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综合探索”领域的初探论文_陈绿娜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综合探索”领域的初探论文_陈绿娜

厦门市同安区第三实验小学 福建厦门 361100

摘要: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元化,学生们的特长、爱好也越来越朝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很多途径都可以接触到关于美术、艺术的知识内容,当前的时代背景为美术综合与探索的教学展开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授课的内容应以课堂中的教材为基础,同时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认知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做出适当的跨学科与课外延伸。本文对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综合探索”领域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综合探索

一、小学美术综合与探索领域

1、教学模式的设计原则

在小学美术的教学中,综合与探索领域的教学模式改革,需要迎合当前社会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将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给与学生能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在教学模式的设计上,教师需要从小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学习需求出发,对学生们的兴趣、爱好、特长有足够的了解,寻找到有利于小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强化自身的专业素养,加深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对学生的意见和需求予以重视和采纳,为学生提供充分的选择机会,根据学生的情况来优化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模式。同时,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样性的教学形式来展开课题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学校应加大对教学设施、设备等硬件条件的投入,为美术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2、审美性原则

艺术教育是一个学校美育的最重要内容和最主要的途径,所以艺术教育重在以美育人。小学美术课程标准提出: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美术学习,从中陶冶情操、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性原则就是让学生通过欣赏造型艺术作品和美的事物,并通过创造美的可视形象,来培养学生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来培养、提升学生美的情操和素养。在学习《神奇的肥皂粉》时,考虑到本课的知识重点为:感悟与发现肌理美,所以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设计了四个以美育为主题的教学环节:新课导入——感受美(以展示精美图片和撒粉演示来展示)、尝试体验——发现美(学生用喜欢的颜色尝试梦幻的肌理)、交流讨论——理解美(感受美、介绍美、联想美、欣赏名家名作)、合作创造、表现美(联想合作创作作品,体会创造美的感受)。

3、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我们所有学科的教学都应遵循的原则,它强调在教学实践中善于启发学生,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其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性作用;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从多个角度来思考问题,从而有效的提升其多种学习能力。以《写意动物》的学习为例,为了让学生感受水墨画的魅力,展示各种绘画技法的作品请学生欣赏、比较并分析:体会水墨画和其他画法有什么不同?差别体现在哪儿?这样通过视觉直观启发让学生感受到水墨画以写意为主,具有形神兼备、惟妙惟肖、韵味十足的特色。接着通过课件展示水墨画和彩墨画混杂的动物作品,启发学生观察、思考:以上画作分别是哪两类?两者有何区别?让学生体会其不同的特色和技法。最后教师用水墨来画螃蟹对学生进行演示启发,让学生在造型中体会墨色的变化,提高自身的观察、表现能力。

二、小学美术综合与探索领域教学模式的应用

1、小学美术学科内部综合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将美术本学科内部如:造型与表现、设计与应用、欣赏与评述等各领域的架构与内容进行整合,打破三者之间的界限,结合这三个领域的特点,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综合与探索领域的教学模式更加适用于当下对小学生综合美术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在美术这一学科的学习中拥有更多的可能性与选择性,从而用更丰富的手段和灵感进行美术的创作。例如,在小学美术教材其中的一个课题中,要求学生以登山游戏为主题进行绘画创作,同时需要制作出进行游戏时需要使用的棋子。这一课题分别涵盖了“造型与表现”和“设计与应用”两个领域中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经验展开思考,通过与同学的探讨,共同对游戏的规则、游戏的表现形式与制作素材等内容等进行制定。再通过动手实践环节,让学生们采用不同的方式与素材,如彩绘、折纸、彩泥、羊毛毡等,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游戏的造型设计。在制作结束后,教师可以将学生们的作品进行展示,让学生们进行游戏体验,从而为作品做出评价。

2、美术与其它学科综合

除了学科内的整合,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对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们的想象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切入点去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跨学科综合的过程中,将不同学科的内容、重要知识点,以同一个主题展开,加深各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使学生们可以通过将不同学科中的内容相结合展开创意设计,有助于小学生思维的发散成长。例如,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作业,以地图上各个地区的形状,结合各个地区的特色进行绘画创作。这一作业是加上属于“造型与表现”领域中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沿用小组教学的形式,引导小组在创作之前进行分工,从地理、民族等不同的领域中收集、汇总素材和图片,将各个地区所生活的人们的生活习惯、群体特点、地域标志性的饮食习惯、服饰等进行跨学科整合,再通过讨论确立小组想要设计风格,需要采用的元素等。

3、美术与社会生活综合

在小学美术的教学中,教师需要从多方面角度出发,培养小学生的综合美术素养,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在课堂上创设相应的情境,将学生们经常可以见到的元素导入到课堂中来,使学生感到美术这一学科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例如,培养学生写绘画日志的习惯,引导学生对身边的事物进行观察,将桌椅、水杯、衣物、车子、动物、人等等一切能见到的人和事物,学习用简单的线条进行表示,将这些不同的元素放在一起,通过排版、布局、设计,以漫画的形式,记录自己的日常生活情境以及特别的经历。每隔一个阶段,鼓励学生以交流的形式,交换自己的绘图日志,使学生通过绘画了解别人不同的创意。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绘画技巧,还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组织丰富的学习方式

小学美术教学活动过程的本质是活动,而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更应该积极发挥其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所以美术教学活动的组织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体验性”为主旨,通过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与全面发展。在组织《喜怒哀乐》教学时,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在欣赏完画家的作品后,教师给四个小组准备各种各样的眉毛、眼睛和嘴巴,让每小组请两位学生上台合作给不同脸型摆一摆这四种表情,指定内容,看哪个小组最先完成任务。接着让学生在指定时间内画好自己的表情,进行作品展示、欣赏。最后引导学生对着镜子给自己画一个表情(课件展示要求),进行创作表现,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综合与探索领域教学模式在小学美术的教学中,对小学生想象力、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综合与探索领域教学模式落实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从学科内部、不同学科、结合生活等不同方面进行综合探索教育,以提高小学生美术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王春梅.基于美育理论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2]周传峰.论信息技术中的美育教育[J].中小学电教,2009(04):62-63.

论文作者:陈绿娜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18

标签:;  ;  ;  ;  ;  ;  ;  ;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综合探索”领域的初探论文_陈绿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