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60例临床分析论文_ 陈小欢,王前,吴东升,曹海艳,方翔

【摘要】目的:探讨60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的临床特征、治疗及转归。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诊断的60例E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0例ET患者中,男24例,女36例,中位年龄49.5(18~81)岁。JAK2V617F、CALR、MPL-W515基因突变分别占46.7%、20%、3.3%。JAK2V617F阳性患者起病平均年龄较阴性者大、脾大者占比较多。JAK2V617F阳性组比阴性组患者白细胞、血红蛋白水平均更高,但血小板水平较阴性组低,形成血栓比例更高。结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因临床表现缺少特异性,JAK2V617F基因突变在ET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发生率,不同基因突变ET患者有着不同的临床和血液学特征,治疗需个体化分层治疗。

关键词: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临床表现;治疗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ssential thrombocythemia ET)也称为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症,是一种以巨核细胞增生为主的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血小板持续性增多、脾大、血栓形成或出血。部分患者可转化为骨髓纤维化或急性白血病。ET起病隐匿、进展缓慢,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容易漏诊、误诊。本研究中,收集我院收治的60例E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ET的认识。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15年1月-2019年6月在我院收治的60例初诊ET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诊断均符合2016年版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1]。

1.2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ET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检测结果、治疗。记录诊断或随访过程中出现的出凝血并发症和骨髓纤维化或向急性白血病转变情况。

1.3随访:采用门诊复查和电话随访方式。随访截止日期为2019年12月31日,中位随访时间为34(6~54)个月。

1.4统计学方法:用SPSS 22.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临床特征

60例ET患者中,男24例,女36例,年龄18~81岁,中位初诊年龄49.5岁。无自觉症状者32例(53.3%),有血栓症状者12例(20%),其中静脉血栓10例(16.7%),动脉血栓2例(3.3%),乏力6例(10%),头晕5例(8.3%),肢体麻木3例(5%),头痛2例(3.3%),胸痛及牙龈出血各1例(1.7%)。有吸烟、糖尿病、高血压及高血脂等心血管危险因素(CVF)的有20人(33.3%),脾脏肿大者17例(25%)。

患者初诊血常规:WBC (11.15±5.00)×109/L,HB(134.68±16.03)g/L,PLT(1061.25±295.47)×109/L。 60例ET患者均检测了JAK2V617F、CALR、MPL-W515基因突变,其中28例(46.7)检测出JAK2V617F基因突变,CALR基因突变12例(20%),MPL-W515基因突变阳性2例(3.3%)。60例患者中有19例检测了JAK2 exon12及exon13突变,结果均为阴性。对45例患者进行了骨髓染色体核型分析,未见异常染色体核型。

2.2 分析JAK2V617F阳性组及阴性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转归

两组患者在心血管危险因素、进展为急性白血病或骨髓纤维化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JAK2V617F阳性患者起病平均年龄较阴性者大、脾大者占比较多。JAK2V617F阳性组比阴性组患者白细胞、血红蛋白水平均更高,但血小板水平较阴性组低,形成血栓比例更高,详见表1。

表1JAK2V617F 阴性组与阳性组患者血液学及临床特征及转归[n(%)/(±s)]

2.3 治疗情况

60例ET患者中单用羟基脲治疗者32例(53.3%),单用干扰素治疗者8例(13.3%),羟基脲联合干扰素治疗组2例(3.3%),12例(20%)患者单纯接受阿司匹林治疗,余6例(10%)仅接受医学观察、未服药治疗。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生存,未发现转化为急性白血病或骨髓纤维化者。

3讨论

ET是骨髓增殖性肿瘤中最常见的类型,部分患者可无临床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血小板增高,患者可有头晕、头痛、乏力、肢体麻木等表现,部分患者因出现出血或栓塞症状而诊断该病。本研究中,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为49.5岁,女:男=1.5:1,与文献报道的 ET在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相似[2]。目前ET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研究发现JAK2、CALR、MPL基因突变在与ET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有密切关系。50%一70%的ET患者存在JAK2基因V617F突变[3],其它常见的基因突变包括CALR、MPL基因突变,也有ET患者中检测出DNMT3A、ASXLl、TET2、SRSF2等突变的报道[4]。Rotunno等[5]报道576例ET患者中,JAK2、CALR、MPL突变分别为64%、15%、4%,本文中JAK2V617F基因突变仅占46.7%,可能与病例数相对较少有关。有研究报道,JAK2基因突变患者具有较高的发病年龄、初诊白细胞计数、初诊血红蛋白浓度和较低的血小板计数[6],本研究结果也得相同结论。JAK2V617F为ET患者血栓事件的危险因素,本组患者中JAK2V617F阳性组血栓事件较阴性组明显升高(28.5%VS12.5% P=0.000)。

综上所述,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一种缓慢发展的骨髓增殖性肿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不同基因突变的ET患者有着不同的临床和血液学特征,治疗需依据患者的血栓风险进行个体化分层治疗。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白血病淋巴瘤学组.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6年版). 中华血液学杂志. 2016. 37(10): 833-836.

[2] 周典, 陈伟, 徐开林.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18. 26(01): 287-291.

[3] 李振玲, 高丽, 张辉等. 208例BCR/ABL1阴性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JAK2、CALR、MPL基因突变检测及其诊断价值.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18. 26(04): 1122-1128.

[4] 董焕, 付荣凤, 鞠满凯等. 178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的基因突变谱及临床特征. 中华血液学杂志. 2019. 40(10): 837-842.

[5] 董莹, 朱华锋, 侯莉萍等. 骨髓增殖性肿瘤120例JAK2 V617F基因突变的临床分析. 白血病·淋巴瘤. 2015. 24(7): 433-436.

[6] 余晓完, 黄东红, 郭建欣, 黄月琴, 谢若腾, 蔡俊峰.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CALR、JAK2 V617F、MPL W515K基因突变率及临床特征分析.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18. 26(03): 866-870.

论文作者: 陈小欢,王前,吴东升,曹海艳,方翔

论文发表刊物:《世界复合医学》2020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5/6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60例临床分析论文_ 陈小欢,王前,吴东升,曹海艳,方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