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改革与新闻传播教育_新闻传播论文

媒介改革与新闻传播教育_新闻传播论文

传媒变革与新闻传播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传媒论文,新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闻传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必须针对现代传媒与社会的需要而设定,并根据实际情况改进教学方案,以使新闻传播教育跟上急遽变化的传媒发展形势。

一、传媒产业化浪潮丰富了新闻传播教育理念

传媒产业化是一个国际化的必然趋势,随着产业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传媒业已开始通过自身重组和外部扩张的多种形式,寻求更强大的资本支持,向集团化、规模化、融合化方向发展,随着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传媒领域对于传统新闻人才的需要越来越少。新闻传播教育必须跟上传媒产业化发展的进程,认真审视教育理念和学科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必须针对现代传媒与社会需要而设定,不断根据实际情况改进教学方案。

目前,许多高校为了适应传媒业界的实践需要,在新闻传播专业增设媒体经营管理类课程,开办各种媒体经营管理研修班。但是这种应急式的教学方案并不能在大多数普通高校实施,原因是新闻传播专业这几年急遽扩张,超常规发展,“从每年增加10个,到每年增加70个,再到一年增加200个,新闻学类专业点‘超常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师资、教材、设备……办学条件严重不足,有的学校只有两、三个教师就挂牌招生,一些基本的专业课也未能开设。”① 许多学校新闻传播专业教师都是从汉语言文学专业通过培训进修转行而来,媒体经营管理师资匮乏,面对媒体急速变化的产业化态势,只能望洋兴叹。

我们认为:适应形势的发展,必须实现“三个整合”、“一个规范”。

三个整合是:其一,教育界与新闻业界人才资源整合。各级媒体经营管理人才本身匮乏,一些大型传媒集团便四处网罗人才。以成都传媒集团为例,2006年成都传媒集团组建后,通过资源整合,将原有在成都本土不同媒体工作的经营管理人才集中到传媒集团,形成合力,使成都传媒集团跨媒体经营取得突破性进展。成都传媒集团的跨媒体经营实践也成就了一批媒体经营管理者。高校新闻教育若能够同业界联合,将媒体实战经验丰富的经营管理者引入到新闻教育中来,新闻传播教育必将洗心革面。

其二,高校与高校之间人才资源整合。目前,国内新闻传播高层次人才集中在名校,二本学校、三本学校新闻传播专业很难引进高层次教师。高校与高校之间人才资源的整合涉及诸多政策问题,一些急需的专业课程教师很难在高校与高校之间流动,如何突破一些政策瓶颈,创造条件共享人才资源,值得思考。

其三,高校内新闻传播专业与企业经营管理专业资源整合。许多综合性大学设有管理院系,高校可以整合其人才优势,将企业管理的教师调剂到媒体经营管理教学中来。目前这个工作许多学校在做,但大多处于自发状态,缺乏整体规划。

“一个规范”是指:针对新闻传播专业急遽膨胀的现状,国家教育管理部门应该通过一定的行政手段对其规范,对一些仓促上马、盲目扩张、办学条件严重不足的学校进行整改。

有了这样的整合与规范,新闻传播教育才有可能走出误区,传媒产业化发展变化新形势带来的传播理念变革才有可能及时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

二、媒介形式的变化给新闻传播教育带来新的课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媒介形式出现新的变化。有人称互联网将在媒介领域一“网”打尽;有人则宣告互联网可能是传统媒介的救星。新媒体迅速成长带动了现代传媒领域的结构变化,门户网站、手机报、IP电视、移动数字电视、网络广播、网络电视等新兴传播载体的兴起,使得媒介形式发生革命性变化。

媒介形式的不断推陈出新、新媒体用户数量的剧增构成一股强大的力量,这股力量使传统的新闻教育教学机构不得不重新审视既有的教育模式,推动新闻传播教育机构对原有的教育教学内容与形式进行补正与调适。

在教学内容上,一些学校在新闻传播专业普遍增设“网络新闻”类课程,基础条件好的学校投入较大的资金建立实验室,整合计算机院系师资优势进行计算机、网络技能方面的培训,这些对于提升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有很大帮助。但是增加新媒体方面的教学内容是多方面的,不但要使其真正拥有驾驭新媒介的基本技能,更要使综合运用新媒介成为学生的一种媒介素养。目前,很多院系普遍通过增加各种课程来提升学生知识结构,尤其是在一些新闻传播专业单一的学校,为了适应学生就业的需要,在一个专业,比如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增加传播学、新闻学、广告学、出版编辑学的若干课程,同时还增加新媒体课程和媒体经营管理课程,学生不堪重负,许多课程跑马观花,实验课程如同虚设,导致竞争力明显不足。

