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文明发展背景下的新型城镇化思考论文_林冰

嘉兴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浙江嘉兴 314000

摘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倡导生态文明文化和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美好中国。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强化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由“四位一体”科学的拓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的进行必须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辅相成。文章主要从规划行业的角度提出了对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内涵的理解,同时阐述了如何将生态文明构建的理论落实到具体的城镇化推进工作中的想法。

关键词:生态文明;新型城镇化;路径。

一、生态文明的提出与新型城镇化背景

城镇化究竟靠市场,还是靠市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分组审议城镇化建设报告痛批“贪大求快”。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6月29日上午分组审议城镇化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不少委员认为,城镇化总体势头良好,但当前也存在一些盲目性,委员们还提出政府应主要致力于城镇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城镇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为加快城镇化建设和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创造条件,避免以城镇化为目的一味地追求GDP的增长。那么怎样的城镇化才是注重质量的城镇化?作为城市规划从业者的我们又当如何从规划的行业角度来创造这种条件呢?

1、新型城镇化中“新”的理解

城镇化一直在进行,尤其是1978年始每年以1%的增速演绎,而现在提新型城镇化我们首先需要理解城镇化的本质。城镇化的逻辑起点是人口、土地和资金的流动,这三大要素的“流动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城镇化的空间地理分布。城镇化的核心内容是该三大要素流动带来的生产结构、就业结构、消费模式以及居住方式的四个转变,作为规划师的我们对此应该相当熟悉,在很多规划的分析里面都会涉及到对这四个方面的分析,将分析的结论作为我们规划的依据之一,同时我们也清楚的认识到,这四种转变发生的地方就会形成或扩大我们的城镇、城市。同时我们也有理由相信,我们的每个城市的城镇化进程如同我们的城市发展方向一样,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我们的政府政策所影响或决定的,我们的政策影响着三大要素的流动,决定了我们的城镇化质量。因此有理由相信,新型城镇化即是基于新的政策背景条件下的城镇化,新在哪里完全取决于我们的“新”政策!

2、城镇化与生态文明的关系

我们现在说改革开放30多年来城镇化的巨大进步伴随的是生态环境的全面恶化,因为城镇化产生了“空间无序开发、人口过度集聚,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重城市建设、轻管理服务,交通拥堵问题严重,食品药品等公共安全事件频发,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污染加剧,城市管理运行效率不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足,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等外来人口聚集区人居环境较差”等城市病,产生城市病的原因是“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城镇用地粗放低效,城镇空间分布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城镇规模结构不合理等问题造成的,本质上说就是土地和人口要素的组合不合理导致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的严重冲突,而解决生态和物质文明冲突的关键则在于优化我们的生产要素流动。党的十八大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协调推进、统筹兼顾、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单兵突进。说的就是城镇化要走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新路子,要把生态文明的紧箍咒套在物质文明上,借生态之手来调控土地、人口和资金的流动,以确保新的城镇化朝着合理的方向发展,所以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始终贯穿于整个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两者将是统一于一体的。

3、基于注重生态的新型城镇化的新政策前瞻

图1 政府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五大功能

刚刚披露的《国务院关于城镇化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明确提出“我国将全面放开小城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逐步放宽大城市落户条件,合理设定特大城市落户条件,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这是政府在引导人口要素合理流动了,其它陆续启动的应当也会包括涉及土地和资金等要素的新政策。据讯涉及涉及土地制度、改革财税金融体制,建立可持续的公共财政和融资机制;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分工,适当降低城市政府的支出压力;改革完善税制,推进房产税、资源税、城建税、营改增等改革,适当强化地方政府财权;完善城市建设融资服务体系,建立规范透明的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机制,建立政策性金融专项贷款,运用特许经营吸引社会资本等,为城市建设提供期限长、成本低的融资工具等一系列的配套改革措施都在考虑论证和制定之中。(图1)

二、新型城镇化的思考:如何循着生态文明的步伐来走新型城镇化的道路

传统城镇化出现被生态环境严重制约的困境,我们赖以生存的水、土、空气等全面恶化,由是传统城镇化方式全面告急,需要我们围绕建设生态文明来开展城镇化,那么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又是什么呢?

1、生态文明基本内涵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党的十八大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那么我们怎样理解生态文明建设,应当不仅仅是简单的生态环境建设,它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这里我们需要认识到生态文明的提出是在反思传统城镇化过程中形成的,它需要建立在城镇化创造的既有的城镇基础之上,涵盖了社会多重对象(城镇化改变的对象根据不同范畴可以有不同说法,在此谨以人、自然和社会三方面为说明对象)。因此生态文明与城镇化推进是密不可分的,其内涵主要体现在针对人、自然和社会的改造提升,前文提到的基于新型城镇化的新政策可以理解为对这三方面改造提升的部分措施。因此我们需要从逻辑思路上系统提出针对原有城镇化的改造和提升方法,即比较全面的新政:在人的层面上,要提出解除限制人口要素流动的新政策、鼓励民工变市民,要倡导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相一致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在自然层面上,需要提保障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平衡的新政策;在社会层面上提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社会制度体系等等。

2、生态文明的构建

那么怎样从生态文明角度来提出改良原有城镇化的新政策呢,在此我们需要先明晰生态文明的核心利益在哪里。生态文明的构建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工程,其核心利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需要深刻反思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采取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协调好不同关系,才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正确的分析出生态文明核心利益的体现。本文仅从以下几方面简单提出笔者认为的生态文明应当注重的若干利益。

