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元的出现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_欧洲经济共同体论文

欧元的出现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_欧洲经济共同体论文

欧元问世的影响及我国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欧元论文,对策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8年5月2日,欧盟委员会在布鲁塞尔宣布,欧盟成员国中的11名“乘客”—奥地利、比利时、芬兰、法国、德国、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荷兰、葡萄牙、西班牙将搭乘欧元“头班车”。1999年1月1日,统一的欧洲货币欧元(EURO)将出现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据统计,欧元问世后,“欧元区”总人口将达2.9亿, 其国内生产总值将占世界总额的20%,贸易将占世界的20%多(不包括欧盟国家内部贸易量),货币储备将达到全球的2/3(注:朱长征:《欧元:开辟新天地》,《中国证券报》1998年5月11日。)。 欧元将成为能与美元抗衡的主要货币,欧盟将成为与美国不相上下的世界经济一极。本文试图在此背景下探讨欧元问世这一事件对欧洲乃至世界政治经济的影响和我国应采取的相应对策。

一、欧元产生发展的历史进程

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国际分工的进一步深化,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欧洲各国打破疆界,在更大的地域范围内实现世界资源的合理配置,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美国已成为战后世界上最大的政治和经济强国,而在二战中深受战争创伤的欧州各国却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日益下降。欧洲各国意识到要在政治上和经济上与美国抗衡,唯有联合起来,走欧洲一体化之路。1975年3 月建立的欧洲经济共同体(EEC)可以说是一种必然的选择,是欧洲一体化的发端。

但是,欧洲经济共同体成员国在推进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众多欧洲有识之士认识到只有实现货币的一体化,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经济一体化。欧洲单一货币的构想源于本世纪60年代。1969年12月6 日海牙首脑会议决定筹建欧洲货币联盟(EMU)。1971年1月,欧洲经济共同体成员国决定实行“维尔纳计划”,争取在1980年采用单一货币,实现经济和货币联盟,但这项计划因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崩溃和石油危机而搁浅。1972年4月,欧洲经济共同体决定实行欧洲货币蛇形浮动体系, 这是欧洲经济共同体成员国进行货币合作和建立多边汇率机制的第一次尝试。1979年1月1日,欧洲经济共同体正式建立欧洲货币体系,规定了各国货币相对于核心汇率的浮动幅度,确定ECU (埃居)作为统一货币的记帐单位。但是,欧洲货币体系毕竟仅仅是一种汇率安排,它距货币的一体化还有不少的差距。1989年6月, 欧洲经济共同体成员国首脑在马德里召开会议,通过了原欧盟委员会主席德洛尔的报告。该报告建议分阶段建立欧洲经济和货币联盟,建立欧洲中央银行和实现统一货币政策。

1991年12月,欧洲经济共同体成员国首脑在马斯特里赫特召开会议,通过了《经济和货币联盟条约》和《政治联盟条约》,即《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以下简称《马约》)。该条约经各国议会批准后于1993年1月1日生效,欧洲经济共同体也随之改名为欧洲联盟(简称欧盟)。根据《马约》的规定,欧盟各国为实现单一货币的目标,在时间安排上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即从1990年1月1日到1993年12月底,实现所有成员国都加入欧洲货币体系汇率机制,其浮动幅度不超过2.25%;实现资本流动的自由化;加强财政、货币金融政策的协调一致。第二阶段即从1994年1月1日开始,主要是建立欧洲中央银行的雏型——欧洲货币机构,固定各成员国货币在欧洲货币单位的“货币篮子”中的比重。第三阶段最迟于1999年1月1日开始,将建立欧洲中央银行,确定新旧货币转换比率,发行单一货币,制定和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1995年12月,欧盟成员国首脑在马德里召开会议,确定未来的单一货币为欧元(EURO)。1996年12月,又举行都柏林会议,正式决定1999年1月1日为实施欧洲货币联盟第三阶段计划和采用单一货币的日子。

为保证欧洲单一货币的顺利推进,《马约》还提出了实现单一货币的五条趋同标准:(1 )成员国的通货膨胀率不得高于通货膨胀率最低的三个国家平均值的1.5个百分点;(2)各国政府债务总额不得超过其国内生产总值的60%;(3 )成员国的长期利率不得超过最低的三个国家的平均值的2个百分点;(4)各国政府的预算赤字不得超过其国内生产总值的3%;(5)各国政府必须控制汇率波动,至少在两年内不突破欧洲汇率体系规定的狭窄幅度。

由上述分析可见,欧元的问世既是欧洲经济共同体一体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欧洲货币体系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现在,欧元运行机制框架已基本形成,“欧元列车”即将启动。这套欧元纸币有7张, 面值分别是5、10、20、50、100、200和500欧元。到2002年,欧元将正式进入流通领域,“驶向”国际金融市场。

二、欧元问世对欧盟的影响

欧元的问世,对于欧盟政治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是建立欧洲经济联盟乃至政治联盟的基础与保证。可以预见,欧盟各国将在经济上从而在政治上更加牢不可分,它们在国际经济和政治舞台上的作用将会愈加突出。

