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期刊的出版与管理_发行量论文

社会期刊的出版与管理_发行量论文

社办期刊的出版经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期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办期刊的出版经营,只有改变旧有的生产经营、出版、管理模式、合理布局,提高效益,做到优胜劣汰,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竞争的需要,才能使社办期刊在激烈的竞争中得到发展。

一、摆正社办期刊的位置,促进期刊的发展

目前,社办期刊大都隶属于出版社,是出版社这个“大棋盘”中的一两个小卒子,社办期刊无论是编辑的业务,还是人事、行政事务管理、调剂,均由出版社领导机构裁定,没有自主权。由于计划体制模式下,期刊业没有充分的市场观念,只考虑期刊所包含的文化属性,忽略了期刊的商品属性,没有主动或被动地以价值规律的作用来检验期刊存在价值的大小,因而可以说,隶属于出版社的期刊,无论它的效益如何,无论它潜在的发展前景多么广阔,始终没能树立起主体的身份,使期刊失去了活力。

在我们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作为特殊商品的期刊(社办期刊),它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其滞后作用日益凸现出来,它们急需自我发展的矛盾被图书出版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所掩盖。全国8000多种期刊涵盖了方方面面内容,其中有不少是专业分工较细致的、有比较固定读者群的。这些期刊放在同一市场,共同争夺同一读者群,必然要产生激烈的竞争,其结果将是,通过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优胜劣汰,竞争中,期刊这一块的出版资源,将会逐渐被实力强、效益好、为广大读者接受的少量期刊或期刊社夺走。

认识到市场的经济杠杆作用和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作为社办期刊,就要顺应市场经济规律,遵守市场规定,在一定程度上确立期刊在出版社的主体地位,赋予期刊编辑部以一定的权、责、利,使期刊有一定的自主经营权,由期刊编辑部具体根据市场交换原则,在出版社的统一而又分工明确、赋予自主经营权的前提下,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坚持向市场要效益,对期刊的经营、出版、编、印、发等一系列相关问题,根据出版实际,自行决定取舍,进行自主调节,确定自己在市场中的重新定位问题,以适应竞争,找到机会发展、壮大社办期刊。在我国的期刊界中,有些期刊发展很快,在发行量和经营规模上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就是因为它们在自主经营权上有所突破,出版主体明确,经营方式灵活,按经济规律办事。如黑龙江省的《百家作文指导》,由最初的几万册发展到今天的几十万册。当然,在一些社办期刊中,也有类似的例子,如辽宁少儿出版社和黑龙江少儿出版社的社办期刊《小学生优秀作文》、《小学生作文向导》。但是据统计,在位居全国发行量超百万的期刊中,社办期刊所占的比例还是较少,在1997年《中国图书商报》的一次统计中,在发行量近百万份的10个期刊中,社办期刊仅占2/10强, 显然比重偏低,有待于出版社进一步总结经验,充分发挥出版社所独有的出版资源优势,将社办期刊办得充满活力,迎头赶上去。

二、以发展为动力,严把质量关

期刊要生存、要发展,必须追求优质高效,严把期刊质量关。做到这一点,需要从总编辑到普通员工,人人重视质量,在选题策划和出版发行的每一个环节上都要精心把关,严格落实岗位责任制,采取一切措施把期刊质量搞上去。惟有如此才能保证期刊的生命力,为发展提供可靠的保证。从另一个意义上讲,求质量,也是规范期刊市场的要求。曾有一段时间,期刊市场出现了一种“擦边不犯法,合法低质量”的不良倾向,除了文章内容违法违规外,编辑和印刷质量也较低,综合质量差,直接影响了期刊的发展和规范市场的培育。新闻出版署为解决以往那种不好不坏、又多又快的怪现象,制定了《社会科学期刊质量管理标准》,对期刊实行定量管理和质量规范管理,为期刊市场的有序竞争,优胜劣汰,建立了良好的秩序。

