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新课导入的艺术论文_李石英

浅谈小学语文新课导入的艺术论文_李石英

李石英 广西岑溪市第一小学 广西 岑溪 543200

【摘要】小学语文课的导语艺术是创造性、概括性、趣味性、思想性和知识性的统一体,要掌握好这门艺术,我们都要视课文特点、学生实际和教师个人教学风格择善而用。它可以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灵感,开拓学生的思维。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导入方法;兴趣

中图分类号:G6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1-072-02

小学语文新课导入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它旨在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它恰如其分地提醒我们:课堂导入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环节。出色的导入语犹如乐曲的前奏、戏剧的序幕,它可以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调适教学气氛,优化课堂艺术,使得学生的思维得以开启与拓展,师生的情感得以交流和升华,课堂教学的开展得以高效与顺畅。

新课导入的方式林林总总,精彩纷呈。那么,用怎样的方法导入为好呢?几年来,我通过借鉴同行的经验与自身的实践相结合,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作了一些尝试,并进行了归纳总结,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一、轻松谈话自然过渡

一篇文章首先展示给人的是它的课题。好的课题就是一页透射着阳光的窗棂,是一道凝聚了精华的风景。从课题入手导入课文,也是别出心裁的一招。不少文章在接触课题时,教师就可以运用启发性的轻松谈话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教学内容中来。

例如,教《鱼游到了纸上》一课时,我引导学生进行了这样的谈话:大家都知道鱼一般是生活在水中的,有谁见过生活在纸上的鱼?大多学生回答:没有。我再问:那为什么这篇课文的标题说鱼游到了纸上呢?这其中必有缘故,就让我们去探讨探讨。

再如,教《蟋蟀的住宅》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段谈话:同学们,你们当中谁玩过蟋蟀?在知道许多学生玩过之后,我又说:喔,这么多人对蟋蟀都这么喜欢和熟悉,蟋蟀相斗,武打场面是十分激烈的,确实扣人心弦、妙趣横生。但除此之外,有人还发现蟋蟀用来休息的住宅也是很奇妙很有趣的,不知你们仔细观察过没有?今天,我就同大家一起来看看它的住宅到底有趣在哪里。由于学生对老师提的问题感到有兴趣,渴望知道答案,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创设情境导入

作为语文教师应是运用语言的典范,上课时的导入应做到简洁、明快、新鲜、活泼。用抑扬顿挫的语调,以丰富渊博的知识,娓娓道来,吸引学生注意,同样能把学生带入一个特定的情境中。

我在教《尊严》时是这样导入的:小朋友们,孟子说过: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这是讲咱们中国人做人要有尊严。本课中,在一位外国年轻人的身上,也体现了这样的做人品质。想知道发生在这位年轻人身上的动人故事吗?让我们一起来品读这篇课文吧。

若要学生动心,教师必要先动情,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这课有位是这样导入的:当我们穿着温暖美丽的衣服,吃着香甜可口的饭菜,尽情享受父母的呵护时,你们可曾知道有一位小女孩正流落街头卫生计而奔波,想知道他是谁吗?学生回答后,我进一步提出疑问:小女孩为什么要卖火柴,怎样卖的?有没有卖掉它?结果怎么样了?两套让学生带着问题从书中去找答案。接下来,布置学生自读课文,此时,学生个个兴致盎然,教室里一片读书声。

这种导入方式,易于拨动学生的心弦,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学习情境,引起学生思想共鸣,进而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意境之中,便于学生理解和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质疑导入法

质疑导入法也叫设置悬念法。古人云“学贵于思,思源于疑”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总是对新奇、新颖、不平常的现象和事物感兴趣。所以我们在设计新课导语时,就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提出富有潜在意义的“挑战性”问题,启其心扉,促其思维。我认为采用设置悬念法是一种新课导入的好方法。

例如:我在教学《将相和》一文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从课题上的‘和’字来分析,说明将和相以前不和,你们想不想知道他们以前为什么不和,后来又为什么和好了呢?

