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稳定的进步与稳定的改革--2003年高考生物试卷分析_高考论文

寻求稳定的进步与稳定的改革--2003年高考生物试卷分析_高考论文

稳中求进 稳中求改——2003年高考生物试卷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求论文,生物试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2003年高考生物试卷的特点分析

2003年生物单科试题的编制继续坚持了既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拔新生,又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命题指导思想,稳中求进,稳中求改。

1.1 试题更加重视对生物学科基本知识的考查

首先,立足双基的题目相当多,回归课本是2003年一大特点。在选择题中,要求考生在给定的答案中选择正确的生物学术语、概念,在非选择题中,要求考生自己使用正确的知识和术语来阐述(2003年评卷对专用名词、术语的固定提法要求非常严格,出现错字、别字的一律不能得分)。如36、40题。其次是对主干知识的考查,细胞、代谢、遗传、生态为重中之重,如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有关的题目1、2、3、7、8、30、33、35、42题,共9题,40分,占26.67%。这对中学的教学有正确的导向作用。因为近年来由于强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一些教师有意无意地忽视和放松了对基本知识的教学,学生不重视课本,忽略对基础知识的复习,这很容易使中学生物教学走入误区。

1.2 试题更加重视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

全卷中侧重实验的内容共有6题,38分,比例为25.33%,超出《考试说明》此部分比例10~20%的最高极限。题目涉及实验思路、原理(如33题),实验方案的设计(如39、42题),对实验结果的预测和分析(如3、7、33、34、42题)。题目的开放性较好,让考生的思维空间得以更大的扩展,且与课本内容紧扣。2002年有一道单选题考查了高中课本中的实验“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2003年第33题再次考这个实验,赋分7分,但考生答题情况不理想。原本很简单的题,由于换了个问法(换了个角度考各种药品的用途,实验设计的原理),考生就不知所云,无从下手或答不到点子上,从抽样的结果看,该题平均分不到3分,造成这种失误的原因是明显的。第39题是一个亮点,首次在“遗传、变异”部分出实验题,让人耳目一新,但万变不离其宗,考查的仍是课本的基础知识(遗传变异在育种上的运用)。42题作为理科考试最后一科、整卷最后一题,考查的更是考生的心理素质,谁能坚持,静下心,才能以平和的心态去仔细阅读、理解题干的图文信息,特别是实验装置图,还需借助物理、化学的相关知识去分析,以及答题时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文字组织与表达能力,全方位考查考生的综合能力。与往年相比,要求更高更全面。与《考试说明》中对能力的要求相符,将对中学生物教学产生重大影响,进一步推进中学课改试验,有利于高校选拔高素质学生。

1.3 试题继续注重对生物学常用图、表等表达形式的考查

全卷图、图解、表格的题目有10题之多,既有形态、结构图(如9、41题),数据表格(如126、33题),还有二维坐标图(如35、37题),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有出现。这些图、表并非教科书的翻版,要求考生首先读懂文字材料,看懂和识别图、表中所包含的信息,然后联系、结合相关的生物学概念和原理来分析、思考题目,并做出正确的推论。

1.4 试题延续对热点问题的考查

要求考生关注社会、关注科学研究成果。这类题目的特点是:题干素材来源广泛,大多是反映生产、生活、科研及实验方面的真实材料,但考查的仍为课本基本知识、原理。如5、12、20、24、32、38、39、41题,特别是41题,考查的内容十分隐蔽,考生须具备扎实的生物学理论基础,配合仔细阅读、分析题干信息,排除干扰,捕捉关键,才能确定题目考查的内容以及用哪些知识来回答问题。绝大部分考生误入歧途,以为该题考查小肠吸收功能,物质出入细胞膜的方式等知识,而忽视题干中的关键词:胸苷,在细胞内可转化为合成DNA的原料——胸腺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再结合给出的示意图,分析出与DNA复制,细胞分裂,细胞衰老、死亡、脱落而消失等知识相关,从而正确做答。该题得分率极低,是整卷最难的题目。这要求中学生物教学在注重双基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产、生活等实际问题,以不变应万变。

2.学生答题中反映出的问题

1)掌握“双基”不够扎实,对基本概念理解不到位,表达不准确,甚至在专用名词、术语使用中出现错字、别字。

2)文字处理能力较差,影响对题目的阅读、理解,捕捉关键信息,正确做答。同时在答题时,词不达意,答非所问,答不到点子上。如41、42题尤为突出,答案冗长,不着边际,甚至前后矛盾。

3)识图、表的能力欠佳。

4)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欠佳,如33、41题,只是提问的角度不同,就不知道如何回答,考完后一看答案,才恍然大悟;“喔,考的是这个知识点,这么容易,当时我怎么没想到呢。”

3.对教学的建议

3.1 高二年级培养兴趣,打好基础

在高二年级授课时,注意运用新的课改理念、手段、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浓厚兴趣。在注重双基教学的同时,尽量提供动手机会,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积极探究。如在研究性学习中,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并积极、主动开展研究(查阅大量资料,做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利用兴趣打好基础。

3.2 高三年级明确方向,有效备考

1)明确方向充分研究历年高考试题,结合当年的《考试说明》,准确定位,选择好复习用书及教辅材料。在备考时,要重视对中学实验的复习,全部实验在复习备考时让学生重做一次。

2)科学、有效、有序地备考。

第一轮复习——抓双基(章节复习)。

以章节为单位,扎实掌握基本知识,捋清知识点,列成提纲,准确掌握重要概念,辅以少量基础题训练。

第二轮复习——能力训练(板块复习)。

首先,根据生命活动的连续变化,把各章节的知识按其内在联系,把它们串连起来,形成网络。一方面使知识贯通,另一方面对知识有系统完整的认识,便于记忆和提取,例如:细胞分裂→生物体的生殖、发育→遗传、变异。训练学生的分析、综合归纳能力。

其次,以实验题、材料题、图表题等为分类板块,进行能力训练。该过程要求教师首先将精选好的题目给学生练习,避免学生盲目做题,分散时间和精力。其次,要求学生在复习中,要针对知识点,不断给自己设置问题,自己解答,对同一个问题变换提问的方式,并寻求答案,做到举一反三。要联系生活实际,在做练习题时,要确定它所考查的知识点,重在做完题后的分析。该过程要注意:第一,近几年高考生物试题中体现了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在复习过程中,无论是知识点的讲解还是筛选练习题都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热点问题、当代科学发展、人类自然环境、现实生活现象等。

第二,注意学生文字处理能力的训练,(有种说法,近年生物高考更像是考语文,谁的阅读理解能力强,文字表达能力好,谁就占优势)。

第三,实验内容的复习。在扎实搞好中学教材上的实验复习(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的同时,注意新动向,如2003年高考在“遗传变异”部分出实验题。

第三轮复习——模拟训练(心理训练)。

通过2-3次模拟考试,让考生从考试时间、试题内容、考试氛围、考试心态调整等方面进行适应训练,特别是考试心理训练(这是因为生物科在高考时间安排上的特殊性所决定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生物科高考,更是考生心态的较量(自信、毅力、平和等),其次是补缺补漏。

最后一周——回归课本。

此时学生不要再做题,而是看做过的题,特别是当时做错或做不出的题目。好好重温课本,避免出现低级错误。

标签:;  ;  ;  

寻求稳定的进步与稳定的改革--2003年高考生物试卷分析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