2.1注重保护环境和改善生态

生态环境不一定能算引发新型城镇化思考的起因,但至少引起了国人的广泛关注,人们采取各种措施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以期改善生态环境,解决制约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要从整体出发,全盘考虑,在保护环境的同时考虑整个生态系统的改善,同时兼顾人的发展的需要,我们的政府应该早就意识到了生态环境的恶化问题,然而缺乏至上而下的“重生态轻经济”的政策,在面对GDP的大旗时生态约束显得微不足道。因此新的政策一定要体现为人的生存发展提供可持续的生态环境支撑,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2以长远利益为主来协调短期利益

我们的城市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往往会进行规划修编,反映的是政府从地方利益、局部利益和近期利益考虑的问题。利益驱动是影响规划执行的一个原因,也是城镇化进程中直接面对的事情。比如有的政府考虑到经济利益,就会把土地开发放在首位,而忽略了环境保护以及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衍射的也是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取舍。要平衡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要求我们在做决策时必须将长远的利益作为约束自己活动的刚性条件,使决策更加合情合理,关键之处在于摒弃以前的重短期轻长远的做法,往往我们的政府在年复一年的招商引资中没有做到以长远利益为主,过多考虑了短期利益造成今天的格局。

图2

2.3弘扬生态文化,提高生态意识

生态文明的构建,需要依赖于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如果每个人都具有了生态文明的意识,并把这种意识自觉地转化为自己的行为,生态文明的构建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因此,必须弘扬生态文化,使生态文明观念深入人心,使全民都具有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态度,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为构建生态文明提供精神支持。

2.4发展生态经济,改革生产方式

产业是城镇化最为关注的方面,前文提到的人口、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流动正是产业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经济活动的体现,它也是生态文明构建最大的问题,可以说产业问题解决了,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就成功了大半,所以我们要提出对传统生产方式进行生态化改造,并将之上升到能否成功构建生态文明的高度。我们要走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道路,既不为加速经济发展而牺牲生态环境,也不为单纯保护环境而放弃经济发展。通过行之有效的激励政策来发展生态产业,使生态经济在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产业领域得到充分体现,推进生态文明的构建。

2.5创新生态科技,提供发展支持

传统科技创造了传统的生产力,客观造成了今天城镇化的现实,因此我们需要再次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创新科技是构建生态文明的支撑力量。发展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型科学技术,加大政府对于创新生态科技的研究投入和成果转化,从技术上解决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矛盾,实现经济社会的生态发展。

2.6建立健全生态制度和法规

制度和法规是构建生态文明的“最后一公里”。生态文明不仅仅在于产业经济层面的建设和配套,更需要从制度层来保障生态文明各方面的实施开展,通过制度创新进一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健全法制来监督生态文明各项建设的开展,因此,建立健全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制度和法规尤为重要。在对政府官员的政绩考核中,需要加入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和具体考核指标,将其作为考核政绩的主要内容,让我们的政府确立“生态环境能一票否决引进项目”、“否定了某个不适宜的项目也算一项政绩”的思想。在实际工作中,把生态环境问题作为工作开展的重要方面,推进生态文明的构建等等。

以上六个方面就是构建生态文明需要着重细化和落实的要点,只要我们的“新政”能遵循这几方面的要求,才是科学合理的政策,才能正确影响前文提到的“三大要素的流动”,才能为新一轮城镇化做好把关工作,最终决定城镇化质量,使得我们的城镇化循着生态文明的步伐前进。

三、从规划行业角度思考嘉兴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思考

城市的各行各业都将与新型城镇化产生互动关系,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助力或者掣肘所在城市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而我们规划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作为规划师必须要有极强的政府政策敏感性——对于未知政策的预判和已知政策的深入理解,对政策走向了然于心才能为我们的政府服好务,才能从规划方面影响新型城镇化进程。

比较欣慰的是几十年来城市规划已经成为协调部门利益、统一思想认识、规范政府行为、科学合理推进政府各项建设行为的不二法宝,“规划是龙头”的说法深入人心。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性推广和认识,规划无疑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完全可以从中央到地方下发相关文件来推动立足生态文明发展的各类型发展战略规划和空间规划。当前很多针对新型城镇化的政策将出未出之际,规划师们可以在已经开展的大量工作中引入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通过掀起新一轮立足生态文明发展的城乡规划风暴来从引发更多的人关注空间上的“空间上的新型城镇化”,为不久全面实施新型城镇化新政做好铺垫,为其顺利实施保驾护航。

四、结语

国家有大政方针,地方有执行政策,因地制宜的推进基于新型城镇化理念的新政是地方城市在新一轮发展博弈中胜出的关键,应当说我们必须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促进,同时我们更应该重视立足自身条件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因此我们要积极学习理论知识,以先进的理论为先导,努力建立基于大政方针而同时符合地方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顶层设计”,这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大胆开拓,积极创新,善于总结,统筹兼顾,做好大量构建生态文明的实践积累,为实现生态环境良好的现代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道路摸索出路,为早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奠定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孙晓冰.山东省低碳生态新型城镇化问题研究[J].中国人口,2011(12)

[2]杨继学,杨磊.论城镇化推进中的生态文明建设[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6)

[3]缪细英,廖福霖,祁新华.生态文明视野下中国城镇化问题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1(1)

[4]王秀玲.我国城镇化发展对策浅析[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2)

[5]刘艳军.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环境问题研究——以天津市西青区张家窝镇为例[M].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12)

论文作者:林冰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2

标签:;  ;  ;  ;  ;  ;  ;  ;  

基于生态文明发展背景下的新型城镇化思考论文_林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