]2007年在《新校区选址与设施规划设计的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给高校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学生数量的急剧增加和原有校区空间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成都某高校地处成都市区,由于缺乏发展用地,急需寻找新的建设用地,建设一个适应事业发展需要的新校区,使得学校事业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如何正确合理的选择新校区的建设地点及新校区内的各种功能设施的合理布置成为高校决策者需要妥善解决的两个重要的问题。为此,本文针对该高校待建新校区所需解决的实际问题,将工业工程的相关理论运用到新校园的选址和规划,使用层次分析法对新校区的选址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得出了合适的建设地点,然后使用系统布置设计方法对校园内的各种功能设施进行了合理布局,得出了布局方案,并使用仿真软件对布局方案进行了效验,并提出相关解决方案。首先,本文阐述了工业工程中有关物流系统选址的相关理论及研究现状,重点分析论述了选址相关的原则、影响因素、特点和分类,及选址的多种模型和对应的方法。根据某高校待建新校区的实际现状,使用工业工程中选址的理论方法对待选择的方案进行分析,然后使用层次分析法对待选择的地点进行选址决策从而来得到最终合理的建设地点。其次,本文分析了工业工程中有关设施规划设计的相关理论及研究现状,重点分析了设施规划设计的方法、原则及目标。然后将系统布置设计方法应用于新校区的功能设施布置,得出了较合理的布局方案,然后使用仿真软件对布局方进行建模和仿真,并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提出了针对仿真结果的解决方案。

舒振杰[7]2013年在《猫子坪至磨西改建公路棚洞段边坡稳定性研究及防治措施建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猫子坪至磨西公路是成都—二郎山—海螺沟黄金旅游线路的必经路段,年游客量已达39万人次,原公路由于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原线线形、纵坡多随坡就势,达不到等级公路标准,沿线地质灾害极为发育,有20处崩塌和1处滑坡,其中一处位于棚洞段边坡高逾60m,坡度达40°~50°,距离得妥断层不到1KM,常有巨石滚落,严重威胁车辆和行人。本文对猫子坪至磨西改建公路优化边坡设计以及有效地防治边坡地质灾害,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同时,对其他类似地区的公路建设和其他基础设施的建设具有借鉴意义。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在综合分析棚洞段边坡工程地质条件的基础上,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得出了研究区棚洞段边坡结构面浅表生改造的特征,并且分析了棚洞段边坡结构面的浅表生改造机制,建立了边坡浅表生改造的基本模式,最后深入研究了棚洞段边坡岩体的浅表生改造与变形破坏的关系。(2)从边坡岩体结构特征入手,将边坡分为了叁个区,并且结合边坡的破坏现象,将边坡变形破坏模式分为了叁类:一,平面滑动模式;二,阶梯状滑动模式;叁,楔体滑动,并对不同的破坏机制进行分析。最后根据边坡分区对各区进行稳定性评价。(3)通过离散元软件UDEC对研究区猫磨路棚洞段边坡建模分析该边坡变形破坏过程,得出该边坡变形破坏主要经历了:稳定变形发展阶段,加速变形阶段,破坏失稳叁个阶段。(4)采用有限元软件FLAC3D对研究区猫磨路棚洞段边坡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分析得出:研究区边坡整体稳定性较好,具有良好的协调变形能力,在自重情况下,坡体深部很难形成一个潜在滑动面。剪应力增量主要集中在坡体中上部浅表层部位,可能形成不稳定块体,在暴雨或者地震情况下容易发生浅表部滑移破坏。采用Geo-slope软件对研究区猫磨路棚洞段边坡岩体稳定性进行极限平衡分析,计算结果表明该边坡在天然工况下处于稳定状态,在暴雨工况下边坡局部可能发生小规模崩塌,而在地震工况下该边坡处于不稳定状态。(5)根据本文的分析结果对边坡不同分区提出了不同的防治措施建议,并且采用数值模拟评价了支护效果。

林耀阳[8]2011年在《基于大学生行为模式的高校体育馆主空间设计》文中认为高校体育馆具有明确的使用群体,当代大学生作为高校体育馆主要使用者,其行为具有相对固定的模式。设计若能以此行为模式为根据,将对高校体育馆设计提供很好的思路,并将探讨出一条利用行为模式分析的高校体育馆设计思路。体育馆的主空间直接决定体育馆的质量,近年来高校体育馆建设发展很快,目前高校体育馆主空间的设计、使用和管理在兼容性和多元化方面有了基本的理论体系和操作方法,但却基本是套用社会体育馆设计的相关理论,缺乏从学生体育行为模式出发的设计思考。论文通过对现有的关于大学生行为模式的文献进行研究,了解我国当代大学生的行为模式特点及发展趋势,总结出相应的功能要求,并以此为出发点对现有体育馆主空间的设计进行调查研究,探讨现实可行的设计策略,进而整合现有的技术条件,提出基于当代大学生行为模式的高校体育馆主空间设计策略。论文共5章,分别为背景介绍、行为模式与功能需求研究、实例研究总结设计思路、设计要点分项研究,以及最终提出的主空间设计策略五个部分:1.背景介绍部分主要明确高校体育馆的建设和研究状况,界定研究的概念、方法、目的与意义;2.行为模式与功能需求研究部分主要了解当代大学生的行为模式,总结出该行为模式对高校体育馆设计的相应功能要求;3.实例研究总结设计思路部分结合实例,探讨满足这些功能诉求的现实可行的设计策略,进而提出高校体育馆设计的新思路。4.设计要点分项研究部分针对高校体育馆主空间设计所包含的内容、所需的设备设施进行深入研究,挖掘创新设计的可能;5.主空间设计策略部分提出基于当代大学生行为模式的高校体育馆主空间设计策略,并结合设计模型进行阐述,为以后的高校体育馆主空间设计提供参考。

