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医药人才培养方式的探索与实践论文_马育轩,田旭升,王海燕,殷,越,闫忠红,杨,琳

现代中医药人才培养方式的探索与实践论文_马育轩,田旭升,王海燕,殷,越,闫忠红,杨,琳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中图分类号】R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0-064-01

中医药人才培养方式是为实现中医药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而建立的培养人才的方式和手段,是中医教育思想、观念、理论转化为教学实践,实现培养目标的中介。为适应新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积极探索现代中医教育规律,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中医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各高等中医院和教育机构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不断地改革和探索,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据《中医教育》杂志等媒体的登载,这里主要介绍以下八个方面。

1“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人才培养方式

为解决当前高等中医药教育中存在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矛盾、中医教学与西医教学之间的矛盾、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之间的矛盾、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北京中医药大学实施了“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中医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模式在该校2001、2002级学生中开始实行,应用的专业涉及到七年制中医学专业中西医结合班、中医临床方向班、中医骨伤方向班、针灸推拿方向班、医学管理方向班和五年制中医学等专业。与传统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相比,它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和教育教学制度上都有很大的突破,并对人才培养三个要素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本模式与传统的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相比,它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和教育教学制度上都有较大的突破和创新,对于加强素质教育,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积极的作用。

2 “按类招生,分段教学,中后期分化”培养方式

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的高素质中医人才,成都中医药大学在调查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实行了“按类招生,分段教学,中期分化,广进精出”的新型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按类招生”就是实行大口径入学,学生入学前只填报大类,即医类和药类,入学后先按类学习课程;“分段教学”就是在按类的基础上分两段教学,即基础课教学和专业课教学两段。基础课教学医类为2年,药类为1~5年,改变按原专业安排课程的方式,每一类的各个专业基础段教学课程设置一致,重视打好基础,使学生获得扎实宽厚的基础知识,增强学生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专业段课程设置主要体现“精”,重视培养学生具有足够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以及科学的思维方法。主要根据社会需求和培养目标精选课程;“中期分化”是指基础段教学完成后,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取向,专业特点、学生的志愿和专业培养潜力等,分化专业或专门化方向。学生在分化专业上具有较大的自主权,能够使个性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广进精出”是对上述三点改革的概括,是指在大口径入学的基础上,通过厚基础、精专业、多方向的教学,使毕业生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该模式在招生制度和教学管理上进行了创新。将过去传统的按专业分别招生和管理,改革为按大类招生和管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对学生加强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设计和自我完善,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模式是为解决学生毕业后提高岗位竞争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进行的有益探索。

3 七年制本硕融通培养方式

我国从1988年起创办了医学七年制教育。针对中医毕业生辨证思维能力、动力操作能力、疾病综合处理能力、理法方药运用能力等实践运用能力不强的现实,以及中医人才成长周期较长的特点,从1991年起各高等中医院校逐步创办了中医7年制教育。七年制高等中医药教育是一种长学制的医学教育新模式,其目的在于培养临床型高级人才,毕业生应基本达到临床住院医师第一阶段培训结束时所要求的临床工作水平。具体讲,七年制是一种将本科学士学位教育与研究生硕士学位教育进行有机结合,本硕融通型的教育。这一培养模式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上把学士和硕士必备的学科知识和能力结构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注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内容,同时强化外语和有关技能训练,掌握系统而深厚的中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技能,掌握现代医学知识和诊疗技能,具有从事中医临床和现代科学研究能力,具有从事中医临床和现代科学研究能力。本硕融通模式在学制上采取7年一贯制,学士和硕士学位连续培养的方法,一般分为普通基础课学习阶段、专业基础课学习阶段、临床课学习阶段、临床能力集中培训阶段和毕业设计5个阶段。在普通基础课学习阶段,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了解和掌握现代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手段,加强学生自学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为学好文理课程基础知识,很多学校采取了跨校到综合性大学进行学习的方式;在专业课学习阶段,要求学生较系统深入地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和必要的现代医学基础理论,同时渗透有关的研究生学位的内容,使学生具备初步的科研能力;在临床课学习阶段,要求学生掌握系统的中医临床理论知识和中医临床各种常见病诊治规律,掌握现代医学临床技术;在临床能力集中培训阶段,首先进行一级学科的临床基本训练,在此基础上,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志向选择二级学科及相关学科进行临床训练,最后进行有关专业临床训练,达到本学科能够独立工作的住院医师水平;在毕业设计阶段,在导师的指导下,对学生进行科研意识、科研思维和能力的培养,结合三级学科的能力训练,进行课题研究实践,使学生掌握临床研究的基本理论,撰写课题研究论文。在5个阶段的划分上,各校尚不完全一致。学生经过以上5个阶段的学习,完成学业,能够达到临床医学硕士学位标准的,即可获得临床医学硕士学位。近年来,许多院校在七年制的实践教学方面都进行了一些改革,其主要做法和趋势是:加强医学基础课之间与临床课程的交叉与融合,使学生早期接触临床;进行临床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减少课堂教学,增加实践教学,引导学生自学,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将硕士课程与本科课程融通,拓宽知识面;尽量使学生早临床、多实践,临床实行“一体化”教学,将临床课、临床见习和通科实习进行统筹安排。形成了“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为核心的实践教学模式。

目前全国已有几十所中医院校实施了7年制本硕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本模式的建立对于深化中医教学改革,缩短中医人才培养年限,提高临床型高级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素质和实践能力,促进人才早出具有重要作用,为培养新世纪中医人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省教育厅规划课题”(No.GBC1211126)

作者简介:马育轩(1983-),男,助理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方剂配伍规律研究。

论文作者:马育轩,田旭升,王海燕,殷,越,闫忠红,杨,琳

论文发表刊物:《临床医学教育》2016年10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6

标签:;  ;  ;  ;  ;  ;  ;  ;  

现代中医药人才培养方式的探索与实践论文_马育轩,田旭升,王海燕,殷,越,闫忠红,杨,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