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垄断成因及作用的理论思考_垄断竞争市场论文

社会主义垄断成因及作用的理论思考_垄断竞争市场论文

对社会主义垄断成因和作用的理论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因论文,作用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有商品(或市场)经济就有竞争,这一点已经没有什么争议,关键是对垄断的认识。长期以来,人们从传统观念出发,把垄断视为资本主义特有范畴,过分夸大垄断的消极作用,从而对垄断采取排斥、否定的态度,以致使得社会主义理论中对垄断的研究至今仍是一片空白。而现实的经济运动又刻不容缓地把垄断问题推到经济学家面前,要求基于实践进行研究,予以回答。本文拟对社会主义垄断的成因和作用发表管见。

一、垄断——商品经济的永恒主题

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中系统地考察了垄断这一经济范畴,深刻地揭示了垄断是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表明了垄断在帝国主义经济生活中普遍存在并起着决定性作用。正是由于垄断的形成并占统治地位,才导致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

长期以来,人们据此把垄断看成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范畴而加以排斥、否定。事实上,垄断作为一定的社会组织形式,作为社会生产集中化的结果,并不是某一特定生产方式的特有现象,它和竞争一样,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只要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就会有垄断现象和产生垄断的内在机制。完全的自由竞争只是一种理论假设,竞争和垄断同时并存,不可分割,是和商品经济一般形态相联系的伴生经济现象。从历史上看,在小商品经济中已经开始出现了经济垄断的萌芽。在封建社会里,手工业和商人所组成的行会,就是为了保障本行业成员的利益的,它是在协议和联盟的基础上,以遵守行规为条件所建立的一种垄断性组织。这种行会组织的垄断性,表现在排斥和限制竞争方面,它们通过这种方式进行自卫。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和不同形式的经济垄断,如生产资料垄断、资源垄断、土地私有权垄断、土地经营权垄断等等。到了帝国主义阶段,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化生产程度的提高,垄断得到了最为普遍、最为典型、最为集中的发展,并表现为国家权力强化的带有浓厚政治色彩的特有经济现象。

社会主义经济仍是商品经济,而且是具有一定社会化程度的商品经济(即市场经济),因此,商品经济中垄断形成的一般因素或产生垄断的条件就不能排除,从而垄断现象和形成垄断的内在机制也就必然存在。具体说来,在社会主义商品(市场)经济条件下,垄断的成因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企业机会不平等状况的存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数目众多的市场主体,由于它们各自的条件不同,因而拥有的资金、设备、技术、人才等方面必然显现出差异性,从而处于不平等的地位。这种在公有制占主体地位条件下的各种所有制企业机会不平等,虽然随着改革的深化有所缓解,但没有也不可能完全消除,当前仍然存在资源占有条件不平等,企业税负不平等,市场条件不平等,资金拥有、原材料供应条件不平等,技术力量、人才占有不平等。这样,占优势地位的企业就可能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形成垄断。

(二)社会化生产力要求的规模经济的存在。纵观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垄断的形成是以第二次工业革命造成的大规模生产为物质基础的。因为只有在社会化生产力的基础上,少数商品生产者才有可能积累起雄厚的经济实力,否则,要想控制生产和市场,只能是“望洋兴叹”。并且,社会化生产力也要求形成垄断,以适应其发展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之上的。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生产的社会化和专业化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要求生产的集中化,以实现规模经济。这就必然会产生一些大企业,形成企业垄断倾向。事实上,在我国某些生产社会化程度较高的企业和部门,已经通过横向联合组成企业集团,实现了规模经济,产生了垄断的萌芽。如由21个省市的140家企业组成的“东风”汽车集团,由嘉陵牌摩托车经济联合体和铁马牌重型汽车联合体组成的重庆军工企业系列载重汽车联合体,由深圳40多家企业组成的电子工业集团等等。这些垄断的萌芽的产生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的产物,预示着社会主义经济中垄断的形成是不可避免的。