方雪[9]2010年在《墨菲在近代中国的建筑活动》文中提出亨利·K.墨菲是中国近代建筑历史上一位重要的外籍建筑师。他擅长将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与西方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设计了一批质量较高的建筑,其中以教会大学类的校园规划和设计最为典型。本论文的写作目的是,通过收集和整理有关理论材料,尝试作墨菲的文献研究。以全面性的介绍墨菲在中国近代的建筑活动为主,并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梳理出对墨菲及其作品的评价,讨论他对近代民族建筑师的影响。论文将墨菲的建筑活动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教会大学类的校园规划和建筑设计。义和团运动后,教会大学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并出现了首批融入中国传统元素的校园建筑。自此之后,“传统复兴式”便伴随着教会的不断“本土化”而成为一种全新的建筑风格。墨菲正是这一风格的代表人物,他在实践过程中将该风格总结成“适应性建筑”(Adaptive Architecture)理论,并得到中外人士的广泛认可。第二部分是非教会类的校园作品清华学校。该作品运用了典型的西方、尤其是美式校园的设计手法,与教会大学的“适应性建筑”形成鲜明对比。第叁部分是美国花旗银行在中国的分行设计。墨菲尝试应用折衷主义风格,并参考美国花旗总行的立面,设计了一系列近代银行建筑发展高潮时期的重要作品。最后一部分,是墨菲的城市规划类作品。他在1927年后,受到南京国民政府的邀请,参与了广州市规划和南京“首都计划”的制定工作。亨利·墨菲能够在中国近代建筑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不可否认有其自身素质和当时历史机遇的双重影响。他作为一名训练有素的商业建筑师,能够完美的诠释各类业主对不同风格的要求,同时注重提升自己的商业地位和威望;担当事务所主持人,他拥有长远的发展眼光和决策能力。这些都成为他成功的关键因素。正是由于墨菲的专业素质,使得他的“适应性建筑”成为后人在探求“传统复兴式”过程中借鉴或参考的来源之一,影响了一批中国早期的民族建筑师。这其中较着名的有吕彦直、董大酉、范文照和赵深等,他们的建筑或设计理念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墨菲的影响。

胡明[10]2016年在《智能放射性气溶胶采样滤纸制备控制系统的设计》文中提出在人工核素使用迅速增长的今天,大量的放射性气溶胶微粒正在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越来越严重危害。在此背景下,本文设计了一种放射性气溶胶滤纸采样制备控制系统,它作为大气放射性气溶胶采样分析测量系统中的子系统,用于滤纸在采样完成之后的制备功能。本文首先分析了采样滤纸制备样机机械机构,在其基础之上进行了控制方案的设计以及各种电控设备和传感器的选型;其次,使用LPC1788作为控制系统的核心控制单元,进行了硬件电路设计,包括单片机最小系统以及其它功能模块;再次,设计了控制系统的软件部分,包括各个外设模块的初始化、工作流程函数以及步进电机控制函数的编写,同时约定了一种专门的通信协议来保证上位机与本系统的通信传输;最后,使用了 Matlab/Simulink对控制系统的电机驱动部分进行了控制算法仿真,对仿真波形图进行了分析。本文的结尾针对已经完成的采样滤纸制备样机和整个控制系统的设计过程进行了总结,提出了需要完善和加强的地方,并且对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参考文献:

[1]. “数学成都理工大学”校园工程初步设计[D]. 王艳. 成都理工大学. 2002

[2]. 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历程研究(1932-1966)[D]. 施瑛. 华南理工大学. 2014

[3]. 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成都理工地理信息系统[D]. 邓岚. 成都理工大学. 2008

[4]. 深水动力辅助锚泊系统联合定位设计研究[D]. 张炳夫. 大连理工大学. 2009

[5]. 公路总体设计的地质选线思路、原则与方法[J]. 刘四昌.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

[6]. 新校区选址与设施规划设计的研究与应用[D]. 夏华. 电子科技大学. 2007

[7]. 猫子坪至磨西改建公路棚洞段边坡稳定性研究及防治措施建议[D]. 舒振杰. 成都理工大学. 2013

[8]. 基于大学生行为模式的高校体育馆主空间设计[D]. 林耀阳. 华南理工大学. 2011

[9]. 墨菲在近代中国的建筑活动[D]. 方雪. 清华大学. 2010

[10]. 智能放射性气溶胶采样滤纸制备控制系统的设计[D]. 胡明. 北京邮电大学. 2016

标签:;  ;  ;  ;  

“数学成都理工大学”校园工程初步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