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公有制是中国改革的重要内容_公有制论文

坚持公有制是中国改革的重要内容_公有制论文

坚持公有制是中国改革纲领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公有制论文,纲领论文,重要内容论文,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立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这一结论,从公有制的意义、公有制主体的方针的作用、“三有利标准”的实质入手,分析和论证了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和特征的概括与马克思主义的公有制、与公有制主体的方针、与“三有利标准”的深层关系。

关键词 邓小平 公有制 四个现代化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共同富裕

在学习、宣传、研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走向深入的今天,有人以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特征的概括〔1 〕没有直接提到公有制为据,认为“以国有制为主体的公有制,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特征;马克思、恩格斯从来不说公有财产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相对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本质,公有制只是一个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手段,是处在较低层次的从属地位;中国改革纲领坚持公有制和公有制主体的方针,不过是一个虚张声势的口号……”〔2 〕笔者认为:对公有制及公有制主体的方针的这种讥诮,不仅涉及到中国共产党已制定的纲领、路线的郑重性和严肃性;而且关系到我们党已经出台的改革方针,正在进行改革的科学性和目的性,影响到人们对中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远景规划及未来社会发展总体面貌的正确思考。因此,应当加以澄清。

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特征的新概括与马克思主义ABC 并行不悖,肯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与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是三位一体的关系,这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唯一科学回答。

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制度,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这方面有大量的论述:1847年,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一文中写道,新的社会制度将“共同使用全部生产工具和按共同协议来分配产品,即所谓财产公有。”〔3〕1848年,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4〕1867年,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写道, 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外壳就要炸毁了,就会实现“以社会生产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所有制转化为公有制。”〔5〕1870 年,恩格斯在《德国农民战争》一书中,充分肯定了巴塞尔国际工人代表大会关于变土地私有制为公有制的决议;“为了社会的利益,必须把地产变成社会的、国家的财产。”〔6〕1878年,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无产阶级将取得国家政权,并且首先把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7〕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上述论述,清楚地表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界定,是以一种作为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扬弃和否定的公有制的出现为依据的。因此,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制度的命题是无可争议的,是属于马克思主义的ABC问题。 那种认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关于公有制的提法,是后人解释之误的岐见显然是不能成立的。那种把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和特征的概括,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制度的思想隔裂开来的研讨是失于偏颇的。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需要认真辨析的是:由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活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列宁生活在帝国主义时代,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对他们来说,或者是完全没有,或者是有也不多。因此,他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论述,主要是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内在矛盾出发而立论的。譬如,他们把“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这个虽称名言但并未尽理的认识,视为是社会主义唯一的本质和特征。又譬如,他们把“社会主义就是消灭阶级”这一空前深刻的社会变革的实现,仅仅建立在公有制取代私有制上。当然,作为彻底的历史唯物主义者,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是高度重视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主义的极端重要性的。他们提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共产主义是“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等等。然而,无论是处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前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或者是处于无产阶级建立政权初期的列宁,他们在论述什么是社会主义时,没有也不可能把重心放在这里。当他们的社会主义学说被后来的继承者们作为实践的指南引用时,由于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特征认识上存在着这种片面性,理论上存在着局限性,结果使世界上为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而抗争的千百万大军,处于没有真正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必然王国之中;使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较量究竟谁战胜谁,成为世人的一大悬念。

针对这一偏差,邓小平同志在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特征时,用五句话集中论述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但这绝不是把作为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公有制排除在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特征之外。因为,就公有制和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邓小平同志有过大量的论述。早在1978年10月,他在会见原西德新闻代表团时说:“好的传统必须保留,但要根据新的情况来确定新的政策。过去行之有效的东西,我们必须坚持,特别是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公有制,那是不能动摇的。”〔8〕1985年3月,他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讲话时说:“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9〕1985年8月,他在会见津巴布韦非洲联盟主席穆加贝时说:“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要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现代化,但在四个现代化前面有‘社会主义’四个字,叫‘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我们现在讲的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开放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原则下开展的。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10〕1985年9 月,他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11〕1985年10月,他在会见美国高级企业家代表团时又说:“三中全会以来,我们一直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其中最主要的一条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我们在改革中坚持两条,一条是公有制经济始终占主体地位,一条是发展经济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始终避免两极分化。”〔12〕

显而易见,在这些论述中,邓小平同志始终是把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属性来对待的,始终是把改革开放以来坚持公有制主体的方针与不搞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因此,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与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三者被邓小平同志统一于什么是社会主义之中。

公有制和公有制主体的方针是实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的保证,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体制的灵魂,是中国改革纲领的重要内容之一。

把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视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邓小平同志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特征时,对传统的社会主义观的重大突破,而坚持公有制和公有制主体的方针对实现这一突破起着保证作用。

第一,公有制和公有制主体的方针是国家和政府对经济实行计划管理、宏观调控、行政干预的前提。邓小平同志从我国40多年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和已有的基础出发,高屋建瓴,围绕着发展生产力这个中心,提出了我国经济发展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并指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不能是一个时间漫长,完全自发的发展过程,只能是一个在不太长的时间内,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引导和组织,积极主动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过程。而这一过程自始至终,要求国家和政府一方面在确定的方针政策及管理行为上能最好地体现社会公众的最大利益和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另一方面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上要体现计划管理、宏观调控、行政干预的强有力作用。显然,这两方面的要求的实现,都离不开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和公有制主体的方针。