(三)公共商品和劳务的存在。世界上大致有两类商品:私人商品和公共商品。私人商品的特征是他们在使用上呈互相排它性:一个人使用了它,另一个就不能再使用它了。公共商品的特征是,一个人对同一单位的商品的使用,不影响另一个人对同一单位的商品作用的可能性。供电、公路、铁路、公共设施、电视台和广播电台等都是公共商品的例子。这种公共商品任何社会都是存在的、必需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论实行何种经济制度,公共商品的生产和经营一般不适宜众多竞争厂商同时进行,而适合垄断经营,尤其是国家垄断。因为这类商品生产的投资是整笔的、巨额的,而且在短期内不能获得效益,只有由政府统一经营,才能使边际成本低于平均成本,获得大大高于私人经营的整体效益。实际上,即使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国家,建设和经营公共商品也都是政府的职能。例如美国修建阿拉斯加铁路和开凿巴拿马运河,由于牟利可能性小,风险性小,结果都由政府包揽下来。又如日本,政府大量的对某些行业、企业、产品实行控制,且直接投资,40%以上的森林由中央和地方政府所有,邮电的绝大部分实行国家经营。资本主义国家如此,社会主义国家对一些公共商品和劳务的经营更应实行国家垄断。

(四)市场进入障碍的存在。如果进入无障碍,新企业大量进入,企业数量剧增,垄断就不成其为垄断了。事实上,市场运行是有成本的,在市场竞争中是存在多种进入障碍的,从而必然会导致一定程度垄断的产生。这些进入障碍表现在:一是资金障碍。企业要想进入某一市场,比如钢铁市场,那就必须具有足够大的生产规模,为此要求有巨大的初始投资,不仅包括购置固定资产的巨大费用、开发研制产品的费用,还包括大量促销费用和流动资金费用。这对一般企业来说是无能为力的,为其进入市场设立了巨大障碍,结果必然使具有资金优势的大企业处于垄断地位。二是技术障碍。企业要进入市场,不仅要有资金投入,还要有特殊的技术投入。如果这些技术为原有厂商所独占(如专利技术),就具有绝对排它性,即未经专利人许可,其他任何人都不能实施该专利技术,这样其他厂商要想进入该行业,就不可避免地遇到技术上的障碍,从而造成原有企业的独占趋势。如果不是专利技术,而是为某一企业或几个企业所拥有的技术秘密,也具有相对的排它性。虽然该项技术能带来巨额利润,但其他企业也只能“望市兴叹,无可奈何”。三是资源障碍。在我国,某些国有资源(土地、矿藏、森林等)实行国家垄断,一旦国家特许某个企业使用某种资源,无论其经济效益好坏,都具有永久的使用权利。在这种情况下,其他企业进入新市场就受到了资源的限制。四是空间障碍。这在流通领域表现特别明显。当有些企业占有有利的地理位置,尤其是繁华的市中心地区,就可以获得高于正常利润的级差收入,从而排斥其他企业而拥有对该地市场的垄断权。五是自然障碍。比如,正宗的龙井茶的生产由龙井乡垄断,因为这种龙井茶得浇龙井水。这样对别的茶叶生产者来说,要想进入龙井茶生产市场就比登天还难。六是人为障碍。这种障碍是政府设置的。如专利、执照、关税等。汽车的高关税限制了外国车进入本国市场,但在保护民族汽车工业的同时,保护了本国汽车市场的寡头垄断。

(五)市场竞争的存在。竞争是形成垄断的有力杠杆。“竞争战,是以商品的低廉化等形式来进行的,在其他情况不变的限度内,商品的低廉依存于劳动生产率,但劳动生产率依存于生产规模,所以,较大的资本会打倒较小的资本。”①可见,纯粹的经济强制会导致一部分生产规模较小、实力较弱的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亏损或破产,一部分占据有利地位的商品生产者逐渐强大起来,一旦少数商品生产者的经济实力达到能“自由地”调节商品的供给和价格的程度,垄断就不可避免了。社会主义社会中仍然存在着作为商品经济伴侣的竞争,它和资本主义竞争一样,也是建立在利害关系上的,其特点也在于每个竞争者都朝着一个确定的目标——取得垄断地位而奋斗,但不是所有的竞争者都能如愿以偿。结果是优胜劣汰,强胜弱败,大企业排斥和兼并小企业,使生产要素愈益集中于大企业,当生产集中到一定程度时,就必然形成规模经济。虽然规模经济还不等于垄断,但它毕竟与垄断形影不离,相随相伴,是垄断形成的必要条件,以致于市场的潜在竞争者难以进入市场时,垄断便实际上形成了。事实也是这样,在存在很强规模经济效应的情况下,多家分散生产和经营的小企业是很难进入市场的,它们或者被大企业挤垮,或者被大企业兼并,或者与大企业联合,使生产要素和市场份额不断地集中到大企业、集团手中,从而不可避免地导致垄断。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垄断是资本主义的必然现象,但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它和竞争一样,与商品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要存在一定社会化程度的商品经济,形成垄断的一般因素就不能排除,从而出现不同程度垄断的可能性就不可避免。