2.可以消除成员国货币交易之间的汇率波动,避免货币动荡,促进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发展。由于欧盟成员国之间都要采用欧元计价结算,因此,在成员国之间不再需要象过去那样进行货币兑换,不存在汇率风险,不需要进行货币保值交易,从而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据欧盟委员会估计,使用欧元后所节约的货币交易费用约为欧盟各国国内生产总值的0.25~0.5%;欧元正式进入流通后,可使企业减少汇率风险, 每年节省欧盟国汇率差价600 亿马克(注:吴建光:《欧洲实行单一货币的影响》,《中国证券报》1998年5月14日。)。 这都将极大地促进成员国间贸易的增长。

3.将会极大地推动成员国之间的投资活动。由于使用了单一货币欧元,投资者购买其他成员国的证券就没有了汇率风险,并可降低融资成本。因此,股票市场将会由于欧元的启动而对投资者更具吸引力,债券市场也将吸引更多的外国发行者进入市场。同时,成员国间资本流动障碍的消除,也将有利于资本在成员国间的自由流动,促进直接投资的更快增长。

4.有助于稳定成员国间的价格水平和抑制通货膨胀。根据《马约》的规定,欧洲中央银行将独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这就为防止成员国为扩张本国经济而过量地增加货币供给量提供了保证,从而有助于欧盟成员国之间价格水平的稳定和对通货膨胀的控制。

5.有利于商品、劳务、人员和资本的自由流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更快地增长,人民福利更快增加。欧元区建立后,各国间价格和资源配置的扭曲现象将得以消除,厂商可以根据日趋真实的价格信号迅速调整生产与贸易,使资源得到最优配置,提高欧盟的社会生产力。同时,成员国证券市场的高度一体化,为公司在欧盟内发行股票和债券提供了方便,业绩好的公司还可以从别的成员国筹资。这也将使资本在欧盟内优化配置,促进成员国经济的增长。

诚然,欧元的问世不是没有任何代价的。这种代价既有政治方面的,也有经济方面的。如:成员国经济独立性削弱,调节本国经济的权力趋小;各成员国银行业的竞争更趋激烈,危及“经济弱国”银行业的生存与发展;成员国之间的地区差异有可能扩大,使欧盟凝聚力减弱等等。但是,总的来看,启动“欧元列车”的利益与代价相比,利益是主要的。这也正是能吸引那么多欧洲国家积极参与欧盟的原因之一。

三、欧元问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欧元的问世,将对21世纪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

1.欧元的诞生为欧盟成员国从货币一体化、经济一体化走向政治一体化奠定了基础,欧洲的面貌将由此改变,并成为世界多极化进程中的重要一极。欧洲货币一体化是欧盟推进欧洲一体化的重要政治手段。欧元的流通将使欧盟各国经济上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最终走向政治上的统一,成为能与美国抗衡的世界一极,从而改变世界政治经济格局。

2.欧元的流通将改变国际货币格局,结束美元在国际市场上的独霸地位,出现美元和欧元两极抗衡的局面。目前,尽管美国已成了世界头号债务国,其外债总额已超过1万亿美元, 人们对未来美元的价值及稳定越来越持怀疑态度,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比重下降到60%左右,日元和马克上升到10%和15%(注:伍贻康、徐明棋:《欧洲货币一体化的前景及其影响》,《世界经济研究》1997年第5期。),但是, 由于日、德两国的经济实力和规模无法与美国相匹,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仍起着主导地位的作用。欧元的流通必将改变这种状况。据统计,1996年欧盟成员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达7万亿美元, 其贸易量占世界贸易额的20.9%(不包括欧盟成员国之间的内部贸易量),而美、日两国这一指标分别为19.6%和10.5%(注:王根华:《欧元问世的意义、影响及对策》,《欧洲一体化研究》1997年第4期。)。因此, 以欧盟实力作为后盾的欧元完全有能力与美元一争高低,向美元霸权挑战,从而改变目前的国际货币格局。

3.欧元的问世将进一步推动全球区域经济集团化和一体化的发展。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是区域经济集团化、一体化浪潮似的蓬勃展开。欧元的诞生,欧洲货币一体化的实现,将使世界经济领域内的竞争演变为区域性经济集团之间竞争的进程加快,从而在客观上起到了刺激其他经济区域或加速一体化发展的推动作用。

4.欧元的启动将改变当今的国际金融市场格局。在欧元问世前,欧盟各国的股票和债券市场是分割的,公司到别的成员国发行股票与债券有限制,投资者也因别国有汇率风险与交易成本高而倾向于购买本国证券。各国的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国家属性非常瞩目。欧元启动后,成员国的金融市场高度一体化,这不仅为成员国之间的大规模投资与筹资提供了方便,而且也会极大地提高欧盟金融市场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地位,向纽约和伦敦的金融中心地位提出挑战,从而改变全球金融市场的格局。