在教学形式方面,网络等新媒介形态的传播功能多样,把教材的形式从书本变为数字化的电子读物,由文字和静止的二维图像变为文字、声响和三维动画图像等多媒体形式;在教育的性质方面,媒介形态变化使教育由前喻文化转变为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著名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曾说,人类发展的历史将经历三种文化,第一种是前喻文化,即后代人必须向前辈人学习才能生存;第二种是并喻文化,即两代人互相学习共谋生存和发展;第三种是后喻文化,即老一代人需要向年青一代学习社会才能进步。青少年在互联网上的经历使当代文化呈现并喻文化与后喻文化的特质,学校不再封闭,教师也不再具有信息的垄断地位,因此作为组织传播典范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受到严峻挑战。

鉴于此,关注媒介形式变化给学生成长环境带来的变化,思考在电视的包围和网络普及情况下,怎样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操作能力,培养其独立的判断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并探索教育方式的更新,成为新闻传播教育需要面对的问题。

三、新闻生产方式的转变需要新闻业务教育整合更新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8年9月发布的《第22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2.53亿,网民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数字传媒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阅读习惯甚至思维方式、思维习惯。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要求:“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以纸质媒体为主的报业集团,已经跨出了向多媒体发展的步伐:建立了网站,办起了手机报,借助网络发展视频、音频传播。这些跨媒体经营的传媒集团将纸质媒体与电视、网络深度融合,单一的媒体形态正在向多形态方向发展,其生产方式也出现了很大的不同。在单一的媒体形态下,媒体的生产方式是线型的,即从记者采访到编辑加工,再到工厂印刷,再到最后的投递发行,新闻信息的采集、加工、传播呈线形的相对简单过程。在跨媒体经营的传媒集团,在复合媒体的形态下,媒体的生产方式是蝶型的。在信息采集这个环节,集团众多媒体的记者都被视作信息采集点,这些众多的点,成为“蝴蝶”的一“翼”。而在传播环节,除了集团众多的纸质媒体和广播电视外,还有基于其他传播方式的新兴媒体:网络媒体、手机报等等。这些多个传播渠道,成为“蝴蝶”的另外一“翼”。中间的“蝶身”是生产加工环节,就是各媒体的编辑部。各个编辑部根据媒体的定位和特性,从众多的信息点获取信息,加工生产成不同的产品——报纸、杂志、书籍、网络新闻、音像制品、磁盘、光盘、短信、彩信等等。

这些变化,使得编辑记者不再只是单纯或负责文字的采编,或负责音像的采编,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既要产出文字产品,也要能在视频和音频等领域有所兼顾,因而对于能集编、采、摄、播于一身的新闻人才的需要就显得迫切起来。

另外,除跨媒体经营改变了新闻生产方式外,新闻娱乐化的新趋势也促使新闻生产理念发生变革。如民生新闻的“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人文叙事”的新闻理念使得新闻信息源由组织向民间、个人拓展,新闻价值观念由强调重大性向强调接近性转变和价值主体由国家、政府向社会、市民转变,新闻表达方式由权威化转向平民化、生活化,新闻传播形态由单向转为双向互动等。民生新闻的这种以培育强大的社会采编队伍为栏目发展之源的民生新闻的生产方式与强调记者深入调查采访为主的传统新闻生产有很大不同。

这些都对传统新闻业务教育带来挑战,促使新闻业务教学必须面对这些变化拿出相应对策,如在新闻采访写作等新闻业务课程中增加新闻策划、跨媒介综合训练等新的内容。

在媒体新闻生产方式发生巨大变革的今天,新闻业务教育正面临新的调整革新,及时地将新诞生的新闻理念和实践创新引入到教学中来,通过新闻作品讨论和比较分析让学生掌握相关的制作手法,使学生学有所用,学能致用,这才是教育的真谛。

注释:

① 何梓华:《新闻教育的四大问题及对策》,《新闻记者》2005年第6期。

标签:;  ;  ;  ;  ;  

媒介改革与新闻传播教育_新闻传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