又如教学《新型玻璃》这一课时,一位老师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一个人影蹿进了陈列着珍贵字画的展览馆里, 准备划破玻璃,偷里面的字画。当他的玻璃刀刚刚触及玻璃的时候,院子里面响起了急促的报警声。警察立即赶来,把这个小偷给抓住了。同学们一定会很奇怪的问:这是什么玻璃呀?怎么一接触就发出报警声呢?同学们这是一种新型玻璃。拿出本子来,跟于老师写字“新型玻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新型玻璃》)

四、名人名言或诗句导入法

名人名言和诗句对学生的感染作用是不可小觑的,老师可引用与课本内容有关的名人名言、诗句导入新课,例如学习新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文章时,教师首先在黑板上写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然后请学生猜测这句话是谁说的,在同学们踊跃发言之后,教师再揭示谜底告诉学生:这是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在12岁时立下的伟大志向,相信学生一定会被深深地感染,进而用心投入到新课文的学习之中。

在教学《宿建德江》这首诗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看有月亮的夜空是多么的宁静而优美,望着画中的月儿,从古自今,多少文人墨客曾留下许多思乡思亲的千古绝唱。你积累了哪些思乡思亲的诗句呢?待学生回答后,我说:正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来寄托情感是很常见的,月亮已成了古人抒发情感的凭借。

(大屏幕出示——生齐读)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接着我在屏幕出示古诗——《宿建德江》,让学生找出那句诗的内容与月亮有关,读读这首诗,想想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样导入课题,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特别高涨。

五、谜语导入法

苏霍姆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才会积极主动进行学习,并把学习当作一种享受。结合所授课文的内容及特点,用谜语或儿歌等形式激趣导入新课,既活跃课堂气氛,拓宽学生视野,发展想象力,又寓教于乐。记得在教《秋雨》一文时,我这样导入:“孩子们,老师知道你们最爱猜谜语了,今天我们一起来猜个谜语”。小黑板出示“千条线万条线,落在水中全不见”。等学生猜出谜底后,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对对子,老师说:“天”你对什么?(地)老师说:“风” 你对什么?(雨)老师说:“春风” 你对什么?(秋雨)老师说:“春风阵阵” 你对什么?(秋雨绵绵)孩子们真是能干,这节课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那绵绵的秋雨。

又如在教学《蜘蛛》一文时,我是这样导入的,我们班有许多猜谜高手,今天老师就来考考你们。比一比,看一看,哪位同学最能干。出示谜面“小小诸葛亮,独坐军中帐;摆起八卦阵,单捉飞来将”。等同学们猜出后,我说:“这节课让我们一同走进一个小小蜘蛛的世界”。这样导入,学生兴趣十足,产生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故事导入法

在教学《小珊迪》时,我是这样导入的: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在德国留学的中国留学生,在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决定留德发展。他找了第一家公司,没被录取,找到第二家,人家也拒绝了他……他找了25家大公司,都没找到工作。于是他去了一家小公司。他想,凭我这样的学位和才能,在小公司里干干肯定是不成问题的。但是那家小公司还是拒绝了……同学们想一想,他为什么会被拒绝?学生纷纷猜测。教师继续追问:“听了这个故事,你们有什么问题?”学生质疑。教师指点迷津:那么就让我们去看看小珊迪,去问问小珊迪,从他那里找找答案。(《小珊迪》) 小学生的思想较为幼稚,对故事等形式的话题十分感兴趣,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这些特点,通过讲故事等方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当学生特别想知道一件事情时,学生的注意力将全部被集中,同时也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此时此刻,学生大概了解小珊迪的求职遭遇后,他们迫不及待地想从课文找到答案,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之后,教授课文时也就易如反掌了。

小学语文课的导语艺术是创造性、概括性、趣味性、思想性和知识性的统一体,要掌握好这门艺术,我们都要视课文特点、学生实际和教师个人教学风格择善而用。除了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语言修养,深入钻研教材外,更主要的是要针对儿童的心理特征,学会运用儿童的语言去设计形式多样和内容丰富的导语,要利用短短的导语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灵感,开拓学生的思维。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导入教学策略研究》 李宝文2014年10月

2.小学语文课堂导入方法研究 张富莲2014.11.10

3.于漪主编《语文教育艺术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

4.《浅谈小学语文新课的导入》南新小学 卢云

论文作者:李石英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1月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19

标签:;  ;  ;  ;  ;  ;  ;  ;  

浅谈小学语文新课导入的艺术论文_李石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