二、一把双刃的刀——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并存

传统经济理论认为,垄断必然导致停滞腐朽。这种观点似乎已成定论,并充满整个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之中。虽然80年代初以来也承认资本主义经济呈现停滞和发展两种趋势同时并存、相互交织的局面,但仍然认为停滞腐朽是整个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趋势。基于这种认识,人们谈起垄断的作用,大多把它说得一无是处,从而持否定和批判的态度。实际上,垄断并不象人们想象的那样坏,垄断也未必必然带来停滞和腐朽,相反,作为市场经济的一种内在机制,垄断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不但有其存在的必然性,而且有其合理性和历史进步性,这种合理性和历史进步性反映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促进了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史实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我们知道,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由竞争资本主义转变为垄断资本主义。在这个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发生了以电动机和电力的发明与使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这次技术革命,使工业生产技术获得巨大进步,冶金、采矿、机器制造、化学、电力等新兴工业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生产社会化水平空前提高。据有关资料统计,这一时期,由于采用了技术革命的最新成果,使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总产值增加了20倍左右。战后垄断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广泛发展时期经济的迅速发展。这个时期,资本主义发生了第三次技术革命,即50年代初至60年代以电子计算机和核能的发明与使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它是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规模空前、影响深远的技术革命。它不仅进一步促进了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而且实现了农业现代化,推动了商业、服务业等部门的现代化,使得资本主义经济再一次获得了迅速发展。比如,战前1913-1938年的25年中,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生产增长25%,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7%,而从1948年至1976年不到30年间,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增长了3倍以上,年平均增长率达到6.6%。②这充分表明,资本主义垄断制的建立和发展,促进了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而且是其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

那末,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垄断的作用呢?也应该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而不能过份地强调垄断的消极面,不加分析地笼统反对一切垄断。必须看到,在我国现阶段和今后较长时期内,适应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发展而形成的企业集团经济垄断具有创造新的生产力的有效功能,即使某些行政性的垄断在当前也是合理的、必要的。具体说来,社会主义垄断的积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和宏观经济繁荣。如前所述,那些关系国计民生的由社会共同受益的公共商品和劳务一般不宜由个人或企业生产和经营,而适合国家垄断经营。通过国有国营这种垄断形式能够保证整个社会的稳定,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宏观发展和国家的安定、繁荣,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此外,还由于充实国家财政和保护人民身体健康的原因,如医药、卷烟等,实行垄断经营,也是有益于社会公众的有效的垄断,并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

第二,有利于完善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条块分割的旧体制不利于发展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妨碍企业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企业集团垄断的产生和发展是对旧体制的冲击,对条块分割的挑战。它冲破了“三不变”(所有制不变、行政隶属关系不变、财政上缴渠道不变)的体制,产生了跨地区、跨行业、跨越所有制而形成的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元所有制结构,打破了传统的条块分割的僵化管理体制,不仅改革了长期以来我国封闭式的纵向管理体制,而且促进了计划、财政、金融、物资供应、商品流通和价格管理体制等方面的相应改革。