四、我国的金融贸易对策

针对欧元问世即将对世界政治经济带来的变化,我国应抓住机遇,早日制定具体措施,积极应对,以防不测。

1.适当调整我国在欧洲地区的贸易布局和选择国际贸易结算货币。欧元流通后,欧盟区域外产品要进入欧盟的难度将增大。这是因为,欧元的发行本身对于区域外的产品来说就是一层无形的货币壁垒,而且欧盟为实现《马约》规定的五条经济趋同标准,尤其是低赤字标准,各国都在采取财政紧缩政策。因此,欧盟各国不大可能削减对区域外的非关税壁垒。针对这些情况,我国的出口商要绕过这层无形的货币壁垒进入欧盟市场,则必须改变进入方式,可以以投资带动贸易的方式进入欧元区市场,以享受欧盟货币一体化的利益。同时,我国的出口商也要改变原先在欧盟各国散兵作战的局面,联合起来在欧盟的重要口岸设立分支机构,树立欧元区大市场的观念,建立高效运作的分销渠道,使我国产品能更顺利地进入欧盟市场。在贸易结算中,我国应积极引入欧元计价结算以实现多元化,但也要注意欧洲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以及欧元的汇率、利率走势,以期规避风险。

2.积极改善我国投资的金融环境,同时加强对金融风险的防范。一国金融环境的改善直接影响该国吸引外资的力度。对于我国而言,当前最迫切需要改善的金融环境是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问题。因此,我国在制定人民币可自由兑换方案时,必须充分考虑到欧元问世带来的负效应,即短期游资东移的威胁。随着各国央行和投资者对资产的重新组合,估计有5,000—10,000 亿美元的资产将从美元转移成欧元。如此数额巨大的资产货币形式的转移将给国际投机力量起到示范作用;而原先专门炒作欧洲货币汇率的数十亿投机资金如量子基金等正在捕猎下一个目标。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国际游资东移的证明,即为前车之鉴。因此,从欧盟转移或撤出的这些巨额资金或游资,势必造成货币币值的强烈波动和金融市场的动荡。此外,这些游资还可能对香港的美元联系汇率制和基本上盯住美元的人民币发起冲击。所以,我国应在人民币可自由兑换过程中加强资本项目下的管制,不要让短期游资混入经常项目,并加强与亚太地区央行的合作及签订回购协议,用多边机制确保未来的干预能力与效果,以防范国际金融风险。

3.充分利用欧元流通后形成的欧元资本市场,提高筹资能力与效益。1999年以后,我国企业可以利用欧元启动后形成的资本市场,发行欧元债券以筹集成本较低的资本。但是,欧洲货币一体化尽管消除了原先欧盟成员国不同货币产生的外汇风险,降低了筹资成本,但其他类型的风险如信用风险可能相对突出。这就要求我国企业早作准备,在欧元区内进行广泛的宣传来提高知名度和信誉等级,以缩短债券发行时间,扩大发行数量,并尽可能降低发行成本。对于我国现有企业持有的将跨越1999年并成为以欧元计价的债券、股票和借款,必须时常留意票面的转换问题。我们应加强对原货币(如法国法郎、德国马克)汇率走向的研究,预测欧元流通后原货币与欧元的折算率的定位水平,以早日制定具体措施,减少因转换而引起的损益。如果企业现在从欧盟国家借款或发行债券,最好采用浮动汇率的计息形式,以享受利率下降使负债成本递减的好处。

4.恰当调整我国的外汇储备货币结构,提高外汇储备效率。至1997年底,我国的外汇储备已达1400亿美元,在世界上仅次于日本列世界第二位,约占国际外汇储备总量的10%。如此庞大的外汇储备,经营好坏关系重大。欧元的诞生使我国的外汇储备又增加了一种手段。面对国际储备货币即将出现的新的竞争格局,出于安全性的考虑,我国可以相应地减少美元储备资产而增加欧元储备资产,以实现储备资产多元化,分散风险;也可以适当增加非欧盟成员国的货币(如瑞士法郎)来分散欧元发行带来的不利影响。欧元债券市场的统一,也使欧元资产具有更好的流动性。但是,由于人们思维和行为习惯的惯性使然,持有美元的习惯在短期内不易改变,只有在欧洲中央银行真正建立起欧元的信誉后,欧元才有可能向美元的国际储备体系的霸主地位挑战。这一点我们在具体操作时必须考虑到。

5.我国金融机构的国际化要充分考虑欧元正式启动的影响,及时调整我国金融机构在欧洲地区的布局和设置状况。目前,我国中国银行设在欧盟的分支机构(如法兰克福分行、巴黎分行及在卢森堡注册的子银行)均设在欧元区内,而在欧元区外没有我国的金融机构。为做好两手准备,我国应尽快考虑在欧元区外(如瑞士)设立分支机构。我国驻欧金融机构以及国内外汇指定银行,在欧元发行期前,就应对帐户和软件进行修改。中国银行及其它外汇指定银行应尽早与被欧盟指定为欧元具体操作银行的法国巴黎国民银行和德累斯顿银行协调关系,以建立良好的欧元内外部通讯系统,便于将来迅速而及时地开展欧元业务。

标签:;  ;  ;  ;  ;  ;  ;  

欧元的出现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_欧洲经济共同体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