期刊质量问题,是使期刊由数量规模向优质高效转移的需要,是两个效益的需要,是期刊管理的核心与实质。一本刊物,质量的高低也是办刊人员对工作负责,对读者负责的直接体现,刊物有了较高的质量,如政治质量、文化品质质量、内容质量、出版质量、服务质量等,社会效益好,经济效益自然会不断提高。在严格质量总体原则管理不变情况下,实行对在编校质量考核中获得合格、良好、优秀的有关单位和人员的奖励分配制度,并对编校不合格期刊的相关人员进行惩罚,必定对促进编校质量的提高,使之不因瑕疵而影响整个期刊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市场竞争,实际上也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不仅是管理水平、刊物特色、编辑素质等等一系列客观、主观、有形的和无形的资源再分配的竞争,也是人的思想、人的意识、人的精神的竞争。为了生存、发展,为了使社办期刊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主动性,打破旧的经营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惟此才能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提高期刊质量,扩大期刊的发行量,不断增强实力,保证期刊的持续发展。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解放思想,增强工作活力,提高工作效率,解决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和大锅饭都有着积极影响,如实行人员聘任制,鼓励期刊部全体员工优化组合,在保证国家、集体利益不受损害的前提下,实行目标责任制,允许、鼓励个人多劳多得。结合主管部门“优秀编辑”、“优秀发行人员”的评选工作,在社办期刊编辑部内部实行社内评优活动。对于评上“优秀编辑”、“最佳工作人员”等称号的,社内首先给予奖励,并在主管部门“评优”时,优先考虑,尤其是对有突出贡献的,获国家级、省级奖励的有关人员要予以重奖,鼓励编辑在完成本职工作前提下,刻苦学习、努力钻研业务,不断开阔知识视野,以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对于业务水平和知识水平不断提高的员工,给予精神上和物质上的鼓励,有条件的社办期刊编辑部,可将年轻、优秀的编辑送出去学习、深造,鼓励支持其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形成良好的出版氛围。

四、积极稳妥地加大自办发行力度

现在,一些社办期刊从社长、主编到编辑,已认识到期刊发行所面临的问题,并采取措施,稳定订数,力争使发行量保持上升趋势。发行量的多少,是期刊生存价值大小的一个显著体现。试想,一个闭门造车、虽然自诩如何的期刊、如果没有一定的发行量,就意味着没有读者,更意味着它生存的合理性不强。广大读者对期刊的踊跃订购,本身也是对相连带的这种期刊的诸如内容、栏目、风格、适用性等一系列问题的肯定与赞赏,当然,读者的肯定和赞赏都是有积极意义的。迄今,尚依靠报刊发行部门和邮局零售部门发行的社办期刊,有必要将自办发行重视起来。在协调好与相关部门的权责利后,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坚决迈出自办发行这一步,以弥补目前发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差错,如补订、漏订、零售的问题,遗失、误期、利益分配的问题。从一些期刊的做法上可以看出,如果处理好与相关部门的关系,自办发行是可为可行的,毕竟事物总是前进的。期刊的编辑与出版要坚持两个效益一起抓,要围绕市场进行运作,自办发行,就是直截了当地接受市场的检验。当然,社办期刊编辑部既然要搞自办发行,就需要获得出版社的支持,精兵简政,将负责发行的人员从繁琐的编辑、出版书刊的工作中抽调出来,利用现有和随时补充的人力、物力、财力,向自办发行迈出合适的步伐。自办发行起步难度较大,不但要面对实力强大、发行网络密集的报刊发行部门,还要面对来自方方面面,运用各种手段争夺读者的无序竞争。但是,只要坚持读者第一、质量第一的原则,理顺发行体制,搞好配套服务措施,建立发行人员岗位责任制,完善、健全分配制度,鼓励相关人员多劳多得,那么,自办发行这种方式必将发挥出应用的作用。这种使期刊直接走向市场,接受市场检验的过程,对编辑人员更好地把握办刊的宗旨和原则,了解市场,运筹帷幄,有着积极的意义。

标签:;  ;  

社会期刊的出版与管理_发行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