第三,有利于加强国家对宏观经济的间接调控。亚当·斯密宣扬的那种自由放任的完全市场经济是不存在的,国家的调控已经成为市场稳定而正常运行的不可缺少的条件。但这种调控不再是直接管理和干预每个具体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而是通过法律、经济等手段把自发的企业行为导向有序的国民经济运行中。如何实施这种间接调控?一种现实的可行方案是,借助于垄断组织的力量,发挥其在政府与一般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因为我国企业集团垄断大多数是跨地区、跨部门的多层次的网状混合联合体,核心企业下属众多的卫星企业和协作企业,政府通过与垄断体系的核心企业联系和协商,制定发展战略和计划,并由这些核心企业组织实施,在垄断体系内部通过系列承包,层层分解下达,则会保证国家计划的落实和完成。正因为如此,我国对一部分大型企业集团实行计划单列制。大型企业集团作为一种垄断组织,对落实和完成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和计划起了很大的作用。

第四,有利于充分发挥规模经济效益的优势。现代化大生产必须达到一定的经济规模,才能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企业集团垄断和单个企业相比,拥有更为雄厚的物质和技术基础。首先,企业集团垄断以大型骨干企业为依托,把众多的中、小企业组织起来,实行高水平的专业化分工和协作,改革了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状况,能够实现有效的规模效益。其次,企业集团垄断把大批有内在经济和技术联系的大小企业和科研、设计单位联合起来,加速科研成果的商品化,超越城乡地域阻隔,突破行业、部门界限,从而形成新的综合优势,实现经济的多角化。

第五,有利于高新科技开发。垄断企业较之单个企业有更强烈的动机和财力革新技术,进行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因为没有与之相当的竞争对手,企业垄断集团有把握得到技术革新的全部成果,因而有强烈的革新动机。相反,多个企业竞争的行业,企业的革新成果可能被竞争对手利用,为人作嫁,所以革新的积极性反而不高。这种现象叫研究开发的外溢性。同时,垄断企业能够集聚资金、人才等优势,组织重点技术攻关和新兴产业开发,不仅可以弥补单个企业势单力薄、不堪承受的缺陷,而且可以分散开发的风险,加速企业的进步,使垄断企业比一般企业有更强的技术开发能力和物质基础。

第六,有利于增强国际竞争能力。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我们不能关起门建设,必须顺应经济国际化潮流,走向世界市场,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但国际市场 存在着各种壁垒,尤其是竞争主体尽是些实力雄厚的垄断性财团、企业集团,目前国际市场的一半以上控制在12000家巨型跨国公司中。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以垄断对付垄断,采了强有力的手段,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形成整体放大效应,联合起来,一致对外。否则,就不能打破外国垄断组织的控制,形成强大的竞争优势,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抗衡获胜。

当然,垄断也会带来排斥竞争机制、限制资源自由流动、导致资源低效配置、阻碍经济发展的消极作用。首先,垄断者独占市场,既无破产倒闭之远虑,亦无商品滞销之近忧,而且能按较高的价格出售商品获得垄断利润,无需追求最低的生产成本,处于安全而稳定的地位,其结果必然阻碍技术进步,导致经济效益低下。其次,在垄断条件下形成的卖方市场,消费者难以在不同商品之间进行选择,并且,由于垄断者往往漠视变化发展着的社会需要,延缓产品升级换代的速度,“几十年一贯制”,使得消费者不但不能以尽可能低的价格购买尽可能多的商品,而且甚至不能以较高的价格买到中意的商品。再次,垄断还限制市场竞争的展开,导致商品流通渠道不畅,市场信息不灵,使价格难以有效地执行资源分配、收入分配的职能。正因为垄断存在二重性,因此,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既坚持垄断制度,又坚持反垄断。乍看起来反垄断好似与垄断直接相冲突,其实,反垄断并不是全盘否定垄断,而是反对没有竞争的垄断,反对垄断组织有害于社会的不良行为。不抑制垄断的消极作用,垄断的积极效应就不能发挥,甚至会使垄断朝着相反的方向变化,最后走向极端。障碍市场经济系统稳定而高效运行。垄断与反垄断是对立的统一。从中我们受到的启迪是,对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垄断必须坚持生产力标准,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兴其利除其弊,充分发挥垄断的有效功能和积极作用,同时又要采取措施消除垄断带来的不利因素和消极影响。任何对垄断不加分析地全盘否定或肯定都是错误的。

注释: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788页。

②《联合国统计年鉴(1968年)》。

标签:;  ;  ;  ;  ;  ;  ;  ;  

社会主义垄断成因及作用的理论思考_垄断竞争市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