第二,公有制和公有制主体的方针能体现国有大中型企业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经济发展和现代市场经济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国有大中型企业曾是国家长期投入的重点,积累了大量的社会资源,曾经和正在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战略产业中发挥骨干作用。中国80年代经济增长在走过了以轻工业为主要推动力量的总量扩张阶段后,经济发展的后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兴重工业群的掘起。在这个过程中,有相当一批基础较好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经过技术装备改造和体制改革后完全可以承担起这方面的历史任务,成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发动机。反之,如果完全依靠外资进入和现有大量民营中小型企业达到同上述经济目标适应的经济规模,其成本费用就要大的多。这些企业不变资本的加大,势必直接影响可变资本的增长,间接削弱其辅助作用,制约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可见公有制主体的方针对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起着无可取代的保证作用。

第三,公有制和公有制主体的方针是中国改革纲领既不允许国家经济命脉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也不允许社会财富的绝大部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不允许既包括各种明确的私权主体——个人和法人,也包括那些变相代表私人利益的股份、资本、企业、集团、法人控制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经济部门的保证。把中国发展战略的基本目标定位是“全民小康”,这是一个全社会的、综合性的富裕指标,它从最高层次上表明,一切发展的结果,都不能以少数人的福利水平为衡量尺度,发展的最终是使中国的大多数人受益。中国发展过程中的收入政策导向,一方面是充分激励竞争致富,把合理有序的贫富差别当作社会进步的杠杆;另一方面又不是不加限制地扩大贫富两极分化,更不是轻易放弃积极的助贫扶困和建立社会保障与安全体系的努力。中国合理兼顾工薪收入和资本收入的不同利益,使社会分配和财富积累不致向一方过度倾斜,以把握好收入政策取向的枢纽。中国在借鉴国际经验和充分考虑国情特点的基础上,正在建立激发效率和能为社会普遍接受的政策体系。中国在提倡市场经济活动中先富起来的人和地区,为他人,为社会多作贡献。所有这一切,不仅是公有制主体的方针制约下的现行政策,而且是公有制主体的方针指引下的法制建设目标。

由于公有制和公有制主体的方针的上述潜质,能有力地保证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的地实现,所以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坐标系上,它被定位于中国改革纲领的重要内容这一坐标点。

坚持公有制和公有制主体的方针与坚持“三有利标准”意义相通,在中国改革纲领的蓝图上,它们共同处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位置。

确认坚持公有制和公有制主体的方针是中国改革纲领的重要内容之一,还有一个怎样理解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公有制主体方针与坚持“三有利标准”的关系问题。

首先要认准“三有利标准”之矢所射之的。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中说:“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3〕很明显,“三有利标准”是用来判断变革单一的公有制状态,变革非市场经济的僵化状态和利用国外主要是资本主义国家一切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资金的是非标准,而不是从总体上判断我们的改革姓“资”还是姓“社”的标准。

其次要明确“三有利标准”与公有制和公有制的主体方针所属范畴。“三有利标准”属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范畴,公有制和公有制主体的方针属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范畴。前者交给国人的是一把衡量改革开放的是与非的尺子,后者公布于世的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界定。前者的实质是肯定生产力标准,后者的作用是提供生产力发展的保证。

然后要把握“三有利标准”与公有制和公有制主体的方针相通的意义。学习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有利标准”,应当把握如下几个要点:①社会主义的目的是为了发展生产力,以实现共同富裕;②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困;③传统体制的最大问题,就是忽视生产力的发展,束缚生产力的发展,而改革则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有力手段;④改革的核心问题是突破传统体制的僵化性,改革的基本内容是对内对外两个开放,即变单一的公有制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结构,变高度集权的单一的指令性计划体制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变闭关锁国为对外开放,积积利用国外主要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这就决定了在改革开放的具体措施和决策上,不能用姓“资”还是姓“社”这个概念作为判断取舍的标准;⑤改革开放是为了解决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三有利标准”当然要成为判断改革开放的基本原则;⑥“三有利标准”不仅有利于解放生产力以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而且也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大前提下,包括构筑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结构的前提下提出来的,从而也是为了更好地坚持和实现社会主义的四项基本原则。

理顺上述关系,自然就得出了坚持公有制和公有制主体的方针与坚持“三有利标准”有着相通的意义这一结论。在中国改革纲领的蓝图上,它们共同处于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这一焦点,但所属的范畴,所起的作用在途径上有所区别。

The policy of the public ownership's main body is animportant content of reform guiding principle of China

Abstrac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profound reltionship DengXiaoping's summarization on the nature and characte

ofSocialism ,the pubic ownership of Maxism and its guidingproniciples and the three- benifit criteria.Based on thetheory of building Sicialism with Chinese caracteristics thecombination of the foundamental pronciples of Maxism with thebackround of China ,it starts from the sense of publicownership,the function of the guiding pronciples of thepublic owership and the nature of the "three-benifit criteria".

Key wordsDeng Xiaoping

public

ownership

the

fourmodernizationis getting rich together

注释:

〔1〕〔9〕〔10〕〔11〕〔12 〕〔13 〕《邓小平文选》第3 卷,第373页,第111页,第138页,第142页,第149页,第372页。

〔2〕袁恩桢:《三有利标准与社会主义本质特征》, 载《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994年第2期。

〔3〕〔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17页,第272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832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95页。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20页。

〔8〕《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33页。

标签:;  ;  ;  ;  ;  ;  ;  ;  ;  ;  ;  

坚持公有制是中国改革的重要内容_公有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